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壽繼續從20000歲減至10歲,然後又增至無央數歲,再減至10000歲,此時本該出世的喬答摩佛,因未修成波羅密智,人壽又減至100歲時,才在畢波羅樹菩提座成佛。其父為迦毗羅衛國的淨飯王,其母為摩耶王後。喬答摩佛有兩位男性高徒,居右的是舍利弗,居左的是目犍連;有兩位女高徒,居右的是潔摩,居左的是烏巴拉溫。服侍他的是阿難陀。喬答摩佛在世80載,普度眾生,最後滅度涅槃。
據《大品經釋》 注 、《佛陀史經釋》 注 記載,上述四佛均出世於人壽減壽之時,均在世五分之四的時間之後滅度涅槃。
拘樓孫佛在第一個中劫出世,推算可知現今乃第四個中劫。若問如何得知?請見後述。據闡述佛教基本教義的相應部輪迴第二品第十部經記載,方廣山在拘樓孫佛時,有四日上四日下的高度;在拘那含佛時期,有三日上三日下的高度;在迦葉佛時期,有二日上二日下的高度;而到喬答摩佛時隻剩即刻上即刻下的高度了。該經解釋說,四佛乃是在一個中劫一個中劫地先後出世的,拘樓孫佛與拘那含佛間隔期間裏大地增高一由旬;拘那含佛與迦葉佛間隔期間裏大地又增高一由旬。隨著大地的不斷增高,方廣山便相應地降低了。《本生緣起經釋》 注 載,迦葉佛與喬答摩佛間隔期間裏,大地增高了一又四分之三由旬。《精義攝要》說,世界從遠古之初至今,大地增高了三又四分之三由旬。
巴利文經中說,神通廣大之士伸手可及威力無窮之日月。《清淨道論》經釋、解、註疏中對此解釋說,日月運行於離大地42000由旬之處,能觸及日月,可見神通廣大。
所言42000由旬的高度,是經釋家們寫世界初始時的高度。遠古之初至今,大地在逐漸增高,因此現在應從42000由旬減去三四由旬。
據《清淨道論註疏》關於過去四佛彼此間隔的時間內,大地大約增高四由旬之說,可知因拘樓孫佛出世在第一個中劫,現今應是第四中劫。
倘若根據《彌蘭陀王問經》所說,在住時的無央數劫度過了六分之一以後提婆達多分裂僧團。我們可知喬答摩佛就在此時出世。前三佛則是在此前諸中劫裏先後出世的。至於何佛在何劫出世?現今處於何劫等問題就不清楚了。因為那先長老認為住時的無央數劫含64中劫,還是20個中劫並不清楚,所以也就無法進一步推算了。如果住時無央數劫包含的是20個中劫,20除以6,商數是,那麽現今理應是第四中劫。為與往昔的經典記載一致,採取20中劫的說法,也隻能是與經典中提及的第四中劫相吻合,那麽餘下的16中劫多的時間就應是提婆達多在無間地獄受難的時間了。但是這又與經典作家們說提婆達多在整個中劫中遭受無間地獄之苦的見解不盡相同。如果採用64中劫的說法,64除以6商數約為11,餘下53劫,這也無法算清。
《論事釋》、《增支部經釋》、《小品經釋》、《若用藏經釋》 注 、《如是語經釋》 注 、《根本經註疏》、《阿拏律註疏》、《增支部註疏》、《精義釋》等九部經一致認為,凡分裂僧團破和合僧者其所受無間地獄的時間,隻是中劫中的一劫。上述經釋家們的解釋,雖在《彌蘭托王問經》問世以後,但卻未參考引用該經,僅引用了三次佛經結集上的一些老經釋,得出的結論。因此,很難根據《彌蘭托王問經》提出的看法,隻能據《相應部釋》、《本生緣起經釋》、《精義攝要》、《清淨道論註疏》等經典來說明諸佛出世的先後所處之劫和現今之劫乃第四中劫。
《緬甸大史》沒有引用上麵我們指出的這些論證,也不清楚那先長老的主張,卻寫道:“以64中劫計,將住時無央數劫分為六份,現在所在的劫是第十一中劫,拘樓孫佛是在第八中劫成佛的。”等等。
劫抵漢達瓦底王之父、勞加曼昂施主德寧格內王時期,編纂的《緬甸大史》及其後歷代對上述問題,長期均以假亂真,以真為假,真假不分,直至羅陀那補羅的第四次建造者、象王之主、白象之主、具有智慧、權力和威望的本朝國王陛下編纂本史時,才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麵目,弄清真假是非。
關於拘樓孫佛至喬答摩佛等四佛出世問題的考證至此結束。
* * *
