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華北治安戰》中記載,日軍獨混第1旅團調動兩個大隊,三天後重新攻占清豐縣城,在縣城內外收斂了“屍體數百具”而後撤回。這些屍體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八路軍公布的斃敵數字。富川少佐當時扶病到場,收斂了名取大尉的屍體,並將其遺留的腰帶、眼鏡等物品寄給日本的家屬。
但是,幾百具屍體,加上一千五百俘虜,還是無法和出征的五千保安隊對上號。
其他的偽軍哪兒去了呢?
那就應該去問曾國藩了——偽軍的保安隊近乎團練,曾國藩最善於組織這種團練式的武裝。但是,和共產黨“保家衛國”,建立子弟兵的觀念不同,曾老闆的看法是,團練式的武裝,不能在家門口打仗,要打,就拉到外麵打去。
這是因為,在家門口打仗,團練武裝的士兵——鄉勇,因為本鄉本土,熟悉環境,一旦交火不利就會跑掉,往親戚家一躲,軍隊的人根本抓不回來他。而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紀律上再差點兒,落單了都可能被老百姓拿糞鋤子砸死,還有哪個鄉勇敢不死戰呢?
估計,沒被八路幹掉的偽保安隊,因為是在本鄉本土作戰,一被擊潰就紛紛散夥,逃回家去了。根據中方資料,八路軍此戰是速戰速決,第二天上午結束戰鬥後,為避開日軍報復性攻擊暫時撤離了清豐,大約打掃戰場和清算戰果都不徹底。所以日方記錄的損失,和八路報的戰果有如此大的差距。
不過,即便是跑了效果也和殲滅差不多。《華北治安戰》中描述此戰後果:“冀南道的保安隊因此戰鬥力急速衰落下去。”而八路軍士氣因此高漲,不但在日軍第1混成旅團撤離後,重新占領清豐,並越發加強了對日占區的攻擊。“此後,南樂縣遭到襲擊,鬆田聯絡官以下全部戰死,第二年,大名城也遭到攻擊,百田聯絡官戰死。”
從這個角度看,土八路即便數錯了數,也算不上什麽大錯誤……
一名侵華日軍眼中的地雷戰
導讀:分析戰例我們可以看出,八路軍對(日軍)汽車的襲擊,常常是緣於對日軍殺害當地住民等殘虐行為的報復。日本人,總是把中國人當成“沒法子”的國民,認為是低一等的民族而加以輕蔑。實際上並非如此。他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以牙還牙的觀念。作為儒教國家,在沒有遭到對手攻擊的時候,便不主動攻擊他人,他們實際是一個有著這樣高貴理念的民族。
——對招遠薑家張家伏擊戰的描述《華北戰紀》桑島節郎
上
電影《地雷戰》是我國經典的抗戰題材影片,同時也是一部當時民兵們經常使用的教學片。作為八路軍在華北抗戰中的重要戰術之一,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膾炙人口。但是,歷史上地雷戰的真容,卻一直不甚為人們所了解,甚至一度有人撰文,稱《地雷戰》是“科幻影片”,真實的歷史上地雷戰對日軍幾乎沒有威脅,反而常常誤傷自己人雲雲。