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說,以一個騎兵團牽製一個日軍騎兵旅團,129師騎兵團在抗戰中的功績已經堪稱傲人。
日軍騎兵第四旅團始終以攻殺八路軍129師騎兵團為主要任務,所以對騎兵團的情報搜集十分充分,對其作戰特點,兵力戰鬥力十分清楚。
正因為這一點,鬼子才在大辛莊栽了個大跟頭。
這一仗滑稽的地方是該掄馬刀的玩起了槍,該玩槍的卻掄起了馬刀,結果本來是必勝的日軍騎兵反而吃了虧。
日本貴族兵種騎兵部隊
根據薩在日本查考該旅團的作戰資料,與大辛莊之戰相對應的應該是日軍記載的“黃沙溝遭遇戰”,參戰日軍為騎兵第四旅團第二十六聯隊。該戰日軍沒有記載己方損失數量,但參戰日軍將當時被打死的戰馬馬鬃割下,在愛知縣豐橋市王崎町建立了一個“愛馬の鬣”紀念碑(日軍投降時將馬匹交給中國,也曾割下馬鬃帶回國到此碑下焚毀紀念。1988年曾重寫碑文),由此可見當時日軍的傷亡不在少數。
大辛莊一戰,應該說129師騎兵團是被迫應戰。
實際上,在這兩支騎兵部隊雙方經年累月的鬥智鬥勇中,很少出現麵對麵的局麵。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曾玉良團長始終努力迴避與騎兵第四旅團的正麵交鋒。倒是鬼子一直追求和騎兵團“堂堂正正”拚上一次馬刀,比比業務水平,卻始終不可得。
隻有兩次騎兵團主動去碰騎兵第四旅團的局麵。
一次是1943年9月,五分區司令員朱程帶軍分區直屬機關,還有民一團五個連以及一個騎兵連在山東曹縣與第四騎兵旅團遭遇。因為部隊新兵較多,戰鬥力和戰術組織都不好,被包圍在王廠村,守著一個土圍子苦戰八個小時,最後朱程司令員等都犧牲了。這一戰騎兵團奉命救援,可惜還沒趕到朱司令已經戰死了,否則和第四騎兵旅團的一戰無可避免。
另一次就是大辛莊,這一次也是狹路相逢——軍區總部就在後麵,這個時候已經“不惜一切代價”了。
說起來,129師騎兵團在騎兵中是一支當時已經很少見的輕騎兵,主要業務還真是拚馬刀。
所謂輕騎兵,就沒有護甲,依靠高機動性攻擊敵軍,是依靠馬刀和馬槍與敵進行騎行作戰的騎兵部隊。在近代騎兵分類史上,這種在馬上與敵人作戰的騎兵,除了依靠高機動性攻擊敵軍的輕騎兵,還包括有具備一定的護甲,依靠馬刀解決戰鬥的剽騎兵;有較厚護甲,使用火槍的胸甲騎兵等。隨著戰場火力密度的日益增強,已經沒有能夠保護騎手全部要害的護甲。因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輕騎兵以外的馬上作戰兵種都已經消亡,連輕騎兵也成為淘汰邊緣的兵種。代之而起的,是騎馬行進,下馬作戰的槍騎兵。
應該說這種結合了騎兵高機動性與步兵密集火力優點的槍騎兵,是當時騎兵較為先進的作戰方式。八路軍華北各部中,冀中軍區騎兵團、冀南軍區騎兵團等部,都是槍騎兵。唯獨129師騎兵團是輕騎兵,也唯獨這個騎兵團在敵後堅持了下來。
落後的兵種反而更有生命力,說來有些奇怪。這是因為,槍騎兵有一個致命弱點——戰鬥開始前,至少要分出三分之一的人員去看馬。這首先減少了部隊戰鬥人員,而且如果沒有穩固後防,馬匹所在之處就是敵軍攻擊的軟肋。
其實,薩個人認為槍騎兵在抗戰中最致命的問題還不在上麵所列出的部分,而是它使整個作戰的體係變得複雜。對於八路軍騎兵來說,敵後機動作戰需要極端的簡練、輕捷,任何與這一原則相違背的戰術都會在嚴酷的戰場環境中遭到淘汰。一人一騎,說打就打,說走就走,作為輕騎兵,129師騎兵團這個優點使它能夠生存下來。
當然,輕騎兵在密集火力麵前的致命弱點,使騎兵團不得不承受戰鬥中的重大傷亡損失,這個團抗戰中團長、政委、各連連長犧牲負傷的名單令人觸目驚心,就是這個原因。
日軍對騎兵團的情報做得很細,當然知道這是一支輕騎兵。
相對說起來,日軍的第四騎兵旅團,倒是一支更為先進的槍騎兵,作戰時主要是玩火器的。
既然如此,我們幹嗎迴避和他拚馬刀呢?
