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張竹君在上海《民立報》上發表一封《張竹君致沈仲禮書》(仲禮為沈敦和之字),對沈敦和領導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發起淩厲攻擊,說:“公之罪尚可數乎?以萬國紅十字會搜刮資財,殆欲掩外人之資也;繼之變也,又欲掩全國官民之資。”指責沈敦和私吞善款的貪贓行為。
張竹君又說,沈敦和組織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時,廣東方麵“匯至公處者二萬金,他國他省可以類推,而公未嚐有一次報告”;“公倘尚恤人言,則請將八年來收支之數報告,否則當以吾粵所捐二萬金還諸吾粵”,要求沈敦和公開萬國紅十字會的財務開支,自證清白,否則,她張竹君將代表粵人討回當初捐給萬國紅十字會的“二萬金”。
到了總統府,沈敦和趕忙跟李經述解釋說:“自上海紅十字會成立以來,鄙人一直沒有經手任何公款。鄙人辦理慈善事業,雖募款三百餘萬,未嚐經理銀錢,紅十字會財政歷由會計總董施子英觀察主持,逐年帳目俱在,總董文案及管理銀錢者兼為查帳董事,帳目至少一個月查一次,之所以最後結算的帳目未造冊公告,施觀察正在趕造報銷,以副中外捐戶樂觀厥成之意,造竣後自當刊冊宣布。”
李經述點點頭,說:“此前,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一直是被唐笑笑牽著鼻子走。紅會及各地紅十字機構就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如捐贈信息不透明、財務管理不規範、‘官僚化’傾向突出。應對信譽危機,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把每一筆捐款來龍去脈清楚公布,供人查閱。你到現在還都沒有公布捐款的來龍去脈,讓善良的民眾如何相信你們。上海萬國紅十字的名譽到了今天如此不堪的地步,你這個會長難辭其咎。”
沈敦和說:“大總統批評得對。鄙人回去之後一定整改,抓緊公布善款的流向。”
李經述嘆了一口氣,說:“算了,這也不是你一個人的錯。當初我覺得中國的民間慈善機構不發達,才想官方樹立一個慈善的榜樣,讓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隸屬於總統府,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你們的官僚化作風就那麽明顯。你這個會長,我看還是辭職吧,我心中已經有合適的人選,來挽回中國民眾對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信任。”
半個月後,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會長沈敦和引咎辭職。李經述的夫人席慕蘭親自擔任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會長,同時,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更名“中華帝國紅十字會”,脫離總統府領導,取消行政級別,變成一個純粹的民間組織,原來行政公務員編製的人員,一律免職,改為民間組織聘用有愛心的人士參與。溫柔賢惠的總統夫人親自做慈善,號召力是巨大的,很快中國便掀起一股慈善的潮流。
席慕蘭到了紅十字會後,第一件事就是組織公布了所有紅十字會的收入和開支情況,並建立了財務公開的製度。同時,席慕蘭還推動國會製定了《中華帝國慈善法》,鼓勵中國民間慈善機構的發展,同時要求所有慈善機構公布善款的收入和去向。慈善監管也納入了中國廉政局的工作範圍,中國的慈善事業這才漸漸走入了正軌。
☆、第261章 袁克文案(1)
處理完了上海交際花案,中國廉政局的名頭在全國更加響亮,作為局長,袁世凱感覺臉上也有光。加上李尚民表現也很突出,李經述對袁世凱的工作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但不久,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卻因為一筆風流債,卷進一樁殺人案,讓袁世凱頭疼不已,他找來李尚民,讓他盡快查清袁克文案的真相reads;。
