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黎汝清戰爭經典係列:湘江之戰 作者:黎汝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流血的悲劇中最激烈的一幕,正在歷史前台上演時,在當事人來說是難熬的。在歷史的觀眾來說,卻是最為壯烈難忘的。對那些在演出悲劇的人來說,感受可能是最深的,但卻未必能深刻理解,當局者迷,隻有看台下的觀眾才能進行清醒的思考。萬千思考,也未必理解戰爭。“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那麽,政治如果與戰爭結伴同行,人類將如何處之?
歷史,不止一次地要求人類的良心,要求以審慎地探索的目光來審視與評判這些災難深重的歲月,以便使這些在苦難中受過折磨和犧牲的人,心靈得到安寧,也使人民牢記心上,從中吸取精神滋養與有益的教訓,避免災難與悲劇的發生。
圍坐在篝火邊的毛澤東和戰士們,如何來理解戰爭,理解革命,是很不相同的,而且每個人的認識,隨著形勢的變化、心情的波動而變化。
利益原則!
這四個大字在人類史上,是不是達到政治目標的戰爭的根源?不管是個人的、集團的、階級的、民族的、國家的,……這些利害衝突。便出現了人類千變萬化的奇觀:由於利害衝突,兄弟可以反目成仇;親屬間互相殘殺;今天的朋友,明天成了仇人;昨天的敵人,今天成了朋友;我弱時和你談判求之不得;我強時你要談判我就絕不接受;欺淩與反抗、掠奪與自衛、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爭權奪利,何時休止?革命先驅嚮往的大同世界,何日出現在地平線上?真會有大同嗎?真可以消滅衝突嗎?它會不會違犯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法則?
毛澤東從中國歷代紛爭中,早就看清了這一切,後來他作了一種無懈可擊的高度概括。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什麽是毛澤東說的“緣”和“故”呢?
世界上許多政治家、作家、哲學家都認真地思索過這個問題:
拿破崙說:“要人順從就範,有兩個最有效的槓桿,一個是恐懼,一個是利益。”
當《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翁愛德蒙·鄧蒂斯被人陷害投入死牢時,他不明白這是為什麽,他想不出他在世上誰是他的仇人。然而,法利亞神甫以他的精通社會的淵博知識告訴他:沒有仇人不可能的!你的存在對誰不利?你的死去會給哪些人帶來好處?
這個利害原則,使他能判斷出要置他於死地的是誰!
這種利害衝突是極其殘酷的,以致古老的民族得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在西方也有一句名諺:“當心那些懼怕你的人!”
誰不願意消除隱患呢?
世態之炎涼,人心之險惡,莫過於恩將仇報了!
人人反對戰爭,而戰爭年年不絕。
什麽時候消滅了利害衝突,什麽時候便消滅了戰爭的根源。
篝火漸漸暗淡下去。
隊伍又行進了,文慶安帶著無盡的思緒隨隊而行。在湘江岸邊,40米內的炸彈竟然沒有傷著他,他相信了棕蓑的神奇,這次落崖而未粉身碎骨又作了第二次證明。
文慶安躺在陰森森的樹叢掩蓋著的碎石上,他仿佛已經離開了人間。他無法判斷出周圍的一切,他不知道部隊開向哪裏,也不知部隊對他的落崖採取過什麽措施。但他仍然想著毛澤東給他講的靈渠的故事,甚至萌生出將來到靈渠去看看的念頭。他甚至想到,沿著他摔下的這條山溝,能不能走到靈渠去?
這時,他眼前又出現了周恩來給他講的沙漠上的那片綠洲。他把自己想像成那個給手杖澆水的小夥子,太苦了,但也很有意思,……這兩個故事含義是截然不同的,卻又都使他神往。
四、未可預卜
馱騾上的豐厚的應有盡有的食品物資,給文慶安提供了尋找部隊的物質基礎,他以一個農民的精細帶上了他的所需。
他到底應該去追部隊呢還是向回走?他一時拿不定主意。開頭,他傾向重過湘江,返回江西。他很明確,他回江西,跟文慶桐不一樣,文慶桐回去那是恥辱,而他卻是光榮。但他不知道向東還是向西更為吉利。
而後,他決定占卜,他認為父親的在天之靈會給他一個啟示。
他的占卜方法是從女孩子們那裏學來的,遇到疑難不決的時候,就採摘下一朵多瓣的野花,從第一瓣扯起:行;不行,行;不行;行:不行;……看最後那一片花瓣是落在行還是不行上。
他找不到多瓣的野花,卻扯到一枝密葉叢生的地丁草。向東,向西,向東,向西,……結果地丁草不同意他回老家,明確地指示他去找紅軍。
當這樣決定後,卻又產生了動搖。他看到母親的枯瘦的臉上淚水潸潸地流。他著到未婚妻站在村頭望著他,在悲痛自己的命運決定時,竟伏地大哭起末。
但是。神祉的意思是不能違拗的。他必須去找紅軍。
他從沒有浸水的馬袋裏找出臘肉,飽餐一頓。他為那匹無力帶走的死騾子深深惋惜,不然,可以保證一個連隊過上3天神仙般的生活!然後。他從戰友那摔斷的槍上卸下一把刺刀,還有用油紙包的兩盒火柴,馱騾上的東西,幾乎應有盡有,上麵還有一個紅十字藥包,他記得那是一個累垮了的醫生放上去的。他也生著病,實在背不動了。其中還有幾根糧袋。也是休養連裏幾個女同誌放上去的。
歷史,不止一次地要求人類的良心,要求以審慎地探索的目光來審視與評判這些災難深重的歲月,以便使這些在苦難中受過折磨和犧牲的人,心靈得到安寧,也使人民牢記心上,從中吸取精神滋養與有益的教訓,避免災難與悲劇的發生。
圍坐在篝火邊的毛澤東和戰士們,如何來理解戰爭,理解革命,是很不相同的,而且每個人的認識,隨著形勢的變化、心情的波動而變化。
利益原則!
