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張白鹿這個人物,我以為是這種堅持的另一個表現。我不喜歡張白鹿這個人,大多數觀眾似乎也是,可是張白鹿出現在《亮劍》中的意義,我以為絕不是表演一場二女爭夫那樣簡單。
四
這節隻想談談這部作品中的愛情。
影片中趙剛和馮楠的對話帶有一絲超越現實的意味,我們應該感謝編導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寫下的這段對話——因為這裏麵暗示著兩個人未來的命運。
看得出來,馮楠和田墨軒一樣,對共產黨有著自己的擔心,他們都是革命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但應該說兩個人是有所不同的。
田墨軒的思想更加鋒銳。田墨軒或者他的朋友從來沒有把自己和執政者放在一個群體中。看到田墨軒,我想起東吳的張昭。孫權一句“子布諸人各顧妻子”讓張昭一千年翻不了身,但在魏使麵前仗劍國門的,也是張昭,在孫權麵前閉門不納的,也是張昭。僅僅把張昭視為投降派未免太過簡單。他們的牴觸和不滿代表著自己對一切統治者的蔑視。他們的人格和統治者是平等的,並不以參與國事為榮耀和感激。田墨軒們難免食古不化,在現實的政治麵前無論鬍子多長依舊幼稚。在一個太平歲月中,或許還有他們存在的空間,而在一個矛盾尖銳的時代,他們註定走進歷史的陰影。原著中田墨軒在興凱湖農場中的表現,展示的就是這種精神在末路中的光芒。田墨軒用自己最後的一點食物救了老k,然而根本不會平等看他。我們可以說田墨軒從思想上對人不平等,這是他的局限。然而,田墨軒就是田墨軒,他認定了的事情,你無法改變他。田墨軒根本不屑改造。他的死,死於一種殉道的精神,這隻不過是多少代殉道者們故事的一個輪迴,而不在乎對象是誰寧可肉體消亡,也不放棄精神的獨立。你可以說他冥頑,卻不得不承認他的堅定。田墨軒和布魯諾不一樣,但又有一樣的地方——這在於他們都是孤獨的鬥士,都絕不向自己不接受的東西低頭。
在你堅持的時候,誰知道後世怎樣看你?田墨軒的不屑,不屑得有資格。
馮楠和田墨軒不同。田墨軒雖然接受了李雲龍這個女婿,但從不把李視為和自己同一個圈子的一員,那不過是對女兒的投降。馮楠對趙剛的欣賞,意味著她要走進趙剛的世界了。
趙剛和馮楠的愛情開始得極為浪漫,是那種陰陽兩極的相吸,奇異中又透著合理。趙剛和馮楠的相互吸引不是外在的內容。書中對馮楠的描述,顯示馮不是美女,她的吸引力在於氣質而不是相貌。同樣,趙剛對馮楠的吸引,也在那種書生與殺伐共同形成的精神境界。
所以她有那樣一段和趙剛的對話:
趙剛,我見過你。馮楠肯定地說,眼睛在凝視著趙剛。馮楠,我也是。我正在想,是什麽地方……趙剛靜靜地望著她,做沉思狀。你不用想了,那會白白耽誤時間的。愛因斯坦說過時空也能多維存在,我想,咱們可能在另一個時空裏見過,或是……夢中?馮楠的聲音幽幽的,仿佛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有可能。趙剛贊同道,佛教認為人有六輪之回,人死後過奈何橋時被灌了迷魂湯,把前世忘得精光,但也有個別被漏過的,這種人能清楚地記得前世,有可能咱們前世見過,又湊巧都躲過了迷魂湯。
馮楠笑了,笑得很燦爛。趙剛也笑了,笑得很溫和。
影片中,這一段表現了原作的精彩。隨後,馮楠問了兩個奇怪的問題:第一個,“一個青年學生投身革命二十年,出生入死,百戰沙場。從此,世界上少了一個淵博的學者,多了一個殺戮無數的將軍,請問,你在追求什麽?為了什麽?”第二個,“有一天,自由和尊嚴受到傷害,受到挑戰,而你又無力改變現狀,那時你會麵臨著一種選擇,你將選擇什麽呢?反抗或死亡,有時,死亡也是一種反抗。”
進入戀愛中的兩個人,究竟為什麽談起了這樣現實甚至有些殘酷的問題呢?
