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我真心感謝楚王熊槐先生來到趙國尋求庇護。我也真心慶幸師父是楚國人,使我對楚地典章故事如數家珍。在這個資訊極端閉塞的時代,要想了解千裏之外的國家是一件近乎神奇的事,在這幫碌碌無為的庸人之中,恐怕隻有我才有這個能力。
「欲謀其事,先知其人!」我開宗明義,將楚王熊槐的人生從他即位開始娓娓道來,就像是給一群幼兒園小朋友講故事的老師。
風起沙丘 第2章 第二章 關於楚王出逃
我們正在討論的楚王熊槐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楚懷王。
我不是學歷史出身,之所以覺得他不愧為「著名」歷史人物,純粹是因為一個叫張儀的人。
張儀是秦國的相邦,因為擔憂楚國和齊國結盟會對秦國不利,所以一心要破壞楚齊聯盟。他到楚國見到了熊槐,直接報價說:如果跟齊國斷交,秦國割讓「商、於之地六百裏」給楚國。
商於之地六百裏……這是什麽概念?
如果我是穿越來了,可能會和熊槐一樣對此毫無概念,被「六百裏」所欺騙。萬幸我有個喜歡藏書和收集時政消息的師父,使我不至於淪為和熊槐一樣的笑柄。
秦國一直自誇「八百裏秦川」,這還帶有一定的水分,可知「六百裏」的分量之重。
至於商、於之地,那可是一片肥沃而充滿傳奇的土地。
故事要從一個衛國沒落貴族後裔說起,他叫公孫鞅。
公孫鞅初在魏,不為君人者所器重。西行入秦,三麵秦孝公,總算君臣相合,拜左庶長開始變法。兩次變法之後,秦國國力飛騰,南下巴蜀,北上義渠,東至洛水,信心大增,秦孝公心悅誠服地履行了自己當初求賢時的諾言:能強秦國者,寡人與其分土而治。
「商於之地四百裏」就這樣才封給了公孫鞅,這之後才有了名傳千古的商君鞅,人稱商鞅。
如果是我,我絕對不敢接受這麽厚重的獎金。看一下秦國地圖就知道了,一下子搶了人家一半的家當啊!就算是後世的金牌經理人,也不可能拿到某個家族企業一半的股權吧。所以孝公死後惠文王駟即位,第一件事就是要殺商鞅,除了做太子時被商鞅欺負過,更重要的恐怕還是「臥榻之側難容他人鼾睡」。
知道楚王逃到了趙國邊境,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去見見這位國君,一定要問個清楚:到底張儀說了什麽,竟讓你信了這番鬼話呢?
不過楚懷王的這次受騙並不是最悲劇的。最悲劇的是張儀死後十年,周赧王十六年,楚王槐三十年,秦王稷八年……這位已經做了三十年君王的熊槐,被騙到秦國武關,以小國國君的待遇受到拘禁。我不知道「史稱」什麽,不過時人稱之為「武關劫盟」。
要說張儀,那是真正的人物。時人都說:「張儀,公孫衍非大丈夫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被張儀騙過的人不在少數,算不得丟人。但是一個做了三十年國君的成年人,被張儀騙得勝似割肉,最後還會被「劫盟」……這該用什麽詞來形容呢?既往不咎?寬宏大量?心寬體胖?
這場戰國史上有名的鬧劇之中,作為主演的秦國並沒有得到多大的好處。因為他們忽略了齊國的兩個人精,一個人稱孟嚐君,一個名叫蘇秦。當時楚國太子熊橫在齊國做人質,齊國扶立太子橫為新的楚王,要到了東國五十裏的土地,成為此次鬧劇的最終受益人。秦國擔著了負義無信的惡名,空關楚懷王,勒索十六城不果,再看看齊國什麽都沒做就拿了夢寐以求的戰略要地,心中一定很蕭瑟吧。
說完楚王的故事,我在眾人不友好的目光之中,緩緩站起身,活動了一下坐得麻木的雙腿,氣定神閑地走到正堂中央,道:「既然知道了前因,後果如何也就呼之欲出了。試問諸君子,楚子逃到我趙國,會牽扯出什麽後果呢?」我環顧一周,也不指望他們能說出來,掰著手指一一數下來:
第一是楚國。熊槐是目前楚王橫的父親。我很難揣測這位年輕的楚王聽說父親逃跑後的反應,是欣喜?是落寞?是遺憾?還是惡向膽邊生?無論他怎麽個糾結都跟我們無關,楚國跟我們趙國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最多派個使臣過來說點廢話。
第二是齊國。他們在上一次的鬧劇中要到了東國五十裏,但是楚王橫比他爹聰明,首先派了上柱國子良去齊國獻地,其次派大司馬昭常去東地駐守,最後還派上大夫景鯉去秦國挑撥秦齊矛盾。所以到目前為止,齊國空有淮北之地的法理所有權,卻沒有實際控製權,尚且停留在打口水仗的階段。他們對一個「被退位」的楚王也不會感興趣。
第三是秦國。楚王是他們拘禁的,留在手裏或許以後還有用。就算再沒用,到時候禮送楚王回國還能洗脫一點惡名。莫名其妙讓楚王跑了的話,那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最後是我們趙國。原本那出鬧劇趙國沒有參與,現在楚王奔趙國來了,不管我們納與不納,都已經卷進去了。
如果拒絕楚王,看似麻煩最小,卻喪失了大國應該有的風度和魄力。從肅候到主父,兩代人熬了那麽多年,總算熬死了一代雄主齊威王,又熬死了另一個一代雄主魏文侯,熬出頭的趙主父擁立了燕王職和秦王稷,勉強成為新一代雄主。現在你是省了麻煩,回頭怎麽跟主父交代呢?
