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己並不信這一類的怪力亂神,但也禁不了許多人會由此聯想到那位穿著紫色彩衣翩翩做舞的契丹神女源祖,錚錚的彈奏著那把發出天籟之音的九天琴器,沿湟河順流而下,去向木葉山約會情郎時所騎的那頭青牛。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段近乎神話的傳說,才讓天祚帝特別的寵信自己吧。可現在,韓可孤的性命卻已在須臾了,看來老天爺是決定要收回自己這頭老牛嘍。若是死後有人收殮,能夠把這副遺骸葬到村子西山上的那棵據說已經存活了有兩百多年的老榆樹下,便就了無遺憾了,想來後世的侄男望女們一定會在這棵樹的前後左右植上些花草樹木的,再選出兩棵上好一點兒的做成神門,每到了年裏節令把些個紅繩祭禮掛到枝椏上,繞著這棵葬樹翩翩蹈祈,辦一場“瑟瑟儀”,來上一段“蹄林大舞”,倒也不覺寂寞了。唉,隻可憐跟著自己擔驚受累了大半輩子的糟糠老伴兒了,這一去,她和孩子們的天就算是塌了下來。但願那些個平日裏擁前呼後的親朋好友們不都是淺眼皮子的勢利之人,也整一出兒“人走茶就涼”的庸俗把戲。
☆、第三節
一心思死之際,便聽見府門那裏持續著傳來一陣高過一陣的吵嚷吶喊,刀槍碰撞的鏗鏘聲中,腳步雜遝而進。竟然有幾支箭矢帶著“颼颼”的嗚咽風響直射進了大堂,剁到堂柱上顫悠悠的亂擺羽尾。
甲冑“叮噹”之聲驟起,一標兵勇撥亂了人群,魚貫般直到了階下,一員偏將昂昂然進到堂上,傲慢的神色間倒還稍稍流露出幾許恭敬,略作了一揖後說道:
“我家將軍有請韓大人過山中大營一敘。”
微閉著的雙目並不睜開,“可知所敘何事?”韓可孤輕輕頓了一頓,故意地裝著糊塗。
“請大人共謀討逆大事。”
“我日前已經數次回復過你家將軍,此事不談也罷。”
“將爺吩咐。”偏將再拱手,“小將此來務必要請大人過營,還望大人多行方便。”
說罷,一雙桀驁的眼睛,掃了掃韓可孤,接著就向堂外擁擠不堪的人群瞧過去,威脅之意儼然。
韓可孤看了看堂下這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們,正手持著寒光泠泠的刀槍直對向畏畏縮縮的一眾百姓,把本來就沉著的心一橫,不敢堅持,狠咬咬牙站起了身子。
“也罷,我且隨你走上這一遭。”
再不去理睬那員偏將,徑直走下了正堂,往府外而去。滿庭院的百姓們略亂了亂,原來被官兵們強打出來的狹促通道又寬了寬,一時間吵吵鬧鬧的場麵靜了下來,隻有幾個懷抱的嬰兒偶爾不懂事兒的哭叫幾聲,就被家大人手忙腳亂的捂住了小嘴兒.....,大家默默地目送著韓大人離去。韓可孤並不向四周觀望,隻快速地穿過屏著呼吸的人們,踏步鑽進了高軍士兵早已經備下的馬車。隨著車夫一聲吆喝,便在官兵的前擁後簇下,奔向城外去了。
透過被風颳開的車簾縫隙,韓可孤望著遍路悽惶的人們和破敗不堪的街市房舍,心中不免一陣陣的悲愴,拔涼拔涼的一股氣直衝向了腦門。這才幾年的功夫,國事竟然如此的衰敗不堪了謔。
自從天祚帝執政以來,一味的好遊戲,喜從禽之樂,以開國之初先帝定下的“捺缽”辦公為理由,常常帶著一眾文武大臣遊獵四方,卻耽擱著不問政事,隻被耶律乙辛、蕭奉先幾個阿諛小人忽悠得五迷三道,偏聽偏信地任由他們把持朝綱,可著勁兒的肆意妄為,卻疏遠蕭兀納、耶律石柳這般賢良卓見的大臣,造下太子浚冤案,很是涼了一大批的耿耿忠心。後來更是任用“有才而貪”的北院樞密使耶律阿思來清查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乙辛大案”,讓他得了機會廣受賄賂,敷衍塞責,縱容那些貪墨之徒繼續用事、阿諛奉承之人竟相提拔,而真正的忠臣良將們卻大多因為不懂得權宜,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些排擠打擊,甚至有的竟被安上個莫須有的罪名,胡亂就下了大獄。