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 作者:[日]小熊英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住處附近有小熊的本家,由雄次的妹妹,也就是謙二的姑姑所繼承,但她處於不問家事的隱居狀態,家中大小都由她的長子掌理,而他與雄次的關係並不親近——畢竟雄次十八歲就離開新潟,一直到六十歲才返鄉。那位姑姑偶爾會瞞著長子的太太,從家中偷運些糧食給雄次,但能幫忙的,也僅隻於此。
謙二回到故鄉時,雄次已經六十五歲。雖然辭去“產業組合”的工作回到家鄉,但因戰爭中的通膨導致難以維生,他也做起將北海道的藥草引入內地,做中藥局津村順天堂承銷的生意。但日本戰敗之後,這個工作也隨之消失了。
失業的雄次,改於自家玄關開起一間叫作“漫畫堂”的租書店,為附近的孩子提供漫畫出租的生意。收廢紙的業者以一貫目(約3.7公斤)為單位買進漫畫,雄次則以每冊五日元的價格買入,出租一次收費二日元,大概以這樣的規模獲取一些收入。隻是雄次單純把租書當成副業,並沒有因此賺大錢。
因為理解家中經濟困難,謙二立刻對雄次表示“我會去工作賺錢”。接著在八月時,跟附近的木工交涉後,他便到位於新津的土木建設公司擔任現場指導見習。那是一家從師父到木工總共隻有五個人的小型建設公司。
我與介紹工作給我的木工一同到新津上班。步行越過鐵道橋到荻川站,不過距離實在相當遠,又沒有巴士可搭。當對我父親抱怨“太遠了”時,他卻隻回答了一句“附近的人大家都走路啊”。雖然因此了解鄉下人的忍耐力超強,但實際說來,鄉下幾乎沒有需要通勤的上班族,大部分的人都在村落裏生活,不管是農家還是公所職員,或是理髮師等等。
當時的日本處於都市人口減少的時期。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都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率,一九三〇年為百分之二十四,一九三五年為百分之三十三,一九四〇年快速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八後,一九四七年又再次降回百分之三十三。
謙二從北海道移往東京的一九三二年,正值市場經濟滲透引起恐慌,農村地區受到貧困壓迫的時期。之後伴隨全麵戰爭使得重化學工業快速發展,人口持續移入都會區。但是在戰爭期間因為遭受空襲,產業基礎被破壞,再加上人口疏散到鄉村後,鄉村糧食不易輸送到都會區,日本戰敗之後,都會區的人口比率又降回一九三五年的水準。
一九四八年謙二回到故鄉新潟時,便是處於這種時期。這個時期的農村地區並無足夠的產業基礎可以吸收都市疏散人員或從國外撤退回來的人,呈現農村勞力人口過剩的情形。謙二所在的割野村,也幾乎沒有可以獲取長期固定薪水的工作。
這些過剩的勞動人口,以及同時期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一代,於一九五〇年代之後流入都市,成為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不過那是稍後才發生的事情。而對於當時的謙二來說,還是必須先找到工作維生。
謙二當時二十三歲。雖然曾經在西伯利亞做過建築工作,但沒有擔任現場指導的經驗。雖說是現場指導見習,但工作不過就是照看現場作業狀況而已。
不過過了大約一周,疏散到岡山的伊七寫了一封信過來。從舞鶴回新潟途中,謙二曾經寫信告知伊七他返鄉的消息。“自己離開日本一段時間,頭腦有點昏昏鈍鈍,不過當時猛然驚覺,自己非常想見外祖父母,而且也得讓外祖父母知道自己的狀況,當下立刻就想出發。”
他向公司的師父報告收到外祖父來信,而且馬上要啟程前往岡山。但因為這隻是一家小建設公司,“沒有長期休假這種福利”,因此就算是離職了。當然,這一周的見習工作等等,也領不到薪水。
剛返鄉的謙二身上其實沒錢。回國復員時雖然有領到幾千日元,但回家之後馬上全部都交給父親雄次,且其實仍不夠讓他前往岡山。結果這筆旅費還是由雄次支援。“父親理解我與外祖父母的關係,雖然有所覺悟我可能會在岡山定居下來,但仍然出資讓我前往。”
從荻川站出發,花了一日一夜,經由京都前往岡山,一直來到伊七疏散的地點。通過京都之後,路過大阪與神戶時看到了空襲後被焚毀的廢墟。先前經過的新潟與京都都未曾遭受空襲,這是回國後第一次見到空襲後的景象。
阪神的重工業地帶遭到徹底破壞,隻看到剩下的扭曲鋼筋,心想這景象真是悽慘。不過在西伯利亞通過《日本新聞》,已經知道日本都市遭轟炸焚毀,因此內心也隻是想著,因為是戰爭,所以才落得這般地步吧。
抵達山陽本線的瀨戶站,然後步行大約兩小時才來到外祖母小千代娘家的吉田家。一九四〇年曾經跟著小千代一同返鄉過,謙二憑藉著當時的記憶走到目的地。
出身岡山的伊七與小千代,最初是疏散到伊七的老家。但掌管老家的甥兒生活窮困潦倒,因此才改搬到小千代娘家。政府雖然命令都市居民必須強製疏散到鄉下,但疏散的去處卻必須由民眾自行負責找尋。
