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不戰”,就得接受三國開出的條件。1895年5月5日,日本政府不情不願地堆著笑臉宣布:“基於俄德法三國政府的友誼忠告,約定放棄永遠占領遼東半島。”這事對沉醉在勝利之中的日本國民來說,猶如被當頭澆了一盆冰水。一時間,輿論譁然。在5月15日,三宅雪嶺(1860—1945)發表短評《臥薪嚐膽》。過了十多天,他又發表文章指責歸還遼東半島“既有損麵子,又喪失一半勝利成果”,並且質問“百戰百勝反而招致了外來的侮辱,其責任到底在哪裏”?


    “力量不足,即使如何正義公道也分文不值”。這是三宅雪嶺得出的教訓。因為三國還遼事件,日本人對“實力”更加癡迷。一時間,“臥薪嚐膽”成了日本國民的座右銘。也許,日本外交家林董在1895年夏的一段話,最能夠體現那個時代日本人的心態:“歷史的往例教導我們,列強聯合強迫日本歸還遼東,是無須驚異的。……現在日本所必須作的,是絕對保持鎮靜,以消弭對日本的猜忌,厚增國力,伺機而動,靜待東洋終必有一日到來的機會。一旦時日到來,則日本當可自行其是,不獨可使多事的各國各安其所,而且於必要時,甚至可以過問他國的事務。那時日本當可收其實惠。”


    打著黑旗歡迎小村壽太郎


    在俄德法三國的壓力下,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了中國。可是依陸軍部的看法,遼東半島是軍隊流血犧牲奪來的。如今懾於三國的壓力,拱手把遠東這塊戰略寶地歸還中國,這口惡氣怎麽能夠咽得下去呢?


    本來,日本人對不斷擴張的俄羅斯就看不順眼。1891年,擔任警衛的警察津田三藏行刺來訪的俄國皇太子尼古拉親王。他之所以犯下這起驚天大案,是因為他認為“俄國皇太子有企圖吞併我日本國的野心”。津田的這種想法並不是孤立的。當時,日本就連小學生都得唱這樣的流行歌曲:“西有英吉利,北有俄羅斯,切莫粗心喲!我國的人民。表麵結條約,內心不可測,雖有國際法,有事靠腕力,強食弱者肉,事前須覺悟。”


    三國還遼,猶如火上澆油,更是激起了日本人對俄國的極端憤慨。在臥薪嚐膽的口號下,日本積極對俄備戰,以謀雪恥。據統計,日本從中國撈到的那一大筆賠款,有5700萬日元用為陸軍擴充費,13900萬元為海軍擴充費,7900萬日元為臨時軍事費,3000萬日元為發展軍艦水雷艇補充基金,共計30500萬日元,占了償金總額的85%。對於政府擴充軍備,媒體幾乎是一邊倒地贊成。就連曾熱心發展經濟甚於擴張軍備的《報知新聞》,也說出了這樣煽情的話:“即使把三餐節省為兩餐,也要擴充海軍。”《時事新報》甚至還責怪政府軍備擴充得不夠。


    日本帝國上上下下,卯足了勁要跟俄羅斯一決高下。


    1904年2月8日午夜,日本孤注一擲對俄不宣而戰。當時,朝野上下沒什麽人敢抱必勝之心。日本特使金子堅太郎在哈佛大學演講時就說:“日俄開戰,日本無論如何也沒有取勝的希望,就是日本人也沒有人認為會贏得勝利。不過日本如果退讓一步,俄國就會緊逼一步,他們是貪得無厭的。日本決心拿起武器,即使被滅亡也在所不惜。隻要在世界史上寫下這麽一頁我們就感到滿足:‘過去在亞洲,有個稱為日本的國家,因為反抗殘暴的俄國的野蠻擴張,經過勇敢的戰鬥滅亡了。’”


    金子堅太郎之所以公開這麽講,固然是想贏得美國人的掌聲和同情,不過從當時的國力對比來看,日本的前途確實兇險莫測。畢竟,日本國力要比俄國遜色得多。僅就人口和兵力而論,1904年,俄國人口為1.41億,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經過訓練的後備役軍人375萬。日本總人口約4400萬,戰時可動員二百多萬後備兵員。戰爭初期,陸軍總兵力約37.5萬,其中25萬可用於日本列島以外作戰。


    戰前,不少俄國人也沒有把日本這個遠東小國放在眼裏。交戰之初,在討論派兵數量時,庫羅帕特金認為,俄國兵和日本兵的比例應為2對3,而前任陸軍大臣萬諾夫斯基比他更瞧不起日本軍隊,認為一個俄國兵足能對付兩個日本兵。就連維特伯爵,雖然早在1901年給外交大臣的信中就敏銳地指出過,“在最近的將來要和日本發生武裝衝突對於我們就是一場大災難”,但他依然覺得,“日本要接二連三地打敗我們是不可能的”。


    沒想到,連戰連勝者,又是日本。隻是這回仗不像打清帝國那樣輕鬆。因為海運和鐵路運輸不夠用,日本連農家的牲畜和牛車也徵用上了。動員了約100萬人,死了大約84400人,傷了143000人,損失總兵力超過五分之一。消耗戰費約171600萬日元,相當於1903年歲入總額的六倍半多。日本一時元氣大傷,動員的兵力已達極限,雖然是接二連三地打勝仗,但並沒有給俄軍造成致命的打擊。在1905年3月奉天會戰結束後,滿洲軍總司令部就認為應該和俄國進行和談。1905年3月23日,總參謀長山縣有朋認為,如果繼續打下去,“則以往之赫赫戰果或將半歸泡影”。


    幸好俄國國內危機重重,俄國人也不想打下去了。維特在簽訂和約之前,老做惡夢,覺得如果不締結和約,“國家有完全崩潰的危險”。這對於日本,正如英國戰略思想家利德爾·哈特所言,“是一個天外飛來的好運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崛起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鍾並收藏帝國崛起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