這四個大字在人類史上,是不是達到政治目標的戰爭的根源?不管是個人的、集團的、階級的、民族的、國家的,……這些利害衝突。便出現了人類千變萬化的奇觀:由於利害衝突,兄弟可以反目成仇;親屬間互相殘殺;今天的朋友,明天成了仇人;昨天的敵人,今天成了朋友;我弱時和你談判求之不得;我強時你要談判我就絕不接受;欺淩與反抗、掠奪與自衛、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爭權奪利,何時休止?革命先驅嚮往的大同世界,何日出現在地平線上?真會有大同嗎?真可以消滅衝突嗎?它會不會違犯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法則?
毛澤東從中國歷代紛爭中,早就看清了這一切,後來他作了一種無懈可擊的高度概括。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什麽是毛澤東說的“緣”和“故”呢?
世界上許多政治家、作家、哲學家都認真地思索過這個問題:
拿破崙說:“要人順從就範,有兩個最有效的槓桿,一個是恐懼,一個是利益。”
當《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翁愛德蒙·鄧蒂斯被人陷害投入死牢時,他不明白這是為什麽,他想不出他在世上誰是他的仇人。然而,法利亞神甫以他的精通社會的淵博知識告訴他:沒有仇人不可能的!你的存在對誰不利?你的死去會給哪些人帶來好處?
這個利害原則,使他能判斷出要置他於死地的是誰!
這種利害衝突是極其殘酷的,以致古老的民族得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在西方也有一句名諺:“當心那些懼怕你的人!”
誰不願意消除隱患呢?
世態之炎涼,人心之險惡,莫過於恩將仇報了!
人人反對戰爭,而戰爭年年不絕。
什麽時候消滅了利害衝突,什麽時候便消滅了戰爭的根源。
篝火漸漸暗淡下去。
隊伍又行進了,文慶安帶著無盡的思緒隨隊而行。在湘江岸邊,40米內的炸彈竟然沒有傷著他,他相信了棕蓑的神奇,這次落崖而未粉身碎骨又作了第二次證明。
文慶安躺在陰森森的樹叢掩蓋著的碎石上,他仿佛已經離開了人間。他無法判斷出周圍的一切,他不知道部隊開向哪裏,也不知部隊對他的落崖採取過什麽措施。但他仍然想著毛澤東給他講的靈渠的故事,甚至萌生出將來到靈渠去看看的念頭。他甚至想到,沿著他摔下的這條山溝,能不能走到靈渠去?
這時,他眼前又出現了周恩來給他講的沙漠上的那片綠洲。他把自己想像成那個給手杖澆水的小夥子,太苦了,但也很有意思,……這兩個故事含義是截然不同的,卻又都使他神往。
四、未可預卜
馱騾上的豐厚的應有盡有的食品物資,給文慶安提供了尋找部隊的物質基礎,他以一個農民的精細帶上了他的所需。
他到底應該去追部隊呢還是向回走?他一時拿不定主意。開頭,他傾向重過湘江,返回江西。他很明確,他回江西,跟文慶桐不一樣,文慶桐回去那是恥辱,而他卻是光榮。但他不知道向東還是向西更為吉利。
而後,他決定占卜,他認為父親的在天之靈會給他一個啟示。
他的占卜方法是從女孩子們那裏學來的,遇到疑難不決的時候,就採摘下一朵多瓣的野花,從第一瓣扯起:行;不行,行;不行;行:不行;……看最後那一片花瓣是落在行還是不行上。
他找不到多瓣的野花,卻扯到一枝密葉叢生的地丁草。向東,向西,向東,向西,……結果地丁草不同意他回老家,明確地指示他去找紅軍。
當這樣決定後,卻又產生了動搖。他看到母親的枯瘦的臉上淚水潸潸地流。他著到未婚妻站在村頭望著他,在悲痛自己的命運決定時,竟伏地大哭起末。
但是。神祉的意思是不能違拗的。他必須去找紅軍。
他從沒有浸水的馬袋裏找出臘肉,飽餐一頓。他為那匹無力帶走的死騾子深深惋惜,不然,可以保證一個連隊過上3天神仙般的生活!然後。他從戰友那摔斷的槍上卸下一把刺刀,還有用油紙包的兩盒火柴,馱騾上的東西,幾乎應有盡有,上麵還有一個紅十字藥包,他記得那是一個累垮了的醫生放上去的。他也生著病,實在背不動了。其中還有幾根糧袋。也是休養連裏幾個女同誌放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