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鬧到魏州,李存勖一陣焦躁。他現在所有的心思都在當皇帝上,哪裏還有心思來解決這些麻煩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幹脆順水推舟,任命李繼韜做了安義軍兵馬留後。在李存勖看來,你李繼韜不就是要個名分嗎,給你便是!隻要你小子不要鬧事就行了。事實證明,李存勖在麵對內部紛爭時粗糙的處理方式隻會引發更大的禍端。
不久,李存勖又聽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李繼韜在潞州宣布脫離河東,加入後梁,為了表示對後梁王朝的忠心,還把兩個兒子送到汴州做人質。潞州,這座曾經依靠李嗣昭拚死堅守才從後梁大軍的圍攻中保全下來的河東門戶,竟然被他的兒子拱手送到死敵麵前。
這是梁晉爭霸中一個值得深思的插曲。當天下人都覺得後梁已經勢微,李存勖如日中天之時,身為名將之後的李繼韜竟然義無反顧地叛晉投梁。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直接導致他叛亂的的原因竟然是他對時局的判斷:河東無人,終被汴人吞併。也許,身處晉軍之內的李繼韜能比旁人更透徹地看到潛伏於河東內部的危機,看到李存勖身上的致命弱點。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存勖雖然消滅了他的平生死敵——後梁王朝,但僅僅三年之後便禍起蕭牆,兵敗身死。李繼韜的判斷又焉能說沒有道理?
叛晉之後的李繼韜變賣家產,大肆招兵買馬,他很清楚,亂世中,誰都靠不住,隻有靠自己的實力說話。一個人就在這時加入了李繼韜的軍隊,這一年,他才剛剛十八歲。這個人將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深刻地影響歷史的走向,並最終在他手裏點亮了終結亂世的曙光。他的名字叫郭威。
聽到潞州叛亂的消息,李存勖固然震驚,但他並不慌張。自他吞併河北,進擊中原以來,梁晉之間的主戰場早已從潞州轉移到了黃河南岸,隻要他還占有河北,就牢牢掌握著對梁戰爭的主動權。現在他的頭等大事是登基稱帝,隻要不是太原失陷,老巢被端,他都可以裝作視而不見。
923年四月,李存勖登上了魏州城中的那座高台。經過一番隆重而繁瑣的祭天儀式後,李存勖身著龍袍,坐上了象徵著無上權利的龍椅。隨後,他宣布恢復大唐國號,改沿用了二十年的前唐“天佑”年號為“同光”,改魏州為興唐府,號東京;改鎮州為真定府,號北都;老家太原則改稱西京。為了顯示他的帝國與曾經的大唐王朝一脈相承,一座宏大的太廟也同時在太原落成,在那裏供奉著從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在內的歷任唐朝皇帝的牌位,當然還加上了他的曾祖父朱邪執宜、祖父李國昌和父親李克用。
李存勖低頭看去,文武百官匍匐在地,山呼萬歲,大唐旗幟,迎風招展。他相信,這一天,他創造了歷史,他成功地讓那個繁華如夢,光輝燦爛的大唐王朝起死回生。就在這一天,塞北草原上的契丹騎兵正揮鞭揚刀,在幽州邊境大肆劫掠;開封府裏的朱友貞還在為朝堂上的派係爭鬥焦頭爛額;安居蜀地的王衍正歪坐在濃妝艷抹的嬪妃中喝得爛醉;錢鏐正在他越來越富庶的吳越王國裏津津有味地巡視著各方進貢的奇珍異品。沒有人會覺得這一天跟其他日子有什麽不同,更沒有人會把李存勖的舉動和那個早已消逝的王朝聯繫起來。
李存勖不會知道,被他建立的這個王朝會在後世的史書中被確切無誤地加上一個“後”字,以示與那個聞名四海的唐王朝區別。更尷尬的是,這個頂著前朝榮光建立的王朝不僅沒能統一天下,甚至隻僅僅存在了十三年,成為那個亂世中短暫的插曲。
一朝夢醒之時,遠不是殘月落花那樣的詩情畫意,而是如荒漠寒風般的刺骨與真實。
不過現在,春風得意的李存勖還是像每一個開國皇帝一樣大封群臣,盡情享受著無上的權利。生母曹氏理所當然地沾了親生兒子的光,被尊為皇太後,嫡母劉氏雖然是李克用的正室,如今也不得不很委屈地成了皇太妃。劉氏倒是很看得開,她主動對曹氏說:“隻要咱們兒子爭氣,家族興旺,以後我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我不會計較這些的。”但其他的官員們就沒這麽想得開了。分封下來,一大批河東世家子弟登上了高位。這些人大多平庸無能,驕奢淫逸,隻因為家族勢力在河東根深蒂固,便跟著雞犬升天。眼見新生的後唐王朝搭了這樣一個草台班子,有識之士無不搖頭嘆息。李存勖剛剛上台之時,對河東各種頑疾洞若觀火,大刀闊斧,革除流弊,如今身處局中,反而在困局中越陷越深。
