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李逍遙在一旁看熱鬧的打趣自己,他們有口難言,根本就無力反駁。不過,他們非常的好奇,李逍遙也喝了一大口,仿佛就像是喝水一樣,臉不紅心不跳的,他們卻像是被火燒一樣,喉嚨處的灼熱感瞬間蔓延全身,就算此時是寒冷的冬季,都能感覺到身體滾燙的感覺。最重要的是,眾人是看到李逍遙喝了一大口後,才猛地一飲而盡,他們認為李逍遙是少主,他都能喝下大半碗,自己等人也沒有問題,誰曾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巨大的後勁迅速地躥了上來,眾人感覺自己的頭腦有些昏沉,甚至是號稱‘酒神’的呂公旦都感覺自己渾身輕飄飄的。他感覺這種烈酒根本就沒有喝過,尤其是火辣辣的感覺,對他沉浸在十幾年的酒道之人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雖然有些烈,不過喝下去之後,仔細地感受一下,發現這種感覺就是舒爽,喝酒就當如此。
眾人首次喝濃度如此之高的烈性酒,過了許久,眾人都緩了過來,隻聽李逍遙淡然地笑道:“看樣子,你們都能適應了。現在,你們能否明白,為何我將此酒名為‘鄉愁’。首先此酒最適合北寒之地,尤其是進入冬季時,天氣冷,鵝毛大雪喝下此酒絕對是最舒服的;其次,此酒的烈性就像是上陣殺敵一樣,時刻保持清醒,刺激著我們的感官,令我們有勇氣麵對任何的困難;最後,此酒乃是真正的男兒的杯中之物,任何酒都無法比擬,讓我們時刻謹記家鄉的味道。”
眾人一陣沉默,他們都緩過來了,聽聞李逍遙的解釋,眾人全部都低頭沉思,沉默不語。此酒的烈性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李逍遙所言,喝完之後,全身一陣舒爽的感覺實在是讓人無法忘記,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能感受到此酒就像是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一樣,必須一往無前,決不可退縮。酒在他們肚子裏,事在心裏,中間總好象隔著一層,無論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也掩蓋不了心中的傷痛,然而此酒讓人回憶往昔,仿佛就是馳騁沙場時的感覺,如此的令人難以忘懷。
事實上,‘鄉愁’是李逍遙按照後世中盛行的高濃度的二鍋頭釀造的。由於,李逍遙在現代社會中家境貧寒,是真正的寒門,不是大富大貴之家,根本就買不起茅台、五糧液等昂貴的名酒,隻能選擇大眾化的二鍋頭。顧名思義,二鍋頭就是原材料在經過第二鍋燒製時的鍋頭酒,這酒最為純正、無異味、濃度雖高卻不烈,真的醇厚綿香,非常的好喝。
二鍋頭酒是北京的傳統白酒,屬普通白酒。在元朝占據中原時,將北京定為“中都”,傳來了蒸酒器,釀製燒酒。一直到了清代中期,京師燒酒作坊為了提高燒酒質量,進行了工藝改革。在蒸酒時用作冷卻器的稱為錫鍋,因為第一鍋和第三鍋冷卻的酒含有多種低沸點和沸點的物質成分,所以隻摘取經第二次換入錫鍋裏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故起為“二鍋頭”,也是一種很純淨的好酒,還是質量最好的酒。
清代詩人吳延祁在詩中讚揚道:“自古人才千載恨,至今甘醴二鍋頭。”
