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麵上看,希特勒熱愛德國“人民”,其實,“人民”不過是他政治豪賭的本錢。他壓根兒就瞧不起“人民”,在《我的奮鬥》裏,“人民”是這種德性:“廣大人民群眾受大謊的騙比受小謊的騙更容易……他們根本想像不到這樣大的謊,他們不相信世界上竟會有如此無恥透頂歪曲事實的大騙局,甚至在說破了之後他們還要懷疑猶豫,覺得至少總是無風不起浪吧;所以就是撒最無恥的謊,到頭來總可以撈到一些令人將信將疑的東西。”
當然,並非所有的“人民”都容易上當受騙,或者總是上當受騙從不醒悟。對此,希特勒是不憚於用國家和納粹黨的暴力威懾以備不虞。因為集中營裏對囚犯殘酷虐待,勞施寧曾規勸過希特勒,可希特勒卻說:“民眾需要處於有益的畏懼之中。他們希望有所畏懼……為什麽人們要談論暴行並對酷刑感到憤慨呢?群眾希望這種東西。他們希望某種引起他們毛骨悚然的東西。”通常,獨裁者在取得政權之前,更需要“人民”的擁戴,而在大權在握之後,更依賴於“人民”的畏懼。
“人民”的精神總會有起有伏,可是德國“人民”能用選票來表達對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好惡麽?不能。德國“人民”能夠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對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真實感受麽?不能。……既然德國“人民”連表達真情實感的自由都沒有,希特勒和納粹黨所說德國人民如何如何,不過隻是蠻橫地、獨白一般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誌罷了。1945年3月3日,此時的納粹德國已經日暮途窮,德國人蒙受著戰火的煎熬,對這一點,戈培爾也並非全然不知,他在這天的日記裏寫道:“戰爭,尤其是空襲迄今已經使帝國的大約六百萬幢住房完全毀壞。這對1939年擁有二千三百萬幢住房總數的帝國來講是個不小的損失。帝國目前總共缺少九百萬幢住房。”形勢已經嚴峻到了這等地步,可這位部長大人談到國內形勢時卻說:“人民的狀況良好。”
“德國人民的末日宣判書”
希特勒對波蘭的軍事冒險,引爆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其實,這並不符合希特勒自己的如意算盤。
1939年,當他一心要襲擊波蘭時,預期自己麵臨的,隻會是一場速戰速決的局部戰爭。希特勒並沒有瘋狂到自以為德國可以同時對付英、法、俄、美四大強國。並且當時的德國,正如陸軍少將梅林津在戰後所說的那樣,“遠遠沒有做好全麵戰爭的準備”。
可是他希特勒覺得時不我待。
他把自己的政治才能視為解決波蘭問題的根本條件。在他看來,也許德國今後再也不會有哪個人像他那樣“享有全體德國人民的信任”,並且權威還能超過他。希特勒覺得,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像自己這樣一個有極大價值的人,“隨時都有可能被一個罪犯或白癡幹掉”。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上薩爾斯堡高級軍事會議上說:“誰也不知道我還會活多久。因此,最好現在就攤牌。”
在“攤牌”到來之前,德國軍政大員裏並非沒有人心明眼亮。
1939年5月24日,最高統帥部經濟和軍備處處長奧格爾格·托馬斯將軍在外交部的一次講話中就說,“英國、美國和法國聯合在一起的經濟力量,歸根到底比軸心國的經濟力量更強”,一旦雙方爆發戰爭,那戰爭的結果就要看軸心國能不能迅速給對方以決定性的打擊。不過,托馬斯直言不諱地告訴他的聽眾,他“不認為軸心國和西歐國家之間的衝突是一個‘閃電戰’的問題,即戰爭是幾天或幾個星期的事情”。雖然托馬斯將軍這次講話是要強調自己“作為國防經濟參謀部領導人,我個人認為為長期戰爭準備好軍備工業至關重要”,但他的弦外之音也非常明白,在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德國不可能贏得戰爭。
這年的8月中旬,托馬斯將軍又撰寫了一份備忘錄,核心觀點是,速戰速決是絕對的幻想。他準備把這份文件呈送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泰爾。在托馬斯看來,進攻波蘭將會不可避免地引起全麵衝突,進而演變成一場消耗戰,而德國既沒有強大的盟國,也沒有充足的儲備和原料,因此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可是對於他的意見,凱泰爾根本就沒耐心聽下去。當然,任何人也沒有機會將類似的看法訴諸“人民”來裁斷、抉擇。
希特勒可以集中力量辦一件大事:解決波蘭。
這是一場押上國運的豪賭,而“人民”和德國的國力,隻不過是希特勒的賭資而已。
對波蘭的閃電戰雖然非常成功,但是入侵行動招來了英國和法國的宣戰。1939年8月31日中午十二點半,希特勒簽署了隻傳達到軍官的“第1號作戰指令”。5點30分,命令傳到了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裏斯那裏。他對吉澤維烏斯說:“這是德國的末日。”
到1943年,希特勒自己也明白大勢已去。有一次,他對陸軍元帥隆美爾說,“勝利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是,希特勒還要死撐,並不準備主動結束他所挑起的這場已經無望的戰爭。他完蛋了,也要拉上“人民”墊背。隆美爾感到自己麵對的,“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人了”。因為在1943年7月底的一個黃昏,兩人討論結束戰爭的問題時,希特勒對他說:“假使普魯士民族打不贏這場戰爭,那就讓他們腐爛好了。因為優秀分子一定都死光了。一個偉大的民族,應該死得轟轟烈烈——這是歷史的要求。”
