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軍步兵戰鬥的產生和發展獨具特色。
我軍的步兵戰鬥是伴隨著中國革命戰爭的進程而產生和逐步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四個歷史時期。我軍在建國以前,同國內外敵人進行了長達22年之久的戰爭,經歷了無數次的大小戰鬥,這些戰鬥基本上都是步兵戰鬥,直到解放戰爭後期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後,才出現了合同戰鬥。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雖然已經全麵形成了我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具有我軍特色的合同戰術,但坦克兵等特殊兵種部隊有限,多數戰鬥不具備合同戰鬥的條件,仍屬於步兵戰鬥。因此,我軍戰鬥的產生就是步兵戰鬥的產生,我軍戰鬥的發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就是步兵戰鬥的發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我軍步兵戰術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
這一時期,我軍力量弱小,沒有統一的編製,武器裝備很差,使用的是大刀、長矛和繳獲的武器,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在這種情況下,採取正規戰的戰法,就如‘乞丐與龍王比寶”,講什麽線式戰術、散兵線戰術,都是沒有用的。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從客觀實際出發,探索了紅軍遊擊戰的全新戰法。在並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的遊擊戰原則。十六字訣原則在指導步兵的遊擊作戰中,就是採取集中兵力,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利用夜暗、不良天候和有利地形,或乘敵疲勞、不備、分散之際,採取襲擊、伏擊、奔襲等形式多樣的戰法,以抵近射擊、手榴彈、白刃格鬥大量殲滅敵人,戰鬥動作迅速突然,戰鬥速戰速決。
這種戰鬥,主要是進攻戰,著眼於積極打擊敵人,不進行持久戰鬥和消極防禦,充分把握主動權,充分發揮戰鬥動作的機敏性。主要戰法是襲擊,行動神速,保守秘密,用巧妙的方法欺騙、引誘和迷惑敵人,聲東擊西,忽南忽北,即打即離,夜間行動。隨時分散和收攏,分散以爭取、發動群眾,收攏以應付、消滅敵人。我軍用這種戰法,使根據地得到了迅速發展,紅軍力量也迅速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後,麵對敵人發動的大規模的“圍剿”,紅軍的作戰形式由遊擊戰向具有遊擊性的運動戰發展。這種遊擊性的運動戰,其戰術的基本點是,在運動中調動敵人,創造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運用備種戰法打擊敵人。進攻以運動之敵或駐止而陣地尚不鞏固之敵為目標,按不同情況,靈活運用奇襲、奔襲、強襲、急襲等方法,隱蔽企圖,秘密開迸接敵,突然包圍,勇猛攻擊,近戰殲敵。
或採取誘伏、待伏的方法,選擇良好陣地,預先構成伏擊部署,以迅速、勇猛的出擊,猛打猛衝,速戰速決,力求全殲。防禦戰鬥主要採取運動防禦,依託有利地形節節抗擊,以火力和反衝擊殺傷消耗和遲滯敵人,以保障主力殲敵或退卻。
抗日戰爭,打擊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新四軍主要進行敵後作戰。這一時期,我軍裝備主要是步槍、機槍和少量的小口徑火炮,武器彈藥的補充主要靠取之於敵。採取的基本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針對抗日遊擊戰爭的客觀實際,步兵戰鬥進一步發展了襲擊戰術,創造了地道戰、破襲戰、蘑菇戰等多種形式的遊擊戰法。運動戰則採取“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合進和合擊、攻擊和防禦、突擊和牽製、包圍和迂迴、前進和後退等種種的戰術和方法”,並靈活地使用和變換這些戰術。到了抗日戰爭末期,日軍逐漸衰破,我軍力量壯大,裝備改善,運動戰又在較大規模的運動進攻、運動防禦等方麵有了發展。
解放戰爭,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正規戰爭。這一時期,我軍不僅兵力不斷增加,而且武器裝備大為改善,步兵的火力、突擊力明顯提高,戰鬥的規模日趨擴大,從而促使攻防戰鬥得到了全麵發展。在運動戰的進攻戰鬥中,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於敵的優勢兵力殲敵。攻擊部隊迅速準備,把主要方向和攻擊點盡量選擇在敵人翼側或側後,突然攻擊,進而迂迴包圍,穿插分割,以近戰、夜戰和猛打、猛衝、猛追,連續作戰,各個殲敵。在防禦戰鬥中,一般依託村落或高地形成要點。戰鬥中,以短促的火力和積極的反衝擊殺傷敵人,或以交替掩護,節節抗擊消耗,遲滯敵人。這一時期,陣地戰的攻防戰鬥也隨著我軍力量的不斷壯大麵逐步發展。城鎮攻堅戰鬥,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周密充分的戰鬥準備,採取縱深梯次的攻擊部署,選取弱點實施突破。各梯隊一般編有突擊隊、火力隊、爆破隊和預備隊等。戰鬥發起後,爆破隊採取連續爆破開闢通路,突擊隊利用火力隊的支援和爆破煙幕的掩護,以猛打猛衝突入敵人陣地,預備隊乘勝擴張戰果。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實施突破,突入後進行包圍迂迴,穿插分割,各個殲滅敵人,從麵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攻堅戰戰法。對野戰陣地防禦之敵的進攻戰鬥,其戰術也日益完善。陣地防禦則主要發展了野戰陣地防禦戰術。這種戰術,通常構成正麵較窄、縱深較大的防禦陣地,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建立有重點的梯次部署,組成嚴密的火力配係,構築比較堅固的工事。戰鬥中,扼守要點,以點製麵,採取火力抗擊、陣前出擊和反衝擊,與敵反覆爭奪,大量殺傷敵人。