二鍋頭在在中國酒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若是在北京,隨處可見有人喝二鍋頭,甚至喝二鍋頭就像喝豆汁一樣,喝的時候多配以涼菜;食客也常常一起飲用二鍋頭來助興提味。並且,在冬天吃餃子時,配以二鍋頭是最常見的搭配方式,有俗語曰:“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釀造酒的人每燒一鍋酒,開始流出的酒被人稱作“鍋頭”,這酒的濃度比較高,可達到七十五度以上,數量少,隻占總數的百分之十左右,而後濃度不斷地下降,至二十五度左右斷酒;至於,後麵流出的所謂謂“酒稍子”,實際上酒稍子不能喝,隻有十幾度,一直流至一、兩度時,蒸餾才會結束,所得“酒稍子”,回底鍋隨下次蒸餾回收,五度以下提煉食用酒精,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燒酒的原料一般都要經過五到六次的發酵和上鍋,除了原材料有小麥、高粱、玉米等等,還有輔料,如玉米秸、玉米核、麥麩子和米糠什麽的。按一定的比例經過粉碎後加水,蒸熟,再加入酵母,攪拌均勻後入窖發酵,一般要五天後酒醅出窖,這是第一鍋;出酒後,要把蒸鍋中的料取出,經過揚場,把這些料冷卻、鬆散開,而後還要加入少量的新原料和酵母,攪拌均勻後再入窖發酵,這才完成一個班次的工作,五天後再取出用來燒酒,為第二鍋,這時開始流出的酒才能真正稱為“二鍋頭”。
由於隋唐時期還未出現蒸酒器,因此李逍遙隻能退而求次,自行製作一個,不過效果與後世傳入中原的蒸酒器相差甚遠,沒有達到真正後世流傳中的二鍋頭效用。不過,仍然比如今的白酒濃度要高出許多,味道相比二鍋頭而言要差些,卻是魏徵等人沒有喝過的滋味,尤其是烈性十足,又回味無窮,這是李逍遙寄託自己的懷念自己在後世中的親人,也是用此酒懷念曾經的人,用來緬懷過去,珍惜現在的唯一的物品,而且在隋唐時期製作起來非常的麻煩,李逍遙也就沒有釀造太多,隻是用作兄弟相聚時之物。
由於此酒的酒液清亮透明,香氣芬芳,酒質醇厚,入口甘潤、爽洌,酒力強勁,後勁綿長,使人回味悠長,眾人喝過一次後,終於適應了,而且非常的喜歡。於是,李逍遙毫不吝嗇地將此酒分到眾人的金杯中,李昇也不停地為眾人斟滿,他偷偷地喝了一小口,頓時,整個人都感覺飄飄然的,頭重腳輕,走起路來都搖搖晃晃的,李逍遙見兒子如此模樣,心知他定是偷偷地品嚐了一下,眾人也是哭笑不得看著搖搖晃晃的李昇,笑得合不攏嘴,無奈之下,長孫秀敏隻能中途退席將自己的兒子抱緊房內,她非常的慶幸自己沒有喝多,不然也會出盡洋相,到時候對於她的名聲極其不好。
巨大的後勁迅速地躥了上來,眾人感覺自己的頭腦有些昏沉,甚至是號稱‘酒神’的呂公旦都感覺自己渾身輕飄飄的。他感覺這種烈酒根本就沒有喝過,尤其是火辣辣的感覺,對他沉浸在十幾年的酒道之人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雖然有些烈,不過喝下去之後,仔細地感受一下,發現這種感覺就是舒爽,喝酒就當如此。
眾人首次喝濃度如此之高的烈性酒,過了許久,眾人都緩了過來,隻聽李逍遙淡然地笑道:“看樣子,你們都能適應了。現在,你們能否明白,為何我將此酒名為‘鄉愁’。首先此酒最適合北寒之地,尤其是進入冬季時,天氣冷,鵝毛大雪喝下此酒絕對是最舒服的;其次,此酒的烈性就像是上陣殺敵一樣,時刻保持清醒,刺激著我們的感官,令我們有勇氣麵對任何的困難;最後,此酒乃是真正的男兒的杯中之物,任何酒都無法比擬,讓我們時刻謹記家鄉的味道。”
眾人一陣沉默,他們都緩過來了,聽聞李逍遙的解釋,眾人全部都低頭沉思,沉默不語。此酒的烈性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李逍遙所言,喝完之後,全身一陣舒爽的感覺實在是讓人無法忘記,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能感受到此酒就像是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一樣,必須一往無前,決不可退縮。酒在他們肚子裏,事在心裏,中間總好象隔著一層,無論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也掩蓋不了心中的傷痛,然而此酒讓人回憶往昔,仿佛就是馳騁沙場時的感覺,如此的令人難以忘懷。