[1] 阿蒂闍āda,意即:太陽神。
[2] 即:未來佛,我國常稱之為彌勒佛。
[3] 《大品經釋》 suttamahāva a?hakathā。
[4] 《佛陀史經釋》 buddhava? a?hakathā。
[5] 《本生緣起經釋》 jātakanidān a?hakathā。
[6] 《若用藏經釋》 cariyāpi?aka a?hakathā。
[7] 《如是語經釋》 itivuta a?hakathā,亦音譯為《伊諦佛多伽》。是巴利文經藏《小部》中的一部經書。
(42)南贍部洲形成之說
據巴利文《典尊經》 注 所載,南贍部洲方圓10000由旬,其中山林3000,河川3000,眾生居住4000。因眾生行為不端,河水為患,河川麵積擴大為4000,眾生居住地縮小為3000。10000由旬的南贍部洲,北部寬廣,南部如牛車前端狀。《精義釋》載,南贍部洲南北長10000由旬,東西寬10000由旬。
《緬甸大史》卻說:南贍部洲呈三角形。西南端至北端10000由旬,北端至東南端10000由旬,東南端至西南端也是10000由旬。與巴利文《典尊經》不符。
在此外沿3000由旬的南贍部洲北端長著一棵蒲桃樹,樹的主幹粗15由旬,根部至分叉處高50由旬,分叉處至樹梢高50由旬。果大如甕,香味如仙食。生長蒲桃樹的南贍部洲北端有座大雪山。該山直徑3000由旬,周長9000由旬,山高500由旬,比眾生居住地3000由旬還寬廣。大雪山中有84000座山峰,七個直徑50由旬、周長150由旬的大湖,七大湖名為:阿瑙達塔湖、甘那蒙陀湖、羅陀伽羅湖、薩丹陀湖、拘那拉湖、曼達紀尼湖、悉哈勃巴達湖。圍繞著阿瑙達塔湖有五座山,即蘇陀夏那山、塞達拘達山、伽拉拘達山、幹達摩陀那山和給拉薩拘達山。五座山均寬50由旬,長200由旬,高200由旬,山峰呈烏鴉嘴狀,皆傾向阿瑙達塔湖。據《精義釋》載,蘇陀夏那山為金山,塞達拘達山為七種寶石山,伽拉拘達山為寶石山,幹達摩陀那山則全由山樑山穀所組成。《最勝者莊嚴經註疏》則說全由有斑點的紅寶石組成,給拉薩拘達山是銀山,幹達摩陀那山內部呈翠綠色,充滿沉香、伽蘭香等十香之味,外部如用各種各樣藥物覆蓋著一般,每逢黑分白分持戒之日,就會發出火焰般光芒。
據《大品經釋》 注 、《佛陀史經釋》 注 記載,上述四佛均出世於人壽減壽之時,均在世五分之四的時間之後滅度涅槃。
拘樓孫佛在第一個中劫出世,推算可知現今乃第四個中劫。若問如何得知?請見後述。據闡述佛教基本教義的相應部輪迴第二品第十部經記載,方廣山在拘樓孫佛時,有四日上四日下的高度;在拘那含佛時期,有三日上三日下的高度;在迦葉佛時期,有二日上二日下的高度;而到喬答摩佛時隻剩即刻上即刻下的高度了。該經解釋說,四佛乃是在一個中劫一個中劫地先後出世的,拘樓孫佛與拘那含佛間隔期間裏大地增高一由旬;拘那含佛與迦葉佛間隔期間裏大地又增高一由旬。隨著大地的不斷增高,方廣山便相應地降低了。《本生緣起經釋》 注 載,迦葉佛與喬答摩佛間隔期間裏,大地增高了一又四分之三由旬。《精義攝要》說,世界從遠古之初至今,大地增高了三又四分之三由旬。
巴利文經中說,神通廣大之士伸手可及威力無窮之日月。《清淨道論》經釋、解、註疏中對此解釋說,日月運行於離大地42000由旬之處,能觸及日月,可見神通廣大。
所言42000由旬的高度,是經釋家們寫世界初始時的高度。遠古之初至今,大地在逐漸增高,因此現在應從42000由旬減去三四由旬。
據《清淨道論註疏》關於過去四佛彼此間隔的時間內,大地大約增高四由旬之說,可知因拘樓孫佛出世在第一個中劫,現今應是第四中劫。
倘若根據《彌蘭陀王問經》所說,在住時的無央數劫度過了六分之一以後提婆達多分裂僧團。我們可知喬答摩佛就在此時出世。前三佛則是在此前諸中劫裏先後出世的。至於何佛在何劫出世?現今處於何劫等問題就不清楚了。因為那先長老認為住時的無央數劫含64中劫,還是20個中劫並不清楚,所以也就無法進一步推算了。如果住時無央數劫包含的是20個中劫,20除以6,商數是,那麽現今理應是第四中劫。為與往昔的經典記載一致,採取20中劫的說法,也隻能是與經典中提及的第四中劫相吻合,那麽餘下的16中劫多的時間就應是提婆達多在無間地獄受難的時間了。但是這又與經典作家們說提婆達多在整個中劫中遭受無間地獄之苦的見解不盡相同。如果採用64中劫的說法,64除以6商數約為11,餘下53劫,這也無法算清。