致使朝中可堪用的人才越來越少,以至於邊備也鬆弛了,加上這些佞臣為了投皇帝的所好,竟妄自增加了對“海東青”和“東珠”的徵收數量,導致女真完顏氏抗遼之心日盛,聚兵在各邊塞隘口不斷地撩撥挑釁。可天祚帝偏又不把這些重要的諜報放在心上,還是一味專信隻會唱喜歌討好奉迎的蕭奉先兄弟,使得對女真問題上的處置一錯再錯,貽誤了大好戰機。天慶四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誓師勵眾,向寧江州侵擾,大敗渤海軍之後,漢軍都部置蕭陶蘇幹就曾提出“女真國雖小,其人勇而善射。自執我叛人蕭海裏,勢益張。我兵久不練,若遇強敵,稍有不利,諸部離心,不可製也。如今之計,莫若大發諸道兵,以威壓之,庶可服也。”這則建議真是闡明了當時的形勢,女真族部隊中的戰員雖然不多,但抱團合眾,悍不畏死,而且最善於騎射,加上自己這一方又有叛徒蕭海裏等逆臣投靠了他們,深入了解到本朝的戰術方略,知己知彼使戰鬥力直線上升。而我軍卻經久不歷戰事,加上疏於演練,刀槍都鏽鈍了,如果一戰得勝倒還罷了,可一旦戰敗,各部兵將勢必會對朝廷失去信心,離心離德而不服調遣。所以在那時如果朝廷廷依了蕭陶蘇幹的建議,整合天下兵馬,以人數上的壓倒性優勢來懾服完顏一族也不失為上策。隻可惜天祚帝竟舍了如此良策不用,隻信蕭奉先,斥陶蘇幹大人之謀是在“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欽點奉先之弟掛帥,盲目地集結起正在滑水北屯駐的幾隊烏合之兵就出了河店。“一將無能,累死千軍”派遣如此一個好大喜功,胸中全無點墨的庸人帶兵打仗,結果可想而知了,果不期然就是一場慘敗。。。。這般的邪正不辨,任人唯親,怎麽會不令朝中上下倍感失望呢!也難怪各地貴族紛紛有了反叛之心,有一部分文武大員也萌生了另立新君的想法…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段近乎神話的傳說,才讓天祚帝特別的寵信自己吧。可現在,韓可孤的性命卻已在須臾了,看來老天爺是決定要收回自己這頭老牛嘍。若是死後有人收殮,能夠把這副遺骸葬到村子西山上的那棵據說已經存活了有兩百多年的老榆樹下,便就了無遺憾了,想來後世的侄男望女們一定會在這棵樹的前後左右植上些花草樹木的,再選出兩棵上好一點兒的做成神門,每到了年裏節令把些個紅繩祭禮掛到枝椏上,繞著這棵葬樹翩翩蹈祈,辦一場“瑟瑟儀”,來上一段“蹄林大舞”,倒也不覺寂寞了。唉,隻可憐跟著自己擔驚受累了大半輩子的糟糠老伴兒了,這一去,她和孩子們的天就算是塌了下來。但願那些個平日裏擁前呼後的親朋好友們不都是淺眼皮子的勢利之人,也整一出兒“人走茶就涼”的庸俗把戲。
☆、第三節
一心思死之際,便聽見府門那裏持續著傳來一陣高過一陣的吵嚷吶喊,刀槍碰撞的鏗鏘聲中,腳步雜遝而進。竟然有幾支箭矢帶著“颼颼”的嗚咽風響直射進了大堂,剁到堂柱上顫悠悠的亂擺羽尾。
甲冑“叮噹”之聲驟起,一標兵勇撥亂了人群,魚貫般直到了階下,一員偏將昂昂然進到堂上,傲慢的神色間倒還稍稍流露出幾許恭敬,略作了一揖後說道:
“我家將軍有請韓大人過山中大營一敘。”
微閉著的雙目並不睜開,“可知所敘何事?”韓可孤輕輕頓了一頓,故意地裝著糊塗。
“請大人共謀討逆大事。”
“我日前已經數次回復過你家將軍,此事不談也罷。”
“將爺吩咐。”偏將再拱手,“小將此來務必要請大人過營,還望大人多行方便。”
說罷,一雙桀驁的眼睛,掃了掃韓可孤,接著就向堂外擁擠不堪的人群瞧過去,威脅之意儼然。
