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聯合早報》2004年1月6日
胡溫新政與中國社會主義新潮
很多觀察家已經注意到,胡錦濤、溫家寶領導層形成以來,正在促成中國社會各方麵的轉型。雖然很難用一些概念來表述所有這些變遷,但明確的是,新領導層已經指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方向。這種方向的確定是改革開放以來所沒有過的。可以說,正在出現和形成的是一種社會主義的新潮。
這種新潮至少已經反映在三個主要的方麵。首先是發展方向上,最主要的是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基調思想。“以人為本”本來就是歐洲社會主義思想運動的內核,意在修正資本主義製度所帶來的諸多弊端,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是與“以人為本”思想對立的。在80年代,“以人為本”被視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主要內容而遭到批判。現在它成了指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調,這是政治上的一大進步。
其次是政策層麵。胡溫新政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以人為本”的重心放在社會的大多數成員上,在用法律手段保護新興階級的同時,重新認定占社會的大多數的工人、農民的利益。新領導層提出的“新三民主義”等概念是“以人為本”理念的表現。在具體政策方麵,新領導層也開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追求社會公平方麵。近年來建立的社會低保製度是其中的政策之一。從2003年“非典”期間免費為農民提供醫療,到最近的為民工追討工錢等政策行為,也表達了對社會多數成員利益的重視。
再次但可能是更為重要的是領導人的行為方麵。在任何國家,最高領導層的行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更是如此。在法治建設還不很完善的情況下,領導人的表率作用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力,比一些具體的政策更能影響下層官員的行為。胡溫新政中形成的親民風氣和高層的個人行為緊密相關。
對中國社會主義的重新建構
社會主義新潮可以說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的重新建構。簡單地說,社會主義在中國已經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時期就是毛澤東所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在傳入中國時並不是主流。在當時流行的自由主義、民主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各種主義中,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層選擇了社會主義。但當時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不是像社會主義起源的歐洲那樣強調社會福利。所以,中國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是結合在一起的。在新中國建立以後,這種社會主義的內容並沒有多大改變。不管人們對它的評價如何,計劃經濟在當時也是被作為一種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手段。它的重點並非個人,而是國家力量。加上冷戰因素,領導層過分強調公有製,人為地和資本主義區分開來。
第二時期是鄧小平等第二代領導人對社會主義的反思。毛澤東極端形式的社會主義造就了一個強主權、窮人民的國家。鄧小平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口號,並實施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政策。在蘇東共產主義製度解體以後,更是全方位地引入市場經濟乃至資本主義的經濟運作方式。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搞經濟建設,脫離貧窮社會主義,另一方麵也是想用資本主義經濟方式來衝擊僵硬的政治體製對經濟改革的束縛。這個時期在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發展方麵非常成功,也促使中國社會開始作全方位的轉型。舊的體製被衝垮,但新體製的確立相當緩慢。盡管高層從來就沒有宣布放棄社會主義,但很多人認為,市場經濟乃至資本主義的崛起表明了傳統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終結。中國各界除了拚命追求經濟利益外,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亂象,因為人們不知道社會在往什麽方向發展。
類似於歐洲版本的社會主義
現在開始進入第三階段,即社會主義的新潮。說它是新潮,是因為它不是對舊式社會主義的回歸,而是一種新的綜合創造。它繼承了傳統社會主義的很多合理理念,如社會公正、“以人為本”和協調發展等,但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實現這些理念。從很多方麵來看,社會主義的新潮完全放棄了冷戰時期蘇聯和東歐版本的社會主義,而類似於歐洲版本的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新潮的根據是中國的社會現實。歐洲意義上的工業化在中國剛剛開始不久,加上全球化、社會流動、農民問題和階級分化等因素,中國似乎顯得更具社會主義的基礎。一句話,如果不能解決占社會大多數的工人和農民的問題,任何主義在中國都難以生存。社會公正、“以人為本”等社會主義概念使得社會主義再次在中國復興。實際上,現在中國社會存在著的各派思潮如自由主義和新左派,盡管他們有不同的理念,但沒有一個思潮否認社會主義的核心概念。各派分歧的並不是這些社會理念,而是實現這些社會理念的手段。
“以人為本”等新概念的提出及其新的發展手段的引入,使得中國社會主義再次具有了非常強大的活力。這是一個新的政治經濟體係。方向逐漸明確,但是如何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社會主義是一種通過人民參與政治過程來達到社會公正,實現“以人為本”價值的製度。當中國的多種所有製經濟已經明了之後,人們更為關注的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社會民主製度在中國的確立。這才是中國麵臨的挑戰。
