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黎汝清戰爭經典係列:湘江之戰 作者:黎汝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軍用地圖鋪展在客廳中的兩張八仙桌上。參謀部人員請首長就座。李德坐在朱德對麵,
博古坐在李德左首,他和李德可以用俄語流利地交談。
每人麵前都放著水杯,但沒有茶葉,白開水散發著蒙蒙蒸汽。總部作戰局負責人扼要而又精確地報告著目前的戰況。
形勢的嚴重性,與會者早就想到了。
這次西征,與李德最初的設想很不一樣。它並不像蘇沃洛夫率領的那支在阿爾卑斯山苦戰的大軍。那支大軍,矯若遊龍,可以指揮來去。
而中央紅軍的西征並不單純是一次軍事行動,既不能大踏步前進也不能大踏步後退,更不能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它是包括中央、中革軍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在內的一次戰略轉移。
不是要不要大搬家,行動本身就是大搬家,是一個“國家”的開動。
參加西征的作戰部隊有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五個軍團,總數達八萬六千餘人,軍委縱隊(機關)四千六百九十三人、中央縱隊(機關)九千八百五十三人。此外,裏麵還有老人、病號和懷孕的婦女,挑夫、馱騾、擔架,還有數不盡的輜重……這就是歷史上被人千百遍提起的那頂“轎子”。你可以比作背著石碾爬山,也可以比作掛著啞鈴渡海。但石碾、啞鈴是可以丟棄的,輜重也是可以丟棄的,唯獨“轎子”不能甩,必須抬。因為那是龐大的領導機構,是人不是物。
由於五次反圍剿及遠征的特殊性,最高權力領導核心集中在三個人身上。博古、李德、周恩來,這個當時被稱之為“最高三人團”的機構,握有直接指揮中央紅軍西征的全部權力。周恩來還在湘江東岸,組織指揮中央縱隊(代號為紅章縱隊)和中央軍委縱隊(代號為紅星縱隊)迅速渡江!然而這兩個中央機關和軍委機關及下屬各部門,即使在十萬火急的命令連電催促下,仍然姍姍來遲!
歷史,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有些事,當時看是清晰的,後來看,卻是朦朧的;有些事當時看是迷茫的,回頭看又是清楚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格言,恐怕隻對了一半!
如果不囿於傳統的說法,那麽關於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中的許多結論性的提法,就很值得作進一步的剖析。在戰爭的棋盤上,後人都可以進行復盤深究。
1934年11月25日(夏曆10月19日),中央紅軍在湘南道縣至江華段,全部渡過瀟水。
中革軍委立即發布命令:野戰軍分四路縱隊迅速搶渡湘江,通過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向全州、興安西北前進,具體部署的行進方案是:
紅一軍團主力為第一縱隊向全州以南前進;紅一軍團一個師、軍委第一縱隊、紅五軍團(缺一個師)為第二縱隊,經雷口關或永安關以南,然後根據偵察結果決定前進路線;紅三軍團、軍委二縱隊及紅五軍團一個師為第三縱隊,先向灌陽、後向興安前進;紅八、紅九兩軍團為第四縱隊,經永明向灌縣、興安前進。
26日,中央紅軍向江華、永明(今江永)前進時,廣西軍閥白崇禧一度命令他的部隊退守龍虎關和恭城,其用意是既防止紅軍也防止蔣介石軍隊進入廣西,此時湘敵劉建緒部隊尚未到達全州,紅一、三軍團主力順利地到達文市地區。
2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紅二師和紅四師各一部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未遇困難便渡過了湘江,並控製了界首至腳山鋪間的渡河點。此時,先頭部隊與後衛部隊前後相距一百公裏,後續部隊未能及時渡過湘江,湘、桂兩省敵軍在蔣介石嚴令下分路猛撲,誌在奪回渡河點,把紅軍攔腰斬斷,擊紅軍於半渡,消滅於湘江兩岸。
於是,中國悠久的歷史上,一場空前未有的惡戰,便在湘江兩岸展開!
敵人占據腳山鋪西北一帶高山,事先已經堅工扼守。紅軍陣地全在敵人炮火射程內,卻又來不及修築堅固的工事。然而紅軍必須像一顆堅硬的釘子,釘在這裏。
紅軍以單一兵種抵抗敵人步兵、騎兵、炮兵和空軍的聯合進攻,實力上敵眾我寡,裝備上敵優我劣,地形上敵高我低。敵人有工事進退的依託,而我軍卻是倉促進入陣地。
一切不均衡,預示著這場較量將是殘酷的!
位於右翼的一軍團,把界首交給三軍團後,便急速向全州方麵突進。
由於剛上任的追剿總司令何健指揮的湘軍先期搶占了全州,紅軍隻好在全州以南三十裏的腳山鋪附近的丘陵地帶進行扼守。位於左翼的第三軍團正在灌陽、新圩一線與桂軍優勢兵力作戰。這樣,紅軍前鋒部隊一、三軍團分左右翼控製了南起界首北至屏山渡之間六十華裏的湘江兩岸,為中央縱隊、中央軍委縱隊渡江創造了有利條件。選擇這一段渡江,無疑是明智之舉。因為這一帶江麵寬闊平緩,水流不急,可以架設簡易浮橋,並且四處淺灘均可以徒涉。
11月27日,中央縱隊、軍委縱隊已經到達灌陽北邊的文市、桂陽一帶。距湘江最近的渡口,僅有一百六十華裏。
如果此時決心摔掉罈罈罐罐,採用急行軍的辦法,一天一夜即可到達。可是,經過種種努力,卻未能做到這一點。從11月28日和29日,拖到了11月30日。全軍上下,這樣多的軍事家、戰略家,似乎都懂得但又都忘了起碼的軍事常識:兵貴神速!
