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5月,當波爾克總統告訴國會:“墨西哥已越過美國邊界,侵入我國領土,使美國人的鮮血灑在美國的土地上。”國會眾議院以174票通過決議:“由於墨西哥共和國的行為,該國政府與美國之間已處於戰爭狀態。”有14位眾議員、2位參議員沒有站在主戰的多數一邊。
戰爭雖然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但反戰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韋伯斯特、道格拉斯、科溫、林肯等人都是著名的反戰人士。1847年,林肯在列克星敦聽到亨利·克萊嚴厲批評波爾克發動戰爭:“這不是防禦性戰爭,而是一次不必要的和侵略性的戰爭。要保衛家家戶戶、城堡和聖壇的不是我國,而是墨西哥。”一家報紙發表的言論,就更不客氣了:“我們隻希望如果非要流血,就流美國人的血,隻希望我們將聽到的下一個消息是斯科特將軍和他的軍隊落到墨西哥人手裏……我們不希望他和他的部隊遭受傷亡,但期盼他們被徹底擊敗和丟盡臉麵。”
1847年12月7日的谘文裏,波爾克又稱墨西哥政府“首先發動攻擊,使我國公民的鮮血流在我國土地上,從而使兩國捲入戰爭”。作為國會眾議院議員,林肯在1847年12月22日提出關於“開戰地點”的議案,要求總統回答美國公民鮮血流灑的那個確切地點等。1848年1月12日,林肯在國會眾議院就墨西哥戰爭發表的演講中,聲稱“對墨西哥戰爭是由總統不必要地和違憲地發起的”,指責波爾克“最近的谘文中關於戰爭的整個部分,多像發燒病人的夢中囈語”!
自然而然,林肯的反戰態度也會引起不少人的反感。威廉·赫恩登是1843年起和林肯一起辦律師事務所的老朋友,看到強烈反對林肯的民眾情緒和公眾輿論,就在1848年1月19日寫信給林肯,提醒他不要輕視民眾的情緒。在2月1日的回信中,林肯寫道:“我投的那一票確認,總統發動這場戰爭是不必要的,也是違反憲法的;我敢以生命打賭,你如果處在我的地位,一定也會像我一樣投票。明知道是謊言的東西你會投票贊成嗎?我知道你是不會的。你會溜出議院逃避投票嗎?我想你是不會的。”
在有的人看來,林肯他們的反對似乎沒有意義,因為他們這些人並沒有能夠阻止波爾克總統的戰爭;更有人可能會覺得林肯他們這樣做,是不顧全大局,甚至是吃裏扒外。與墨西哥的仗還在打,國會眾議院就表決認為戰爭的發起違憲,來自俄亥俄的議員湯姆斯·科溫甚至慷慨陳辭:“如果我是一個墨西哥人,我會問你,難道你的國家沒有地方來埋你們的死屍?如果你到我這裏來,我將用沾滿鮮血的手來歡迎你,歡迎你來到我們好客的墳場。”聽了這話,簡直會讓人懷疑他到底是美國公民還是墨西哥公民!
不過,墨西哥卻因為美國的這種吵吵嚷嚷的“萬眾不一心”吃了大虧。開始,墨西哥許多頭麵人物覺得美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不堪一擊。支撐這種判斷的一個理由,就是認為戰爭會引起美國社會分裂。因為有四個主要政治團體對墨西哥戰爭持批評態度。你瞧,林肯、科溫這幫子人反戰的聲音多激烈?外人一看,吵得那麽凶,亂鬧鬧的,不出麻煩才怪呢!可是這些狀況並沒有幫墨西哥贏得戰場上的勝利。殊不知,反戰運動早已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在獨立戰爭中有親英分子,在跟法國的準戰爭中,有傑斐遜那樣的共和黨分子,在1812年對英戰爭中有聯邦黨分子。被美國的這種“亂相”迷惑了眼睛的,墨西哥不是頭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即使氣粗一點也不要緊”
1965年8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莫利·塞弗和兩名越南攝影記者拍攝了“火燒錦尼村”的鏡頭。
站在燃燒的茅屋前,塞弗說:“這就是越南戰爭的全部真相。越共早已逃跑……這次戰鬥打傷了三名婦女,打死了一名嬰兒,打傷了一名海軍陸戰隊,逮了四名老人當俘虜。”塞弗拍的片子已經夠刺激了,可索爾茨伯裏的報導比這還要轟動。1968年12月,《紐約時報》開始發表索爾茨伯裏從河內發來的消息。林登·詹森聲稱美軍隻轟炸北越的軍事目標,可索爾茨伯裏卻報導平民和民居也成了犧牲品。
第二年10月,前美聯社記者赫什又揭露了梅萊村慘劇。美軍1968年3月在這個越南村子裏屠殺了數以百計的平民。報導是通過一個不知名的通訊社給賣出去的。為此,赫什還獲得了1970年的普利茲國際新聞報導獎。
看了這樣的報導,說不定你都會納悶,這個塞弗、索爾茨伯裏和赫什,他們到底是美國人還是越南人?他們的屁股坐到哪裏去了呢?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可這些報導,不正是把美軍幹的那點醜事嚷嚷得世人皆知了麽?誰見過有什麽國家的軍隊在戰爭中能夠保證絕不會傷及一個平民?即使真有有什麽問題,難道就不能關起門來向白宮好好反映,非得公開報導,讓全世界人都看美國的笑話麽?美國的經濟、科技等事業蒸蒸日上,那麽多的正麵不去報導,為什麽兩眼隻盯著毛病不放呢?……怎麽沒有哪個政府機構出來阻止他們的作品公開播放、發表?難道他們的作品就沒有人認為是在“歪曲”“醜化”“抹黑”美國的形象麽?還別說,真有對這樣的報導看不順眼的大人物。
戰爭雖然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但反戰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韋伯斯特、道格拉斯、科溫、林肯等人都是著名的反戰人士。1847年,林肯在列克星敦聽到亨利·克萊嚴厲批評波爾克發動戰爭:“這不是防禦性戰爭,而是一次不必要的和侵略性的戰爭。要保衛家家戶戶、城堡和聖壇的不是我國,而是墨西哥。”一家報紙發表的言論,就更不客氣了:“我們隻希望如果非要流血,就流美國人的血,隻希望我們將聽到的下一個消息是斯科特將軍和他的軍隊落到墨西哥人手裏……我們不希望他和他的部隊遭受傷亡,但期盼他們被徹底擊敗和丟盡臉麵。”
1847年12月7日的谘文裏,波爾克又稱墨西哥政府“首先發動攻擊,使我國公民的鮮血流在我國土地上,從而使兩國捲入戰爭”。作為國會眾議院議員,林肯在1847年12月22日提出關於“開戰地點”的議案,要求總統回答美國公民鮮血流灑的那個確切地點等。1848年1月12日,林肯在國會眾議院就墨西哥戰爭發表的演講中,聲稱“對墨西哥戰爭是由總統不必要地和違憲地發起的”,指責波爾克“最近的谘文中關於戰爭的整個部分,多像發燒病人的夢中囈語”!