原因也很簡單,知己知彼,日軍作八路的情報,八路也作日軍的情報。這騎兵第四旅團雖然是槍騎兵,但日常馬上作戰的訓練水準也很高。要和騎兵第四旅團拚馬刀,八路軍還真未必能占到便宜。八路軍的騎兵團是專門欺負鬼子步兵的,有軟豆腐吃幹嘛跟你的硬石頭碰呢?
這讓我想起了和一位北京老刑警的對話,薩曾說他抓捕某個“江洋大盜”的辦法有些不過癮,應該堂堂正正一戰,以飛賊的手段破飛賊,讓人家輸得口服心服。人家老警察一愣,問我:“咱是警察啊,讓他輸得口服心服,有必要嗎?”
是啊,咱是打鬼子的,跟你“堂堂正正”比業務水平,有必要嗎?
下
其實抗戰中和日軍騎兵的對決,還真是發生過幾次。國民黨軍的馬家騎兵曾在淮泗和日軍騎兵碰過一次,那一仗在內戰中堪稱反動透頂的馬家軍打得十分慘烈頑強。雖然給日軍造成了較大損失,但馬背上長大的馬家精騎,竟然幹不過日軍的槍騎兵,的確有點兒讓人奇怪。最後發現問題出在馬刀上——馬家軍的馬刀比日軍短一截,質量上也有差距,打起來吃了不少虧。
日軍騎兵第四旅團始終以攻殺八路軍129師騎兵團為主要任務,所以對騎兵團的情報搜集十分充分,對其作戰特點,兵力戰鬥力十分清楚。
正因為這一點,鬼子才在大辛莊栽了個大跟頭。
這一仗滑稽的地方是該掄馬刀的玩起了槍,該玩槍的卻掄起了馬刀,結果本來是必勝的日軍騎兵反而吃了虧。
日本貴族兵種騎兵部隊
根據薩在日本查考該旅團的作戰資料,與大辛莊之戰相對應的應該是日軍記載的“黃沙溝遭遇戰”,參戰日軍為騎兵第四旅團第二十六聯隊。該戰日軍沒有記載己方損失數量,但參戰日軍將當時被打死的戰馬馬鬃割下,在愛知縣豐橋市王崎町建立了一個“愛馬の鬣”紀念碑(日軍投降時將馬匹交給中國,也曾割下馬鬃帶回國到此碑下焚毀紀念。1988年曾重寫碑文),由此可見當時日軍的傷亡不在少數。
大辛莊一戰,應該說129師騎兵團是被迫應戰。
實際上,在這兩支騎兵部隊雙方經年累月的鬥智鬥勇中,很少出現麵對麵的局麵。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曾玉良團長始終努力迴避與騎兵第四旅團的正麵交鋒。倒是鬼子一直追求和騎兵團“堂堂正正”拚上一次馬刀,比比業務水平,卻始終不可得。
隻有兩次騎兵團主動去碰騎兵第四旅團的局麵。
一次是1943年9月,五分區司令員朱程帶軍分區直屬機關,還有民一團五個連以及一個騎兵連在山東曹縣與第四騎兵旅團遭遇。因為部隊新兵較多,戰鬥力和戰術組織都不好,被包圍在王廠村,守著一個土圍子苦戰八個小時,最後朱程司令員等都犧牲了。這一戰騎兵團奉命救援,可惜還沒趕到朱司令已經戰死了,否則和第四騎兵旅團的一戰無可避免。
另一次就是大辛莊,這一次也是狹路相逢——軍區總部就在後麵,這個時候已經“不惜一切代價”了。
說起來,129師騎兵團在騎兵中是一支當時已經很少見的輕騎兵,主要業務還真是拚馬刀。
