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李長風走後,韓可孤感覺到有些累,看來人不服老確實不行,這些日子過腦子的事情多了些,一時半會兒緩不過來呢!他長長伸了個懶腰,見兒子相送李大人還未歸來,便獨自行出房門,沿著碑廊甬道散步。蕭平之幾次邀請韓可孤入城中辦公,他沒有同意,一來圖的清靜,方便思考事情;二來距離墾軍駐地較近,方便處理公務,最主要是為了避嫌,避篡政之嫌。當然這最後一條隻能放在心裏,是不可以言表的。
這家祠堂占地很廣,已經超越出國家等級憲製,隻不過地在偏遠,所謂民不舉官不究就在此例。由於日久無人打理,又時值冬季,祠堂四周一派枯敗荒涼,卻也因此多出一股悲壯味道。千山鳥飛絕,白霜覆黑土,肆虐的寒風呼嘯著似乎要把這世上的一切都裹挾而去,隻有青青鬆樹在一派蕭條之中顯示著不一樣的生命力。
難得能夠看到蕭狗子安安靜靜坐在牌坊前的小土坎上麵對著寥闊蒼天發呆,或許是念家了吧?韓可孤也想著自己那個己然沒了親人的家鄉,眼中一片潮濕。
☆、第一百三十三節
經過許多時日的醞釀修改,更名為鄉軍的初期團製始於北安州時期的墾軍團結兵,經李長風與李新諸人稿成,最後又經韓可孤完善補充而確定下來。
鄉軍仍用團製,下設三個營,每營正兵五百人,配副兵。副兵即是最初的輔丁,與原來不做添加,仍按整營均算以一對一配置,一般不直接參與戰鬥,平日做為日常勞動主力,但要求定期集訓,做為戰場輔助和候補力量。
營以下細化,仍延稱為甲,一營千人,劃五甲,甲之下分十火。李長風仍念念不忘火勢厲害,提出每營設火甲劃入遠攻弓箭手序列。
如此,在副兵、正兵、火長、甲長之外,另有帳房、文書、參知、司副、營統領計十人,故而每營實際編製五百零九人次。
李長風思維細膩,考慮得周全,為了適應日後隨時擴軍需要,在大營之後,另設小營,以五百人做為基數,級別按人數遞進。
營製雖有大小之分,但兵種構成卻是相同,弓箭手仍延用以往排射戰術,一正二副成組,提高射擊速度。刀槍手不設副兵,援引改造後的當初李長風在平州起義時採用的三才陣法攻擊模式。使箭及遠,刀近博,兩者有機結合,形成有效層次進攻、防禦體係。
鑑於遼國境土日近萎縮,馬匹供給勢必出現缺口,關東建議將原有步甲增建成營。他的理由很簡單,騎兵雖然在平地上跑得快,但是進入到逼仄複雜地形中就隻能像一步三晃悠、半天磨蹭不出幾步的老王八一樣,甚至比它都不如。王八還有個硬殼子扣著禁揍,可騎兵隻能擎著挨打。這時候的步兵表現便不同,隻要訓練得好,火刀火海都去得。這便是大象與猴子的不同巧妙之處。一席話說得大家都笑起來,蔡高嶺這麽個冷臉不會樂的人都捂起肚子笑罵他:似你這般如潑猴一樣活泛身子的人,世上能有幾個?
雖然關東的話說得有些玩笑,卻蘊含了一定道理。韓可孤當即拍板,每團除日常馬術訓練之外,加大步科訓練力度,團中專設步營,在實戰時合理組合,各取優勢。
軍中武藝高超之將不缺,但大多都有職務,甚至有的已經兼任數職,所以戚豹得償所願,被直接提拔到步營司副的位置,專事訓導之責。
韓可孤之所以要獨出心裁,另立軍製,其目的是看到遼國後期的京州軍、皮室軍、族部軍甚至忝為皇室親信的宮帳軍中官兵腐敗到了極致。他要從根本上杜絕這種惡劣影響,拋棄掉原有的那一套己經不適合當前需要的東西。
唯上樑端正下樑才能不歪,將為兵首,兵質優劣在將,將官優劣在選。這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一絲馬虎敷衍都來不得,李長風順延以往韓大人提拔官吏參照科考製度的思路,幾經易稿終於製定出選取將仕的條件和辦法。
其一,才堪以用;其二,戰不畏死;其三,絕對服從;其四,甘苦同共;其五,忠義血性。
韓可孤任免官吏,歷來重視德才兼備。他最屬意最後一項,無忠義者,不可以為謀,無血性者何以言勇?
