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強製自己耐心等待,時不至不可強生也,事不究不可強成也,欲速則不達,時機不到,蠻幹必糟。他一方麵耐心待機,一方麵從古籍及名著中尋找成功的秘訣。
到河西來,當了數萬人的總參謀長,給他提供了雙重時機。聖人不可造時,時至亦不可失。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
他的第一步是首先當好馬元海的參謀長,以他的學識,以他的聰明,以他在軍官學校的優異成績,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其實,馬元海的參謀長比他想像的要好當得多。
如果一個指揮員他長於運籌帷幄,對參謀工作就會提出極高的要求,古兵家稱之為“廟算”,也就是戰爭計劃,戰略決策,那需要參謀長提供各種可靠的精確的數據。
兩個馬穆魯克兵古代在馬穆魯克與奧斯曼戰爭中,馬穆魯克的士兵以高大強壯著稱,猶如馬家軍中的撒拉族士兵,體格強健。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多處提到回民的強悍,他寫道:“漢人十中有九個身體孱弱,衣服襤褸,鴉片煙殘害後的蒼黃瘦臉掛在多半的漢人頭上!凡是身體壯實,衣服整齊,騎高騾大馬者,都是回回!”絕對能打得贏三個法國兵,這是對個體力量而言;可是一千個法國兵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馬穆魯克兵,這是對總體而言。
由此可見,整體是由個體組成的,整體力量卻不等於個體力量的綜合。戰爭是力量的較量,但智謀的力量是很難用數與形表現的。因此戰爭中常常出現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結局。
要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這是任何兵家追求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指揮員的智慧、勇敢、果斷、應變等等因素之外,那就是參謀部提供大量的精確的數據和情報,因為數有虛實,形有真假,如果參謀部提供的情況不實,就很容易造成指揮員的判斷失誤。
戰爭中的參謀長是最忙的人。
可是馬元海不需要這些。他的指揮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點兒蠻幹和亂來,現代語叫“瞎指揮”。
參謀長的作用馬元海棄之不用,把張慎之降到了一個“顧問”的地位,可有可無,空下來,聽他說古,幫他解悶。
張慎之成了最空閑的人,上有總指揮,下有辦事員,他承上啟下,成了名副其實的“承啟處長”,官復原職。
按說,馬元海這種瞎指揮的缺陷是致命的,非打敗仗不可,可是馬家軍有幾個突出的長處彌補了他的不足。
首先是占有天時、地利、人和,他用保衛民族、保衛宗教、保衛地盤(家鄉)煽動起來的狂熱的怨毒恨火,化成血腥搏殺的激情。
此外,他握有騎兵的優勢,猶如兩個搏鬥者,一個手握匕首,一個手執長矛……步兵追步兵,追錯路,就貽誤了戰機;騎兵追步兵,追錯了路,撥轉馬頭重來,仍然能達到目的。
馬元海個人的戰鬥作風是親臨戰場,登上山頭站在馬鐙之上,戰場狀況一目了然,現場調度比後方遙控更切合實際,更能隨機應變。
在張慎之的陣中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感觸:
總指揮最推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軍長來電指示如何部署如何作戰一概置之不理,你說你的,我打我的,有一次竟然衝動起來,向我大喊:“既然讓我執棋對陣,就用不著別人指招。”
“我以軍令如山,軍人以服從上峰為天職相勸,總指揮頓時斂容,怫然不悅,聲冷字重曰:“我馬元海愛駿馬愛美人愛財寶就是不愛腦袋,軍人就是活得自在死得痛快……出主意由你,聽不聽由我。”
我隻能唯唯而已。
張慎之這樣繪聲繪色地書寫陣中日記,除了他既有閑暇也有興趣外,應該說是略有心機的,他怕萬一戰爭失利,他會成為馬元海的替罪羊。馬步芳不給他權力,卻要他承擔責任,他處在勝則無功。敗則獲罪的地位。到那時,他將拿出陣中記載為己申辯。
自此之後,他對作戰,隻是點到為止,絕不堅持己見:
“敗了那是你的事,反正我提醒過了,你不採納我有啥辦法?”這種明哲保身的態度,很為馬元海所歡迎。他們關係處得很融洽。
張慎之萬變不離其宗,他把馬元海當成了第二個與他合夥發掘財寶的夥伴。
他認為與馬元海合夥的危險,肯定比與馬步芳合夥小得多。
第6章 永昌之夜——審俘
張慎之把馬正良送出門去。牆上年事已高的掛鍾,用傷風蒼老的沙啞嗓音,噹噹噹噹地敲了十一下。這是他平時應該睡眠的時候,今晚,卻毫無睡意。
他把桌上的馬燈撚得很亮,而後在桌邊坐下來。他不知今夜,馬元海又拉了哪個姑娘陪宿,他曾多次勸他絕不能拉女俘作伴,並給他講了一個“宮娥刺虎”的故事,以免出現慘遭刺殺的悲劇。今晚雷家屯彈藥庫被炸,作為總指揮,竟然睡得如此酣沉,不由產生了幾分敬意。
張慎之卻不行,今天他思緒萬端,猶如彩蝶、蜜蜂、蒼蠅、蚊蚋一齊撲向心頭,嚶嚶亂飛。