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怪論,一方麵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今天的人們對當年的戰爭漸漸失去感性認識,於是有人便藉機來“打扮歷史”,另一方麵,地雷戰和台兒莊、平型關這樣的一次性戰役不同,它的戰果分散,每一次給敵方造成的殺傷有限,不大可能被記入對方戰史,因此難以證實。缺乏敵方史料對戰果的證實,是地雷戰真相難明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如果看曾直接和八路軍周旋作戰的日軍下層官兵的回憶,就能夠比較清楚地理解他們對於地雷的恐懼。
原日軍獨混第五旅團第十二獨立警備隊衛生曹長桑島節郎,無疑就是這些日軍下層官兵中的一員。1942年,桑島被徵召從軍,到山東與中國抵抗力量作戰。1945年日本戰敗時,桑島等日軍從八路軍的重圍中拚命殺出,沿膠濟線撤退到青島,並從青島乘船回到日本,1946年復員。他所做的戰時回憶錄《華北戰紀》中,多處談到了八路軍地雷戰的威力。
桑島的這本《華北戰紀》,其中包含大量可與中方戰史對照的珍貴資料。例如,他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在中國抗日武裝的軍事精神壓力下,日軍歷史上發生的唯一一次集體暴動譁變事件——館陶事件;他也認真地記述了反戰同盟到他所在的炮樓下進行宣傳的經歷。這些,都是此前研究抗戰史料中的空白點。
桑島節郎(1945.3.山東龍口,時任衛生班長)
薩為了對桑島此書中描述的水道集之戰進行考證,曾發文請求熟悉歷史的朋友幫助,其中順便和春秋中文社區版主胡卓然提到了桑島所描述的地雷戰。
結果,他寫下了一篇翔實文章來討論桑島描述的八路軍地雷戰。全文如下:
在日軍眼皮底下拉響地雷——地雷戰中的“拉雷手”
胡卓然
薩蘇兄在日本搜集到一些“侵華日軍下級軍官對自己參加戰鬥的回憶”,認為“如果對照中國方麵的記載來讀,有些內容會更有價值”。他舉的第一個例子是關於“地雷戰”的——
“例如,有的日本老兵描寫在山東被埋設的地雷一次炸死炸傷九名戰友。靠地雷取得如此戰果是因為八路的地雷並非踏發,而是拉發。八路實行這種地雷戰時,會選拔出特別勇敢和矯健的戰士一名,在距離地雷僅僅十幾米遠的地方(再遠可能拉雷就困難了)控製拉火裝置。他會監視日軍的行進。隻有當地雷可以造成最好的殺傷效果時,才會拉火。當然,這名戰士也因此會遭到未死傷日軍的追射,麵臨極大的生命危險。日軍經常在遭到地雷襲擊後,看到拉火的八路軍戰士從隱蔽的位置一躍而起,飛快地奔跑脫離。
但是,幾百具屍體,加上一千五百俘虜,還是無法和出征的五千保安隊對上號。
其他的偽軍哪兒去了呢?
那就應該去問曾國藩了——偽軍的保安隊近乎團練,曾國藩最善於組織這種團練式的武裝。但是,和共產黨“保家衛國”,建立子弟兵的觀念不同,曾老闆的看法是,團練式的武裝,不能在家門口打仗,要打,就拉到外麵打去。
這是因為,在家門口打仗,團練武裝的士兵——鄉勇,因為本鄉本土,熟悉環境,一旦交火不利就會跑掉,往親戚家一躲,軍隊的人根本抓不回來他。而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紀律上再差點兒,落單了都可能被老百姓拿糞鋤子砸死,還有哪個鄉勇敢不死戰呢?