我軍的步兵戰鬥是伴隨著中國革命戰爭的進程而產生和逐步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四個歷史時期。我軍在建國以前,同國內外敵人進行了長達22年之久的戰爭,經歷了無數次的大小戰鬥,這些戰鬥基本上都是步兵戰鬥,直到解放戰爭後期轉入戰略進攻階段後,才出現了合同戰鬥。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雖然已經全麵形成了我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具有我軍特色的合同戰術,但坦克兵等特殊兵種部隊有限,多數戰鬥不具備合同戰鬥的條件,仍屬於步兵戰鬥。因此,我軍戰鬥的產生就是步兵戰鬥的產生,我軍戰鬥的發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就是步兵戰鬥的發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我軍步兵戰術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
這一時期,我軍力量弱小,沒有統一的編製,武器裝備很差,使用的是大刀、長矛和繳獲的武器,敵我力量對比十分懸殊。在這種情況下,採取正規戰的戰法,就如‘乞丐與龍王比寶”,講什麽線式戰術、散兵線戰術,都是沒有用的。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從客觀實際出發,探索了紅軍遊擊戰的全新戰法。在並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的遊擊戰原則。十六字訣原則在指導步兵的遊擊作戰中,就是採取集中兵力,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下,利用夜暗、不良天候和有利地形,或乘敵疲勞、不備、分散之際,採取襲擊、伏擊、奔襲等形式多樣的戰法,以抵近射擊、手榴彈、白刃格鬥大量殲滅敵人,戰鬥動作迅速突然,戰鬥速戰速決。
這種戰鬥,主要是進攻戰,著眼於積極打擊敵人,不進行持久戰鬥和消極防禦,充分把握主動權,充分發揮戰鬥動作的機敏性。主要戰法是襲擊,行動神速,保守秘密,用巧妙的方法欺騙、引誘和迷惑敵人,聲東擊西,忽南忽北,即打即離,夜間行動。隨時分散和收攏,分散以爭取、發動群眾,收攏以應付、消滅敵人。我軍用這種戰法,使根據地得到了迅速發展,紅軍力量也迅速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後,麵對敵人發動的大規模的“圍剿”,紅軍的作戰形式由遊擊戰向具有遊擊性的運動戰發展。這種遊擊性的運動戰,其戰術的基本點是,在運動中調動敵人,創造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運用備種戰法打擊敵人。進攻以運動之敵或駐止而陣地尚不鞏固之敵為目標,按不同情況,靈活運用奇襲、奔襲、強襲、急襲等方法,隱蔽企圖,秘密開迸接敵,突然包圍,勇猛攻擊,近戰殲敵。
或採取誘伏、待伏的方法,選擇良好陣地,預先構成伏擊部署,以迅速、勇猛的出擊,猛打猛衝,速戰速決,力求全殲。防禦戰鬥主要採取運動防禦,依託有利地形節節抗擊,以火力和反衝擊殺傷消耗和遲滯敵人,以保障主力殲敵或退卻。
抗日戰爭,打擊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新四軍主要進行敵後作戰。這一時期,我軍裝備主要是步槍、機槍和少量的小口徑火炮,武器彈藥的補充主要靠取之於敵。採取的基本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針對抗日遊擊戰爭的客觀實際,步兵戰鬥進一步發展了襲擊戰術,創造了地道戰、破襲戰、蘑菇戰等多種形式的遊擊戰法。運動戰則採取“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合進和合擊、攻擊和防禦、突擊和牽製、包圍和迂迴、前進和後退等種種的戰術和方法”,並靈活地使用和變換這些戰術。到了抗日戰爭末期,日軍逐漸衰破,我軍力量壯大,裝備改善,運動戰又在較大規模的運動進攻、運動防禦等方麵有了發展。
解放戰爭,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正規戰爭。這一時期,我軍不僅兵力不斷增加,而且武器裝備大為改善,步兵的火力、突擊力明顯提高,戰鬥的規模日趨擴大,從而促使攻防戰鬥得到了全麵發展。在運動戰的進攻戰鬥中,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於敵的優勢兵力殲敵。攻擊部隊迅速準備,把主要方向和攻擊點盡量選擇在敵人翼側或側後,突然攻擊,進而迂迴包圍,穿插分割,以近戰、夜戰和猛打、猛衝、猛追,連續作戰,各個殲敵。在防禦戰鬥中,一般依託村落或高地形成要點。戰鬥中,以短促的火力和積極的反衝擊殺傷敵人,或以交替掩護,節節抗擊消耗,遲滯敵人。這一時期,陣地戰的攻防戰鬥也隨著我軍力量的不斷壯大麵逐步發展。城鎮攻堅戰鬥,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周密充分的戰鬥準備,採取縱深梯次的攻擊部署,選取弱點實施突破。各梯隊一般編有突擊隊、火力隊、爆破隊和預備隊等。戰鬥發起後,爆破隊採取連續爆破開闢通路,突擊隊利用火力隊的支援和爆破煙幕的掩護,以猛打猛衝突入敵人陣地,預備隊乘勝擴張戰果。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實施突破,突入後進行包圍迂迴,穿插分割,各個殲滅敵人,從麵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攻堅戰戰法。對野戰陣地防禦之敵的進攻戰鬥,其戰術也日益完善。陣地防禦則主要發展了野戰陣地防禦戰術。這種戰術,通常構成正麵較窄、縱深較大的防禦陣地,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建立有重點的梯次部署,組成嚴密的火力配係,構築比較堅固的工事。戰鬥中,扼守要點,以點製麵,採取火力抗擊、陣前出擊和反衝擊,與敵反覆爭奪,大量殺傷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