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真相:專機副駕駛親歷「九一三」 作者:康庭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四、256號專機不是特意飛向溫都爾汗的
從以下幾個方麵說明256號專機出境後不是特意朝著溫都爾汗飛行的,而是沿原來航向飛行的過程中經過溫都爾汗。
其一,淩晨1點55分,256號專機離境之後,其航跡沒有發生變化,說明沒有什麽新的目標引導飛機向這個目標飛去,也不是像正常飛行中的改航一樣以某個地標為轉彎點,並從這一點開始改變航向義無反顧地向著新的目的地飛去,而是按飛越國境前的航向繼續往前飛。這進一步說明林立果等人強迫飛行員離境後,明知道飛機的油量不夠,也沒有其他的辦法擺脫麵臨的困境。所以,最後的結局隻能是硬著頭皮往前飛,飛到哪裏算哪裏。可想而知,尤其是對執行過多年專機任務的飛行員來說,遇到如此悲慘的局麵,該做何感想呢?
其二,溫都爾汗當晚停電,夜間從空中觀察,不僅沒有什麽燈光地標,如果有被周宇馳掌握的對外廣播電台的話,沒有電,也不能正常向外發射信號。當時,孫一先同誌視察林彪墜機現場時曾在溫都爾汗停留過夜,親眼看到那是一個不大的城市,我國大使館的官員們住的招待所不過是個一般的二層樓房。他們同時注意到城市用電是由溫都爾汗自己發電供給的,後半夜停電的現象經常發生。所以,飛行員即使大致估計到飛機的位置要經過溫都爾汗,他也無法通過燈光的情況來進行辨認。
但是,有一點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溫都爾汗的東北即墜機現場附近,有一個叫貝爾赫的瑩石礦區,這個礦區沒有停電,飛行員把這個燈光集中的地方當作溫都爾汗或者蒙古國的一個城市,利用飛機上不多的油量,在燈光區以南約10公裏的地方對地麵、地形情況進行了觀察、尋找。按一般規律,一個國家的大中城市都有飛機場,而且機場都位於城市郊區燈光較暗的地方。溫都爾汗也有一個草地機場,一個隻能提供小型客機如當時的蘇製伊爾-14、裏2飛機等降落的機場。這種機場沒有固定的水泥跑道,隻是一片被壓實的草地,沒有燈光設備,不能夜間降落。當然,要把這樣的機場當作迫降場的話,要比大草原上的自然地麵好上多少倍。再說,選擇靠近燈光點不遠的地方迫降,會很快被人們發現,如遇不測,會有人救護。
“九一三”事件多少年之後,仍有對重大歷史事件感興趣的人在繼續研究林彪事件,並對林彪事件的每一個環節提出質疑。其中關於256號專機叛逃飛行航跡問題,曾有人這樣說:“飛機是在飛到接近蘇聯與蒙古國的邊境後,突然掉頭向返回中國的方向飛來,並在返回途中墜毀於溫都爾汗。”這一說法來自蘇聯官員。
有一種觀點是為了證實前麵的說法,還引用了1999年《黨的文獻》第4期一篇文章,當時軍委空軍指揮所值班作戰參謀回憶,當晚1點50分,256號專機進入蒙古國境後,逐漸下降高度,直到我地麵雷達上的信號於溫都爾汗以南消失,雷達消失的地方並不是飛機墜毀的地方。孫一先同誌的《在大漠那邊》一書中說,256號專機實際墜毀地點是在溫都爾汗以北60公裏的蘇布拉嘎盆地。
還有一種說法不知來自何處,認為墜機現場距離中蒙邊界有1000公裏,從而說明先消失、後墜毀是必然現象。
作為飛行員,在這裏有必要對以上觀點進行糾正。
