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閃擊蘇聯,紅軍一路西潰,同年,卡廷地區即落入德軍之手。於是,卡廷屠殺得以浮出水麵。
1943年4月13日,德國無線電廣播公開指責蘇聯政府製造了這起大屠殺,並提出搞一次現場的國際調查。國際紅十字會聲稱,除非接到蘇聯政府相應的要求,否則不能為了德國人的臆斷而舉行任何調查。而蘇聯政府做賊心虛,哪敢硬著頭皮同意搞國際調查以表清白?於是德國人自己組織了調查,並發表了白皮書。
蘇聯不僅矢口否認大屠殺是自己幹的,而且還反咬一口,說那些波蘭人是納粹殺的,德國人是在嫁禍於它。在收復斯摩棱斯克後,蘇聯當局組織了一個完全由蘇聯人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名字叫“確定和調查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在卡廷森林槍殺波蘭戰俘軍官情況特別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經過一番裝模作樣的調查,在1944年1月發表了一份特別報告,把卡廷屠殺說成是納粹德國的罪孽。
蘇聯人的栽贓,誤導了不少人;而納粹壞事幹得太多,也使得這種誤導易於為人所信。弗朗茨·約瑟夫·史特勞斯(1815—1988)二戰時是納粹德國的一名炮兵軍官,自從目睹了黨衛軍的一次血腥屠殺,他說,“從那時候起,我覺得,凡是我聽說的事情都可能是真的。甚而,起初我相信俄國人在卡廷槍殺4000波蘭軍官的慘案也是納粹幹的,以為是黨衛軍的行刑隊殺害了波蘭軍官,用戈培爾慣用的宣傳伎倆,加罪俄國人”。
早在1943年初,波蘭流亡政府總理西科爾斯基到唐寧街十號進午餐時,就跟邱吉爾說,他有證據表明蘇聯政府製造了卡廷慘劇。可邱吉爾勸他:“如果他們已經死去,你無論如何也不能起死回生。”而麵對英吉利海峽對岸虎視眈眈的納粹大軍,打敗希特勒,才是英國的首要戰略目標。而此時的波蘭隻是一個名詞,它在現實的政治版圖上,已不復存在,殘餘的力量,在大國角逐的歐洲棋局中,其作用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對英國來說,去較真卡廷問題,隻會讓蘇英關係橫生枝節。英國也要生存,它不能不掂量權衡,抉擇取捨。
1941年6月21日,德國進攻蘇聯的前一天,晚餐時邱吉爾說,德國進攻俄國,現在已經是確定不移的事了,英國應全力幫助俄國。飯後,秘書科爾維爾問他,對他這位頭號反共人物來說,這樣一來是不是就同流合汙了。邱吉爾回答道:
完全不是這樣。我隻有一個目的,就是打倒希特勒,我的一生這樣一來就變得簡單多了。如果希特勒攻打地獄,我至少也會在下院為魔鬼說幾句好話。
希特勒襲擊蘇聯之時,大不列顛空戰已接近尾聲,英國的滅頂之險暫告解除。但邱吉爾明白,燃眉之急是打敗希特勒,一旦蘇德撕破臉,史達林將是盟國可以聯手的,極具戰略意義的合作夥伴——哪怕隻是個臨時的夥伴。在6月22日晚間的廣播中,他說:
我在幾分鍾前談到迫使或誘使希特勒對俄國進行冒險所表現出來的嗜殺和貪慾時,我曾指出在他的暴行後麵還存在著一個更深的動機。他想摧毀俄國的力量,因為,他希望,如果他能得逞,就可以把他的陸空軍主力從東歐調回,再大舉進攻這個島國。……他進攻俄國,隻不過是企圖進攻不列顛諸島的前奏。
