提到韓信,就必然要講一下和他的名字非常相似的一個人:韓王信。
漢2年(前205年)11月,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大致轄治原韓國故地,都陽翟(今河南禹縣)。
韓王信本名韓信,後被封為韓王。為了與同名同姓的興漢三傑之一楚王韓信相區別,一般習慣稱他為“韓王信”。
韓王信是戰國末年韓國國王韓襄王的庶孫,他身材高大,英武伶俐,從小就胸懷大誌。陳勝首義、群雄並起後,原山東六國中的楚、燕、齊、趙、魏紛紛宣告復國,唯有韓國仍付闕如,遲遲沒有復辟。於是項梁立韓國貴族韓成為韓王,以資號召。韓成引為憑靠的兩個主要助手,文的是司徒張良,武的就是太尉韓王信。張良、韓王信一起跟隨沛公劉邦由武關進入關中,目睹了轟轟烈烈的秦王朝灰飛煙滅。在劉邦與項羽發生尖銳矛盾的時候,他們都是劉邦堅定的支持者。
韓王信積極參與鼓動漢王乘機“還定三秦”,然後東向以爭天下的行動,並屢立戰功。項羽殺害韓成、改立鄭昌為韓王後,劉邦派韓王信率領一支部隊,前去爭奪韓地。鄭昌不敵韓王信,被迫投降。劉邦就做了個順風人情,立韓王信做了韓王。其實,這時稱他為“韓王信”,才算是名正言順。韓王信對漢王感恩戴德知恩圖報,主動率領韓軍配合漢軍作戰,以部將的身份自居。劉邦對此非常滿意,兩人合作無間,關係非常親密。
漢3年(前204年)5月,滎陽吃緊。漢王率陳平、夏侯嬰等少量親信在紀信的掩護下倉皇出逃,命韓王信、魏豹協同大將周苛、樅公留下來堅守。周苛、樅公認為魏王豹叛降不定反覆無常,“反國之王,難與守城”,就採取斷然措施進行預防,先把他殺了。城破後,韓王信和周苛、樅公一起被楚軍俘獲。周苛、樅公不屈被殺,韓王信則投降了項羽。不久,他找了個機會逃出楚營,再度歸順漢王。劉邦也不計較,仍以他為韓王。韓王信就以這種比較特殊的方式,躋身大漢開國功臣,並且在寥寥無幾的異姓諸王中名列前茅。
天下一統後,“上以韓信材武,所王北近鞏、洛,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心存憚忌,於是下詔把韓王信的食邑改封到太原以北地方,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名義上說是有所借重,讓他防備匈奴的侵襲。大家都不傻,韓王信對皇上的心思心知肚明:由富庶的腹心之地改封到邊鄙荒寒之所,更要應付匈奴隨時隨地的軍事進攻,他自然不會感到痛快;同時覺得應該預作準備,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於是他順水推舟冠冕堂皇地上書說:“國土有著遼闊的邊界,匈奴每每入侵;而晉陽到邊塞距離遙遠,來不及迅速採取應對措施,因此請求將王國都城改設在馬邑(今山西朔縣)。”劉邦不疑有它,立予照準。這是漢6年(前201年)春天的故事。
韓王信死的也很慘,他是逃到匈奴的時候被殺死的,而他在被殺之前又辦了什麽樣的事情,我們下集再說。
=</a><a>。</a>
19.韓王信的死期
更新時間2015-10-1 17:49:34 字數:2653
這年秋天,冒頓單於親提精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一麵堅守,一麵多次派遣使者分頭向朝廷求救和向匈奴求和。高祖派援軍來解了圍,卻又聽說韓王信私下與匈奴打交道,不由起了疑心,深致不滿,就致信責備他說:“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於君王。”讓他作出解釋。韓王信本來就對無端徙封甚為不滿,又憤恨朝廷在危難之際對自己不體諒不信任,更懼怕禍從天降一朝被誅。他思前想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公開宣布叛漢,投靠了匈奴。他拱手獻上馬邑,就近與匈奴相勾結,組成步騎聯軍攻打太原。一時間風雲突變,北疆陰雲密布,漢匈關係進入戰時狀態。
漢7年(前200年)冬,劉邦親征韓王信,漢軍著名謀士陳平及名將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人掃數從征。樊噲、周勃等分進合擊,大敗叛軍,陣斬韓王信的大將王喜,韓王信逃奔匈奴。韓將曼丘臣、王黃不甘心失敗,共同擁立原趙國貴族趙利為王,收集散兵,與韓王信和匈奴切取聯繫,合謀攻漢。冒頓單於派左、右賢王率領1萬餘騎兵與王黃等在廣武(今山西代縣)以南會師,進至晉陽,與漢軍發生激戰。漢軍士氣高昂,連戰皆捷。敵軍退至樓煩(今山西寧武)集結,又被灌嬰的車騎部隊擊敗。劉邦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想乘勝前進犁庭掃穴,一勞永逸地解決掉匈奴的威脅,輕敵冒進一意孤行,結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被傾國而出的匈奴騎兵重重包圍,情況十分危急。7天之後,採用陳平的計策,才得以脫圍出險,漢軍主力南歸。此後,匈奴對於邊地的侵擾更加肆無忌憚,韓王信則讓王黃派人遊說率重兵留北備邊的代相、陽夏侯陳豨叛漢,鬧出更大的亂子。劉邦親身領教了匈奴的實力,被迫採用劉敬等人的建議,以和親政策代替軍事手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漢廷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俗話說得好:速效莫求,小利莫爭。經過幾十年的準備,到了武帝時期,內、外部條件完全成熟,解決匈奴問題的時機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漢2年(前205年)11月,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大致轄治原韓國故地,都陽翟(今河南禹縣)。
