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作者:[日]小熊英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以當出現“根本沒有南京大屠殺”的論述時,內心隻想著:“竟然還有人這麽認為?”這種人因為隻從書本吸收知識,才會發出這種論調吧。幹下殘暴行為的人,在戰場上是頭野獸,但戰爭結束回國後卻閉嘴不談,把秘密藏在心中過他的日子。
一九七〇(昭和四十五)年,三島由紀夫自殺。謙二對此的感想是:“集體製造像軍服那樣的製服,完全搞不懂他們究竟在想什麽,也沒有興趣知道。對於他自殺時的所作所為,除了說是失去理智的狂熱分子之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一九七二年,在關島“發現”了原日本兵橫井莊一。戰爭結束後過了二十七年,出現了一個一直潛伏的日本士兵,引起了很大的話題。“對於橫井,我感到非常吃驚。能夠躲藏這麽長一段時間,還能夠活下來,實在驚人。當我聽到‘帶著恥辱’成為俘虜或者回到皇宮繳交步槍等新聞時,隻覺得這個人的想法還完全留在過去。這讓我深切思考他所遭遇過的悲慘命運。”
一九七四年,在菲律賓的盧邦島(lubang)救出了原日軍少尉小野田寬郎。他與菲律賓警備軍發生槍戰,與他同行的原日軍上等兵小塚金七因而死亡,隻有小野田一人獲救。與橫井相比,小野田回到日本時的敬禮等行為,良好地表現出原日本軍官的風範,因此造成一股旋風,被當時的日本視為英雄。可是謙二對小野田卻抱持著嚴厲的看法。
小野田被當作英雄一般歡迎,那小塚死亡的責任又該如何追究?戰爭早就已經結束了,明明可以生存下來,但小塚卻被迫配合小野田的妄想,最終仍舊死去。對小塚的遺族而言,大概不會開心吧。把小野田當英雄般迎接的大眾傳媒,就像在歡迎當年的軍國主義精神一樣,看了就一肚子火。
盧邦島這個地名,當我一九五四年待在療養所時,因為讀過一則一個日本兵遭當地警備軍射殺的報導而得知。雖然當時為了養病搞得精疲力竭,但仍然留有印象。
另一方麵,寬子對小野田卻率直地覺得感動不已。寬子的政治傾向較為保守,喜歡石原慎太郎、中曾根康弘、柴契爾夫人等政治人物。謙二則依舊投反自民黨的票。謙二與寬子相處大致都很和諧,隻有在這點上意見不相合。
一九七〇年代,謙二生活較為寬裕之後,買下了索忍尼辛的全部六冊《古拉格群島》。
以特殊的文體,在集中營這種特殊的狀態下書寫而成。書本的字體很小,排版又密集,讀起來相當辛苦,但還是忍耐著全部讀畢了。
在最後一冊的譯者後記中,寫有“即便在蘇聯,終究會有全麵接受此書的一天(而且這天或許會意外地提早降臨),而那也將是蘇聯迎來真正自由的日子”這麽一段,我還留有印象。這篇文章寫於一九七七年九月,當時對於蘇聯體製終將結束一事,還完全無法想像。
同時,謙二也開始更加關心起蘇聯體製下的匈牙利、捷克與波蘭的情勢。謙二說:“之後八〇年代發生‘團結工聯’民主化運動時,因為自己相當關注,所以經常閱讀相關的新聞報導。”
除此之外,也讀過索忍尼辛的《第一圈》《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等。《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中有主角在集中營內負責堆磚塊的描述,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戰俘時代。書中描述主角看著自己堆砌好的磚塊,竟然油然而生一股歡快感。在奴隸勞動的生活中,所謂感受到勞動喜悅的時刻,大概就是這麽回事吧。
大約同一時期,過往第二十四區第二分所的敦睦會“赤塔會”,開始活躍了起來。依謙二的說明,“赤塔會”的組成經過如下:
一九五九年,當我去申請都營住宅時,竟然巧遇十年前在同一個戰俘營的安田。之後一九六三年左右,在擔任主辦者角色的森山召集下,東京都內大約集合了十個人,在上野一處名叫“聚樂台”的餐廳碰麵,大家一同回憶戰俘營時代的事情,相當開心。以此為開端,第二次大家集會時便命名為“赤塔會”。森山是當時住在奉天的日本人,因為徹底動員才成為日本士兵。
森山後來成為“赤塔會”的領導人,一個人負責所有實際業務,“赤塔會”正式啟動了。當時謙二與安田也會幫忙,最初在東京大約每半年集會一次,之後也發展成兼有敦睦觀光旅行,或者前往各處觀光地召開集會的形式。一九七六(昭和五十一)年起,還發行了《“赤塔會”會報》。
在“赤塔會”,所有人隻在姓名之後加上“先生”,全員平等。在電信第十七聯隊、航空通信第二聯隊應該也有類似的戰友會活動,卻完全沒接到過他們的聯絡。大體而言,各部隊的戰友會大多是該部隊所屬地區的人們互相集合,大家還是維持過往的階級秩序。所以他們不想邀請像我這種浪跡東京討生活的人,我也不想去參加他們的集會。
“赤塔會”的話題,都集中在過往的回憶,並不牽扯到現今的政治活動。各地的戰友會,許多還會動員大家在選舉時集體投出保守票,“赤塔會”則完全沒有這類動員。
