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教誨二位王子
緬歷941年2月21日(公元1579年4月15日)月曜日,國王前往摩訶澤底佛塔,將信德達馬巴拉、吳尤韋拉、巴奈、巴塔尼、巴哥、馬勞、巴麥、佐底亞仰、摩訶僧伽羅闍、達德馬底瓦格亞等法師以及瑙亞塔明紹之師達德馬曬格達米法師請到西邊佛亭之中。在眾僧麵前說道:“王儲汝應將瑙亞塔明紹視為奴僕、視為兄弟。瑙亞塔明紹應把王儲看作主人、兄長和父親。汝二人必須遵照父王所說,和睦相愛。這樣,朕長年累月奮鬥所得眾多邦國才能永不解體,長存於世。長年累月所積功德善事亦將發揚光大。這樣亦將有益於佛教及僧俗。如不照父王教誨,那麽朕長年累月奮鬥所得邦國、長年累月所積功德皆將毀於一旦。佛教及僧俗之利益也將受損。而這些惡果,亦必使汝兄弟二人淪入惡道。今日,父王將所戴兩枚指環脫下賜給汝二人各一枚,永遠帶在身上。他日遇到皇親國戚奴才下人們挑唆破壞時,見此指環就應想起父王所囑,從而消除邪念和睦相好。朕望諸位法師也記下朕對兩位王子的囑咐。再有,吾兒瑙亞塔明紹絕不要以為彬尼亞丹蘭與自己性格相似,就在彬尼亞丹蘭麵前信口亂說。若這樣彬尼亞丁郎等臣相們是會不高興的。再也無人像對自己兄長一樣同情汝。汝必須牢記父王之言。”法師們聽到白象之主所囑後,同聲稱讚。
瑙亞塔明紹於緬歷941年2月24日(公元1579年4月18日)木曜日,在大隊人馬隨從們的簇擁下前往清邁。由彬尼亞勃仰及耶丁仰護送前往。《緬甸大史》、《中史》中記載說,瑙亞塔明紹是2月21日(公元1579年4月15日)月曜日出發前往清邁的。這與清邁文學家那瓦德在同瑙亞塔明紹一起出發前往清邁途中賦作的雅杜詩中所述不一。該詩雲:“緬歷二月,二十四日,王室後裔,至高貴人,前往雲國,環宇勝地,起程行進,開拔之時。”瑙亞塔明紹到達杜朗山時,由於清邁王妃產下一子,遂在該地停留10餘日。因該子生於杜朗地區,故命名為杜朗。
閏4月10日(公元1579年7月2日)木曜日,瑙亞塔明紹到達清邁登基為王。在各種史書中稱清邁國為哈梨奔猜國或寫作哈梨蒙猜國。據《清邁史》中記載:佛陀雲遊各地到此食用了一位獵人所奉獻的藏青果,授記道:以後此地即因此而得名哈梨奔猜。本史即根據此說,稱清邁為哈梨奔猜國。
下卷 第十六編
(258)摩訶烏巴亞紮王子進軍萬象
萬象王烏巴律藉口僧侶種養花卉不符合戒律,遂將花卉園圃毀掉,並勒令抗命之僧侶即刻還俗。萬象王不聽國王陛下的教誨,對臣相們既不賞賜又不照顧體貼,一味照應自己的親朋,致使臣相殷富們均不悅於他。於是他們製造流言,說在上次進軍中死去的萬象王比亞曬錫其實並未死,現在回來了。並決定拋棄烏巴律,在一座山林裏聚集起來,公開反叛。烏巴律隻剩下親朋一夥人了。白象之主得到奏報後,便召集王子摩訶烏巴亞紮等臣相們進行商議。國王道:“如今傳聞萬象發生反叛萬象王之事。卿等有何見解?”彬尼亞勞奏道:“烏巴律沒有遵循國王陛下的教誨,以致臣相們鬱鬱不悅,造成時局不穩。如今國王陛下派遣王子、王弟率軍前往征討,定無人敢於抵抗。隻是他們已逃亡深山峻嶺,征討之事便要費些周折了。”於是,白象之主道:“此次隻有朕子王儲摩訶烏巴亞紮親自率兵前往,才能取勝告捷。”摩訶烏巴亞紮聽令後奏道:“父王陛下請放心,毋庸說前往萬象,如果父王下令去征中國烏底勃巴,兒臣也不怕。”