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王恢憤然道:“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大漢四海之大,卻困於一縣,是為羞也。”位列三公的禦史大夫韓安國則堅決反對與匈奴開戰,道:“昔日高皇帝被圍困在平城,七天不得飲食,後來解圍,並沒有因憤怒而尋求報復,這是聖人的胸襟,以天下為重。”


    群臣大多附和韓安國,九卿中隻有大行王恢和衛尉李廣堅決支持開戰,然而李廣不善言辭,難以與口若懸河的韓安國舌戰。經過激烈的爭辯後,廷議中主和派最終占了上風。但劉徹正值年輕氣盛,決意力排眾議,採納大行王恢的提議——對匈奴宣戰,執行聶壹誘敵深入的計劃,並為此作出了周密安排:命李廣為驍騎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最令人驚奇的是,皇帝居然又任命主和的禦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20],總督諸軍。年滿五旬的老將李廣更是被劉徹寄予厚望。諸將率領步兵、騎兵、戰車共三十萬人,在馬邑一帶的山穀中埋伏。


    最關鍵的人物聶壹則以自身作餌,親到匈奴王庭麵見軍臣單於,稱自己有數百同夥混進了馬邑城內,有機會斬殺馬邑縣令,舉城投降,若是匈奴及時派大軍來接應,阻擋增援漢軍,便可盡得全城財物。軍臣單於貪利,聞言很是歡喜,立即開始集結騎兵。


    聶壹回到漢地後,殺了兩名死囚,將首級掛在城門上,告訴匈奴使節道:“我已經殺了馬邑縣令和縣丞,請單於速來接收馬邑城。”


    軍臣單於聞報後立即親率十萬騎兵趕來馬邑。當大軍來到距馬邑城一百餘裏的地方時,軍臣單於意外發現山坡上牛羊遍地,卻沒有放牧人,而且沿途也沒有遇到一個行人,不由得起了疑心。正巧不遠處有一個專門瞭望敵情的漢軍亭燧,軍臣單於便下令繞道攻打。亭燧由雁門尉史率領一百名漢兵駐守,難以抵擋匈奴大軍,很快被攻破,尉史本人也被俘獲。在匈奴人的威脅下,尉史將漢軍馬邑之謀的計劃原原本本地講了出來。軍臣單於大驚失色,倉皇引退,一直奔出長城外才敢放慢腳步,一邊拂拭額頭的汗珠,一邊長舒一口氣,道:“我得到尉史,才沒有上漢天子的當,真是上天所賜。”於是封尉史為“天王”。


    當時三十萬漢軍主力由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領,埋伏在馬邑附近。將屯將軍王恢和材官將軍李息則率領三萬人出代郡[21],負責從側翼襲擊匈奴輜重並斷其退路,協助李廣等人全殲匈奴主力。王恢最先得到匈奴軍撤退的消息,但他非軍人出身,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歷,自思己部不過三萬人,敵不過匈奴十萬大軍,因而徘徊不前,任憑軍臣單於從自己眼皮底下溜了過去。


    而韓安國、李廣等人埋伏馬邑境內,好幾天不見動靜,也決定改變原定計劃主動出擊,出兵後才知道匈奴早已退出塞外,追之莫及。此即歷史上有名的“馬邑之謀”。事雖不成,之後大行王恢也因畏敵觀望的罪名被逼自殺,然而此事卻直接宣告了和親時代的結束,大漢公主們從此再也不必遠嫁匈奴。從此,漢匈關係徹底破裂,拉開了大規模兵戎相見的序幕。


    ————————————————————


    [1] 中國古代採用夏曆紀年,因誕生於夏代,故稱。它是世界上三大曆法中歷史最悠久、天體定標點最多的曆法,以月亮的周期作為月長,又參考了二十四節氣,所以是陰陽合曆,又稱農曆。夏曆將朔日定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以建寅月(今農曆一月)為正月(歲首,一年的第一個月),殷歷以建醜月(今農曆十二月)為正月,周曆以建子月(今農曆十一月)為正月,史稱三正(zhēng)。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建亥月(夏曆十月)為歲首,但不改正月。漢初沿襲秦製,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由太史令司馬遷主持改製,改建寅月為歲首。


    [2] 漢代一尺等於23.1厘米。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


    [3] 又稱長冠、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為之,製如板,用竹皮編製,形似鵲尾。劉邦寒微未發家時經常戴著它四處招搖,所以又被稱為“劉氏冠”。


    [4] 此韓信為戰國時期韓國韓襄王庶孫,並非同時期的淮陰侯韓信,史書上為避免混淆,往往稱其為韓王信,本小說亦沿襲此稱呼。


    [5] 陽翟:今河南禹州。


    [6] 晉陽:今山西太原。馬邑:今山西朔州。


    [7] 夏後氏: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氏稱,夏皇族以國為氏,所以稱夏後氏。夏代多位君主稱呼前均冠以“後”字,如“後啟”、“後相”、“後羿”、“後少康”等。先秦時代姓、氏含義不同,夏後氏為姒姓。


    [8] 東胡原分布於大興安嶺南端,因居於匈奴之東而得名。大月氏原分布於河西地區,匈奴打敗大月氏後占領了河西走廊,並進而控製了分布於祁連山以南的羌人;丁零原分布於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樓煩、白羊河南王則在黃河河套以南。


    [9] 代穀:今山西繁峙西北。


    [10] 劉敬:婁敬。漢初齊人(今山東),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戍隴西時經過洛陽,以戍卒的身份通過齊人虞將軍求見劉邦,向劉邦提出遷都長安的建議,得到採納,被賜姓劉,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公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蔚並收藏大漢公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