寄人籬下的波蘭流亡政府,為揭示卡廷事件真相所做的一切,惹得蘇聯當局惱羞成怒。1943年4月,史達林給邱吉爾去信威脅說,既然波蘭政府發表並支持那項指控蘇聯屠殺波蘭軍官的可惡指責,就要立即廢止1941年的協定。不止如此,史達林還說:“現今滑到和希特勒政府勾結道路上的波蘭政府實際上停止了和蘇聯的同盟國關係,開始站到和蘇聯敵對關係的立場上。”
本來在1941年7月30日,蘇聯駐英國大使麥斯基和西科爾斯基簽訂條約,承諾“1939年簽訂的關於波蘭領土變化的蘇德條約”“失去效力”,兩國恢復外交關係。這下,蘇聯又藉機毀約了。1943年4月25日,蘇聯不顧邱吉爾和羅斯福的調停,中斷了和西科爾斯基政府的關係,並且在照會裏還說得振振有詞:“波蘭政府進行反蘇的敵對活動,其目的是通過利用德國法西斯分子造謠中傷的偽造文件的方式,對蘇聯政府施加壓力,使它在領土問題上讓步而犧牲蘇維埃國家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利益。”
此後幾近半個世紀,蘇聯當局都是死死捍衛自己編造的卡廷謊言。直到1988年,蘇聯才首次正式承認由貝利亞領導的內務人民委員會對卡廷事件負全部責任。此時距紐倫堡軍事法庭宣布黨衛軍為“犯罪組織”,判處卡登勃倫納等首要戰犯絞刑,已經過去了42年。
史達林和希特勒的蜜月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裏賓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簽約這天,跟英法談判的代表團團長伏羅希洛夫元帥,和赫魯雪夫一夥人去紮維多瓦獵場打野鴨了,把呆在莫斯科的英法代表團晾在一邊。第二天,伏羅希洛夫冷笑著對英法代表團說:“鑑於形勢發生變化,繼續談判已經沒有意義。”之前,莫斯科公開和英法談判,無非是增加自己跟柏林密談的籌碼,讓希特勒的開價更令人滿意。這個對歐洲和平意味著災難的密約一簽,過去口誅筆伐的對象,轉眼間,又成了朋友。
1943年4月13日,德國無線電廣播公開指責蘇聯政府製造了這起大屠殺,並提出搞一次現場的國際調查。國際紅十字會聲稱,除非接到蘇聯政府相應的要求,否則不能為了德國人的臆斷而舉行任何調查。而蘇聯政府做賊心虛,哪敢硬著頭皮同意搞國際調查以表清白?於是德國人自己組織了調查,並發表了白皮書。
蘇聯不僅矢口否認大屠殺是自己幹的,而且還反咬一口,說那些波蘭人是納粹殺的,德國人是在嫁禍於它。在收復斯摩棱斯克後,蘇聯當局組織了一個完全由蘇聯人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名字叫“確定和調查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在卡廷森林槍殺波蘭戰俘軍官情況特別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經過一番裝模作樣的調查,在1944年1月發表了一份特別報告,把卡廷屠殺說成是納粹德國的罪孽。
蘇聯人的栽贓,誤導了不少人;而納粹壞事幹得太多,也使得這種誤導易於為人所信。弗朗茨·約瑟夫·史特勞斯(1815—1988)二戰時是納粹德國的一名炮兵軍官,自從目睹了黨衛軍的一次血腥屠殺,他說,“從那時候起,我覺得,凡是我聽說的事情都可能是真的。甚而,起初我相信俄國人在卡廷槍殺4000波蘭軍官的慘案也是納粹幹的,以為是黨衛軍的行刑隊殺害了波蘭軍官,用戈培爾慣用的宣傳伎倆,加罪俄國人”。
