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黎汝清戰爭經典係列:湘江之戰 作者:黎汝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沙事件”及楊開慧等共產黨人的犧牲震動了全國,上海等地報刊在報導時,曾提到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關係,魯迅在這裏借“湘靈鼓瑟”的故事,寄託對革命烈士的哀思,表示對反動派血腥屠殺的憤怒。
毛澤東從魯迅的《湘靈歌》分想到了楊開慧。心中充滿著一種常人皆有的緬懷與愧疚:當楊開慧帶著兩個孩子在風險浪惡危機四伏的湘江兩岸為革命奔波時,他在井岡山就和賀子珍同居了。無論他如何排遣,某種負疚感總是無形地伴隨在他和賀子珍的生活中。
毛澤東和楊開慧曾經有過誌同道合情深意長的幸福。盡管歲月流逝。楊開慧的一顰一笑仍使他不能心安神寧,時時激起青年時期對她的火熱的情愛。他對楊開慧和賀子珍的愛,哪個更真摯、更深沉,他似乎難以找到測量這種深淺的尺度,她們兩人是不同的。
但是,毛澤東既具有農民式的被人諷之謂“鄉巴佬”的生活習性;又其有哲學家的深邃、詩人的浪漫、大戰略家的遠見和領袖氣概。這些反差極大的素質,註定使他很難找到滿意的伴侶。從楊開慧、賀子珍到後來的江青,她們都隻能互相適應他的一部分需求!
毛澤東久經滄桑,他善於透視別人心靈,他經常感受到楊開慧那溫存的目光,宛如灑向他心中的火苗。但他時常對這種熱戀採取抗拒的態度。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它必然削弱把主要精力用於偉大革命事業的意誌!
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曾引起他久久的感嘆。
對偉業的追求,超過生活中的一切。
他跟楊開慧的結合,並不總是幸福的:也許應了“若要甜加點鹽”那句俗話,他們之間充滿著誤會、使氣、別拗、衝突與和解。
楊開慧對他過分的依戀,曾使他產生過厭煩,寫了元慎的《菟絲》贈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絲蔓,依倚棒與荊。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縱橫。
樵童砍將去,柔蔓與之並。
這首詩使楊開慧產生了誤解。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以致毛澤東數次寫信解釋也難以消除,楊開慧耿耿於懷久久不與其和解。
毛澤東又記起,那是1923年的冬天,他們幾乎吵翻。那一年,毛岸英剛剛周歲,毛澤東要離湘遠行。可是,楊開慧不願意放他走,要麽,就把她和孩子一起帶上。這兩種辦法毛澤東絕對不能接受,這就出現了常人(那時他們也都是普通人)家中經常出現的爭吵的局麵……
以至他離家出發之時,楊開慧竟然不去送行。他是那樣苦惱而怨恨地獨自踏著長沙東門外的鋪地寒霜,披著半邊殘月,站在清水塘邊等待楊開慧心回意轉,從後麵跑來。
結果,他沒有等到。當火車汽笛長鳴,站台上仍不見楊開慧送行的身影,他是多麽怨忿,多麽傷心,又是多麽孤單啊!他當時麵對火車窗外疾速向後飛去的山野和天空時聚時散的流雲,寫下了一首《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
更堪那悽然相向,
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
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
過眼滔滔雲共霧,
算人間知己吾與汝。
毛澤東回想他們之間發生的種種誤會,來往書信竟解釋不清,既懊惱又遺憾。世上多少家庭,不管平民百姓,還是皇帝總統,夫妻間就是在這種互不溝通的誤會中度過的啊!真正的互相愛著,又互相折磨著。毛澤東希望那些誤會,像過眼的滔滔雲霧一樣消散無蹤。
可是,往往事與願違,舊的誤會消除,新的誤會隨又發生,真的沒有不吵架的夫妻,沒有無衝突的家庭嗎?真像有人說的:“對外是模範夫妻,對內是互打耳光,隻是家醜不外揚”嗎?
人有病,天知否?
毛澤東感到人生之複雜,寫下一句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觸:他本來期望楊開慧會借他離家遠行的契機,解開疙瘩前來送行,但他判斷錯了。
內心之深奧、性格之缺陷,這樣的人生之病,誰能參透?也許隻有上帝知道吧?他踏著深秋寒霜,提著小小的行李箱,步出東門。
今朝霜重東門路,
照橫塘半天殘月,
淒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
從此天涯孤旅!
他是那樣孤獨地走著,幾步一回頭,依然不見楊開慧修長的身影,怨恨之刀無法割如縷的情絲。
憑割斷愁絲恨縷。
他的心情由傷感而憤慨,突然湧起的豪情衝決了憂煩沉鬱的堤壩,怒濤狂瀉:
要似崑崙崩絕壁,
又恰像颱風掃寰宇。
重比翼,和雲翥。
……
他懷著陡起的稀世豪勇、人傑氣概,昂首闊步地走了,不再回頭。
他從秋收起義失敗到寧都會議。每逢坎坷痛苦時,他總是想到楊開慧。在他最苦悶時,賀子珍隻能在生活上照顧他,而不能從心靈上寬慰他!因而也就對楊開慧倍感思念。當他重抄這首《賀新郎》時,他才可能麵對自己,麵對內心,像無數常人一樣,在純屬個人的內疚、恩怨、悲苦、憂煩和懷戀中徘徊。
誰的心靈的奧秘會公之於眾?
