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有提到,到了19世紀初,沙俄帝國泛斯拉夫情結泛濫,他們中的學者和詩人熱心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間傳說和鄉村方言,以證明斯拉夫各民族在種族上的親緣和語言文字方麵的相近,試圖表現一種共同的斯拉夫意識。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製危機加深,沙皇政府急欲對外擴張,以緩和國內矛盾,俄國泛斯拉夫主義者主張斯拉夫人和俄羅斯人有著共同的歷史和血統關係,語言文化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居住地域毗鄰,有著共同的命運和利害關係,俄羅斯民族是斯拉夫人的領導者,他們宣稱俄國是斯拉夫各民族的“保護者”,依靠沙皇才能保障斯拉夫人的前途,想建立以俄羅斯為“盟主”的大斯拉夫帝國,使斯拉夫人擺脫奧地利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最後達到使俄國的歐洲疆界向西麵和南麵推進的目的。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都野心勃勃,以各種方式支持泛斯拉夫主義及其運動,將其作為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俄國以南方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爾幹事務,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等地的斯拉夫人,則也幻想依靠沙皇俄國力量來趕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壓迫者,到19世紀晚期,在沙俄的支持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取得了獨立,這讓奧斯曼帝國十分憤怒。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經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類似於晚清帝國,到19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國力衰弱,歐洲列強把巴爾幹半島當成了肥肉,在這裏展開了激烈角逐,其中最積極的是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其實到了19世紀中期也已經開始衰落,1859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使它喪失了在義大利的所有非奧地利歷史領土;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它被排除德意誌邦聯之外;同時它境內的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因為奧地利曾在在沙俄的支持下對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鎮壓。因為匈牙利民族是奧匈帝國中的第二大民族,而且它的國土麵積占了帝國的三分之一,為了保障奧匈帝國的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防止這麽大的地區脫離帝國獨立,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不得不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安撫性質的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衷方案,最終建立一個二元帝國,即奧匈二元帝國,簡稱奧匈帝國,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兼任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奧匈帝國急需擴張!
奧匈帝國七十八歲的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目標,是趁著俄國奔潰,恢復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榮耀,收復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故土,所以吞併了波赫之後,繼續陳兵塞爾維亞邊境,準備吞併塞爾維亞。
原來為了應對沙俄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字,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到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趕上和超過了英國。德國修建“三b鐵路”的計劃也表明向巴爾幹半島擴張的意圖,從它的首都柏林開始,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到達亞洲的巴格達。為了對付三國同盟。
1892年法國和俄國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國也調整了同法國、俄國的關係,在20世紀初分別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英法、英俄協約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就最終形成。
中國和德國、英國一起瓜分了沙俄後,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都淪為了歐洲的劣等民族,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覺得,擴張的時機到了,在德國的默許下,於1908年悍然出兵吞併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兩地,也就是波赫,而當地人民本來是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個大的南方斯拉夫人的國家。
熟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時的奧匈帝國雖然已經沒有當年的輝煌,但還是地跨中歐、東歐、南歐的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麵積歐洲第二,人口歐洲第三,有5200萬。與此同時,奧匈帝國機械製造和軍火工業的規模亦是世界第五,隻在大英帝國、中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德意誌帝國之後,重炮部隊質量更是世界第二,僅次於中華帝國。
奧匈帝國國防軍總共擁有步兵部隊如下:62個奧地利步兵團、40個匈牙利步兵團、4個波士尼亞-黑塞哥維納步兵團、28個戰地步兵營、1個波赫戰地步兵營、4個蒂羅爾步兵團。帝國國防軍炮兵部隊實力最強,兵種最齊全,擁有42個野戰加農炮團、營級建製的14個野戰榴彈炮師、11個乘騎炮兵師、14個重榴彈炮師、11個山地炮兵團、6個要塞炮兵團、10個獨立要塞守備炮兵營。奧匈帝國國防軍還擁有騎兵部隊:16個驃騎兵團、10個槍騎兵團、15個龍騎兵團。