《論事釋》、《增支部經釋》、《小品經釋》、《若用藏經釋》 注 、《如是語經釋》 注 、《根本經註疏》、《阿拏律註疏》、《增支部註疏》、《精義釋》等九部經一致認為,凡分裂僧團破和合僧者其所受無間地獄的時間,隻是中劫中的一劫。上述經釋家們的解釋,雖在《彌蘭托王問經》問世以後,但卻未參考引用該經,僅引用了三次佛經結集上的一些老經釋,得出的結論。因此,很難根據《彌蘭托王問經》提出的看法,隻能據《相應部釋》、《本生緣起經釋》、《精義攝要》、《清淨道論註疏》等經典來說明諸佛出世的先後所處之劫和現今之劫乃第四中劫。
《緬甸大史》沒有引用上麵我們指出的這些論證,也不清楚那先長老的主張,卻寫道:“以64中劫計,將住時無央數劫分為六份,現在所在的劫是第十一中劫,拘樓孫佛是在第八中劫成佛的。”等等。
劫抵漢達瓦底王之父、勞加曼昂施主德寧格內王時期,編纂的《緬甸大史》及其後歷代對上述問題,長期均以假亂真,以真為假,真假不分,直至羅陀那補羅的第四次建造者、象王之主、白象之主、具有智慧、權力和威望的本朝國王陛下編纂本史時,才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麵目,弄清真假是非。
關於拘樓孫佛至喬答摩佛等四佛出世問題的考證至此結束。
* * *
[1] 阿蒂闍āda,意即:太陽神。
[2] 即:未來佛,我國常稱之為彌勒佛。
[3] 《大品經釋》 suttamahāva a?hakathā。
[4] 《佛陀史經釋》 buddhava? a?hakathā。
[5] 《本生緣起經釋》 jātakanidān a?hakathā。
[6] 《若用藏經釋》 cariyāpi?aka a?hakathā。
[7] 《如是語經釋》 itivuta a?hakathā,亦音譯為《伊諦佛多伽》。是巴利文經藏《小部》中的一部經書。
(42)南贍部洲形成之說
據巴利文《典尊經》 注 所載,南贍部洲方圓10000由旬,其中山林3000,河川3000,眾生居住4000。因眾生行為不端,河水為患,河川麵積擴大為4000,眾生居住地縮小為3000。10000由旬的南贍部洲,北部寬廣,南部如牛車前端狀。《精義釋》載,南贍部洲南北長10000由旬,東西寬10000由旬。
《緬甸大史》卻說:南贍部洲呈三角形。西南端至北端10000由旬,北端至東南端10000由旬,東南端至西南端也是10000由旬。與巴利文《典尊經》不符。
在此外沿3000由旬的南贍部洲北端長著一棵蒲桃樹,樹的主幹粗15由旬,根部至分叉處高50由旬,分叉處至樹梢高50由旬。果大如甕,香味如仙食。生長蒲桃樹的南贍部洲北端有座大雪山。該山直徑3000由旬,周長9000由旬,山高500由旬,比眾生居住地3000由旬還寬廣。大雪山中有84000座山峰,七個直徑50由旬、周長150由旬的大湖,七大湖名為:阿瑙達塔湖、甘那蒙陀湖、羅陀伽羅湖、薩丹陀湖、拘那拉湖、曼達紀尼湖、悉哈勃巴達湖。圍繞著阿瑙達塔湖有五座山,即蘇陀夏那山、塞達拘達山、伽拉拘達山、幹達摩陀那山和給拉薩拘達山。五座山均寬50由旬,長200由旬,高200由旬,山峰呈烏鴉嘴狀,皆傾向阿瑙達塔湖。據《精義釋》載,蘇陀夏那山為金山,塞達拘達山為七種寶石山,伽拉拘達山為寶石山,幹達摩陀那山則全由山樑山穀所組成。《最勝者莊嚴經註疏》則說全由有斑點的紅寶石組成,給拉薩拘達山是銀山,幹達摩陀那山內部呈翠綠色,充滿沉香、伽蘭香等十香之味,外部如用各種各樣藥物覆蓋著一般,每逢黑分白分持戒之日,就會發出火焰般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