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次將京阪過世前的狀況傳達給家屬的經驗,謙二發現自己“托此之福肩上重擔好像因此放下了”。原本謙二打算藉此與自己的戰爭記憶做一個了斷。但就在十年之後,謙二與原西伯利亞拘留者的朝鮮族日軍士兵開始通信,甚至以日本政府為訴訟對象,參與了戰後賠償訴訟。


    * * *


    [1] 譯註:泛指二戰之後第一波嬰兒潮中出生的人。


    [2] 譯註:日本一億人口全都是中產階級。


    [3] 橋本健二,《“格差”の戦後史:階級社會日本の履歷書》,河出books,二〇〇九年。


    第九章 戰後賠償審判


    一九八七(昭和六十二)年,謙二已經六十餘歲。兒子英二從大學畢業,進入出版社工作,謙二自己也開始領取厚生年金。


    立川體育延續靠著老主顧維繫訂單的特殊經營方式,經營規模逐漸縮小,而且大部分都移交給大木處理,謙二逐漸減少到公司處理業務的次數。雖然謙二的薪水因此減少,但房貸已經繳清,生活也相當穩定。


    此時謙二在一連串的偶然之下,捲入了戰後賠償審判之中。


    一、社會性活動時代


    謙二從一九八〇年代起,開始參與一些社會性活動。自一九八二(昭和五十七)年起成為國際特赦組織會員。謙二於一九七〇年代讀過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又了解到一九八一(昭和五十六)年波蘭民主化運動的興起,由於這兩個契機,他又重新深入關注集中營的人權問題。


    謙二參與的社會性活動,可以分成地區性活動以及與戰爭記憶關聯的活動兩類。其中地區性活動的參與背景,起因於謙二居住的八王子市南陽台居民站出來反對設置車輛監理所(汽車檢查登記事務所)的運動。


    如前章所述,南陽台是切削多摩丘陵山坡斜麵而開發出來的新興住宅區域。至二〇一三年三月底,大約有三千三百六十三人居住。


    一九七二年起,開始有人遷入南陽台居住,這個地名源自於過去的農村名稱。一九八六(昭和六十一)年起,因為土地分賣數量增加,由最早入住區開始往後劃分為一丁目、二丁目與三丁目。謙二住的房子位於最早分售土地的區域,也就是後來被劃成一丁目的地區。


    南陽台雖然是新居整齊排列的新興住宅區,但公共硬體設施的建設卻十分遲緩。這個區域最初甚至沒有下水道,家庭廢水與排泄物都得通過位於南陽台內的汙水處理廠淨化。因此居民運動的重心,便是通過住宅區自治會,向有關行政單位要求安裝下水道。


    一九八二年,南陽台發生了另一件環境保護運動。因為運輸省關東運輸局提出計劃,希望在南陽台對麵的山腳設置一處車輛監理所。


    南陽台附近保留了自然的丘陵地帶,一九二九(昭和四)年京王電鐵等在此修築過適合徒步的道路。這條從高幡金剛寺越過野猿嶺的路線,在一九五〇年代成為市中心附近的熱門休閑地段,當時的皇太子(之後的平成天皇)也曾到訪過。


    多摩動物園在一九五八年開幕,大學聯合研習館(inter-university seminar house)在一九六五年開館,道路鋪設、土地開發持續開展。不過當南陽台剛整頓完成時,周圍仍保存了多摩丘陵的自然景觀。


    周圍丘陵地帶中,南陽台北側的斜麵於一九八〇(昭和五十五)年成為都立長沼公園。而南側的山腳地帶,則屬於明治大學附屬中野高中所有,設有一座棒球場。前述提出的監理所建成計劃,就是打算購買棒球場一帶的土地當作設置場所。


    當時東京西部隻有國立市一處有監理所。運輸省內的機構因此決定在八王子市另設監理所,南陽台成為候選地區之一。謙二說:“附近屬於舊農村地區,恐怕有些利益集團也涉入當地的開發計劃。”


    對此,南陽台居民發起了反對監理所設置運動。根據謙二的說明,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不同世代的南陽台居民,出現了不同的反應。


    反對運動的中心成員,是土地分售較晚的二丁目、三丁目的年輕新居民,當時他們大概三十到四十歲前後,這些人是“團塊世代”的主要組成者,接受戰後教育的一代,對環境問題相當敏感。據謙二說:“運動最主要的推手,是白天都在南陽台的全職家庭主婦。因為大家會互相幫助、送小孩上小學,因此形成了相當好的溝通網絡。”


    另一方麵,最早購買分售土地的一丁目居民,主要都是戰前出生的一代,年紀大概都在四十五歲以上。他們對環保問題不太關心,對行政單位也都採取配合的態度。


    “一丁目居民年齡較長,包括我自己在內,警覺意識較遲鈍。曾經擔任自治會幹部的一丁目年長者們,態度傾向:設立監理所,附近會更熱鬧,這樣不是挺好的嗎?”八王子市的行政機構端出許多優厚條件,表示如果車子能掛上八王子的車牌(即在八王子設立監理所發牌),就會在南陽台設立一所小學,藉此引誘年長者們同意。


    當時居住在南陽台的學童們,大約需步行二十分鍾才能走到原本就設立在鄰近農村地區的小學。公部門看穿居民的不滿,企圖提出小學增設案來拉攏居民。


    一九七〇年代是各地反對公害與胡亂開發、居民運動萌芽的時期。在此之前的反對運動,主要是以農民和漁民為中心,抗爭原因主要是各種開發破壞了他們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但自七〇年代以降,接受戰後教育、人權意識較強的新一代年輕都市居民變成了主要推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小熊英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小熊英二並收藏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