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重文抑武,前方將士出生入死,在刀劍矢石中的奮力拚搏,不敵文人墨客一紙空洞華麗的長篇大論。


    有鑑於此,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譚總督試圖擺脫地方官的牽製,減少地方官幹涉軍務的權力,頂著重重壓力為邊將請命:“臣以為,軍務上最為緊要之事,惟有練兵和作戰。薊鎮之所以練兵十多年來毫無效果,是因為沒有專人專任,切實執行。如今應該授予臣譚綸、戚繼光專斷處置之權,不要讓巡按、巡關禦史參與其間。待三年訓練有成,再派遣視察。”


    譚綸的奏疏仿佛給帝國政壇投下一枚重磅炸彈,挑戰帝國開國一百五十多年來以文製武的傳統,不可避免地激起守舊官僚的激烈反對。


    正當雙方鬧得不可開交之際,張居正如及時雨一般出現了,他苦苦斡旋於閣僚與皇帝之間,說服廟堂諸老“寬文法以伸將權”,即對武將放寬文法,擴展將權,正式下令地方巡撫不得參與軍務,為譚綸、戚繼光等人爭取了獨立的指揮權。


    戚繼光以總兵官加總理,專門負責訓練,總督巡撫麾下從裨將到標兵都歸他操演調遣,生殺大權在握,文官小吏都惟他馬首是瞻,非他帥所能比。即便有故意與戚帥為難的文官武將,也都被張居正不動聲色地陸續遷調他鎮,以免遇事掣肘。


    身在福中的戚繼光自然感激得無以復加。相傳戚繼光每遇張居正,總靦腆低頭自稱“相君門下沐恩小的戚某”。


    工作方麵,戚繼光不負厚望,將張居正親授的治軍之道、用人之規銘刻在心,他嚴謹治軍,經常不知疲倦地深入邊塞考察邊情。


    戚繼光青年時就曾戍守薊州五年之久,熟悉當地風土民俗,山川地勢,幾十年眨眼而逝,形勢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實地考察中,他獲得許多兵書上沒有的重要信息。


    兵無定勢,水無常形,戚將軍到薊州後轉變思維方式,著手創造新的戰略戰術。


    蒙古騎兵的優勢在於速度,要戰勝風馳電掣的強勁之敵,要麽擁有更快更猛的部隊,要麽設法減弱敵人速度。前者難度太大,後者可由戰車來實現,所以首先湧入他腦海的便是建立車兵。


    戚繼光看好車戰的發展前景,決定創建一支由裝甲車部隊、騎兵、步兵三軍聯合的大軍。三軍各有分工,車兵抵禦敵軍衝擊,步兵以車為掩護出擊敵軍,騎兵則包抄突襲,簡直就是標準的多兵種聯合立體化作戰。


    可自己手下的薊州守軍大多是“千錘百鍊”的老兵油子,打仗衝鋒不見人影,吃飯拿餉樣樣爭先。若指望靠這種兵完成防禦任務,恐怕杜工部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就是自己的寫照。


    比軍紀渙散更惡劣的是,薊州一帶城牆低薄,有些險要之地,僅有單牆一線;很多圮塌間斷不接處,連墩台都沒建立,敵人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攻破。


    此情此景促使戚繼光懇切向朝廷請求:修各路邊牆,輔助練兵。


    練兵修牆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財力、物力支持,大臣聽了戚繼光的建議紛紛搖頭,預算實在太大,如此勞民傷財之舉真能帶給大明太平嗎?


    反對聲一浪高過一浪時,張居正再次挺身而出,他認定修邊牆練邊兵是設險阻、守要塞的善法良策,鼎力支持戚繼光放手去做。


    張居正恃才傲物,卻對戚繼光這位軍事奇才推崇備至,“一切用兵興建,惟繼光之言是聽”。他對軍糧、訓練等軍中常事,無不細緻入微地一一過問,確保萬無一失。


    在各方的籌備下,一場聲勢浩大的修牆築台工程,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薊縣的長城始建於南北朝時的北齊。大同、宣府一帶的長城,在嘉靖朝翁萬達、楊博任總督時曾經修過,建起了許多烽火台。而薊州長城的邊牆又低又薄,天長日久,大都倒塌,難以成為阻擋勁敵入掠的屏障。


    譚、戚二人親率士卒,加固加厚城牆,在牆兩麵均設垛口,外牆下修築短坡,以屏障牆垣。又在黑峪關等要衝之地,增築重牆,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空心敵台”。


    與空心敵台對應的還有實心敵台,空心敵台多修建在衝要之地,實心敵台則多建於緩衝地帶,敵人輕易不能到達。


    敵台之下,另有屯田軍隊,平時在敵台附近駐軍屯田,供應軍糧,遇有敵情,以烽火為號,群起抗擊,配合台上雄獅。


    經過兩年多緊張而又艱苦的施工,共建墩台一千零一十七座。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在幅員萬裏的土地上,屹立起一道鋼鐵防線,堅固雄壯的敵台隨蜿蜓曲折的地勢,高低相間,崇墉密雉,蔚為壯觀。


    與修敵台同步進行的還有訓練邊兵,經過譚、戚兩人的精心整頓,創立了車營,修整和配備了許多精銳武器,積儲了錢糧,淘汰了一批渾噩度日的庸碌將官,提高了車兵、步兵、騎兵聯合作戰的戰術。


    兵部尚書吳百朋、侍郎汪道昆奉命視察薊州軍區,印入他們眼簾的是“十六萬之師畢至,營伍必整,旌旌火鼓必齊,約束必堅,號令賞罰必信”。


    譚、戚兩人的銳意任事,鑄就了一支鋼鐵不敗之師,無論火器的編製訓練還是單位戰鬥力,都堪稱同時代全世界裝備最精良、科技最先進、戰鬥力最旺盛的勁旅。薊州邊軍麵貌煥然一新,真正成為帝國邊防的銅牆鐵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間已無張居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宏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宏瞻並收藏世間已無張居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