所謂輕騎兵,就沒有護甲,依靠高機動性攻擊敵軍,是依靠馬刀和馬槍與敵進行騎行作戰的騎兵部隊。在近代騎兵分類史上,這種在馬上與敵人作戰的騎兵,除了依靠高機動性攻擊敵軍的輕騎兵,還包括有具備一定的護甲,依靠馬刀解決戰鬥的剽騎兵;有較厚護甲,使用火槍的胸甲騎兵等。隨著戰場火力密度的日益增強,已經沒有能夠保護騎手全部要害的護甲。因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輕騎兵以外的馬上作戰兵種都已經消亡,連輕騎兵也成為淘汰邊緣的兵種。代之而起的,是騎馬行進,下馬作戰的槍騎兵。
應該說這種結合了騎兵高機動性與步兵密集火力優點的槍騎兵,是當時騎兵較為先進的作戰方式。八路軍華北各部中,冀中軍區騎兵團、冀南軍區騎兵團等部,都是槍騎兵。唯獨129師騎兵團是輕騎兵,也唯獨這個騎兵團在敵後堅持了下來。
落後的兵種反而更有生命力,說來有些奇怪。這是因為,槍騎兵有一個致命弱點——戰鬥開始前,至少要分出三分之一的人員去看馬。這首先減少了部隊戰鬥人員,而且如果沒有穩固後防,馬匹所在之處就是敵軍攻擊的軟肋。
其實,薩個人認為槍騎兵在抗戰中最致命的問題還不在上麵所列出的部分,而是它使整個作戰的體係變得複雜。對於八路軍騎兵來說,敵後機動作戰需要極端的簡練、輕捷,任何與這一原則相違背的戰術都會在嚴酷的戰場環境中遭到淘汰。一人一騎,說打就打,說走就走,作為輕騎兵,129師騎兵團這個優點使它能夠生存下來。
當然,輕騎兵在密集火力麵前的致命弱點,使騎兵團不得不承受戰鬥中的重大傷亡損失,這個團抗戰中團長、政委、各連連長犧牲負傷的名單令人觸目驚心,就是這個原因。
日軍對騎兵團的情報做得很細,當然知道這是一支輕騎兵。
相對說起來,日軍的第四騎兵旅團,倒是一支更為先進的槍騎兵,作戰時主要是玩火器的。
既然如此,我們幹嗎迴避和他拚馬刀呢?
原因也很簡單,知己知彼,日軍作八路的情報,八路也作日軍的情報。這騎兵第四旅團雖然是槍騎兵,但日常馬上作戰的訓練水準也很高。要和騎兵第四旅團拚馬刀,八路軍還真未必能占到便宜。八路軍的騎兵團是專門欺負鬼子步兵的,有軟豆腐吃幹嘛跟你的硬石頭碰呢?
這讓我想起了和一位北京老刑警的對話,薩曾說他抓捕某個“江洋大盜”的辦法有些不過癮,應該堂堂正正一戰,以飛賊的手段破飛賊,讓人家輸得口服心服。人家老警察一愣,問我:“咱是警察啊,讓他輸得口服心服,有必要嗎?”
是啊,咱是打鬼子的,跟你“堂堂正正”比業務水平,有必要嗎?
下
其實抗戰中和日軍騎兵的對決,還真是發生過幾次。國民黨軍的馬家騎兵曾在淮泗和日軍騎兵碰過一次,那一仗在內戰中堪稱反動透頂的馬家軍打得十分慘烈頑強。雖然給日軍造成了較大損失,但馬背上長大的馬家精騎,竟然幹不過日軍的槍騎兵,的確有點兒讓人奇怪。最後發現問題出在馬刀上——馬家軍的馬刀比日軍短一截,質量上也有差距,打起來吃了不少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