胡溫新政與中國社會主義新潮
很多觀察家已經注意到,胡錦濤、溫家寶領導層形成以來,正在促成中國社會各方麵的轉型。雖然很難用一些概念來表述所有這些變遷,但明確的是,新領導層已經指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方向。這種方向的確定是改革開放以來所沒有過的。可以說,正在出現和形成的是一種社會主義的新潮。
這種新潮至少已經反映在三個主要的方麵。首先是發展方向上,最主要的是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基調思想。“以人為本”本來就是歐洲社會主義思想運動的內核,意在修正資本主義製度所帶來的諸多弊端,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是與“以人為本”思想對立的。在80年代,“以人為本”被視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主要內容而遭到批判。現在它成了指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調,這是政治上的一大進步。
其次是政策層麵。胡溫新政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把“以人為本”的重心放在社會的大多數成員上,在用法律手段保護新興階級的同時,重新認定占社會的大多數的工人、農民的利益。新領導層提出的“新三民主義”等概念是“以人為本”理念的表現。在具體政策方麵,新領導層也開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追求社會公平方麵。近年來建立的社會低保製度是其中的政策之一。從2003年“非典”期間免費為農民提供醫療,到最近的為民工追討工錢等政策行為,也表達了對社會多數成員利益的重視。
再次但可能是更為重要的是領導人的行為方麵。在任何國家,最高領導層的行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更是如此。在法治建設還不很完善的情況下,領導人的表率作用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力,比一些具體的政策更能影響下層官員的行為。胡溫新政中形成的親民風氣和高層的個人行為緊密相關。
對中國社會主義的重新建構
社會主義新潮可以說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的重新建構。簡單地說,社會主義在中國已經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時期就是毛澤東所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在傳入中國時並不是主流。在當時流行的自由主義、民主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各種主義中,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層選擇了社會主義。但當時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不是像社會主義起源的歐洲那樣強調社會福利。所以,中國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是結合在一起的。在新中國建立以後,這種社會主義的內容並沒有多大改變。不管人們對它的評價如何,計劃經濟在當時也是被作為一種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手段。它的重點並非個人,而是國家力量。加上冷戰因素,領導層過分強調公有製,人為地和資本主義區分開來。
第二時期是鄧小平等第二代領導人對社會主義的反思。毛澤東極端形式的社會主義造就了一個強主權、窮人民的國家。鄧小平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口號,並實施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政策。在蘇東共產主義製度解體以後,更是全方位地引入市場經濟乃至資本主義的經濟運作方式。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搞經濟建設,脫離貧窮社會主義,另一方麵也是想用資本主義經濟方式來衝擊僵硬的政治體製對經濟改革的束縛。這個時期在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發展方麵非常成功,也促使中國社會開始作全方位的轉型。舊的體製被衝垮,但新體製的確立相當緩慢。盡管高層從來就沒有宣布放棄社會主義,但很多人認為,市場經濟乃至資本主義的崛起表明了傳統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終結。中國各界除了拚命追求經濟利益外,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亂象,因為人們不知道社會在往什麽方向發展。
類似於歐洲版本的社會主義
現在開始進入第三階段,即社會主義的新潮。說它是新潮,是因為它不是對舊式社會主義的回歸,而是一種新的綜合創造。它繼承了傳統社會主義的很多合理理念,如社會公正、“以人為本”和協調發展等,但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實現這些理念。從很多方麵來看,社會主義的新潮完全放棄了冷戰時期蘇聯和東歐版本的社會主義,而類似於歐洲版本的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新潮的根據是中國的社會現實。歐洲意義上的工業化在中國剛剛開始不久,加上全球化、社會流動、農民問題和階級分化等因素,中國似乎顯得更具社會主義的基礎。一句話,如果不能解決占社會大多數的工人和農民的問題,任何主義在中國都難以生存。社會公正、“以人為本”等社會主義概念使得社會主義再次在中國復興。實際上,現在中國社會存在著的各派思潮如自由主義和新左派,盡管他們有不同的理念,但沒有一個思潮否認社會主義的核心概念。各派分歧的並不是這些社會理念,而是實現這些社會理念的手段。
“以人為本”等新概念的提出及其新的發展手段的引入,使得中國社會主義再次具有了非常強大的活力。這是一個新的政治經濟體係。方向逐漸明確,但是如何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社會主義是一種通過人民參與政治過程來達到社會公正,實現“以人為本”價值的製度。當中國的多種所有製經濟已經明了之後,人們更為關注的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社會民主製度在中國的確立。這才是中國麵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