自然而然,林肯的反戰態度也會引起不少人的反感。威廉·赫恩登是1843年起和林肯一起辦律師事務所的老朋友,看到強烈反對林肯的民眾情緒和公眾輿論,就在1848年1月19日寫信給林肯,提醒他不要輕視民眾的情緒。在2月1日的回信中,林肯寫道:“我投的那一票確認,總統發動這場戰爭是不必要的,也是違反憲法的;我敢以生命打賭,你如果處在我的地位,一定也會像我一樣投票。明知道是謊言的東西你會投票贊成嗎?我知道你是不會的。你會溜出議院逃避投票嗎?我想你是不會的。”
在有的人看來,林肯他們的反對似乎沒有意義,因為他們這些人並沒有能夠阻止波爾克總統的戰爭;更有人可能會覺得林肯他們這樣做,是不顧全大局,甚至是吃裏扒外。與墨西哥的仗還在打,國會眾議院就表決認為戰爭的發起違憲,來自俄亥俄的議員湯姆斯·科溫甚至慷慨陳辭:“如果我是一個墨西哥人,我會問你,難道你的國家沒有地方來埋你們的死屍?如果你到我這裏來,我將用沾滿鮮血的手來歡迎你,歡迎你來到我們好客的墳場。”聽了這話,簡直會讓人懷疑他到底是美國公民還是墨西哥公民!
不過,墨西哥卻因為美國的這種吵吵嚷嚷的“萬眾不一心”吃了大虧。開始,墨西哥許多頭麵人物覺得美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不堪一擊。支撐這種判斷的一個理由,就是認為戰爭會引起美國社會分裂。因為有四個主要政治團體對墨西哥戰爭持批評態度。你瞧,林肯、科溫這幫子人反戰的聲音多激烈?外人一看,吵得那麽凶,亂鬧鬧的,不出麻煩才怪呢!可是這些狀況並沒有幫墨西哥贏得戰場上的勝利。殊不知,反戰運動早已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在獨立戰爭中有親英分子,在跟法國的準戰爭中,有傑斐遜那樣的共和黨分子,在1812年對英戰爭中有聯邦黨分子。被美國的這種“亂相”迷惑了眼睛的,墨西哥不是頭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即使氣粗一點也不要緊”
1965年8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莫利·塞弗和兩名越南攝影記者拍攝了“火燒錦尼村”的鏡頭。
站在燃燒的茅屋前,塞弗說:“這就是越南戰爭的全部真相。越共早已逃跑……這次戰鬥打傷了三名婦女,打死了一名嬰兒,打傷了一名海軍陸戰隊,逮了四名老人當俘虜。”塞弗拍的片子已經夠刺激了,可索爾茨伯裏的報導比這還要轟動。1968年12月,《紐約時報》開始發表索爾茨伯裏從河內發來的消息。林登·詹森聲稱美軍隻轟炸北越的軍事目標,可索爾茨伯裏卻報導平民和民居也成了犧牲品。
第二年10月,前美聯社記者赫什又揭露了梅萊村慘劇。美軍1968年3月在這個越南村子裏屠殺了數以百計的平民。報導是通過一個不知名的通訊社給賣出去的。為此,赫什還獲得了1970年的普利茲國際新聞報導獎。
看了這樣的報導,說不定你都會納悶,這個塞弗、索爾茨伯裏和赫什,他們到底是美國人還是越南人?他們的屁股坐到哪裏去了呢?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可這些報導,不正是把美軍幹的那點醜事嚷嚷得世人皆知了麽?誰見過有什麽國家的軍隊在戰爭中能夠保證絕不會傷及一個平民?即使真有有什麽問題,難道就不能關起門來向白宮好好反映,非得公開報導,讓全世界人都看美國的笑話麽?美國的經濟、科技等事業蒸蒸日上,那麽多的正麵不去報導,為什麽兩眼隻盯著毛病不放呢?……怎麽沒有哪個政府機構出來阻止他們的作品公開播放、發表?難道他們的作品就沒有人認為是在“歪曲”“醜化”“抹黑”美國的形象麽?還別說,真有對這樣的報導看不順眼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