二 建議不被接受
毛澤東從魯迅的《湘靈歌》分想到了楊開慧。心中充滿著一種常人皆有的緬懷與愧疚:當楊開慧帶著兩個孩子在風險浪惡危機四伏的湘江兩岸為革命奔波時,他在井岡山就和賀子珍同居了。無論他如何排遣,某種負疚感總是無形地伴隨在他和賀子珍的生活中。
毛澤東和楊開慧曾經有過誌同道合情深意長的幸福。盡管歲月流逝。楊開慧的一顰一笑仍使他不能心安神寧,時時激起青年時期對她的火熱的情愛。他對楊開慧和賀子珍的愛,哪個更真摯、更深沉,他似乎難以找到測量這種深淺的尺度,她們兩人是不同的。
但是,毛澤東既具有農民式的被人諷之謂“鄉巴佬”的生活習性;又其有哲學家的深邃、詩人的浪漫、大戰略家的遠見和領袖氣概。這些反差極大的素質,註定使他很難找到滿意的伴侶。從楊開慧、賀子珍到後來的江青,她們都隻能互相適應他的一部分需求!
毛澤東久經滄桑,他善於透視別人心靈,他經常感受到楊開慧那溫存的目光,宛如灑向他心中的火苗。但他時常對這種熱戀採取抗拒的態度。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它必然削弱把主要精力用於偉大革命事業的意誌!
吳起殺妻求將的故事,曾引起他久久的感嘆。
對偉業的追求,超過生活中的一切。
他跟楊開慧的結合,並不總是幸福的:也許應了“若要甜加點鹽”那句俗話,他們之間充滿著誤會、使氣、別拗、衝突與和解。
楊開慧對他過分的依戀,曾使他產生過厭煩,寫了元慎的《菟絲》贈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絲蔓,依倚棒與荊。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縱橫。
樵童砍將去,柔蔓與之並。
這首詩使楊開慧產生了誤解。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以致毛澤東數次寫信解釋也難以消除,楊開慧耿耿於懷久久不與其和解。
毛澤東又記起,那是1923年的冬天,他們幾乎吵翻。那一年,毛岸英剛剛周歲,毛澤東要離湘遠行。可是,楊開慧不願意放他走,要麽,就把她和孩子一起帶上。這兩種辦法毛澤東絕對不能接受,這就出現了常人(那時他們也都是普通人)家中經常出現的爭吵的局麵……
以至他離家出發之時,楊開慧竟然不去送行。他是那樣苦惱而怨恨地獨自踏著長沙東門外的鋪地寒霜,披著半邊殘月,站在清水塘邊等待楊開慧心回意轉,從後麵跑來。
結果,他沒有等到。當火車汽笛長鳴,站台上仍不見楊開慧送行的身影,他是多麽怨忿,多麽傷心,又是多麽孤單啊!他當時麵對火車窗外疾速向後飛去的山野和天空時聚時散的流雲,寫下了一首《賀新郎》:
揮手從茲去!
更堪那悽然相向,
苦情重訴。
眼角眉梢都似恨,
熱淚欲零還住。
知誤會,前番書語。
過眼滔滔雲共霧,
算人間知己吾與汝。
毛澤東回想他們之間發生的種種誤會,來往書信竟解釋不清,既懊惱又遺憾。世上多少家庭,不管平民百姓,還是皇帝總統,夫妻間就是在這種互不溝通的誤會中度過的啊!真正的互相愛著,又互相折磨著。毛澤東希望那些誤會,像過眼的滔滔雲霧一樣消散無蹤。
可是,往往事與願違,舊的誤會消除,新的誤會隨又發生,真的沒有不吵架的夫妻,沒有無衝突的家庭嗎?真像有人說的:“對外是模範夫妻,對內是互打耳光,隻是家醜不外揚”嗎?
人有病,天知否?
毛澤東感到人生之複雜,寫下一句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觸:他本來期望楊開慧會借他離家遠行的契機,解開疙瘩前來送行,但他判斷錯了。
內心之深奧、性格之缺陷,這樣的人生之病,誰能參透?也許隻有上帝知道吧?他踏著深秋寒霜,提著小小的行李箱,步出東門。
今朝霜重東門路,
照橫塘半天殘月,
淒清如許。
汽笛一聲腸已斷,
從此天涯孤旅!
他是那樣孤獨地走著,幾步一回頭,依然不見楊開慧修長的身影,怨恨之刀無法割如縷的情絲。
憑割斷愁絲恨縷。
他的心情由傷感而憤慨,突然湧起的豪情衝決了憂煩沉鬱的堤壩,怒濤狂瀉:
要似崑崙崩絕壁,
又恰像颱風掃寰宇。
重比翼,和雲翥。
……
他懷著陡起的稀世豪勇、人傑氣概,昂首闊步地走了,不再回頭。
他從秋收起義失敗到寧都會議。每逢坎坷痛苦時,他總是想到楊開慧。在他最苦悶時,賀子珍隻能在生活上照顧他,而不能從心靈上寬慰他!因而也就對楊開慧倍感思念。當他重抄這首《賀新郎》時,他才可能麵對自己,麵對內心,像無數常人一樣,在純屬個人的內疚、恩怨、悲苦、憂煩和懷戀中徘徊。
誰的心靈的奧秘會公之於眾?
二 建議不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