其一,墜機現場距離中蒙邊境有1000公裏的說法是不對的,隻有360公裏,從地圖上量一量就知道了。
其二,飛機墜毀的時間大約是2點30分。根據當時256號專機飛行的速度與360公裏的飛行距離以及出境的時間綜合計算,基本是相吻合的,飛機沒有飛到蘇聯與蒙古國的邊境。
其三,根據當時飛機上的油料數量,連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都很難飛到,更談不上比烏蘭巴托還要遠的蘇蒙邊境了,所以到蘇蒙邊境後又掉頭往回飛的現象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其四,我在《中華兒女》雜誌所發文章的示意圖中,能夠看出飛機往回飛的意思,但是在墜機現場那個小範圍內,象徵著由北向南迫降的落地方法,絕不是往國內飛的意思,我更沒有將這個拐彎畫到蘇蒙邊境附近。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有研究者認為,256號機越境後的航跡是在兩個空軍基地中間飛過的,目的在於迴避地麵打擊。其實這隻是一種巧合,當時機上人員迫不及待地需要找到機場降落,而不是迴避。
總之,由於有些研究林彪事件者忽略了地圖地理位置方麵的知識,再加上對三叉戟飛機基本性能掌握不準,出現以上誤解是可以理解的。
第七章 迫降 墜毀
第一節 彈盡糧絕麵臨絕境
關於林彪是如何從天上“掉”下來的,傳說紛紜。有的說是被打下來的,因為飛機上有個洞;有的說是空中先著火而後掉下來的,因為有人看見了大火。對於這個重要問題,隻要根據墜機現場的情況及林彪專機當時的飛行狀態,加上這20多年獲得的有關資料,利用專機飛行的專業知識加以科學的分析,不難得出接近正確的結論。
作者與前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二等秘書孫一先(左)合影
我國駐蒙古國使館二等秘書孫一先於1971年9月15日,即林彪墜機的第三天下午,隨同許文益大使從烏蘭巴托的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趕到失事現場,用照相機在林彪墜機現場拍了9卷照片,還親自測量了現場留下的有關痕跡、飛機殘片及人員屍體之間關係位置等的重要數據,並根據測量的數據,繪製了一張反映整個墜機現場的平麵圖。我曾多次與離休在家的孫一先交談,並一起到位於昌平縣(現昌平區)沙河鎮的航空博物館,在已經淘汰的三叉戟飛機下麵,聯繫墜機現場的情況,討論了許多關鍵問題,進一步從飛行員的角度向孫一先了解在文章中所沒有涉及或不清楚的問題。
從以下幾個方麵說明256號專機出境後不是特意朝著溫都爾汗飛行的,而是沿原來航向飛行的過程中經過溫都爾汗。
其一,淩晨1點55分,256號專機離境之後,其航跡沒有發生變化,說明沒有什麽新的目標引導飛機向這個目標飛去,也不是像正常飛行中的改航一樣以某個地標為轉彎點,並從這一點開始改變航向義無反顧地向著新的目的地飛去,而是按飛越國境前的航向繼續往前飛。這進一步說明林立果等人強迫飛行員離境後,明知道飛機的油量不夠,也沒有其他的辦法擺脫麵臨的困境。所以,最後的結局隻能是硬著頭皮往前飛,飛到哪裏算哪裏。可想而知,尤其是對執行過多年專機任務的飛行員來說,遇到如此悲慘的局麵,該做何感想呢?
