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人張義潮乘吐蕃內亂,聚眾起義,收復河西十州。到大中十一年(857年),吐蕃統治的河西、隴右才算光復。張義潮入朝,官拜河西十一州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河西萬戶侯、右神武統軍、南陽郡開國公。”


    “張義潮入朝之日,歸義軍的大權全部委交給侄兒張淮深,高昌國的那張藏寶指南圖,就落在他手裏,他應允與獻圖人平分珍寶,並委以司徒之職,當獻圖者將圖予以細解之後,張淮深當即揮劍把他殺了,反誣以行刺的罪名……”


    “真是不仁不義的東西!”馬元海罵了一聲,“他挖掘了嗎?那圖會不會是假的?”


    “還很難說。張淮深是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接的圖,離高昌滅亡(639年)已經過去二百五十一年,地形變化很大,張淮深帶人按圖勘察,持圖將行,突然變生肘腋,張義潮的女婿瓜州刺吏索勛突然發生政變,張淮深猝不及防當場被殺,他的夫人陳氏和六個兒子延暉、延禮、延壽、延鍔、延信、延武同時被砍了頭。”


    “那麽,又是為了指南圖了?”馬元海說,“這不成了一張勾命圖了嗎?”


    “圍繞著這張圖的確發生了許多悲慘的事情,奇怪的是索勛並沒有立即派兵發掘。多少年來,我查遍了各種史籍、傳說、軼聞,找不到半點蛛絲馬跡。後來,這張圖又第二次出現,當然還是帶著斑斑血跡……”


    這種傳奇式的敘述使馬元海全神貫注,並誘發了他的全部想像力:


    “這個姓索的得到圖沒立即發掘,我能想得出來。”


    “為什麽?”


    “能解這個圖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獻圖給張淮深的人,一個是張淮深本人,他們都死了。”


    “很對。”


    “索勛必須解開指南圖的密碼,你當參謀長的人能想出上麵有什麽密碼嗎?”


    “這很容易,也很難,譬如畫有×或○或*是什麽樣的坐標,是房是丘是樹?從坐標向東向西向南或是向北,走出多少步、多少尺、多少丈才是寶窟,是應該標好的,可是不能明標,隻能暗記,從中找規律性的東西。按著明標的數據是挖不到的。”


    “可以大麵積開掘!”馬元海說。


    “那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你說第二次出現……”


    “索勛奪權之後,就自封為節度使,叫他的兒子索承勛當了沙州長史,還讓張義潮的孫子張承奉當副節度使。”


    “這是做幌子給人看的。”


    “的確是這樣,他要用此掩蓋血腥屠殺親族的真相,當時的唐昭宗李曄剛剛即位,鞭長莫及,隻得承認既成事實。


    “這種親族篡奪仇殺,必然積怨甚深,報仇雪恨與爭權奪利結合在一起,無止無休。張義潮的第十四女是涼州司馬李明振的妻子,李明振便用為孤子遺孫雪冤的名義,也像索勛突襲張淮深一樣,起兵急襲索勛,索勛猝不及防,被李明振所殺,這真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殺了索勛,李明振報告朝廷,由張義潮之孫原來的副手張承奉任歸義軍節度使,權力又回到張家手中,是為正宗,朝廷也隻好承認既成事實。


    “張氏之祚又因李氏而重振,這段歷史完全真實,這是有碑為證的,《李氏再修功德記》中寫了這樣的話:‘辜恩剿斃,重光嗣子,再整遺孫’。其實,李氏又取代了索氏的全部權力,李明振的長子李弘願當了沙州刺史兼節度副使,次子李弘定當了瓜州刺史,三子李弘諫當了甘州刺史,李姓女婿篡奪的比索姓女婿篡奪的更為徹底,這種懿親互相殘殺,權力轉移,一幕接著一幕……上層謀權謀利,苦了士兵和百姓。”


    “那張指南圖又落到李明振手裏了?”馬元海急切地要弄清那張圖。


    “可是李明振是涼州司馬,無法派兵到高昌遺址去大麵積挖掘,隻好秘藏待機。他扶張承奉上台接替索勛,本意是把他當作傀儡,誰知張承奉頗有他祖父張義潮敢作敢為不甘人下的遺風,聞說李明振藏有此圖,便派人索取,並答應平分共享,李明振隻好交出。


    “此時,唐朝已經衰敗,後梁、前蜀、吳越諸國紛紛篡唐叛唐,天復四年(904年)八月,朱全忠殺昭宗李曄,擁太子李祚即位,更名為李祝,為昭宣帝,改號天祐。這位唐朝末代皇帝在位四年就亡於後梁,開始了五代十國時期。


    “就在天祐二年(905年),張承奉跟他造反歸唐的爺爺相反,造反叛唐,自立為聖文神武皇帝,白袍加身,自稱金山白衣天子,建號西漢金山國,因為地處邊陲,他可以負隅與中央群雄抗衡,直到後梁太祖朱晃開元五年(911年)金山國被回鶻可汗之弟狄銀打敗,投降回鶻。”


    “為什麽叫金山國?”馬元海的想像力是豐富的,“是不是因為有那張高昌國的藏寶圖?還是已經發掘了?”


    馬元海提醒張慎之,他已經完全沉醉在歷史興衰、權力更替、為了自身和集團利害互相殘殺的悲壯悽慘的戲劇中了。


    “現在就講那張圖,”慎之回到探寶的主題上,“張承奉不知是否猜出了那張圖的密鑰,便開始了大麵積發掘。在第三天的一個夜間,一員負責挖掘的小將帶著兩個扈從突襲了挖掘指揮部,殺死了督導官,把圖紙劫走了……張承奉勃然大怒,派部隊四處搜捕,沒有結果,後又派專騎偵破,直到梁太祖幹化元年(911年)回鶻入侵,仍然沒有找到……此圖直到四百六十年後才第三次出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碧血黃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黎汝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黎汝清並收藏碧血黃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