袁克文在當時的京城,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字豹岑,是袁世凱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於朝鮮漢城。袁世凱任駐朝商務代表時娶了金氏,陪金氏出嫁的兩個姑娘後來也一併被袁世凱納為妾。相傳袁克文出生之時,袁世凱夢見朝鮮國王用金鎖鏈牽來巨豹相贈。袁世凱係豹於堂下,食以果餌,豹子猛地掙脫,竄入內室。袁世凱猛醒聞報金氏產子。金氏亦夢一巨獸自外奔入,向己猛撲。驚醒後腹劇痛,頃刻間降子。此子即袁克文。袁世凱遂為其取字“豹岑”。
袁克文生下不久,被過繼給袁世凱寵愛的大姨太沈氏。沈氏無子女,對袁克文溺愛有加,幾乎到了百依百順的地步,所以袁克文天性頑劣、放蕩不羈,從不正經讀書。但他自幼天資聰穎,六歲識字,七歲讀經史,十歲就會寫文章,十五歲已粗通詩詞歌賦,長大後也是英俊瀟灑,一表人才。袁世凱遍請社會名師來家為其授課,袁克文受益非淺,在填詞、作詩、書法、繪畫等各方麵顯示出很深的造詣。
袁世凱對袁克文也十分偏愛,一度想培養他當接班人。袁克文卻對政治毫無興趣,每天都過著詩酒歡歌、風流快活的日子。大姨太的驕縱,袁世凱的偏愛,造就了袁克文的揮霍、任性、驕奢的花花公子性格,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他還花錢加入“青幫”,當上了“大字輩”的“老頭子”。
袁克文的妻子劉梅真是前清曾任英、俄、法、意、比等國公使和廣東巡撫的劉瑞芬的孫女。劉姌是一位不多見的溫柔賢淑的名門閨秀。她可以寫一書漂亮的小楷,且工於詩詞,熟悉音律,彈得一手好箏,填有一卷《倦繡詞》。袁克文看到劉梅真的詩詞書法後,不禁大為讚嘆,竟頗有知音之感。於是取了一把少時從朝鮮帶來的摺扇,題詩作畫後作為還禮。他畫的,便是一枝梅花!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下來。洞房花燭夜之後,夫妻新婚燕爾之際,二人常嚶嚶頡頏,詩文唱和,恩愛之情溢於言表。不論是小園初雪,還是相倚憑杆,劉梅真無不是賦詩為誌:“盪槳憶芳津,擎尊滌俗塵。蒼寒迷所處,高臥有幽人”;“小樓迥合碧欄杆,曙色蒼蒙織萬家。昔日都勞心繾綣,哪堪回首看京華。”
張竹君又說,沈敦和組織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時,廣東方麵“匯至公處者二萬金,他國他省可以類推,而公未嚐有一次報告”;“公倘尚恤人言,則請將八年來收支之數報告,否則當以吾粵所捐二萬金還諸吾粵”,要求沈敦和公開萬國紅十字會的財務開支,自證清白,否則,她張竹君將代表粵人討回當初捐給萬國紅十字會的“二萬金”。
到了總統府,沈敦和趕忙跟李經述解釋說:“自上海紅十字會成立以來,鄙人一直沒有經手任何公款。鄙人辦理慈善事業,雖募款三百餘萬,未嚐經理銀錢,紅十字會財政歷由會計總董施子英觀察主持,逐年帳目俱在,總董文案及管理銀錢者兼為查帳董事,帳目至少一個月查一次,之所以最後結算的帳目未造冊公告,施觀察正在趕造報銷,以副中外捐戶樂觀厥成之意,造竣後自當刊冊宣布。”
李經述點點頭,說:“此前,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一直是被唐笑笑牽著鼻子走。紅會及各地紅十字機構就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如捐贈信息不透明、財務管理不規範、‘官僚化’傾向突出。應對信譽危機,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把每一筆捐款來龍去脈清楚公布,供人查閱。你到現在還都沒有公布捐款的來龍去脈,讓善良的民眾如何相信你們。上海萬國紅十字的名譽到了今天如此不堪的地步,你這個會長難辭其咎。”
沈敦和說:“大總統批評得對。鄙人回去之後一定整改,抓緊公布善款的流向。”