早在1943年初,波蘭流亡政府總理西科爾斯基到唐寧街十號進午餐時,就跟邱吉爾說,他有證據表明蘇聯政府製造了卡廷慘劇。可邱吉爾勸他:“如果他們已經死去,你無論如何也不能起死回生。”而麵對英吉利海峽對岸虎視眈眈的納粹大軍,打敗希特勒,才是英國的首要戰略目標。而此時的波蘭隻是一個名詞,它在現實的政治版圖上,已不復存在,殘餘的力量,在大國角逐的歐洲棋局中,其作用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對英國來說,去較真卡廷問題,隻會讓蘇英關係橫生枝節。英國也要生存,它不能不掂量權衡,抉擇取捨。
1941年6月21日,德國進攻蘇聯的前一天,晚餐時邱吉爾說,德國進攻俄國,現在已經是確定不移的事了,英國應全力幫助俄國。飯後,秘書科爾維爾問他,對他這位頭號反共人物來說,這樣一來是不是就同流合汙了。邱吉爾回答道:
完全不是這樣。我隻有一個目的,就是打倒希特勒,我的一生這樣一來就變得簡單多了。如果希特勒攻打地獄,我至少也會在下院為魔鬼說幾句好話。
希特勒襲擊蘇聯之時,大不列顛空戰已接近尾聲,英國的滅頂之險暫告解除。但邱吉爾明白,燃眉之急是打敗希特勒,一旦蘇德撕破臉,史達林將是盟國可以聯手的,極具戰略意義的合作夥伴——哪怕隻是個臨時的夥伴。在6月22日晚間的廣播中,他說:
我在幾分鍾前談到迫使或誘使希特勒對俄國進行冒險所表現出來的嗜殺和貪慾時,我曾指出在他的暴行後麵還存在著一個更深的動機。他想摧毀俄國的力量,因為,他希望,如果他能得逞,就可以把他的陸空軍主力從東歐調回,再大舉進攻這個島國。……他進攻俄國,隻不過是企圖進攻不列顛諸島的前奏。
寄人籬下的波蘭流亡政府,為揭示卡廷事件真相所做的一切,惹得蘇聯當局惱羞成怒。1943年4月,史達林給邱吉爾去信威脅說,既然波蘭政府發表並支持那項指控蘇聯屠殺波蘭軍官的可惡指責,就要立即廢止1941年的協定。不止如此,史達林還說:“現今滑到和希特勒政府勾結道路上的波蘭政府實際上停止了和蘇聯的同盟國關係,開始站到和蘇聯敵對關係的立場上。”
本來在1941年7月30日,蘇聯駐英國大使麥斯基和西科爾斯基簽訂條約,承諾“1939年簽訂的關於波蘭領土變化的蘇德條約”“失去效力”,兩國恢復外交關係。這下,蘇聯又藉機毀約了。1943年4月25日,蘇聯不顧邱吉爾和羅斯福的調停,中斷了和西科爾斯基政府的關係,並且在照會裏還說得振振有詞:“波蘭政府進行反蘇的敵對活動,其目的是通過利用德國法西斯分子造謠中傷的偽造文件的方式,對蘇聯政府施加壓力,使它在領土問題上讓步而犧牲蘇維埃國家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利益。”
此後幾近半個世紀,蘇聯當局都是死死捍衛自己編造的卡廷謊言。直到1988年,蘇聯才首次正式承認由貝利亞領導的內務人民委員會對卡廷事件負全部責任。此時距紐倫堡軍事法庭宣布黨衛軍為“犯罪組織”,判處卡登勃倫納等首要戰犯絞刑,已經過去了42年。
史達林和希特勒的蜜月
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裏賓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簽約這天,跟英法談判的代表團團長伏羅希洛夫元帥,和赫魯雪夫一夥人去紮維多瓦獵場打野鴨了,把呆在莫斯科的英法代表團晾在一邊。第二天,伏羅希洛夫冷笑著對英法代表團說:“鑑於形勢發生變化,繼續談判已經沒有意義。”之前,莫斯科公開和英法談判,無非是增加自己跟柏林密談的籌碼,讓希特勒的開價更令人滿意。這個對歐洲和平意味著災難的密約一簽,過去口誅筆伐的對象,轉眼間,又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