國王道:“朕已老朽,凡事全仗汝等了。”接著便指派征討萬象的人馬。有南達覺廷、德門澤布翁、巴亞覺廷、德門丹傑、巴亞加馬尼、彬尼亞江道、底裏達馬道加、德門丹萊、亞紮丁堅、彬尼亞勞,以及阿瑜陀耶的奧亞道格岱、奧亞彭世洛、奧亞杜溫那勞、奧亞貝曬、奧亞格曼拜,清邁的彬尼亞丁隆、彬尼亞丹蘭、彬尼亞南、彬尼亞卑、彬尼亞杜岩、彬尼亞勒宮、彬尼亞昆,王子僧伽達塔、王儲摩訶烏巴亞紮24支人馬,共有戰象1200、駿馬12000、士卒22萬。大軍於緬歷941年7月27日(公元1579年10月16日)出發前往萬象。大軍抵達孟山時,萬象王烏巴律亦率大隊人馬前來迎接,並前往摩訶烏巴亞紮駐地報告詳情。得知詳情後,摩訶烏巴亞紮便會同烏巴律一起前往萬象臣相們所在地孟拱、摩柏地區。萬象臣相們不敢與大軍抗衡,有的逃亡,有的便向摩訶烏巴亞紮大軍投誠。對前來投誠者,在宣誓效忠後,仍令其返回原地,享受原有俸祿采邑;對逃跑者,則分兵追捕。
在漢達瓦底方麵,是年12月19日(公元1580年3月3日)木曜日,國王賞賜禦弟卑謬王德多達馬亞紮、禦弟東籲王明康、駙馬阿瓦王德多明紹3人王冠、白傘、8把金傘、禦舫等全副禦用儀仗、用具。
再說摩訶烏巴亞紮征討途中,將士們分兵多路追捕,因萬象臣相們鑽入深山密林之中,無法全部捕獲。在令歸順的臣相殷富們發誓效忠後,將追捕俘獲的50名臣相、3000名士卒以及比亞曬錫女兒比亞覺等一併從萬象押解回漢達瓦底。緬歷942年1月8日(公元1580年3月22日)日曜日,返抵漢達瓦底。王子摩訶烏巴亞紮將俘獲的臣相和兵勇獻給國王。父王大悅,即將禦用檳榔盒、鹹茶罐、飲水瓶賜給王子,同時對全體統領、監軍一一論功行賞,賜給儀仗用品及食邑。
緬歷941年2月21日(公元1579年4月15日)月曜日,國王前往摩訶澤底佛塔,將信德達馬巴拉、吳尤韋拉、巴奈、巴塔尼、巴哥、馬勞、巴麥、佐底亞仰、摩訶僧伽羅闍、達德馬底瓦格亞等法師以及瑙亞塔明紹之師達德馬曬格達米法師請到西邊佛亭之中。在眾僧麵前說道:“王儲汝應將瑙亞塔明紹視為奴僕、視為兄弟。瑙亞塔明紹應把王儲看作主人、兄長和父親。汝二人必須遵照父王所說,和睦相愛。這樣,朕長年累月奮鬥所得眾多邦國才能永不解體,長存於世。長年累月所積功德善事亦將發揚光大。這樣亦將有益於佛教及僧俗。如不照父王教誨,那麽朕長年累月奮鬥所得邦國、長年累月所積功德皆將毀於一旦。佛教及僧俗之利益也將受損。而這些惡果,亦必使汝兄弟二人淪入惡道。今日,父王將所戴兩枚指環脫下賜給汝二人各一枚,永遠帶在身上。他日遇到皇親國戚奴才下人們挑唆破壞時,見此指環就應想起父王所囑,從而消除邪念和睦相好。朕望諸位法師也記下朕對兩位王子的囑咐。再有,吾兒瑙亞塔明紹絕不要以為彬尼亞丹蘭與自己性格相似,就在彬尼亞丹蘭麵前信口亂說。若這樣彬尼亞丁郎等臣相們是會不高興的。再也無人像對自己兄長一樣同情汝。汝必須牢記父王之言。”法師們聽到白象之主所囑後,同聲稱讚。
瑙亞塔明紹於緬歷941年2月24日(公元1579年4月18日)木曜日,在大隊人馬隨從們的簇擁下前往清邁。由彬尼亞勃仰及耶丁仰護送前往。《緬甸大史》、《中史》中記載說,瑙亞塔明紹是2月21日(公元1579年4月15日)月曜日出發前往清邁的。這與清邁文學家那瓦德在同瑙亞塔明紹一起出發前往清邁途中賦作的雅杜詩中所述不一。該詩雲:“緬歷二月,二十四日,王室後裔,至高貴人,前往雲國,環宇勝地,起程行進,開拔之時。”瑙亞塔明紹到達杜朗山時,由於清邁王妃產下一子,遂在該地停留10餘日。因該子生於杜朗地區,故命名為杜朗。