估計,沒被八路幹掉的偽保安隊,因為是在本鄉本土作戰,一被擊潰就紛紛散夥,逃回家去了。根據中方資料,八路軍此戰是速戰速決,第二天上午結束戰鬥後,為避開日軍報復性攻擊暫時撤離了清豐,大約打掃戰場和清算戰果都不徹底。所以日方記錄的損失,和八路報的戰果有如此大的差距。
不過,即便是跑了效果也和殲滅差不多。《華北治安戰》中描述此戰後果:“冀南道的保安隊因此戰鬥力急速衰落下去。”而八路軍士氣因此高漲,不但在日軍第1混成旅團撤離後,重新占領清豐,並越發加強了對日占區的攻擊。“此後,南樂縣遭到襲擊,鬆田聯絡官以下全部戰死,第二年,大名城也遭到攻擊,百田聯絡官戰死。”
從這個角度看,土八路即便數錯了數,也算不上什麽大錯誤……
一名侵華日軍眼中的地雷戰
導讀:分析戰例我們可以看出,八路軍對(日軍)汽車的襲擊,常常是緣於對日軍殺害當地住民等殘虐行為的報復。日本人,總是把中國人當成“沒法子”的國民,認為是低一等的民族而加以輕蔑。實際上並非如此。他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以牙還牙的觀念。作為儒教國家,在沒有遭到對手攻擊的時候,便不主動攻擊他人,他們實際是一個有著這樣高貴理念的民族。
——對招遠薑家張家伏擊戰的描述《華北戰紀》桑島節郎
上
電影《地雷戰》是我國經典的抗戰題材影片,同時也是一部當時民兵們經常使用的教學片。作為八路軍在華北抗戰中的重要戰術之一,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膾炙人口。但是,歷史上地雷戰的真容,卻一直不甚為人們所了解,甚至一度有人撰文,稱《地雷戰》是“科幻影片”,真實的歷史上地雷戰對日軍幾乎沒有威脅,反而常常誤傷自己人雲雲。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怪論,一方麵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今天的人們對當年的戰爭漸漸失去感性認識,於是有人便藉機來“打扮歷史”,另一方麵,地雷戰和台兒莊、平型關這樣的一次性戰役不同,它的戰果分散,每一次給敵方造成的殺傷有限,不大可能被記入對方戰史,因此難以證實。缺乏敵方史料對戰果的證實,是地雷戰真相難明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如果看曾直接和八路軍周旋作戰的日軍下層官兵的回憶,就能夠比較清楚地理解他們對於地雷的恐懼。
原日軍獨混第五旅團第十二獨立警備隊衛生曹長桑島節郎,無疑就是這些日軍下層官兵中的一員。1942年,桑島被徵召從軍,到山東與中國抵抗力量作戰。1945年日本戰敗時,桑島等日軍從八路軍的重圍中拚命殺出,沿膠濟線撤退到青島,並從青島乘船回到日本,1946年復員。他所做的戰時回憶錄《華北戰紀》中,多處談到了八路軍地雷戰的威力。
桑島的這本《華北戰紀》,其中包含大量可與中方戰史對照的珍貴資料。例如,他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在中國抗日武裝的軍事精神壓力下,日軍歷史上發生的唯一一次集體暴動譁變事件——館陶事件;他也認真地記述了反戰同盟到他所在的炮樓下進行宣傳的經歷。這些,都是此前研究抗戰史料中的空白點。
桑島節郎(1945.3.山東龍口,時任衛生班長)
薩為了對桑島此書中描述的水道集之戰進行考證,曾發文請求熟悉歷史的朋友幫助,其中順便和春秋中文社區版主胡卓然提到了桑島所描述的地雷戰。
結果,他寫下了一篇翔實文章來討論桑島描述的八路軍地雷戰。全文如下:
在日軍眼皮底下拉響地雷——地雷戰中的“拉雷手”
胡卓然
薩蘇兄在日本搜集到一些“侵華日軍下級軍官對自己參加戰鬥的回憶”,認為“如果對照中國方麵的記載來讀,有些內容會更有價值”。他舉的第一個例子是關於“地雷戰”的——
“例如,有的日本老兵描寫在山東被埋設的地雷一次炸死炸傷九名戰友。靠地雷取得如此戰果是因為八路的地雷並非踏發,而是拉發。八路實行這種地雷戰時,會選拔出特別勇敢和矯健的戰士一名,在距離地雷僅僅十幾米遠的地方(再遠可能拉雷就困難了)控製拉火裝置。他會監視日軍的行進。隻有當地雷可以造成最好的殺傷效果時,才會拉火。當然,這名戰士也因此會遭到未死傷日軍的追射,麵臨極大的生命危險。日軍經常在遭到地雷襲擊後,看到拉火的八路軍戰士從隱蔽的位置一躍而起,飛快地奔跑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