「欲謀其事,先知其人!」我開宗明義,將楚王熊槐的人生從他即位開始娓娓道來,就像是給一群幼兒園小朋友講故事的老師。
風起沙丘 第2章 第二章 關於楚王出逃
我們正在討論的楚王熊槐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楚懷王。
我不是學歷史出身,之所以覺得他不愧為「著名」歷史人物,純粹是因為一個叫張儀的人。
張儀是秦國的相邦,因為擔憂楚國和齊國結盟會對秦國不利,所以一心要破壞楚齊聯盟。他到楚國見到了熊槐,直接報價說:如果跟齊國斷交,秦國割讓「商、於之地六百裏」給楚國。
商於之地六百裏……這是什麽概念?
如果我是穿越來了,可能會和熊槐一樣對此毫無概念,被「六百裏」所欺騙。萬幸我有個喜歡藏書和收集時政消息的師父,使我不至於淪為和熊槐一樣的笑柄。
秦國一直自誇「八百裏秦川」,這還帶有一定的水分,可知「六百裏」的分量之重。
至於商、於之地,那可是一片肥沃而充滿傳奇的土地。
故事要從一個衛國沒落貴族後裔說起,他叫公孫鞅。
公孫鞅初在魏,不為君人者所器重。西行入秦,三麵秦孝公,總算君臣相合,拜左庶長開始變法。兩次變法之後,秦國國力飛騰,南下巴蜀,北上義渠,東至洛水,信心大增,秦孝公心悅誠服地履行了自己當初求賢時的諾言:能強秦國者,寡人與其分土而治。
「商於之地四百裏」就這樣才封給了公孫鞅,這之後才有了名傳千古的商君鞅,人稱商鞅。
如果是我,我絕對不敢接受這麽厚重的獎金。看一下秦國地圖就知道了,一下子搶了人家一半的家當啊!就算是後世的金牌經理人,也不可能拿到某個家族企業一半的股權吧。所以孝公死後惠文王駟即位,第一件事就是要殺商鞅,除了做太子時被商鞅欺負過,更重要的恐怕還是「臥榻之側難容他人鼾睡」。
知道楚王逃到了趙國邊境,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去見見這位國君,一定要問個清楚:到底張儀說了什麽,竟讓你信了這番鬼話呢?
不過楚懷王的這次受騙並不是最悲劇的。最悲劇的是張儀死後十年,周赧王十六年,楚王槐三十年,秦王稷八年……這位已經做了三十年君王的熊槐,被騙到秦國武關,以小國國君的待遇受到拘禁。我不知道「史稱」什麽,不過時人稱之為「武關劫盟」。
要說張儀,那是真正的人物。時人都說:「張儀,公孫衍非大丈夫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被張儀騙過的人不在少數,算不得丟人。但是一個做了三十年國君的成年人,被張儀騙得勝似割肉,最後還會被「劫盟」……這該用什麽詞來形容呢?既往不咎?寬宏大量?心寬體胖?
這場戰國史上有名的鬧劇之中,作為主演的秦國並沒有得到多大的好處。因為他們忽略了齊國的兩個人精,一個人稱孟嚐君,一個名叫蘇秦。當時楚國太子熊橫在齊國做人質,齊國扶立太子橫為新的楚王,要到了東國五十裏的土地,成為此次鬧劇的最終受益人。秦國擔著了負義無信的惡名,空關楚懷王,勒索十六城不果,再看看齊國什麽都沒做就拿了夢寐以求的戰略要地,心中一定很蕭瑟吧。
說完楚王的故事,我在眾人不友好的目光之中,緩緩站起身,活動了一下坐得麻木的雙腿,氣定神閑地走到正堂中央,道:「既然知道了前因,後果如何也就呼之欲出了。試問諸君子,楚子逃到我趙國,會牽扯出什麽後果呢?」我環顧一周,也不指望他們能說出來,掰著手指一一數下來:
第一是楚國。熊槐是目前楚王橫的父親。我很難揣測這位年輕的楚王聽說父親逃跑後的反應,是欣喜?是落寞?是遺憾?還是惡向膽邊生?無論他怎麽個糾結都跟我們無關,楚國跟我們趙國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最多派個使臣過來說點廢話。
第二是齊國。他們在上一次的鬧劇中要到了東國五十裏,但是楚王橫比他爹聰明,首先派了上柱國子良去齊國獻地,其次派大司馬昭常去東地駐守,最後還派上大夫景鯉去秦國挑撥秦齊矛盾。所以到目前為止,齊國空有淮北之地的法理所有權,卻沒有實際控製權,尚且停留在打口水仗的階段。他們對一個「被退位」的楚王也不會感興趣。
第三是秦國。楚王是他們拘禁的,留在手裏或許以後還有用。就算再沒用,到時候禮送楚王回國還能洗脫一點惡名。莫名其妙讓楚王跑了的話,那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最後是我們趙國。原本那出鬧劇趙國沒有參與,現在楚王奔趙國來了,不管我們納與不納,都已經卷進去了。
如果拒絕楚王,看似麻煩最小,卻喪失了大國應該有的風度和魄力。從肅候到主父,兩代人熬了那麽多年,總算熬死了一代雄主齊威王,又熬死了另一個一代雄主魏文侯,熬出頭的趙主父擁立了燕王職和秦王稷,勉強成為新一代雄主。現在你是省了麻煩,回頭怎麽跟主父交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