閏4月10日(公元1579年7月2日)木曜日,瑙亞塔明紹到達清邁登基為王。在各種史書中稱清邁國為哈梨奔猜國或寫作哈梨蒙猜國。據《清邁史》中記載:佛陀雲遊各地到此食用了一位獵人所奉獻的藏青果,授記道:以後此地即因此而得名哈梨奔猜。本史即根據此說,稱清邁為哈梨奔猜國。
下卷 第十六編
(258)摩訶烏巴亞紮王子進軍萬象
萬象王烏巴律藉口僧侶種養花卉不符合戒律,遂將花卉園圃毀掉,並勒令抗命之僧侶即刻還俗。萬象王不聽國王陛下的教誨,對臣相們既不賞賜又不照顧體貼,一味照應自己的親朋,致使臣相殷富們均不悅於他。於是他們製造流言,說在上次進軍中死去的萬象王比亞曬錫其實並未死,現在回來了。並決定拋棄烏巴律,在一座山林裏聚集起來,公開反叛。烏巴律隻剩下親朋一夥人了。白象之主得到奏報後,便召集王子摩訶烏巴亞紮等臣相們進行商議。國王道:“如今傳聞萬象發生反叛萬象王之事。卿等有何見解?”彬尼亞勞奏道:“烏巴律沒有遵循國王陛下的教誨,以致臣相們鬱鬱不悅,造成時局不穩。如今國王陛下派遣王子、王弟率軍前往征討,定無人敢於抵抗。隻是他們已逃亡深山峻嶺,征討之事便要費些周折了。”於是,白象之主道:“此次隻有朕子王儲摩訶烏巴亞紮親自率兵前往,才能取勝告捷。”摩訶烏巴亞紮聽令後奏道:“父王陛下請放心,毋庸說前往萬象,如果父王下令去征中國烏底勃巴,兒臣也不怕。”國王道:“朕已老朽,凡事全仗汝等了。”接著便指派征討萬象的人馬。有南達覺廷、德門澤布翁、巴亞覺廷、德門丹傑、巴亞加馬尼、彬尼亞江道、底裏達馬道加、德門丹萊、亞紮丁堅、彬尼亞勞,以及阿瑜陀耶的奧亞道格岱、奧亞彭世洛、奧亞杜溫那勞、奧亞貝曬、奧亞格曼拜,清邁的彬尼亞丁隆、彬尼亞丹蘭、彬尼亞南、彬尼亞卑、彬尼亞杜岩、彬尼亞勒宮、彬尼亞昆,王子僧伽達塔、王儲摩訶烏巴亞紮24支人馬,共有戰象1200、駿馬12000、士卒22萬。大軍於緬歷941年7月27日(公元1579年10月16日)出發前往萬象。大軍抵達孟山時,萬象王烏巴律亦率大隊人馬前來迎接,並前往摩訶烏巴亞紮駐地報告詳情。得知詳情後,摩訶烏巴亞紮便會同烏巴律一起前往萬象臣相們所在地孟拱、摩柏地區。萬象臣相們不敢與大軍抗衡,有的逃亡,有的便向摩訶烏巴亞紮大軍投誠。對前來投誠者,在宣誓效忠後,仍令其返回原地,享受原有俸祿采邑;對逃跑者,則分兵追捕。
在漢達瓦底方麵,是年12月19日(公元1580年3月3日)木曜日,國王賞賜禦弟卑謬王德多達馬亞紮、禦弟東籲王明康、駙馬阿瓦王德多明紹3人王冠、白傘、8把金傘、禦舫等全副禦用儀仗、用具。
再說摩訶烏巴亞紮征討途中,將士們分兵多路追捕,因萬象臣相們鑽入深山密林之中,無法全部捕獲。在令歸順的臣相殷富們發誓效忠後,將追捕俘獲的50名臣相、3000名士卒以及比亞曬錫女兒比亞覺等一併從萬象押解回漢達瓦底。緬歷942年1月8日(公元1580年3月22日)日曜日,返抵漢達瓦底。王子摩訶烏巴亞紮將俘獲的臣相和兵勇獻給國王。父王大悅,即將禦用檳榔盒、鹹茶罐、飲水瓶賜給王子,同時對全體統領、監軍一一論功行賞,賜給儀仗用品及食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