韓可孤看了看堂下這一群如狼似虎的士兵們,正手持著寒光泠泠的刀槍直對向畏畏縮縮的一眾百姓,把本來就沉著的心一橫,不敢堅持,狠咬咬牙站起了身子。
“也罷,我且隨你走上這一遭。”
再不去理睬那員偏將,徑直走下了正堂,往府外而去。滿庭院的百姓們略亂了亂,原來被官兵們強打出來的狹促通道又寬了寬,一時間吵吵鬧鬧的場麵靜了下來,隻有幾個懷抱的嬰兒偶爾不懂事兒的哭叫幾聲,就被家大人手忙腳亂的捂住了小嘴兒.....,大家默默地目送著韓大人離去。韓可孤並不向四周觀望,隻快速地穿過屏著呼吸的人們,踏步鑽進了高軍士兵早已經備下的馬車。隨著車夫一聲吆喝,便在官兵的前擁後簇下,奔向城外去了。
透過被風颳開的車簾縫隙,韓可孤望著遍路悽惶的人們和破敗不堪的街市房舍,心中不免一陣陣的悲愴,拔涼拔涼的一股氣直衝向了腦門。這才幾年的功夫,國事竟然如此的衰敗不堪了謔。
自從天祚帝執政以來,一味的好遊戲,喜從禽之樂,以開國之初先帝定下的“捺缽”辦公為理由,常常帶著一眾文武大臣遊獵四方,卻耽擱著不問政事,隻被耶律乙辛、蕭奉先幾個阿諛小人忽悠得五迷三道,偏聽偏信地任由他們把持朝綱,可著勁兒的肆意妄為,卻疏遠蕭兀納、耶律石柳這般賢良卓見的大臣,造下太子浚冤案,很是涼了一大批的耿耿忠心。後來更是任用“有才而貪”的北院樞密使耶律阿思來清查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乙辛大案”,讓他得了機會廣受賄賂,敷衍塞責,縱容那些貪墨之徒繼續用事、阿諛奉承之人竟相提拔,而真正的忠臣良將們卻大多因為不懂得權宜,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些排擠打擊,甚至有的竟被安上個莫須有的罪名,胡亂就下了大獄。致使朝中可堪用的人才越來越少,以至於邊備也鬆弛了,加上這些佞臣為了投皇帝的所好,竟妄自增加了對“海東青”和“東珠”的徵收數量,導致女真完顏氏抗遼之心日盛,聚兵在各邊塞隘口不斷地撩撥挑釁。可天祚帝偏又不把這些重要的諜報放在心上,還是一味專信隻會唱喜歌討好奉迎的蕭奉先兄弟,使得對女真問題上的處置一錯再錯,貽誤了大好戰機。天慶四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誓師勵眾,向寧江州侵擾,大敗渤海軍之後,漢軍都部置蕭陶蘇幹就曾提出“女真國雖小,其人勇而善射。自執我叛人蕭海裏,勢益張。我兵久不練,若遇強敵,稍有不利,諸部離心,不可製也。如今之計,莫若大發諸道兵,以威壓之,庶可服也。”這則建議真是闡明了當時的形勢,女真族部隊中的戰員雖然不多,但抱團合眾,悍不畏死,而且最善於騎射,加上自己這一方又有叛徒蕭海裏等逆臣投靠了他們,深入了解到本朝的戰術方略,知己知彼使戰鬥力直線上升。而我軍卻經久不歷戰事,加上疏於演練,刀槍都鏽鈍了,如果一戰得勝倒還罷了,可一旦戰敗,各部兵將勢必會對朝廷失去信心,離心離德而不服調遣。所以在那時如果朝廷廷依了蕭陶蘇幹的建議,整合天下兵馬,以人數上的壓倒性優勢來懾服完顏一族也不失為上策。隻可惜天祚帝竟舍了如此良策不用,隻信蕭奉先,斥陶蘇幹大人之謀是在“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欽點奉先之弟掛帥,盲目地集結起正在滑水北屯駐的幾隊烏合之兵就出了河店。“一將無能,累死千軍”派遣如此一個好大喜功,胸中全無點墨的庸人帶兵打仗,結果可想而知了,果不期然就是一場慘敗。。。。這般的邪正不辨,任人唯親,怎麽會不令朝中上下倍感失望呢!也難怪各地貴族紛紛有了反叛之心,有一部分文武大員也萌生了另立新君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