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歷916年4月(公元1554年6月),若開王子與叔父二人不和。若開大王子丹兌侯與王侄信耶謬帶領大批象馬投奔緬王陛下。緬王封丹兌侯號底裏達馬道加 注 ,並賜與王弟莫塔馬王明耶西都之長女完婚。又賜若開王侄信耶謬與公主謬妙蓬西完婚,並賜德茂鎮為其食邑。
* * *
[1] 此處指瑞梯王。
[2] 巴利文音譯,意為:吉祥善良之法王。
[3] 巴利文音譯,意為:獨一無二的王後。
[4] 兩手向身體兩側伸直,由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長度,稱之為蘭。1蘭等於6英尺故此處為今222英尺。
[5] 傳說中的神獸,類似我國麒麟。
[6] 與阿育王號同。
(225)白象之主調兵遣將進軍阿瓦
緬王部署了向阿瓦進軍的人馬。水路方麵:由渺米亞侯底裏達馬拉率一支水軍先行;其後為色固侯賴威約達、白古侯彬尼亞恩達、品達侯德耶西都、開榜侯德門丹傑、馬圭侯德耶布翁尼亞、阿叟侯德門埃那耶、壘蓋侯亞紮都、岱格拉侯德門佐加拉、敏貢侯澤亞梯萊各率一軍;其後為王弟卑謬王德多達馬亞紮之主軍,統領以上各軍為帥。共10支大軍,有格杜、倫錦等戰船600、勞加、皎雷船300、運糧船500、士卒11萬由水路進發。
陸路方麵:由賴威耶傣、賴亞耶傣、亞紮德曼、杜因亞紮、南達登西、杜因勃拉、西杜因加都、杜因約達等8支馬軍為先行;其後為綿謬侯德門丹萊、馬龍侯亞紮丁堅、直柳漂侯德門耶丁延、達拉侯底裏澤亞瑙亞塔、賴亞侯巴亞覺都、勃生侯彬尼亞勞、色林侯西都覺廷、茲亞侯德門巴仰、丁因侯巴亞加馬尼、毛比侯彬尼亞江道、達耶瓦底侯瑙亞塔、邦林侯南達都利亞、萊謬侯南達覺廷、大光侯底裏澤亞覺廷、王弟明耶覺廷、王弟東籲王明康等人率領的各路大軍,由緬王親率主軍隨後進發。緬王周圍有40000名執金盾、金牌、金擋、金矛的兵勇。跟隨在緬王騎象四周的是400名戴頭盔、飾耳環、穿褲執槍的葡萄牙士兵及3000名禦林馬軍;由40名將領身騎大象護衛緬王,官員們亦都執金盾牌相隨。主軍中命德榭覺廷為統領、亞納約達為監軍。上述包括8支馬軍在內的25支大軍共有戰象800、駿馬9000、士卒18萬,由陸路進發。
命王太子摩訶烏巴亞紮和南達丁堅駐守京城漢達瓦底。又考慮到東麵的莫塔馬32鎮與清邁、阿瑜陀耶等大國相近,便命王弟莫塔馬王明耶西都和毛淡棉侯彬尼亞烏、當巴布翁侯蘇格拉、耶謬侯明耶丁克亞等領大批兵馬駐守。命林巴德侯、德巴兌侯領兵馬駐守臨近若開丹兌的邊界。
全國各地安排停當後,緬王便於緬歷916年9月4日(公元1554年10月28日)水曜日,自京城漢達瓦底率大軍出發。先駐營在卑龍昂廷營地,途經10站,到達給杜摩底東籲。王弟明康王奏道:“羅陀那補羅阿瓦大國因有撣邦一帶土司們的援助,實力強大。同時此城四麵環水,難以攻打。若想攻克,非四五個月的時間不可。而即將來臨的緬歷4、5月,正值雨季,河水泛漲,就更難攻城了。再者,央米丁、瓦底、因道、萊德、良淵等城均有強兵駐守。北部一帶城鎮亦俱駐有強兵,非竭力攻打不能取勝。現吾軍宜分兵3路,先攻占南麵一帶城鄉為好。”
緬王贊同王弟明康王所奏。遂命南達登西、杜因勃拉等兩支馬軍及西都覺廷、德門耶丁延、巴亞加馬尼、德門丹萊、王弟東籲王明康率領的共7支人馬從東線進軍;命西杜因加都、杜因約達的兩支馬軍及亞紮丁堅、彬尼亞江道、底裏澤亞瑙亞塔、德門巴仰、王弟明耶覺廷7支人馬由中路進軍;緬王帶領含4支馬軍在內的11支人馬從西路進發。每停駐一站都舉行慶祝儀式。自東敦基打到皎勃當,再下蒲甘城,兵駐蒲甘東北,瞻拜了瑞喜宮佛塔。緬王取了25緬斤白銀交給舅父明西都,囑修繕該佛塔頂傘及毀損部分。