李經述嘆了一口氣,說:“算了,這也不是你一個人的錯。當初我覺得中國的民間慈善機構不發達,才想官方樹立一個慈善的榜樣,讓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隸屬於總統府,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你們的官僚化作風就那麽明顯。你這個會長,我看還是辭職吧,我心中已經有合適的人選,來挽回中國民眾對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信任。”
半個月後,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會長沈敦和引咎辭職。李經述的夫人席慕蘭親自擔任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會長,同時,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更名“中華帝國紅十字會”,脫離總統府領導,取消行政級別,變成一個純粹的民間組織,原來行政公務員編製的人員,一律免職,改為民間組織聘用有愛心的人士參與。溫柔賢惠的總統夫人親自做慈善,號召力是巨大的,很快中國便掀起一股慈善的潮流。
席慕蘭到了紅十字會後,第一件事就是組織公布了所有紅十字會的收入和開支情況,並建立了財務公開的製度。同時,席慕蘭還推動國會製定了《中華帝國慈善法》,鼓勵中國民間慈善機構的發展,同時要求所有慈善機構公布善款的收入和去向。慈善監管也納入了中國廉政局的工作範圍,中國的慈善事業這才漸漸走入了正軌。
☆、第261章 袁克文案(1)
處理完了上海交際花案,中國廉政局的名頭在全國更加響亮,作為局長,袁世凱感覺臉上也有光。加上李尚民表現也很突出,李經述對袁世凱的工作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但不久,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卻因為一筆風流債,卷進一樁殺人案,讓袁世凱頭疼不已,他找來李尚民,讓他盡快查清袁克文案的真相reads;。
袁克文在當時的京城,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字豹岑,是袁世凱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於朝鮮漢城。袁世凱任駐朝商務代表時娶了金氏,陪金氏出嫁的兩個姑娘後來也一併被袁世凱納為妾。相傳袁克文出生之時,袁世凱夢見朝鮮國王用金鎖鏈牽來巨豹相贈。袁世凱係豹於堂下,食以果餌,豹子猛地掙脫,竄入內室。袁世凱猛醒聞報金氏產子。金氏亦夢一巨獸自外奔入,向己猛撲。驚醒後腹劇痛,頃刻間降子。此子即袁克文。袁世凱遂為其取字“豹岑”。
袁克文生下不久,被過繼給袁世凱寵愛的大姨太沈氏。沈氏無子女,對袁克文溺愛有加,幾乎到了百依百順的地步,所以袁克文天性頑劣、放蕩不羈,從不正經讀書。但他自幼天資聰穎,六歲識字,七歲讀經史,十歲就會寫文章,十五歲已粗通詩詞歌賦,長大後也是英俊瀟灑,一表人才。袁世凱遍請社會名師來家為其授課,袁克文受益非淺,在填詞、作詩、書法、繪畫等各方麵顯示出很深的造詣。
袁世凱對袁克文也十分偏愛,一度想培養他當接班人。袁克文卻對政治毫無興趣,每天都過著詩酒歡歌、風流快活的日子。大姨太的驕縱,袁世凱的偏愛,造就了袁克文的揮霍、任性、驕奢的花花公子性格,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他還花錢加入“青幫”,當上了“大字輩”的“老頭子”。
袁克文的妻子劉梅真是前清曾任英、俄、法、意、比等國公使和廣東巡撫的劉瑞芬的孫女。劉姌是一位不多見的溫柔賢淑的名門閨秀。她可以寫一書漂亮的小楷,且工於詩詞,熟悉音律,彈得一手好箏,填有一卷《倦繡詞》。袁克文看到劉梅真的詩詞書法後,不禁大為讚嘆,竟頗有知音之感。於是取了一把少時從朝鮮帶來的摺扇,題詩作畫後作為還禮。他畫的,便是一枝梅花!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下來。洞房花燭夜之後,夫妻新婚燕爾之際,二人常嚶嚶頡頏,詩文唱和,恩愛之情溢於言表。不論是小園初雪,還是相倚憑杆,劉梅真無不是賦詩為誌:“盪槳憶芳津,擎尊滌俗塵。蒼寒迷所處,高臥有幽人”;“小樓迥合碧欄杆,曙色蒼蒙織萬家。昔日都勞心繾綣,哪堪回首看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