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 作者:康庭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一種傳說認為,毛澤東已經對林彪這個接班人不感興趣,決定分手的辦法是,先讓中央警衛局安排毛澤東與林彪在北京的玉泉山見麵,然後,在林彪座車離開玉泉山返回的途中,伏兵出擊,將其擊斃,這種說法出自一本叫《揭開林彪死亡之謎》的書中。更有甚者,在海外也有類似的書籍出現,以訛傳訛,實屬子虛烏有。“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澤東一直在南方視察,林彪在北戴河,直到9月13日淩晨,林彪突然在山海關機場乘機叛逃,8341部隊、山海關機場地麵海軍專機保障人員、林彪專機機組人員等,共同目睹了林彪一夥從北戴河到山海關機場倉皇出逃的過程,林彪登上飛機後也沒有回到北京落地,直接墜毀國外,怎麽會有玉泉山被伏兵擊斃一說呢?
第二種說法是林彪專機是被飛彈擊落的,因為飛機上有一個洞。關於這一點,我在前麵的有關章節,已經在對墜機現場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做出了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機翼下麵那個直徑40厘米的圓洞,是飛機向右傾斜接地後,機腹與地麵高速摩擦增溫,點燃了機翼中的燃油爆炸所致。256號專機低空出境時,蒙古國方麵沒有發現飛機。我們國家的飛彈也不可能深入蒙古國境內數百公裏,將正在超低空飛行的256號專機擊落。而且這個洞口位於機翼的下表麵,機翼表麵沒有擊穿,更不可能是炮彈或飛彈所為。
第三種說法更為離奇,認為林彪是被軟禁而死,因為劉少奇、賀龍等就是在“文革”中被軟禁而死的,因此做了類似的推想。更具有傳奇色彩的說法是,乘飛機逃跑的林彪,不是真林彪,而是林彪的替身,因為多少年以前,曾有人在大街上發現長相酷似林彪的人,這些說法讓人聽了真是忍俊不禁。
以上說法對那些看電影、小說多了的人,富有幻想、善於在頭腦中構思故事情節的人,也許不覺得奇怪。可是,在機組成員看來,這些說法的確是太離奇了,人們為什麽會相信這些離奇的傳說呢?因為林彪坐飛機叛逃的行為,對全國甚至全世界來說,都是太突然了,也正是因為太突然的緣故,才使人們輕易相信那些傳說。另外一個原因就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後的幾年裏,“四人幫”正在為網羅自己的勢力忙碌著,哪裏有心思顧及到可能出現的這些說法。甚至在“兩案問題”結案之前,都沒有足夠的官方文章涉及這方麵的問題。鄧小平對機組死難人員定性問題的講話,也是發表在1980年的11月份。以後又發生了澳大利亞記者彼德·漢納姆幾次到莫斯科和墜機現場調查林彪之死真相的事情,親自到墜機現場調查的孫一先的文章《罪與罰》,也是在1988年才見報的。不過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當事人與許多關注“九一三”事件人們的正確認識,各種傳說遲早會銷聲匿跡。
2005年7月份,鳳凰衛視在《口述歷史》欄目讓我談了親歷“九一三”事件的簡要過程。接著,又做客鳳凰網與廣大網友聊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事件中的一些主要經過作了進一步的回憶。對網友提出的各類問題當時還不能一一回答,不過,當他們看到我這本書的時候,有些與飛機活動有關的問題會迎刃而解的。
第六節 蒙古對林彪墜機的最新披露
每年的9月13日,對我來說都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有一年雨後騎車不小心摔了一跤,當我意識到那天就是9月13日之後,便提醒自己,今後每年的這一天都要格外小心才對。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我的注意力又被另外一個現象吸引住了,那就是每年的9月13日前後,總有一些有關林彪事件的文章出現,我的文章也會在這段時間被採用。
果然,在2006年的9月15日,也就是在我寫有關林彪墜機文章的前兩天,《參考消息》報導了一篇蒙古國對林彪墜機披露的最新消息。也許我比別人更加關注這一事件的有關報導,這則消息讓我反覆琢磨了一番。
文章一開始是這樣的:“新華網專稿:日本共同社9月13日發自烏蘭巴托的一則電信說,該社日前獲得就1971年9月13日林彪所乘飛機在蒙古境內墜毀一事,當時蒙古政府曾總結的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否定了飛機因燃料不足而在迫降時墜毀的一般說法。”
關於這一點,文章的另一段說:“報告還對林彪專機燃油不夠的說法表示懷疑。”因為“飛機殘骸在極廣範圍內燃燒了很長時間,這一事實表明它有足夠的燃料繼續飛行。”“大火覆蓋了一塊長975米、寬321米的地方。”
256號專機墜毀時,飛機上還有2.5噸的燃油,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前邊對此已經做了詳細的敘述。當時,迫降場過膝深的幹草與飛機爆炸後散發在草地上的燃油,加上風借火勢,出現那樣大的燃燒麵積並不奇怪,從理論上計算2.5噸的燃油飛到烏蘭巴托幾乎是不可能的。