事實上,‘鄉愁’是李逍遙按照後世中盛行的高濃度的二鍋頭釀造的。由於,李逍遙在現代社會中家境貧寒,是真正的寒門,不是大富大貴之家,根本就買不起茅台、五糧液等昂貴的名酒,隻能選擇大眾化的二鍋頭。顧名思義,二鍋頭就是原材料在經過第二鍋燒製時的鍋頭酒,這酒最為純正、無異味、濃度雖高卻不烈,真的醇厚綿香,非常的好喝。
二鍋頭酒是北京的傳統白酒,屬普通白酒。在元朝占據中原時,將北京定為“中都”,傳來了蒸酒器,釀製燒酒。一直到了清代中期,京師燒酒作坊為了提高燒酒質量,進行了工藝改革。在蒸酒時用作冷卻器的稱為錫鍋,因為第一鍋和第三鍋冷卻的酒含有多種低沸點和沸點的物質成分,所以隻摘取經第二次換入錫鍋裏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故起為“二鍋頭”,也是一種很純淨的好酒,還是質量最好的酒。
清代詩人吳延祁在詩中讚揚道:“自古人才千載恨,至今甘醴二鍋頭。”
二鍋頭在在中國酒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若是在北京,隨處可見有人喝二鍋頭,甚至喝二鍋頭就像喝豆汁一樣,喝的時候多配以涼菜;食客也常常一起飲用二鍋頭來助興提味。並且,在冬天吃餃子時,配以二鍋頭是最常見的搭配方式,有俗語曰:“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釀造酒的人每燒一鍋酒,開始流出的酒被人稱作“鍋頭”,這酒的濃度比較高,可達到七十五度以上,數量少,隻占總數的百分之十左右,而後濃度不斷地下降,至二十五度左右斷酒;至於,後麵流出的所謂謂“酒稍子”,實際上酒稍子不能喝,隻有十幾度,一直流至一、兩度時,蒸餾才會結束,所得“酒稍子”,回底鍋隨下次蒸餾回收,五度以下提煉食用酒精,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燒酒的原料一般都要經過五到六次的發酵和上鍋,除了原材料有小麥、高粱、玉米等等,還有輔料,如玉米秸、玉米核、麥麩子和米糠什麽的。按一定的比例經過粉碎後加水,蒸熟,再加入酵母,攪拌均勻後入窖發酵,一般要五天後酒醅出窖,這是第一鍋;出酒後,要把蒸鍋中的料取出,經過揚場,把這些料冷卻、鬆散開,而後還要加入少量的新原料和酵母,攪拌均勻後再入窖發酵,這才完成一個班次的工作,五天後再取出用來燒酒,為第二鍋,這時開始流出的酒才能真正稱為“二鍋頭”。
由於隋唐時期還未出現蒸酒器,因此李逍遙隻能退而求次,自行製作一個,不過效果與後世傳入中原的蒸酒器相差甚遠,沒有達到真正後世流傳中的二鍋頭效用。不過,仍然比如今的白酒濃度要高出許多,味道相比二鍋頭而言要差些,卻是魏徵等人沒有喝過的滋味,尤其是烈性十足,又回味無窮,這是李逍遙寄託自己的懷念自己在後世中的親人,也是用此酒懷念曾經的人,用來緬懷過去,珍惜現在的唯一的物品,而且在隋唐時期製作起來非常的麻煩,李逍遙也就沒有釀造太多,隻是用作兄弟相聚時之物。
由於此酒的酒液清亮透明,香氣芬芳,酒質醇厚,入口甘潤、爽洌,酒力強勁,後勁綿長,使人回味悠長,眾人喝過一次後,終於適應了,而且非常的喜歡。於是,李逍遙毫不吝嗇地將此酒分到眾人的金杯中,李昇也不停地為眾人斟滿,他偷偷地喝了一小口,頓時,整個人都感覺飄飄然的,頭重腳輕,走起路來都搖搖晃晃的,李逍遙見兒子如此模樣,心知他定是偷偷地品嚐了一下,眾人也是哭笑不得看著搖搖晃晃的李昇,笑得合不攏嘴,無奈之下,長孫秀敏隻能中途退席將自己的兒子抱緊房內,她非常的慶幸自己沒有喝多,不然也會出盡洋相,到時候對於她的名聲極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