這第一個問題,我的理解,是馮楠對趙剛的最後探尋,趙剛的回答是“我追求一種完善的、合理的、充滿人性的社會製度,為了自由和尊嚴”。此言一出,我想馮楠對趙剛最後的一絲疑慮也已經消失。
從這段話她明白,趙剛的路,是一個理性選擇而不是盲目尊崇的結果黃埔軍校門前,曾有這樣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其實,無論哪個黨派,都有人懷著同樣的理想,他們信仰某個主義,是因為相信這個主義可以幫助他們實現理想。孫中山如是,趙剛也如是。
這是馮楠和趙剛可以共鳴的地方。馮楠大約也有過疑慮,假如趙剛僅僅是某個主義的狂熱信奉者,她還能夠讓自己愛上這個人麽?
我的看法,馮楠的性格像是淩霄花,她在感情上更願把趙剛視作橡樹,所以她很希望這棵橡樹能夠讓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
第二個問題,有人認為馮楠具備了未卜先知的能力。其實這未免誇大。我想,這是馮楠對於自己未來命運的一個預測。字裏行間,我可以看出的,是兩個字——“黨人”。自古,“黨人”有好下場的極少,而自己的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歷史上正是若幹“黨人”終生困擾的問題。比如蘇軾,他是“舊黨”,但始終無法從良心上去否定“新黨”的一切。而趙剛正是一個“黨人”。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了,建立它的人從歷史上看,無一沒有麵臨抉擇的關頭,即使一次選擇可能僥倖過關,也肯定有第二次等待。趙剛他們不可能例外。於是,馮楠問他:“你將選擇什麽呢?”
四
這節隻想談談這部作品中的愛情。
影片中趙剛和馮楠的對話帶有一絲超越現實的意味,我們應該感謝編導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寫下的這段對話——因為這裏麵暗示著兩個人未來的命運。
看得出來,馮楠和田墨軒一樣,對共產黨有著自己的擔心,他們都是革命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但應該說兩個人是有所不同的。
田墨軒的思想更加鋒銳。田墨軒或者他的朋友從來沒有把自己和執政者放在一個群體中。看到田墨軒,我想起東吳的張昭。孫權一句“子布諸人各顧妻子”讓張昭一千年翻不了身,但在魏使麵前仗劍國門的,也是張昭,在孫權麵前閉門不納的,也是張昭。僅僅把張昭視為投降派未免太過簡單。他們的牴觸和不滿代表著自己對一切統治者的蔑視。他們的人格和統治者是平等的,並不以參與國事為榮耀和感激。田墨軒們難免食古不化,在現實的政治麵前無論鬍子多長依舊幼稚。在一個太平歲月中,或許還有他們存在的空間,而在一個矛盾尖銳的時代,他們註定走進歷史的陰影。原著中田墨軒在興凱湖農場中的表現,展示的就是這種精神在末路中的光芒。田墨軒用自己最後的一點食物救了老k,然而根本不會平等看他。我們可以說田墨軒從思想上對人不平等,這是他的局限。然而,田墨軒就是田墨軒,他認定了的事情,你無法改變他。田墨軒根本不屑改造。他的死,死於一種殉道的精神,這隻不過是多少代殉道者們故事的一個輪迴,而不在乎對象是誰寧可肉體消亡,也不放棄精神的獨立。你可以說他冥頑,卻不得不承認他的堅定。田墨軒和布魯諾不一樣,但又有一樣的地方——這在於他們都是孤獨的鬥士,都絕不向自己不接受的東西低頭。