王弟東籲王明康等率領7支人馬由東線出發,攻打央米丁。央米丁侯、瓦底侯、因道侯、萊德侯、良淵侯等不敢守城,遂帶領人馬投奔阿瓦而去。明康王等7支人馬俘獲了象、馬、民眾、耕牛等,並繼續前進。到達彬牙南邊的仰昂敏營地時,停駐該地,等候緬王。王弟明耶覺廷的中路軍進攻彬達萊。彬達萊侯、彬西侯等不敢抵抗,也帶了人馬投奔阿瓦。明耶覺廷等7支人馬亦俘獲了敵軍的象馬、兵勇、百姓等繼續前進。到達彬牙南邊的仰昂敏營地與其兄會合。明康王見王弟明耶覺廷來到,便召集將領道:“如今陛下正率領西路軍到蒲甘,與王弟德多達馬亞紮的水軍會合,將要攻打西部和北部一帶。但未召我等兩路人馬。而我等又不能在此久駐,不如前去攻打羅陀那補羅,或向陛下所在地靠攏集中。不知列位意下如何。”
王弟明耶覺廷道:“陛下要求我等帶領兵馬是為了打仗,當然應該進攻阿瓦才是。”彬尼亞江道聽了此話便道:“主公言之有理。但依卑職之見,今日之戰,非速勝之戰。阿瓦那臘勃底西都因有撣邦9國相助,得到許多象、馬、兵將。城內武器眾多。要取勝,定要等陛下抵達後,水陸兩路聯合攻打,方能成功。故我等宜堅守此地。如敵軍前來攻打,亦可應戰;如敵不來,則宜在此補充人馬,養精蓄銳。”眾將領紛紛贊同彬尼江道之見。明康王亦表同意,便就地駐軍以待。這時,阿瓦王那臘勃底率戰象100、駿馬2000、士卒40000來攻。王弟明耶覺廷等7支人馬便前往迎戰。阿瓦馬軍敗陣,象兵尚在抵抗。明耶覺廷騎了丹綿蘇瓦大象迎戰。敵軍前鋒敗陣。亞拉丁堅、彬尼亞江道、底裏澤亞瑙亞塔、德門巴仰等4支大軍又追擊過去。阿瓦軍迅速撤退。俘獲駿馬30餘,以及孟養土司的大臣勃德隆。後敵軍又有大隊兵馬出戰,一直進到彬牙。明康王、明耶覺廷等以4支馬軍、10支象軍迎戰。撣兵見此陣勢不敢交戰,倉皇逃走。隨後追擊,從德達烏一直追到當巴魯。因該城武器眾多,不能靠近,大軍才返回營地。
* * *
[1] 此處指瑞梯王。
[2] 巴利文音譯,意為:吉祥善良之法王。
[3] 巴利文音譯,意為:獨一無二的王後。
[4] 兩手向身體兩側伸直,由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長度,稱之為蘭。1蘭等於6英尺故此處為今222英尺。
[5] 傳說中的神獸,類似我國麒麟。
[6] 與阿育王號同。
(225)白象之主調兵遣將進軍阿瓦
緬王部署了向阿瓦進軍的人馬。水路方麵:由渺米亞侯底裏達馬拉率一支水軍先行;其後為色固侯賴威約達、白古侯彬尼亞恩達、品達侯德耶西都、開榜侯德門丹傑、馬圭侯德耶布翁尼亞、阿叟侯德門埃那耶、壘蓋侯亞紮都、岱格拉侯德門佐加拉、敏貢侯澤亞梯萊各率一軍;其後為王弟卑謬王德多達馬亞紮之主軍,統領以上各軍為帥。共10支大軍,有格杜、倫錦等戰船600、勞加、皎雷船300、運糧船500、士卒11萬由水路進發。
陸路方麵:由賴威耶傣、賴亞耶傣、亞紮德曼、杜因亞紮、南達登西、杜因勃拉、西杜因加都、杜因約達等8支馬軍為先行;其後為綿謬侯德門丹萊、馬龍侯亞紮丁堅、直柳漂侯德門耶丁延、達拉侯底裏澤亞瑙亞塔、賴亞侯巴亞覺都、勃生侯彬尼亞勞、色林侯西都覺廷、茲亞侯德門巴仰、丁因侯巴亞加馬尼、毛比侯彬尼亞江道、達耶瓦底侯瑙亞塔、邦林侯南達都利亞、萊謬侯南達覺廷、大光侯底裏澤亞覺廷、王弟明耶覺廷、王弟東籲王明康等人率領的各路大軍,由緬王親率主軍隨後進發。緬王周圍有40000名執金盾、金牌、金擋、金矛的兵勇。跟隨在緬王騎象四周的是400名戴頭盔、飾耳環、穿褲執槍的葡萄牙士兵及3000名禦林馬軍;由40名將領身騎大象護衛緬王,官員們亦都執金盾牌相隨。主軍中命德榭覺廷為統領、亞納約達為監軍。上述包括8支馬軍在內的25支大軍共有戰象800、駿馬9000、士卒18萬,由陸路進發。