文章中值得關注的是:“蒙古相關人士暗示當時機內曾就逃亡問題發生爭鬥。該事件距今已有42年,這一寶貴資料將有助於揭開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謎團。共同社日前專訪了前蒙古國家警察廳前副長官、曾作為當地治安機關最高負責人參與林彪專機墜毀事件調查工作的奧索林·奧特恭捷格。他證實,當時蘇聯政府自始至終密切參與了事件的調查,進行了回收黑匣子等工作。”
第二種說法是林彪專機是被飛彈擊落的,因為飛機上有一個洞。關於這一點,我在前麵的有關章節,已經在對墜機現場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做出了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機翼下麵那個直徑40厘米的圓洞,是飛機向右傾斜接地後,機腹與地麵高速摩擦增溫,點燃了機翼中的燃油爆炸所致。256號專機低空出境時,蒙古國方麵沒有發現飛機。我們國家的飛彈也不可能深入蒙古國境內數百公裏,將正在超低空飛行的256號專機擊落。而且這個洞口位於機翼的下表麵,機翼表麵沒有擊穿,更不可能是炮彈或飛彈所為。
第三種說法更為離奇,認為林彪是被軟禁而死,因為劉少奇、賀龍等就是在“文革”中被軟禁而死的,因此做了類似的推想。更具有傳奇色彩的說法是,乘飛機逃跑的林彪,不是真林彪,而是林彪的替身,因為多少年以前,曾有人在大街上發現長相酷似林彪的人,這些說法讓人聽了真是忍俊不禁。
以上說法對那些看電影、小說多了的人,富有幻想、善於在頭腦中構思故事情節的人,也許不覺得奇怪。可是,在機組成員看來,這些說法的確是太離奇了,人們為什麽會相信這些離奇的傳說呢?因為林彪坐飛機叛逃的行為,對全國甚至全世界來說,都是太突然了,也正是因為太突然的緣故,才使人們輕易相信那些傳說。另外一個原因就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後的幾年裏,“四人幫”正在為網羅自己的勢力忙碌著,哪裏有心思顧及到可能出現的這些說法。甚至在“兩案問題”結案之前,都沒有足夠的官方文章涉及這方麵的問題。鄧小平對機組死難人員定性問題的講話,也是發表在1980年的11月份。以後又發生了澳大利亞記者彼德·漢納姆幾次到莫斯科和墜機現場調查林彪之死真相的事情,親自到墜機現場調查的孫一先的文章《罪與罰》,也是在1988年才見報的。不過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當事人與許多關注“九一三”事件人們的正確認識,各種傳說遲早會銷聲匿跡。
2005年7月份,鳳凰衛視在《口述歷史》欄目讓我談了親歷“九一三”事件的簡要過程。接著,又做客鳳凰網與廣大網友聊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事件中的一些主要經過作了進一步的回憶。對網友提出的各類問題當時還不能一一回答,不過,當他們看到我這本書的時候,有些與飛機活動有關的問題會迎刃而解的。
第六節 蒙古對林彪墜機的最新披露
每年的9月13日,對我來說都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有一年雨後騎車不小心摔了一跤,當我意識到那天就是9月13日之後,便提醒自己,今後每年的這一天都要格外小心才對。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我的注意力又被另外一個現象吸引住了,那就是每年的9月13日前後,總有一些有關林彪事件的文章出現,我的文章也會在這段時間被採用。
果然,在2006年的9月15日,也就是在我寫有關林彪墜機文章的前兩天,《參考消息》報導了一篇蒙古國對林彪墜機披露的最新消息。也許我比別人更加關注這一事件的有關報導,這則消息讓我反覆琢磨了一番。
文章一開始是這樣的:“新華網專稿:日本共同社9月13日發自烏蘭巴托的一則電信說,該社日前獲得就1971年9月13日林彪所乘飛機在蒙古境內墜毀一事,當時蒙古政府曾總結的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否定了飛機因燃料不足而在迫降時墜毀的一般說法。”
關於這一點,文章的另一段說:“報告還對林彪專機燃油不夠的說法表示懷疑。”因為“飛機殘骸在極廣範圍內燃燒了很長時間,這一事實表明它有足夠的燃料繼續飛行。”“大火覆蓋了一塊長975米、寬321米的地方。”
256號專機墜毀時,飛機上還有2.5噸的燃油,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前邊對此已經做了詳細的敘述。當時,迫降場過膝深的幹草與飛機爆炸後散發在草地上的燃油,加上風借火勢,出現那樣大的燃燒麵積並不奇怪,從理論上計算2.5噸的燃油飛到烏蘭巴托幾乎是不可能的。
文章中值得關注的是:“蒙古相關人士暗示當時機內曾就逃亡問題發生爭鬥。該事件距今已有42年,這一寶貴資料將有助於揭開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謎團。共同社日前專訪了前蒙古國家警察廳前副長官、曾作為當地治安機關最高負責人參與林彪專機墜毀事件調查工作的奧索林·奧特恭捷格。他證實,當時蘇聯政府自始至終密切參與了事件的調查,進行了回收黑匣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