“赤塔會”在一九八〇年代,也到關西舉辦過集會,但活動逐漸停頓下來。原因之一是參與者的高齡化,之二則是會內產生了紛爭。
一九七〇(昭和四十五)年,三島由紀夫自殺。謙二對此的感想是:“集體製造像軍服那樣的製服,完全搞不懂他們究竟在想什麽,也沒有興趣知道。對於他自殺時的所作所為,除了說是失去理智的狂熱分子之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一九七二年,在關島“發現”了原日本兵橫井莊一。戰爭結束後過了二十七年,出現了一個一直潛伏的日本士兵,引起了很大的話題。“對於橫井,我感到非常吃驚。能夠躲藏這麽長一段時間,還能夠活下來,實在驚人。當我聽到‘帶著恥辱’成為俘虜或者回到皇宮繳交步槍等新聞時,隻覺得這個人的想法還完全留在過去。這讓我深切思考他所遭遇過的悲慘命運。”
一九七四年,在菲律賓的盧邦島(lubang)救出了原日軍少尉小野田寬郎。他與菲律賓警備軍發生槍戰,與他同行的原日軍上等兵小塚金七因而死亡,隻有小野田一人獲救。與橫井相比,小野田回到日本時的敬禮等行為,良好地表現出原日本軍官的風範,因此造成一股旋風,被當時的日本視為英雄。可是謙二對小野田卻抱持著嚴厲的看法。
小野田被當作英雄一般歡迎,那小塚死亡的責任又該如何追究?戰爭早就已經結束了,明明可以生存下來,但小塚卻被迫配合小野田的妄想,最終仍舊死去。對小塚的遺族而言,大概不會開心吧。把小野田當英雄般迎接的大眾傳媒,就像在歡迎當年的軍國主義精神一樣,看了就一肚子火。
盧邦島這個地名,當我一九五四年待在療養所時,因為讀過一則一個日本兵遭當地警備軍射殺的報導而得知。雖然當時為了養病搞得精疲力竭,但仍然留有印象。
另一方麵,寬子對小野田卻率直地覺得感動不已。寬子的政治傾向較為保守,喜歡石原慎太郎、中曾根康弘、柴契爾夫人等政治人物。謙二則依舊投反自民黨的票。謙二與寬子相處大致都很和諧,隻有在這點上意見不相合。
一九七〇年代,謙二生活較為寬裕之後,買下了索忍尼辛的全部六冊《古拉格群島》。
以特殊的文體,在集中營這種特殊的狀態下書寫而成。書本的字體很小,排版又密集,讀起來相當辛苦,但還是忍耐著全部讀畢了。
在最後一冊的譯者後記中,寫有“即便在蘇聯,終究會有全麵接受此書的一天(而且這天或許會意外地提早降臨),而那也將是蘇聯迎來真正自由的日子”這麽一段,我還留有印象。這篇文章寫於一九七七年九月,當時對於蘇聯體製終將結束一事,還完全無法想像。
同時,謙二也開始更加關心起蘇聯體製下的匈牙利、捷克與波蘭的情勢。謙二說:“之後八〇年代發生‘團結工聯’民主化運動時,因為自己相當關注,所以經常閱讀相關的新聞報導。”
除此之外,也讀過索忍尼辛的《第一圈》《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等。《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中有主角在集中營內負責堆磚塊的描述,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戰俘時代。書中描述主角看著自己堆砌好的磚塊,竟然油然而生一股歡快感。在奴隸勞動的生活中,所謂感受到勞動喜悅的時刻,大概就是這麽回事吧。
大約同一時期,過往第二十四區第二分所的敦睦會“赤塔會”,開始活躍了起來。依謙二的說明,“赤塔會”的組成經過如下:
一九五九年,當我去申請都營住宅時,竟然巧遇十年前在同一個戰俘營的安田。之後一九六三年左右,在擔任主辦者角色的森山召集下,東京都內大約集合了十個人,在上野一處名叫“聚樂台”的餐廳碰麵,大家一同回憶戰俘營時代的事情,相當開心。以此為開端,第二次大家集會時便命名為“赤塔會”。森山是當時住在奉天的日本人,因為徹底動員才成為日本士兵。
森山後來成為“赤塔會”的領導人,一個人負責所有實際業務,“赤塔會”正式啟動了。當時謙二與安田也會幫忙,最初在東京大約每半年集會一次,之後也發展成兼有敦睦觀光旅行,或者前往各處觀光地召開集會的形式。一九七六(昭和五十一)年起,還發行了《“赤塔會”會報》。
在“赤塔會”,所有人隻在姓名之後加上“先生”,全員平等。在電信第十七聯隊、航空通信第二聯隊應該也有類似的戰友會活動,卻完全沒接到過他們的聯絡。大體而言,各部隊的戰友會大多是該部隊所屬地區的人們互相集合,大家還是維持過往的階級秩序。所以他們不想邀請像我這種浪跡東京討生活的人,我也不想去參加他們的集會。
“赤塔會”的話題,都集中在過往的回憶,並不牽扯到現今的政治活動。各地的戰友會,許多還會動員大家在選舉時集體投出保守票,“赤塔會”則完全沒有這類動員。
“赤塔會”在一九八〇年代,也到關西舉辦過集會,但活動逐漸停頓下來。原因之一是參與者的高齡化,之二則是會內產生了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