博古坐在李德左首,他和李德可以用俄語流利地交談。
每人麵前都放著水杯,但沒有茶葉,白開水散發著蒙蒙蒸汽。總部作戰局負責人扼要而又精確地報告著目前的戰況。
形勢的嚴重性,與會者早就想到了。
這次西征,與李德最初的設想很不一樣。它並不像蘇沃洛夫率領的那支在阿爾卑斯山苦戰的大軍。那支大軍,矯若遊龍,可以指揮來去。
而中央紅軍的西征並不單純是一次軍事行動,既不能大踏步前進也不能大踏步後退,更不能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它是包括中央、中革軍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在內的一次戰略轉移。
不是要不要大搬家,行動本身就是大搬家,是一個“國家”的開動。
參加西征的作戰部隊有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五個軍團,總數達八萬六千餘人,軍委縱隊(機關)四千六百九十三人、中央縱隊(機關)九千八百五十三人。此外,裏麵還有老人、病號和懷孕的婦女,挑夫、馱騾、擔架,還有數不盡的輜重……這就是歷史上被人千百遍提起的那頂“轎子”。你可以比作背著石碾爬山,也可以比作掛著啞鈴渡海。但石碾、啞鈴是可以丟棄的,輜重也是可以丟棄的,唯獨“轎子”不能甩,必須抬。因為那是龐大的領導機構,是人不是物。
由於五次反圍剿及遠征的特殊性,最高權力領導核心集中在三個人身上。博古、李德、周恩來,這個當時被稱之為“最高三人團”的機構,握有直接指揮中央紅軍西征的全部權力。周恩來還在湘江東岸,組織指揮中央縱隊(代號為紅章縱隊)和中央軍委縱隊(代號為紅星縱隊)迅速渡江!然而這兩個中央機關和軍委機關及下屬各部門,即使在十萬火急的命令連電催促下,仍然姍姍來遲!
歷史,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有些事,當時看是清晰的,後來看,卻是朦朧的;有些事當時看是迷茫的,回頭看又是清楚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格言,恐怕隻對了一半!
如果不囿於傳統的說法,那麽關於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中的許多結論性的提法,就很值得作進一步的剖析。在戰爭的棋盤上,後人都可以進行復盤深究。
1934年11月25日(夏曆10月19日),中央紅軍在湘南道縣至江華段,全部渡過瀟水。
中革軍委立即發布命令:野戰軍分四路縱隊迅速搶渡湘江,通過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向全州、興安西北前進,具體部署的行進方案是:
紅一軍團主力為第一縱隊向全州以南前進;紅一軍團一個師、軍委第一縱隊、紅五軍團(缺一個師)為第二縱隊,經雷口關或永安關以南,然後根據偵察結果決定前進路線;紅三軍團、軍委二縱隊及紅五軍團一個師為第三縱隊,先向灌陽、後向興安前進;紅八、紅九兩軍團為第四縱隊,經永明向灌縣、興安前進。
26日,中央紅軍向江華、永明(今江永)前進時,廣西軍閥白崇禧一度命令他的部隊退守龍虎關和恭城,其用意是既防止紅軍也防止蔣介石軍隊進入廣西,此時湘敵劉建緒部隊尚未到達全州,紅一、三軍團主力順利地到達文市地區。
2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紅二師和紅四師各一部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未遇困難便渡過了湘江,並控製了界首至腳山鋪間的渡河點。此時,先頭部隊與後衛部隊前後相距一百公裏,後續部隊未能及時渡過湘江,湘、桂兩省敵軍在蔣介石嚴令下分路猛撲,誌在奪回渡河點,把紅軍攔腰斬斷,擊紅軍於半渡,消滅於湘江兩岸。
於是,中國悠久的歷史上,一場空前未有的惡戰,便在湘江兩岸展開!
敵人占據腳山鋪西北一帶高山,事先已經堅工扼守。紅軍陣地全在敵人炮火射程內,卻又來不及修築堅固的工事。然而紅軍必須像一顆堅硬的釘子,釘在這裏。
紅軍以單一兵種抵抗敵人步兵、騎兵、炮兵和空軍的聯合進攻,實力上敵眾我寡,裝備上敵優我劣,地形上敵高我低。敵人有工事進退的依託,而我軍卻是倉促進入陣地。
一切不均衡,預示著這場較量將是殘酷的!
位於右翼的一軍團,把界首交給三軍團後,便急速向全州方麵突進。
由於剛上任的追剿總司令何健指揮的湘軍先期搶占了全州,紅軍隻好在全州以南三十裏的腳山鋪附近的丘陵地帶進行扼守。位於左翼的第三軍團正在灌陽、新圩一線與桂軍優勢兵力作戰。這樣,紅軍前鋒部隊一、三軍團分左右翼控製了南起界首北至屏山渡之間六十華裏的湘江兩岸,為中央縱隊、中央軍委縱隊渡江創造了有利條件。選擇這一段渡江,無疑是明智之舉。因為這一帶江麵寬闊平緩,水流不急,可以架設簡易浮橋,並且四處淺灘均可以徒涉。
11月27日,中央縱隊、軍委縱隊已經到達灌陽北邊的文市、桂陽一帶。距湘江最近的渡口,僅有一百六十華裏。
如果此時決心摔掉罈罈罐罐,採用急行軍的辦法,一天一夜即可到達。可是,經過種種努力,卻未能做到這一點。從11月28日和29日,拖到了11月30日。全軍上下,這樣多的軍事家、戰略家,似乎都懂得但又都忘了起碼的軍事常識:兵貴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