其二,溫都爾汗當晚停電,夜間從空中觀察,不僅沒有什麽燈光地標,如果有被周宇馳掌握的對外廣播電台的話,沒有電,也不能正常向外發射信號。當時,孫一先同誌視察林彪墜機現場時曾在溫都爾汗停留過夜,親眼看到那是一個不大的城市,我國大使館的官員們住的招待所不過是個一般的二層樓房。他們同時注意到城市用電是由溫都爾汗自己發電供給的,後半夜停電的現象經常發生。所以,飛行員即使大致估計到飛機的位置要經過溫都爾汗,他也無法通過燈光的情況來進行辨認。
但是,有一點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溫都爾汗的東北即墜機現場附近,有一個叫貝爾赫的瑩石礦區,這個礦區沒有停電,飛行員把這個燈光集中的地方當作溫都爾汗或者蒙古國的一個城市,利用飛機上不多的油量,在燈光區以南約10公裏的地方對地麵、地形情況進行了觀察、尋找。按一般規律,一個國家的大中城市都有飛機場,而且機場都位於城市郊區燈光較暗的地方。溫都爾汗也有一個草地機場,一個隻能提供小型客機如當時的蘇製伊爾-14、裏2飛機等降落的機場。這種機場沒有固定的水泥跑道,隻是一片被壓實的草地,沒有燈光設備,不能夜間降落。當然,要把這樣的機場當作迫降場的話,要比大草原上的自然地麵好上多少倍。再說,選擇靠近燈光點不遠的地方迫降,會很快被人們發現,如遇不測,會有人救護。
“九一三”事件多少年之後,仍有對重大歷史事件感興趣的人在繼續研究林彪事件,並對林彪事件的每一個環節提出質疑。其中關於256號專機叛逃飛行航跡問題,曾有人這樣說:“飛機是在飛到接近蘇聯與蒙古國的邊境後,突然掉頭向返回中國的方向飛來,並在返回途中墜毀於溫都爾汗。”這一說法來自蘇聯官員。
有一種觀點是為了證實前麵的說法,還引用了1999年《黨的文獻》第4期一篇文章,當時軍委空軍指揮所值班作戰參謀回憶,當晚1點50分,256號專機進入蒙古國境後,逐漸下降高度,直到我地麵雷達上的信號於溫都爾汗以南消失,雷達消失的地方並不是飛機墜毀的地方。孫一先同誌的《在大漠那邊》一書中說,256號專機實際墜毀地點是在溫都爾汗以北60公裏的蘇布拉嘎盆地。
還有一種說法不知來自何處,認為墜機現場距離中蒙邊界有1000公裏,從而說明先消失、後墜毀是必然現象。
作為飛行員,在這裏有必要對以上觀點進行糾正。
其一,墜機現場距離中蒙邊境有1000公裏的說法是不對的,隻有360公裏,從地圖上量一量就知道了。
其二,飛機墜毀的時間大約是2點30分。根據當時256號專機飛行的速度與360公裏的飛行距離以及出境的時間綜合計算,基本是相吻合的,飛機沒有飛到蘇聯與蒙古國的邊境。
其三,根據當時飛機上的油料數量,連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都很難飛到,更談不上比烏蘭巴托還要遠的蘇蒙邊境了,所以到蘇蒙邊境後又掉頭往回飛的現象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其四,我在《中華兒女》雜誌所發文章的示意圖中,能夠看出飛機往回飛的意思,但是在墜機現場那個小範圍內,象徵著由北向南迫降的落地方法,絕不是往國內飛的意思,我更沒有將這個拐彎畫到蘇蒙邊境附近。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有研究者認為,256號機越境後的航跡是在兩個空軍基地中間飛過的,目的在於迴避地麵打擊。其實這隻是一種巧合,當時機上人員迫不及待地需要找到機場降落,而不是迴避。
總之,由於有些研究林彪事件者忽略了地圖地理位置方麵的知識,再加上對三叉戟飛機基本性能掌握不準,出現以上誤解是可以理解的。
第七章 迫降 墜毀
第一節 彈盡糧絕麵臨絕境
關於林彪是如何從天上“掉”下來的,傳說紛紜。有的說是被打下來的,因為飛機上有個洞;有的說是空中先著火而後掉下來的,因為有人看見了大火。對於這個重要問題,隻要根據墜機現場的情況及林彪專機當時的飛行狀態,加上這20多年獲得的有關資料,利用專機飛行的專業知識加以科學的分析,不難得出接近正確的結論。
作者與前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二等秘書孫一先(左)合影
我國駐蒙古國使館二等秘書孫一先於1971年9月15日,即林彪墜機的第三天下午,隨同許文益大使從烏蘭巴托的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趕到失事現場,用照相機在林彪墜機現場拍了9卷照片,還親自測量了現場留下的有關痕跡、飛機殘片及人員屍體之間關係位置等的重要數據,並根據測量的數據,繪製了一張反映整個墜機現場的平麵圖。我曾多次與離休在家的孫一先交談,並一起到位於昌平縣(現昌平區)沙河鎮的航空博物館,在已經淘汰的三叉戟飛機下麵,聯繫墜機現場的情況,討論了許多關鍵問題,進一步從飛行員的角度向孫一先了解在文章中所沒有涉及或不清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