命王太子摩訶烏巴亞紮和南達丁堅駐守京城漢達瓦底。又考慮到東麵的莫塔馬32鎮與清邁、阿瑜陀耶等大國相近,便命王弟莫塔馬王明耶西都和毛淡棉侯彬尼亞烏、當巴布翁侯蘇格拉、耶謬侯明耶丁克亞等領大批兵馬駐守。命林巴德侯、德巴兌侯領兵馬駐守臨近若開丹兌的邊界。
全國各地安排停當後,緬王便於緬歷916年9月4日(公元1554年10月28日)水曜日,自京城漢達瓦底率大軍出發。先駐營在卑龍昂廷營地,途經10站,到達給杜摩底東籲。王弟明康王奏道:“羅陀那補羅阿瓦大國因有撣邦一帶土司們的援助,實力強大。同時此城四麵環水,難以攻打。若想攻克,非四五個月的時間不可。而即將來臨的緬歷4、5月,正值雨季,河水泛漲,就更難攻城了。再者,央米丁、瓦底、因道、萊德、良淵等城均有強兵駐守。北部一帶城鎮亦俱駐有強兵,非竭力攻打不能取勝。現吾軍宜分兵3路,先攻占南麵一帶城鄉為好。”
緬王贊同王弟明康王所奏。遂命南達登西、杜因勃拉等兩支馬軍及西都覺廷、德門耶丁延、巴亞加馬尼、德門丹萊、王弟東籲王明康率領的共7支人馬從東線進軍;命西杜因加都、杜因約達的兩支馬軍及亞紮丁堅、彬尼亞江道、底裏澤亞瑙亞塔、德門巴仰、王弟明耶覺廷7支人馬由中路進軍;緬王帶領含4支馬軍在內的11支人馬從西路進發。每停駐一站都舉行慶祝儀式。自東敦基打到皎勃當,再下蒲甘城,兵駐蒲甘東北,瞻拜了瑞喜宮佛塔。緬王取了25緬斤白銀交給舅父明西都,囑修繕該佛塔頂傘及毀損部分。
王弟東籲王明康等率領7支人馬由東線出發,攻打央米丁。央米丁侯、瓦底侯、因道侯、萊德侯、良淵侯等不敢守城,遂帶領人馬投奔阿瓦而去。明康王等7支人馬俘獲了象、馬、民眾、耕牛等,並繼續前進。到達彬牙南邊的仰昂敏營地時,停駐該地,等候緬王。王弟明耶覺廷的中路軍進攻彬達萊。彬達萊侯、彬西侯等不敢抵抗,也帶了人馬投奔阿瓦。明耶覺廷等7支人馬亦俘獲了敵軍的象馬、兵勇、百姓等繼續前進。到達彬牙南邊的仰昂敏營地與其兄會合。明康王見王弟明耶覺廷來到,便召集將領道:“如今陛下正率領西路軍到蒲甘,與王弟德多達馬亞紮的水軍會合,將要攻打西部和北部一帶。但未召我等兩路人馬。而我等又不能在此久駐,不如前去攻打羅陀那補羅,或向陛下所在地靠攏集中。不知列位意下如何。”
王弟明耶覺廷道:“陛下要求我等帶領兵馬是為了打仗,當然應該進攻阿瓦才是。”彬尼亞江道聽了此話便道:“主公言之有理。但依卑職之見,今日之戰,非速勝之戰。阿瓦那臘勃底西都因有撣邦9國相助,得到許多象、馬、兵將。城內武器眾多。要取勝,定要等陛下抵達後,水陸兩路聯合攻打,方能成功。故我等宜堅守此地。如敵軍前來攻打,亦可應戰;如敵不來,則宜在此補充人馬,養精蓄銳。”眾將領紛紛贊同彬尼江道之見。明康王亦表同意,便就地駐軍以待。這時,阿瓦王那臘勃底率戰象100、駿馬2000、士卒40000來攻。王弟明耶覺廷等7支人馬便前往迎戰。阿瓦馬軍敗陣,象兵尚在抵抗。明耶覺廷騎了丹綿蘇瓦大象迎戰。敵軍前鋒敗陣。亞拉丁堅、彬尼亞江道、底裏澤亞瑙亞塔、德門巴仰等4支大軍又追擊過去。阿瓦軍迅速撤退。俘獲駿馬30餘,以及孟養土司的大臣勃德隆。後敵軍又有大隊兵馬出戰,一直進到彬牙。明康王、明耶覺廷等以4支馬軍、10支象軍迎戰。撣兵見此陣勢不敢交戰,倉皇逃走。隨後追擊,從德達烏一直追到當巴魯。因該城武器眾多,不能靠近,大軍才返回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