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種分離情緒最為淋漓的表現,莫過於聖雄甘地在1942年5月所說的那段話:“把印度交到上帝手裏吧,用現代語言說,就是交給無政府狀態;那種無政府狀態可能導致一個時期互相殘殺的戰爭,或導致無法無天的劫掠。但從這種情況中,一個真正的印度將興起,以代替我們目前虛假的印度。”
印度正是在這種義無反顧的精神狀態下走向獨立。1947年8月15日,它分裂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英國治下的統一,沒了;英國治下的穩定,也沒了。印巴分治的過程中,數以百萬計的人慘死於不久前還是同胞的暴力之中。就連甘地自己,也殞命在了印度教狂熱分子的槍下。如果回顧印度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即使是在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最酷烈之時,也從來沒有這麽多人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死於英國人的刀槍之下。
但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並沒有因此而掉頭回到大英帝國的懷抱。世道如斯,人心如斯。
腰包裏的大國特性
現代世界的大國,無一能離開賦稅的支撐。財大方能氣粗。有什麽樣的籌款方式,就有什麽樣的與之相應的一國人民的精、氣、神。於此,大國之大,是民大還是權大,強國之強,是民強還是權強,人民是國家的股東還是工具,一目了然。
“為什麽我就不能呢”
1603年3月24日,七十歲的伊莉莎白撒手人寰。這位終生未嫁的女王留給了繼任者高達36.5萬英鎊的債務。家底如此,無論誰繼任國王,都得想辦法籌錢。
女王去世當天下午,樞密院宣布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王位。揀了頂英格蘭王冠的詹姆士,以為天上掉下了個香餑餑。他的一位親信對人說:“我的君主好像在荒地裏流浪了四十年的可憐人,終於看到了他所期待的樂園。”7月25日詹姆士加冕成了英王詹姆士一世。
詹姆士一世跟伊莉莎白不同,人家是個一輩子沒結婚的女人,上無老,下沒小,比起詹姆士屁股後麵還有王後王子公主來,王室自然能省一大筆開銷。這還不算,詹姆士一世手頭緊一點倒也罷了,可他偏偏又不像伊莉莎白女王那樣節儉,也沒有像女王那樣有不少王室土地可賣。這位國王對自己的大手大腳還振振有辭:“口雖潰瘍,不能不吃。”
新國王酷愛打獵,不僅影響國務,而且讓村民大傷腦筋。因為他們得把糧食等物品低價賣給國王,莊稼也常常被毀壞。國王出門打次獵,等於是將所到鄉村的村民剝了層皮。1604年,詹姆士一世遭到了村民們一次綿裏藏針的幽默抗議。他的獵犬喬勒(jowler)失蹤了一天,回來時,脖子上綁著一封信。信上寫道:“善良的喬勒先生!我們祈禱你能稟告國王(因為他隻聽你的話,卻不理睬我們),請殿下趕快回倫敦,否則鄉村將會毀滅;並且我們的供應品已將耗盡,不能再招待國王了。”看到信函,詹姆士覺得可樂,沒當回事,又在鄰近地區停留了兩個星期。
這封信對於詹姆士來說,其實是不祥之兆,它至少寓示國王在英格蘭的權力有限。詹姆士一世沒法跟萬曆皇帝相提並論。要是在大明帝國,哪個小民百姓不因皇上駕臨感到三生有幸,反而在皇家獵犬的脖子上掛這麽一封陰陽怪氣的信,龍顏一怒就可能腦袋搬家。詹姆士一世沒有錦衣衛,更沒有常備軍。可偏偏他心氣還挺高。當年,詹姆士一世的大臣對下議院說:“英格蘭國王的處境不應比和他地位相同的人更壞。”可是憑什麽呀?
光下議院的那幫子人,就夠讓詹姆士一世撓頭的了。有一次,他對西班牙大使說:“下議院是一群無頭之鳥,議員們亂鬧鬧地發表意見。每次開會時,隻聽見他們亂喊亂叫。想不到我的祖先竟然允許出現這樣的機構。我不是本地人,到這裏來的時候它已是客觀存在,所以隻好容忍這個無法撤消的機構。”
既然國王沒本事把議會撤銷或弄成橡皮圖章,那稅收的事,也就沒法隻由著國王的性子來。手頭緊巴的詹姆士一世,也想與國際“接軌”。他曾振振有詞地說:“既然法國和丹麥國王都能徵稅,為什麽我就不能呢?”飽學的國王理解不了英格蘭不是蘇格蘭。當然,更不是法蘭西或大明帝國。英格蘭國王不能對人民敲骨吸髓。
不僅詹姆士一世不能,他的兒子查理一世也不能。查理一世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可愛的父親,忠誠的丈夫,後世史家稱他“是位廉潔的國王,統治著一個廉潔的朝廷;貪汙受賄和挪用公款的現象被堵住了”。可這並沒有使他保住王冠,最後還被送上斷頭台。
人比人,氣死人。路易十三要比他的妹夫查理一世專製,可最後不得好死的,卻是查理一世;查理一世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被當罪犯處死,國王自己還得忍痛批準死刑判決書,而紅衣主教黎塞留卻是1642年死在紅衣主教府的自家床上,並且備享哀榮。黎塞留有句名言:“如果人民太舒適了,就不可能安守本分,……應當把他們當作騾子,加以重負,安逸會把他們寵壞。”勞德大主教哪敢說這種話,又哪裏說過這種話?在黎塞留執政期間,捐稅一個勁地往上漲。到這個傢夥去世的時候,國稅已預征了3年。夠狠了吧?如果說法國的馬紮然紅衣主教和英國的勞德大主教之間,必須有一個人該死的話,輪不到勞德。