他首先想到的是跟馬正良枯燥得沒有一點水分的談話,就像嚼一節幹透了的甘蔗。他已經完全把馬正良排除在他挑選的夥伴之外,隻有馬向真越來越吸引了他,可惜馬正良提供的線索太少,他沒法浮想聯翩去作種種揣想,這些散點火星,卻燃起他越來越強烈的欲望。
到河西來,當了數萬人的總參謀長,給他提供了雙重時機。聖人不可造時,時至亦不可失。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
他的第一步是首先當好馬元海的參謀長,以他的學識,以他的聰明,以他在軍官學校的優異成績,做到這一點並不難。
其實,馬元海的參謀長比他想像的要好當得多。
如果一個指揮員他長於運籌帷幄,對參謀工作就會提出極高的要求,古兵家稱之為“廟算”,也就是戰爭計劃,戰略決策,那需要參謀長提供各種可靠的精確的數據。
兩個馬穆魯克兵古代在馬穆魯克與奧斯曼戰爭中,馬穆魯克的士兵以高大強壯著稱,猶如馬家軍中的撒拉族士兵,體格強健。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多處提到回民的強悍,他寫道:“漢人十中有九個身體孱弱,衣服襤褸,鴉片煙殘害後的蒼黃瘦臉掛在多半的漢人頭上!凡是身體壯實,衣服整齊,騎高騾大馬者,都是回回!”絕對能打得贏三個法國兵,這是對個體力量而言;可是一千個法國兵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馬穆魯克兵,這是對總體而言。
由此可見,整體是由個體組成的,整體力量卻不等於個體力量的綜合。戰爭是力量的較量,但智謀的力量是很難用數與形表現的。因此戰爭中常常出現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結局。
要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這是任何兵家追求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指揮員的智慧、勇敢、果斷、應變等等因素之外,那就是參謀部提供大量的精確的數據和情報,因為數有虛實,形有真假,如果參謀部提供的情況不實,就很容易造成指揮員的判斷失誤。
戰爭中的參謀長是最忙的人。
可是馬元海不需要這些。他的指揮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點兒蠻幹和亂來,現代語叫“瞎指揮”。
參謀長的作用馬元海棄之不用,把張慎之降到了一個“顧問”的地位,可有可無,空下來,聽他說古,幫他解悶。
張慎之成了最空閑的人,上有總指揮,下有辦事員,他承上啟下,成了名副其實的“承啟處長”,官復原職。
按說,馬元海這種瞎指揮的缺陷是致命的,非打敗仗不可,可是馬家軍有幾個突出的長處彌補了他的不足。
首先是占有天時、地利、人和,他用保衛民族、保衛宗教、保衛地盤(家鄉)煽動起來的狂熱的怨毒恨火,化成血腥搏殺的激情。
此外,他握有騎兵的優勢,猶如兩個搏鬥者,一個手握匕首,一個手執長矛……步兵追步兵,追錯路,就貽誤了戰機;騎兵追步兵,追錯了路,撥轉馬頭重來,仍然能達到目的。
馬元海個人的戰鬥作風是親臨戰場,登上山頭站在馬鐙之上,戰場狀況一目了然,現場調度比後方遙控更切合實際,更能隨機應變。
在張慎之的陣中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感觸:
總指揮最推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軍長來電指示如何部署如何作戰一概置之不理,你說你的,我打我的,有一次竟然衝動起來,向我大喊:“既然讓我執棋對陣,就用不著別人指招。”
“我以軍令如山,軍人以服從上峰為天職相勸,總指揮頓時斂容,怫然不悅,聲冷字重曰:“我馬元海愛駿馬愛美人愛財寶就是不愛腦袋,軍人就是活得自在死得痛快……出主意由你,聽不聽由我。”
我隻能唯唯而已。
張慎之這樣繪聲繪色地書寫陣中日記,除了他既有閑暇也有興趣外,應該說是略有心機的,他怕萬一戰爭失利,他會成為馬元海的替罪羊。馬步芳不給他權力,卻要他承擔責任,他處在勝則無功。敗則獲罪的地位。到那時,他將拿出陣中記載為己申辯。
自此之後,他對作戰,隻是點到為止,絕不堅持己見:
“敗了那是你的事,反正我提醒過了,你不採納我有啥辦法?”這種明哲保身的態度,很為馬元海所歡迎。他們關係處得很融洽。
張慎之萬變不離其宗,他把馬元海當成了第二個與他合夥發掘財寶的夥伴。
他認為與馬元海合夥的危險,肯定比與馬步芳合夥小得多。
第6章 永昌之夜——審俘
張慎之把馬正良送出門去。牆上年事已高的掛鍾,用傷風蒼老的沙啞嗓音,噹噹噹噹地敲了十一下。這是他平時應該睡眠的時候,今晚,卻毫無睡意。
他把桌上的馬燈撚得很亮,而後在桌邊坐下來。他不知今夜,馬元海又拉了哪個姑娘陪宿,他曾多次勸他絕不能拉女俘作伴,並給他講了一個“宮娥刺虎”的故事,以免出現慘遭刺殺的悲劇。今晚雷家屯彈藥庫被炸,作為總指揮,竟然睡得如此酣沉,不由產生了幾分敬意。
張慎之卻不行,今天他思緒萬端,猶如彩蝶、蜜蜂、蒼蠅、蚊蚋一齊撲向心頭,嚶嚶亂飛。
他首先想到的是跟馬正良枯燥得沒有一點水分的談話,就像嚼一節幹透了的甘蔗。他已經完全把馬正良排除在他挑選的夥伴之外,隻有馬向真越來越吸引了他,可惜馬正良提供的線索太少,他沒法浮想聯翩去作種種揣想,這些散點火星,卻燃起他越來越強烈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