另外,奧匈帝國還有所謂的戰地獵兵部隊,29個獨立戰地獵兵營,4個蒂羅爾獵兵團,4個波士尼亞獵兵團。奧匈的戰地獵兵部隊其實就是輕步兵部隊,由於傳統上這些部隊的士兵都是招募自獵人,所以有此名字。和普通步兵不同,戰地獵兵部隊要求具備深入敵後,遊擊作戰,不依賴重火器支援,不參與大兵團作戰等任務。同時,部分戰地獵兵部隊實際上是山地輕步兵部隊,這些部隊從傳統的山民中招募,爬山涉水習慣成自然地如履平地,由於經常打獵而槍法出色,而且具備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是執行山地滲透,襲擾等任務的不可多得的優秀部隊,有點像現在的特種兵部隊。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都野心勃勃,以各種方式支持泛斯拉夫主義及其運動,將其作為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俄國以南方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爾幹事務,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等地的斯拉夫人,則也幻想依靠沙皇俄國力量來趕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壓迫者,到19世紀晚期,在沙俄的支持下,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取得了獨立,這讓奧斯曼帝國十分憤怒。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經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類似於晚清帝國,到19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國力衰弱,歐洲列強把巴爾幹半島當成了肥肉,在這裏展開了激烈角逐,其中最積極的是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其實到了19世紀中期也已經開始衰落,1859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使它喪失了在義大利的所有非奧地利歷史領土;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它被排除德意誌邦聯之外;同時它境內的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因為奧地利曾在在沙俄的支持下對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鎮壓。因為匈牙利民族是奧匈帝國中的第二大民族,而且它的國土麵積占了帝國的三分之一,為了保障奧匈帝國的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防止這麽大的地區脫離帝國獨立,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不得不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安撫性質的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衷方案,最終建立一個二元帝國,即奧匈二元帝國,簡稱奧匈帝國,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兼任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奧匈帝國急需擴張!
奧匈帝國七十八歲的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目標,是趁著俄國奔潰,恢復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榮耀,收復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等故土,所以吞併了波赫之後,繼續陳兵塞爾維亞邊境,準備吞併塞爾維亞。
原來為了應對沙俄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建立了針對俄國和法國的三國同盟。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字,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同盟的核心。到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趕上和超過了英國。德國修建“三b鐵路”的計劃也表明向巴爾幹半島擴張的意圖,從它的首都柏林開始,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到達亞洲的巴格達。為了對付三國同盟。
1892年法國和俄國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英國也調整了同法國、俄國的關係,在20世紀初分別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英法、英俄協約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就最終形成。
中國和德國、英國一起瓜分了沙俄後,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都淪為了歐洲的劣等民族,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覺得,擴張的時機到了,在德國的默許下,於1908年悍然出兵吞併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兩地,也就是波赫,而當地人民本來是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共同組成一個大的南方斯拉夫人的國家。
熟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時的奧匈帝國雖然已經沒有當年的輝煌,但還是地跨中歐、東歐、南歐的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麵積歐洲第二,人口歐洲第三,有5200萬。與此同時,奧匈帝國機械製造和軍火工業的規模亦是世界第五,隻在大英帝國、中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德意誌帝國之後,重炮部隊質量更是世界第二,僅次於中華帝國。
奧匈帝國國防軍總共擁有步兵部隊如下:62個奧地利步兵團、40個匈牙利步兵團、4個波士尼亞-黑塞哥維納步兵團、28個戰地步兵營、1個波赫戰地步兵營、4個蒂羅爾步兵團。帝國國防軍炮兵部隊實力最強,兵種最齊全,擁有42個野戰加農炮團、營級建製的14個野戰榴彈炮師、11個乘騎炮兵師、14個重榴彈炮師、11個山地炮兵團、6個要塞炮兵團、10個獨立要塞守備炮兵營。奧匈帝國國防軍還擁有騎兵部隊:16個驃騎兵團、10個槍騎兵團、15個龍騎兵團。
另外,奧匈帝國還有所謂的戰地獵兵部隊,29個獨立戰地獵兵營,4個蒂羅爾獵兵團,4個波士尼亞獵兵團。奧匈的戰地獵兵部隊其實就是輕步兵部隊,由於傳統上這些部隊的士兵都是招募自獵人,所以有此名字。和普通步兵不同,戰地獵兵部隊要求具備深入敵後,遊擊作戰,不依賴重火器支援,不參與大兵團作戰等任務。同時,部分戰地獵兵部隊實際上是山地輕步兵部隊,這些部隊從傳統的山民中招募,爬山涉水習慣成自然地如履平地,由於經常打獵而槍法出色,而且具備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是執行山地滲透,襲擾等任務的不可多得的優秀部隊,有點像現在的特種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