印度正是在這種義無反顧的精神狀態下走向獨立。1947年8月15日,它分裂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英國治下的統一,沒了;英國治下的穩定,也沒了。印巴分治的過程中,數以百萬計的人慘死於不久前還是同胞的暴力之中。就連甘地自己,也殞命在了印度教狂熱分子的槍下。如果回顧印度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即使是在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最酷烈之時,也從來沒有這麽多人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死於英國人的刀槍之下。
但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並沒有因此而掉頭回到大英帝國的懷抱。世道如斯,人心如斯。
腰包裏的大國特性
現代世界的大國,無一能離開賦稅的支撐。財大方能氣粗。有什麽樣的籌款方式,就有什麽樣的與之相應的一國人民的精、氣、神。於此,大國之大,是民大還是權大,強國之強,是民強還是權強,人民是國家的股東還是工具,一目了然。
“為什麽我就不能呢”
1603年3月24日,七十歲的伊莉莎白撒手人寰。這位終生未嫁的女王留給了繼任者高達36.5萬英鎊的債務。家底如此,無論誰繼任國王,都得想辦法籌錢。
女王去世當天下午,樞密院宣布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王位。揀了頂英格蘭王冠的詹姆士,以為天上掉下了個香餑餑。他的一位親信對人說:“我的君主好像在荒地裏流浪了四十年的可憐人,終於看到了他所期待的樂園。”7月25日詹姆士加冕成了英王詹姆士一世。
詹姆士一世跟伊莉莎白不同,人家是個一輩子沒結婚的女人,上無老,下沒小,比起詹姆士屁股後麵還有王後王子公主來,王室自然能省一大筆開銷。這還不算,詹姆士一世手頭緊一點倒也罷了,可他偏偏又不像伊莉莎白女王那樣節儉,也沒有像女王那樣有不少王室土地可賣。這位國王對自己的大手大腳還振振有辭:“口雖潰瘍,不能不吃。”
新國王酷愛打獵,不僅影響國務,而且讓村民大傷腦筋。因為他們得把糧食等物品低價賣給國王,莊稼也常常被毀壞。國王出門打次獵,等於是將所到鄉村的村民剝了層皮。1604年,詹姆士一世遭到了村民們一次綿裏藏針的幽默抗議。他的獵犬喬勒(jowler)失蹤了一天,回來時,脖子上綁著一封信。信上寫道:“善良的喬勒先生!我們祈禱你能稟告國王(因為他隻聽你的話,卻不理睬我們),請殿下趕快回倫敦,否則鄉村將會毀滅;並且我們的供應品已將耗盡,不能再招待國王了。”看到信函,詹姆士覺得可樂,沒當回事,又在鄰近地區停留了兩個星期。
這封信對於詹姆士來說,其實是不祥之兆,它至少寓示國王在英格蘭的權力有限。詹姆士一世沒法跟萬曆皇帝相提並論。要是在大明帝國,哪個小民百姓不因皇上駕臨感到三生有幸,反而在皇家獵犬的脖子上掛這麽一封陰陽怪氣的信,龍顏一怒就可能腦袋搬家。詹姆士一世沒有錦衣衛,更沒有常備軍。可偏偏他心氣還挺高。當年,詹姆士一世的大臣對下議院說:“英格蘭國王的處境不應比和他地位相同的人更壞。”可是憑什麽呀?
光下議院的那幫子人,就夠讓詹姆士一世撓頭的了。有一次,他對西班牙大使說:“下議院是一群無頭之鳥,議員們亂鬧鬧地發表意見。每次開會時,隻聽見他們亂喊亂叫。想不到我的祖先竟然允許出現這樣的機構。我不是本地人,到這裏來的時候它已是客觀存在,所以隻好容忍這個無法撤消的機構。”
既然國王沒本事把議會撤銷或弄成橡皮圖章,那稅收的事,也就沒法隻由著國王的性子來。手頭緊巴的詹姆士一世,也想與國際“接軌”。他曾振振有詞地說:“既然法國和丹麥國王都能徵稅,為什麽我就不能呢?”飽學的國王理解不了英格蘭不是蘇格蘭。當然,更不是法蘭西或大明帝國。英格蘭國王不能對人民敲骨吸髓。
不僅詹姆士一世不能,他的兒子查理一世也不能。查理一世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可愛的父親,忠誠的丈夫,後世史家稱他“是位廉潔的國王,統治著一個廉潔的朝廷;貪汙受賄和挪用公款的現象被堵住了”。可這並沒有使他保住王冠,最後還被送上斷頭台。
人比人,氣死人。路易十三要比他的妹夫查理一世專製,可最後不得好死的,卻是查理一世;查理一世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被當罪犯處死,國王自己還得忍痛批準死刑判決書,而紅衣主教黎塞留卻是1642年死在紅衣主教府的自家床上,並且備享哀榮。黎塞留有句名言:“如果人民太舒適了,就不可能安守本分,……應當把他們當作騾子,加以重負,安逸會把他們寵壞。”勞德大主教哪敢說這種話,又哪裏說過這種話?在黎塞留執政期間,捐稅一個勁地往上漲。到這個傢夥去世的時候,國稅已預征了3年。夠狠了吧?如果說法國的馬紮然紅衣主教和英國的勞德大主教之間,必須有一個人該死的話,輪不到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