韓王信本名韓信,後被封為韓王。為了與同名同姓的興漢三傑之一楚王韓信相區別,一般習慣稱他為“韓王信”。
韓王信是戰國末年韓國國王韓襄王的庶孫,他身材高大,英武伶俐,從小就胸懷大誌。陳勝首義、群雄並起後,原山東六國中的楚、燕、齊、趙、魏紛紛宣告復國,唯有韓國仍付闕如,遲遲沒有復辟。於是項梁立韓國貴族韓成為韓王,以資號召。韓成引為憑靠的兩個主要助手,文的是司徒張良,武的就是太尉韓王信。張良、韓王信一起跟隨沛公劉邦由武關進入關中,目睹了轟轟烈烈的秦王朝灰飛煙滅。在劉邦與項羽發生尖銳矛盾的時候,他們都是劉邦堅定的支持者。
韓王信積極參與鼓動漢王乘機“還定三秦”,然後東向以爭天下的行動,並屢立戰功。項羽殺害韓成、改立鄭昌為韓王後,劉邦派韓王信率領一支部隊,前去爭奪韓地。鄭昌不敵韓王信,被迫投降。劉邦就做了個順風人情,立韓王信做了韓王。其實,這時稱他為“韓王信”,才算是名正言順。韓王信對漢王感恩戴德知恩圖報,主動率領韓軍配合漢軍作戰,以部將的身份自居。劉邦對此非常滿意,兩人合作無間,關係非常親密。
漢3年(前204年)5月,滎陽吃緊。漢王率陳平、夏侯嬰等少量親信在紀信的掩護下倉皇出逃,命韓王信、魏豹協同大將周苛、樅公留下來堅守。周苛、樅公認為魏王豹叛降不定反覆無常,“反國之王,難與守城”,就採取斷然措施進行預防,先把他殺了。城破後,韓王信和周苛、樅公一起被楚軍俘獲。周苛、樅公不屈被殺,韓王信則投降了項羽。不久,他找了個機會逃出楚營,再度歸順漢王。劉邦也不計較,仍以他為韓王。韓王信就以這種比較特殊的方式,躋身大漢開國功臣,並且在寥寥無幾的異姓諸王中名列前茅。
天下一統後,“上以韓信材武,所王北近鞏、洛,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心存憚忌,於是下詔把韓王信的食邑改封到太原以北地方,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名義上說是有所借重,讓他防備匈奴的侵襲。大家都不傻,韓王信對皇上的心思心知肚明:由富庶的腹心之地改封到邊鄙荒寒之所,更要應付匈奴隨時隨地的軍事進攻,他自然不會感到痛快;同時覺得應該預作準備,為自己留一條後路。於是他順水推舟冠冕堂皇地上書說:“國土有著遼闊的邊界,匈奴每每入侵;而晉陽到邊塞距離遙遠,來不及迅速採取應對措施,因此請求將王國都城改設在馬邑(今山西朔縣)。”劉邦不疑有它,立予照準。這是漢6年(前201年)春天的故事。
韓王信死的也很慘,他是逃到匈奴的時候被殺死的,而他在被殺之前又辦了什麽樣的事情,我們下集再說。
=</a><a>。</a>
19.韓王信的死期
更新時間2015-10-1 17:49:34 字數:2653
這年秋天,冒頓單於親提精騎圍攻韓王信。韓王信一麵堅守,一麵多次派遣使者分頭向朝廷求救和向匈奴求和。高祖派援軍來解了圍,卻又聽說韓王信私下與匈奴打交道,不由起了疑心,深致不滿,就致信責備他說:“專死不勇,專生不任。寇攻馬邑,君王力不足以堅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責於君王。”讓他作出解釋。韓王信本來就對無端徙封甚為不滿,又憤恨朝廷在危難之際對自己不體諒不信任,更懼怕禍從天降一朝被誅。他思前想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公開宣布叛漢,投靠了匈奴。他拱手獻上馬邑,就近與匈奴相勾結,組成步騎聯軍攻打太原。一時間風雲突變,北疆陰雲密布,漢匈關係進入戰時狀態。
漢7年(前200年)冬,劉邦親征韓王信,漢軍著名謀士陳平及名將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人掃數從征。樊噲、周勃等分進合擊,大敗叛軍,陣斬韓王信的大將王喜,韓王信逃奔匈奴。韓將曼丘臣、王黃不甘心失敗,共同擁立原趙國貴族趙利為王,收集散兵,與韓王信和匈奴切取聯繫,合謀攻漢。冒頓單於派左、右賢王率領1萬餘騎兵與王黃等在廣武(今山西代縣)以南會師,進至晉陽,與漢軍發生激戰。漢軍士氣高昂,連戰皆捷。敵軍退至樓煩(今山西寧武)集結,又被灌嬰的車騎部隊擊敗。劉邦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想乘勝前進犁庭掃穴,一勞永逸地解決掉匈奴的威脅,輕敵冒進一意孤行,結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被傾國而出的匈奴騎兵重重包圍,情況十分危急。7天之後,採用陳平的計策,才得以脫圍出險,漢軍主力南歸。此後,匈奴對於邊地的侵擾更加肆無忌憚,韓王信則讓王黃派人遊說率重兵留北備邊的代相、陽夏侯陳豨叛漢,鬧出更大的亂子。劉邦親身領教了匈奴的實力,被迫採用劉敬等人的建議,以和親政策代替軍事手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漢廷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俗話說得好:速效莫求,小利莫爭。經過幾十年的準備,到了武帝時期,內、外部條件完全成熟,解決匈奴問題的時機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