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市場在統製經濟之下沉寂。但另一方麵,與公營市場隔街相對的中野新橋娛樂街區,卻聚集著發了戰爭財來此找藝伎飲酒作樂的人們,呈現出一段時期的繁榮景象。


    昭和十三年,市場門前的西武鐵路線車站名稱,由原來的“登記所前”改為“中野新橋通”。聽外祖父說,對麵的娛樂街區因為“戰爭景氣”,攢了一筆權利金付給西武鐵道,所以才改成他們街區的名稱。


    謙二周圍街道的商店,連紅豆湯都買不到。同年十一月,配給製度在全國施行,連木炭、衣服、稻米等日用品也都開始實行配給。


    伴隨戰爭的長期化,計劃性配給也逐漸失去功能。因為物資本身不足,加上汽油也不夠,物流體係陷入停滯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就算持有配給票或米穀存摺,到配給所卻無物可供配給,這樣的事情頻頻發生。


    一九三九年秋天,外國進口米開始出現在日本人的餐桌上。二次大戰前,日本並未實現國產稻米完全自給,對都會區的下層民眾而言,食用從朝鮮、中國及台灣地區進口的米,是極其普通的事情。可是從這年起,輸入的米糧不足,日本甚至開始進口東南亞的長米。


    日本政府從該年開始發出《白米禁止令》,禁止販賣去除70%以上雜質的精米,並獎勵食用芋頭等“代用食”。


    同時,管製經濟的基層組織,也就是各種“組合”,也隨之集結而成。如果不加入區域性的“菜餚天婦羅組合”(屬於餐廳係統的“料理餐館天婦羅組合”則另有組織),就無法取得食用油與燃料。加入這些“組合”的商店,原本都是敵對的競爭商家,現在卻變成不共同加入便無法維持營業。


    到了一九四〇 (昭和十五)年六月,東京等六大都市,連砂糖與火柴都引入了配給製度。各種物資的票券就等同購入許可證明,但仍得自備購入費。


    另外,家庭消費方麵,如果不加入“町內會”或“鄰組”,就無法獲得配給。對伊七他們而言,這是他們在東京首次體驗到被編入町內會組織的感覺。


    但與實際家戶數相比,配給量往往不足,而且也發生許多需要的物資無法取得、卻配給了不需要的物資的供需失衡狀況。外祖母小千代會前往“鄰組長”家的集會,轉達附近居民們的各種不滿。一九四一年,稻米實行配給製,人們也開始食用小米與麥子。謙二說:“對庶民而言,比起關心戰爭輸贏的新聞,這些日常所需帶給人們的衝擊更大。”


    伊七的老家雖在岡山,但因運輸力不足,加上主要穀物類都被納入國家經濟管製,所以無法請老家寄來糧食。老家能寄來的,頂多就是一些雜糧食物。


    糖類與汽油等稀少物資會優先送給軍隊。都會區除了糧食不足,也缺乏運輸能力,各地方的物產往往隻能留在產地,無法流通。當物資分配不平均時又導入了管製經濟,必然會造成“拉關係”與“黑市買賣”橫行。當時以“闇值”這個詞彙,來指以管製外的高價格進行買賣,而這個詞彙大概從一九三九年前後開始廣為流傳,與公定價格的走向不同,“闇值”呈現出劇烈的通貨膨脹狀態。


    戰爭當中與戰爭結束後不同,戰前仍覺得以“闇值”買賣東西是有違道德的,因此不敢明目張膽地幹。但實際上,通過鄰組長或組合長,物品仍以高價在黑市中流通,或者“有頭有臉的人物”會出麵,大肆進行物資買賣。這種情況更招來人們的強烈不滿,街頭巷尾甚至流傳著“這世道有星星(陸軍)有船錨(海軍)有關係就有頭有臉,隻有笨蛋們才需要排隊”這樣的川柳[22]。


    雖說隻要有米穀存摺就能夠買米,但稍後去米店,店家卻推託說我不認識你,所以無法賣米給你。街上四處貼滿了“浪費是大敵”的標語,但暗地裏卻有人能夠四處鑽營。“有頭有臉”與人際關係變成社會上最重要的事情,雖然物資不足很苦,但這種窘迫的身心狀態與各種不公平,更被大眾所討厭。


    依據謙二的記憶,附近居民對戰爭的反應大概都很冷淡。即便有鄰組或者町內會組織,也僅是傳閱一下“回覽板”[23]應付一下,幾乎沒有人認真地進行什麽活動。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軍攻陷南京時雖然舉行了“提燈籠遊行”大會,而且是由在鄉軍人會與町內會組織辦理,但謙二周遭卻無人參加。


    高層扯了許多理由來告誡我們,但愈往底層傳達,反應就愈冷淡。


    到了一九四〇年,開始了“新體製運動”與“宮城遙拜”等要求。電車通過半藏門時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乘務員宣布“現在通過宮城前”,接著電車乘客全部都行禮如儀,但站在背對宮城那排電車吊環下的乘客,因為車內太擠無法動彈,隻好以屁股朝著宮城行禮。這種形式上的東西,大家都沒當一回事,逐漸地就自然消失了。


    能夠聽到的戰爭新聞,都隻有戰勝的消息。在學校裏,當攻下南京、侵攻武漢時,就會在教室內掛著的地圖上,於該地區插上一支小旗子。可是,不管插上多少旗子,戰爭總是不結束。


    “菜餚天婦羅組合”這方麵,過了半年到一年,也就停擺了。到了一九四〇年中,即便通過“組合”訂購,也買不到燃料或食材,伊七在當年底,不得不關閉了天婦羅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小熊英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小熊英二並收藏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