宋末多出叛逆,睦州方臘、南詔鍾相、粵東陳吊眼,以及如今歸入自己麾下的古意、常家兄弟、楊天王、李太子諸人無不是被苦難逼上的梁山,在昂揚抗爭中,堅決履行了兄弟間的忠誠義氣,憑一腔血勇馳騁南北,所過披靡。與宋國乃至大遼的官場腐化、軍營頹廢形成強烈對比。
韓可孤有一項優點就是善聽。此善非是耳根軟,沒有自己的主意,而是從善如流之善,李長風的略書中有一段話最讓他贊同:‘觀史,凡任將皆以上官任命至已成之軍。領不諧之兵,若能力卓絕者,可約束。若非,情義則不達,或成積疾。’所以韓可孤決定摒棄舊習,先擇將而後募兵,以源汲水層層出遞,先團統帶而後營官,有營官而再甲目,直至副兵,如此類推。
這種想法的形成有受京州軍武騎營兵的啟發,他們之所以在遼軍裏橫行無忌,依仗的就是這些人多為同州同府甚至同裏的同鄉親戚,有感情基礎在裏麵,互成臂膀,容易抱起團一致針對外敵。
韓可孤提倡這種做法,由將至勇之間相習有素,風俗亦同,能知彼此性情能力才方便束理。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清高如李長風者也不免俗,雖然現階段軍府大倉中銀錢短缺,但手裏有種糧的兵,眼前是長糧的田,在亂世之中糧食可比銀錢更加具有吸引力,在他製定的發餉章程裏,正兵收入折算過來要比京州軍口糧多出近一倍。官開薪俸更高,以級別論,按統帶人數增減。
這家祠堂占地很廣,已經超越出國家等級憲製,隻不過地在偏遠,所謂民不舉官不究就在此例。由於日久無人打理,又時值冬季,祠堂四周一派枯敗荒涼,卻也因此多出一股悲壯味道。千山鳥飛絕,白霜覆黑土,肆虐的寒風呼嘯著似乎要把這世上的一切都裹挾而去,隻有青青鬆樹在一派蕭條之中顯示著不一樣的生命力。
難得能夠看到蕭狗子安安靜靜坐在牌坊前的小土坎上麵對著寥闊蒼天發呆,或許是念家了吧?韓可孤也想著自己那個己然沒了親人的家鄉,眼中一片潮濕。
☆、第一百三十三節
經過許多時日的醞釀修改,更名為鄉軍的初期團製始於北安州時期的墾軍團結兵,經李長風與李新諸人稿成,最後又經韓可孤完善補充而確定下來。
鄉軍仍用團製,下設三個營,每營正兵五百人,配副兵。副兵即是最初的輔丁,與原來不做添加,仍按整營均算以一對一配置,一般不直接參與戰鬥,平日做為日常勞動主力,但要求定期集訓,做為戰場輔助和候補力量。
營以下細化,仍延稱為甲,一營千人,劃五甲,甲之下分十火。李長風仍念念不忘火勢厲害,提出每營設火甲劃入遠攻弓箭手序列。
如此,在副兵、正兵、火長、甲長之外,另有帳房、文書、參知、司副、營統領計十人,故而每營實際編製五百零九人次。
李長風思維細膩,考慮得周全,為了適應日後隨時擴軍需要,在大營之後,另設小營,以五百人做為基數,級別按人數遞進。
營製雖有大小之分,但兵種構成卻是相同,弓箭手仍延用以往排射戰術,一正二副成組,提高射擊速度。刀槍手不設副兵,援引改造後的當初李長風在平州起義時採用的三才陣法攻擊模式。使箭及遠,刀近博,兩者有機結合,形成有效層次進攻、防禦體係。
鑑於遼國境土日近萎縮,馬匹供給勢必出現缺口,關東建議將原有步甲增建成營。他的理由很簡單,騎兵雖然在平地上跑得快,但是進入到逼仄複雜地形中就隻能像一步三晃悠、半天磨蹭不出幾步的老王八一樣,甚至比它都不如。王八還有個硬殼子扣著禁揍,可騎兵隻能擎著挨打。這時候的步兵表現便不同,隻要訓練得好,火刀火海都去得。這便是大象與猴子的不同巧妙之處。一席話說得大家都笑起來,蔡高嶺這麽個冷臉不會樂的人都捂起肚子笑罵他:似你這般如潑猴一樣活泛身子的人,世上能有幾個?