吉田家的房屋屬於中型農舍,但是住在這裏的還有丈夫死於戰爭、帶著四個小孩前來的女性,以及由東京、京都、橫濱等地,因疏散前來的三戶親戚,大約有十個人。伊七與小千代已經擠不進主宅居住,所以隻能住在距離庭院有點距離、八疊大小僅有一房的木造貯藏室。
謙二回到故鄉時,雄次已經六十五歲。雖然辭去“產業組合”的工作回到家鄉,但因戰爭中的通膨導致難以維生,他也做起將北海道的藥草引入內地,做中藥局津村順天堂承銷的生意。但日本戰敗之後,這個工作也隨之消失了。
失業的雄次,改於自家玄關開起一間叫作“漫畫堂”的租書店,為附近的孩子提供漫畫出租的生意。收廢紙的業者以一貫目(約3.7公斤)為單位買進漫畫,雄次則以每冊五日元的價格買入,出租一次收費二日元,大概以這樣的規模獲取一些收入。隻是雄次單純把租書當成副業,並沒有因此賺大錢。
因為理解家中經濟困難,謙二立刻對雄次表示“我會去工作賺錢”。接著在八月時,跟附近的木工交涉後,他便到位於新津的土木建設公司擔任現場指導見習。那是一家從師父到木工總共隻有五個人的小型建設公司。
我與介紹工作給我的木工一同到新津上班。步行越過鐵道橋到荻川站,不過距離實在相當遠,又沒有巴士可搭。當對我父親抱怨“太遠了”時,他卻隻回答了一句“附近的人大家都走路啊”。雖然因此了解鄉下人的忍耐力超強,但實際說來,鄉下幾乎沒有需要通勤的上班族,大部分的人都在村落裏生活,不管是農家還是公所職員,或是理髮師等等。
當時的日本處於都市人口減少的時期。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都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率,一九三〇年為百分之二十四,一九三五年為百分之三十三,一九四〇年快速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八後,一九四七年又再次降回百分之三十三。
謙二從北海道移往東京的一九三二年,正值市場經濟滲透引起恐慌,農村地區受到貧困壓迫的時期。之後伴隨全麵戰爭使得重化學工業快速發展,人口持續移入都會區。但是在戰爭期間因為遭受空襲,產業基礎被破壞,再加上人口疏散到鄉村後,鄉村糧食不易輸送到都會區,日本戰敗之後,都會區的人口比率又降回一九三五年的水準。
一九四八年謙二回到故鄉新潟時,便是處於這種時期。這個時期的農村地區並無足夠的產業基礎可以吸收都市疏散人員或從國外撤退回來的人,呈現農村勞力人口過剩的情形。謙二所在的割野村,也幾乎沒有可以獲取長期固定薪水的工作。
這些過剩的勞動人口,以及同時期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一代,於一九五〇年代之後流入都市,成為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不過那是稍後才發生的事情。而對於當時的謙二來說,還是必須先找到工作維生。
謙二當時二十三歲。雖然曾經在西伯利亞做過建築工作,但沒有擔任現場指導的經驗。雖說是現場指導見習,但工作不過就是照看現場作業狀況而已。
不過過了大約一周,疏散到岡山的伊七寫了一封信過來。從舞鶴回新潟途中,謙二曾經寫信告知伊七他返鄉的消息。“自己離開日本一段時間,頭腦有點昏昏鈍鈍,不過當時猛然驚覺,自己非常想見外祖父母,而且也得讓外祖父母知道自己的狀況,當下立刻就想出發。”
他向公司的師父報告收到外祖父來信,而且馬上要啟程前往岡山。但因為這隻是一家小建設公司,“沒有長期休假這種福利”,因此就算是離職了。當然,這一周的見習工作等等,也領不到薪水。
剛返鄉的謙二身上其實沒錢。回國復員時雖然有領到幾千日元,但回家之後馬上全部都交給父親雄次,且其實仍不夠讓他前往岡山。結果這筆旅費還是由雄次支援。“父親理解我與外祖父母的關係,雖然有所覺悟我可能會在岡山定居下來,但仍然出資讓我前往。”
從荻川站出發,花了一日一夜,經由京都前往岡山,一直來到伊七疏散的地點。通過京都之後,路過大阪與神戶時看到了空襲後被焚毀的廢墟。先前經過的新潟與京都都未曾遭受空襲,這是回國後第一次見到空襲後的景象。
阪神的重工業地帶遭到徹底破壞,隻看到剩下的扭曲鋼筋,心想這景象真是悽慘。不過在西伯利亞通過《日本新聞》,已經知道日本都市遭轟炸焚毀,因此內心也隻是想著,因為是戰爭,所以才落得這般地步吧。
抵達山陽本線的瀨戶站,然後步行大約兩小時才來到外祖母小千代娘家的吉田家。一九四〇年曾經跟著小千代一同返鄉過,謙二憑藉著當時的記憶走到目的地。
出身岡山的伊七與小千代,最初是疏散到伊七的老家。但掌管老家的甥兒生活窮困潦倒,因此才改搬到小千代娘家。政府雖然命令都市居民必須強製疏散到鄉下,但疏散的去處卻必須由民眾自行負責找尋。
吉田家的房屋屬於中型農舍,但是住在這裏的還有丈夫死於戰爭、帶著四個小孩前來的女性,以及由東京、京都、橫濱等地,因疏散前來的三戶親戚,大約有十個人。伊七與小千代已經擠不進主宅居住,所以隻能住在距離庭院有點距離、八疊大小僅有一房的木造貯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