當然,並非所有的“人民”都容易上當受騙,或者總是上當受騙從不醒悟。對此,希特勒是不憚於用國家和納粹黨的暴力威懾以備不虞。因為集中營裏對囚犯殘酷虐待,勞施寧曾規勸過希特勒,可希特勒卻說:“民眾需要處於有益的畏懼之中。他們希望有所畏懼……為什麽人們要談論暴行並對酷刑感到憤慨呢?群眾希望這種東西。他們希望某種引起他們毛骨悚然的東西。”通常,獨裁者在取得政權之前,更需要“人民”的擁戴,而在大權在握之後,更依賴於“人民”的畏懼。
“人民”的精神總會有起有伏,可是德國“人民”能用選票來表達對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好惡麽?不能。德國“人民”能夠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對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真實感受麽?不能。……既然德國“人民”連表達真情實感的自由都沒有,希特勒和納粹黨所說德國人民如何如何,不過隻是蠻橫地、獨白一般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誌罷了。1945年3月3日,此時的納粹德國已經日暮途窮,德國人蒙受著戰火的煎熬,對這一點,戈培爾也並非全然不知,他在這天的日記裏寫道:“戰爭,尤其是空襲迄今已經使帝國的大約六百萬幢住房完全毀壞。這對1939年擁有二千三百萬幢住房總數的帝國來講是個不小的損失。帝國目前總共缺少九百萬幢住房。”形勢已經嚴峻到了這等地步,可這位部長大人談到國內形勢時卻說:“人民的狀況良好。”
“德國人民的末日宣判書”
希特勒對波蘭的軍事冒險,引爆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其實,這並不符合希特勒自己的如意算盤。
1939年,當他一心要襲擊波蘭時,預期自己麵臨的,隻會是一場速戰速決的局部戰爭。希特勒並沒有瘋狂到自以為德國可以同時對付英、法、俄、美四大強國。並且當時的德國,正如陸軍少將梅林津在戰後所說的那樣,“遠遠沒有做好全麵戰爭的準備”。
可是他希特勒覺得時不我待。
他把自己的政治才能視為解決波蘭問題的根本條件。在他看來,也許德國今後再也不會有哪個人像他那樣“享有全體德國人民的信任”,並且權威還能超過他。希特勒覺得,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像自己這樣一個有極大價值的人,“隨時都有可能被一個罪犯或白癡幹掉”。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上薩爾斯堡高級軍事會議上說:“誰也不知道我還會活多久。因此,最好現在就攤牌。”
在“攤牌”到來之前,德國軍政大員裏並非沒有人心明眼亮。
1939年5月24日,最高統帥部經濟和軍備處處長奧格爾格·托馬斯將軍在外交部的一次講話中就說,“英國、美國和法國聯合在一起的經濟力量,歸根到底比軸心國的經濟力量更強”,一旦雙方爆發戰爭,那戰爭的結果就要看軸心國能不能迅速給對方以決定性的打擊。不過,托馬斯直言不諱地告訴他的聽眾,他“不認為軸心國和西歐國家之間的衝突是一個‘閃電戰’的問題,即戰爭是幾天或幾個星期的事情”。雖然托馬斯將軍這次講話是要強調自己“作為國防經濟參謀部領導人,我個人認為為長期戰爭準備好軍備工業至關重要”,但他的弦外之音也非常明白,在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德國不可能贏得戰爭。
這年的8月中旬,托馬斯將軍又撰寫了一份備忘錄,核心觀點是,速戰速決是絕對的幻想。他準備把這份文件呈送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泰爾。在托馬斯看來,進攻波蘭將會不可避免地引起全麵衝突,進而演變成一場消耗戰,而德國既沒有強大的盟國,也沒有充足的儲備和原料,因此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可是對於他的意見,凱泰爾根本就沒耐心聽下去。當然,任何人也沒有機會將類似的看法訴諸“人民”來裁斷、抉擇。
希特勒可以集中力量辦一件大事:解決波蘭。
這是一場押上國運的豪賭,而“人民”和德國的國力,隻不過是希特勒的賭資而已。
對波蘭的閃電戰雖然非常成功,但是入侵行動招來了英國和法國的宣戰。1939年8月31日中午十二點半,希特勒簽署了隻傳達到軍官的“第1號作戰指令”。5點30分,命令傳到了軍事情報局局長卡納裏斯那裏。他對吉澤維烏斯說:“這是德國的末日。”
到1943年,希特勒自己也明白大勢已去。有一次,他對陸軍元帥隆美爾說,“勝利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是,希特勒還要死撐,並不準備主動結束他所挑起的這場已經無望的戰爭。他完蛋了,也要拉上“人民”墊背。隆美爾感到自己麵對的,“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人了”。因為在1943年7月底的一個黃昏,兩人討論結束戰爭的問題時,希特勒對他說:“假使普魯士民族打不贏這場戰爭,那就讓他們腐爛好了。因為優秀分子一定都死光了。一個偉大的民族,應該死得轟轟烈烈——這是歷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