雖然關東的話說得有些玩笑,卻蘊含了一定道理。韓可孤當即拍板,每團除日常馬術訓練之外,加大步科訓練力度,團中專設步營,在實戰時合理組合,各取優勢。
軍中武藝高超之將不缺,但大多都有職務,甚至有的已經兼任數職,所以戚豹得償所願,被直接提拔到步營司副的位置,專事訓導之責。
韓可孤之所以要獨出心裁,另立軍製,其目的是看到遼國後期的京州軍、皮室軍、族部軍甚至忝為皇室親信的宮帳軍中官兵腐敗到了極致。他要從根本上杜絕這種惡劣影響,拋棄掉原有的那一套己經不適合當前需要的東西。
唯上樑端正下樑才能不歪,將為兵首,兵質優劣在將,將官優劣在選。這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一絲馬虎敷衍都來不得,李長風順延以往韓大人提拔官吏參照科考製度的思路,幾經易稿終於製定出選取將仕的條件和辦法。
其一,才堪以用;其二,戰不畏死;其三,絕對服從;其四,甘苦同共;其五,忠義血性。
韓可孤任免官吏,歷來重視德才兼備。他最屬意最後一項,無忠義者,不可以為謀,無血性者何以言勇?
宋末多出叛逆,睦州方臘、南詔鍾相、粵東陳吊眼,以及如今歸入自己麾下的古意、常家兄弟、楊天王、李太子諸人無不是被苦難逼上的梁山,在昂揚抗爭中,堅決履行了兄弟間的忠誠義氣,憑一腔血勇馳騁南北,所過披靡。與宋國乃至大遼的官場腐化、軍營頹廢形成強烈對比。
韓可孤有一項優點就是善聽。此善非是耳根軟,沒有自己的主意,而是從善如流之善,李長風的略書中有一段話最讓他贊同:‘觀史,凡任將皆以上官任命至已成之軍。領不諧之兵,若能力卓絕者,可約束。若非,情義則不達,或成積疾。’所以韓可孤決定摒棄舊習,先擇將而後募兵,以源汲水層層出遞,先團統帶而後營官,有營官而再甲目,直至副兵,如此類推。
這種想法的形成有受京州軍武騎營兵的啟發,他們之所以在遼軍裏橫行無忌,依仗的就是這些人多為同州同府甚至同裏的同鄉親戚,有感情基礎在裏麵,互成臂膀,容易抱起團一致針對外敵。
韓可孤提倡這種做法,由將至勇之間相習有素,風俗亦同,能知彼此性情能力才方便束理。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清高如李長風者也不免俗,雖然現階段軍府大倉中銀錢短缺,但手裏有種糧的兵,眼前是長糧的田,在亂世之中糧食可比銀錢更加具有吸引力,在他製定的發餉章程裏,正兵收入折算過來要比京州軍口糧多出近一倍。官開薪俸更高,以級別論,按統帶人數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