在你堅持的時候,誰知道後世怎樣看你?田墨軒的不屑,不屑得有資格。
馮楠和田墨軒不同。田墨軒雖然接受了李雲龍這個女婿,但從不把李視為和自己同一個圈子的一員,那不過是對女兒的投降。馮楠對趙剛的欣賞,意味著她要走進趙剛的世界了。
趙剛和馮楠的愛情開始得極為浪漫,是那種陰陽兩極的相吸,奇異中又透著合理。趙剛和馮楠的相互吸引不是外在的內容。書中對馮楠的描述,顯示馮不是美女,她的吸引力在於氣質而不是相貌。同樣,趙剛對馮楠的吸引,也在那種書生與殺伐共同形成的精神境界。
所以她有那樣一段和趙剛的對話:
趙剛,我見過你。馮楠肯定地說,眼睛在凝視著趙剛。馮楠,我也是。我正在想,是什麽地方……趙剛靜靜地望著她,做沉思狀。你不用想了,那會白白耽誤時間的。愛因斯坦說過時空也能多維存在,我想,咱們可能在另一個時空裏見過,或是……夢中?馮楠的聲音幽幽的,仿佛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有可能。趙剛贊同道,佛教認為人有六輪之回,人死後過奈何橋時被灌了迷魂湯,把前世忘得精光,但也有個別被漏過的,這種人能清楚地記得前世,有可能咱們前世見過,又湊巧都躲過了迷魂湯。
馮楠笑了,笑得很燦爛。趙剛也笑了,笑得很溫和。
影片中,這一段表現了原作的精彩。隨後,馮楠問了兩個奇怪的問題:第一個,“一個青年學生投身革命二十年,出生入死,百戰沙場。從此,世界上少了一個淵博的學者,多了一個殺戮無數的將軍,請問,你在追求什麽?為了什麽?”第二個,“有一天,自由和尊嚴受到傷害,受到挑戰,而你又無力改變現狀,那時你會麵臨著一種選擇,你將選擇什麽呢?反抗或死亡,有時,死亡也是一種反抗。”
進入戀愛中的兩個人,究竟為什麽談起了這樣現實甚至有些殘酷的問題呢?
這第一個問題,我的理解,是馮楠對趙剛的最後探尋,趙剛的回答是“我追求一種完善的、合理的、充滿人性的社會製度,為了自由和尊嚴”。此言一出,我想馮楠對趙剛最後的一絲疑慮也已經消失。
從這段話她明白,趙剛的路,是一個理性選擇而不是盲目尊崇的結果黃埔軍校門前,曾有這樣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其實,無論哪個黨派,都有人懷著同樣的理想,他們信仰某個主義,是因為相信這個主義可以幫助他們實現理想。孫中山如是,趙剛也如是。
這是馮楠和趙剛可以共鳴的地方。馮楠大約也有過疑慮,假如趙剛僅僅是某個主義的狂熱信奉者,她還能夠讓自己愛上這個人麽?
我的看法,馮楠的性格像是淩霄花,她在感情上更願把趙剛視作橡樹,所以她很希望這棵橡樹能夠讓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
第二個問題,有人認為馮楠具備了未卜先知的能力。其實這未免誇大。我想,這是馮楠對於自己未來命運的一個預測。字裏行間,我可以看出的,是兩個字——“黨人”。自古,“黨人”有好下場的極少,而自己的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歷史上正是若幹“黨人”終生困擾的問題。比如蘇軾,他是“舊黨”,但始終無法從良心上去否定“新黨”的一切。而趙剛正是一個“黨人”。一個新的政權建立了,建立它的人從歷史上看,無一沒有麵臨抉擇的關頭,即使一次選擇可能僥倖過關,也肯定有第二次等待。趙剛他們不可能例外。於是,馮楠問他:“你將選擇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