在李存勖的班子裏,能力最強的要屬郭崇韜。此人能力出眾,又深得李存勖歡心,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樞密使,獨掌軍政大權。郭崇韜雖然有才,但私心太重。為了獨攬大權,他向李存勖建議,讓曾經的上司李紹宏調任宣徽使,專管宮廷,如此便除掉了一個有力的對手。郭崇韜同樣看不起極有才幹但心術不正的孔謙,極力推薦工部侍郎張憲兼任租庸使,孔謙隻好屈居副職。租庸使負責全國物資調度,孔謙早就對這個職務垂涎已久,如今因為郭崇韜作梗,竟然功虧一簣。這樣下來,李紹宏、孔謙一幫人都對郭崇韜恨之入骨。李存勖的帝國剛剛建立,內部便已矛盾重重,暗流湧動。
更大的難題還在後麵。與分封文武百官相比,更困難的是冊封皇後。李存勖的眾多女人裏,他最寵愛的毫無疑問是魏國夫人劉玉娘,這個皇後位置當然非她莫屬。但問題來了,衛國夫人韓氏是正室,燕國夫人伊氏位次也在劉玉娘之上,如果強行封劉玉娘為皇後,這些女人要是鬧騰起來,後院起火,那可是很麻煩的事。
不久,李存勖又聽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李繼韜在潞州宣布脫離河東,加入後梁,為了表示對後梁王朝的忠心,還把兩個兒子送到汴州做人質。潞州,這座曾經依靠李嗣昭拚死堅守才從後梁大軍的圍攻中保全下來的河東門戶,竟然被他的兒子拱手送到死敵麵前。
這是梁晉爭霸中一個值得深思的插曲。當天下人都覺得後梁已經勢微,李存勖如日中天之時,身為名將之後的李繼韜竟然義無反顧地叛晉投梁。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直接導致他叛亂的的原因竟然是他對時局的判斷:河東無人,終被汴人吞併。也許,身處晉軍之內的李繼韜能比旁人更透徹地看到潛伏於河東內部的危機,看到李存勖身上的致命弱點。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存勖雖然消滅了他的平生死敵——後梁王朝,但僅僅三年之後便禍起蕭牆,兵敗身死。李繼韜的判斷又焉能說沒有道理?
叛晉之後的李繼韜變賣家產,大肆招兵買馬,他很清楚,亂世中,誰都靠不住,隻有靠自己的實力說話。一個人就在這時加入了李繼韜的軍隊,這一年,他才剛剛十八歲。這個人將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深刻地影響歷史的走向,並最終在他手裏點亮了終結亂世的曙光。他的名字叫郭威。
聽到潞州叛亂的消息,李存勖固然震驚,但他並不慌張。自他吞併河北,進擊中原以來,梁晉之間的主戰場早已從潞州轉移到了黃河南岸,隻要他還占有河北,就牢牢掌握著對梁戰爭的主動權。現在他的頭等大事是登基稱帝,隻要不是太原失陷,老巢被端,他都可以裝作視而不見。
923年四月,李存勖登上了魏州城中的那座高台。經過一番隆重而繁瑣的祭天儀式後,李存勖身著龍袍,坐上了象徵著無上權利的龍椅。隨後,他宣布恢復大唐國號,改沿用了二十年的前唐“天佑”年號為“同光”,改魏州為興唐府,號東京;改鎮州為真定府,號北都;老家太原則改稱西京。為了顯示他的帝國與曾經的大唐王朝一脈相承,一座宏大的太廟也同時在太原落成,在那裏供奉著從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在內的歷任唐朝皇帝的牌位,當然還加上了他的曾祖父朱邪執宜、祖父李國昌和父親李克用。
李存勖低頭看去,文武百官匍匐在地,山呼萬歲,大唐旗幟,迎風招展。他相信,這一天,他創造了歷史,他成功地讓那個繁華如夢,光輝燦爛的大唐王朝起死回生。就在這一天,塞北草原上的契丹騎兵正揮鞭揚刀,在幽州邊境大肆劫掠;開封府裏的朱友貞還在為朝堂上的派係爭鬥焦頭爛額;安居蜀地的王衍正歪坐在濃妝艷抹的嬪妃中喝得爛醉;錢鏐正在他越來越富庶的吳越王國裏津津有味地巡視著各方進貢的奇珍異品。沒有人會覺得這一天跟其他日子有什麽不同,更沒有人會把李存勖的舉動和那個早已消逝的王朝聯繫起來。
李存勖不會知道,被他建立的這個王朝會在後世的史書中被確切無誤地加上一個“後”字,以示與那個聞名四海的唐王朝區別。更尷尬的是,這個頂著前朝榮光建立的王朝不僅沒能統一天下,甚至隻僅僅存在了十三年,成為那個亂世中短暫的插曲。
一朝夢醒之時,遠不是殘月落花那樣的詩情畫意,而是如荒漠寒風般的刺骨與真實。
不過現在,春風得意的李存勖還是像每一個開國皇帝一樣大封群臣,盡情享受著無上的權利。生母曹氏理所當然地沾了親生兒子的光,被尊為皇太後,嫡母劉氏雖然是李克用的正室,如今也不得不很委屈地成了皇太妃。劉氏倒是很看得開,她主動對曹氏說:“隻要咱們兒子爭氣,家族興旺,以後我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我不會計較這些的。”但其他的官員們就沒這麽想得開了。分封下來,一大批河東世家子弟登上了高位。這些人大多平庸無能,驕奢淫逸,隻因為家族勢力在河東根深蒂固,便跟著雞犬升天。眼見新生的後唐王朝搭了這樣一個草台班子,有識之士無不搖頭嘆息。李存勖剛剛上台之時,對河東各種頑疾洞若觀火,大刀闊斧,革除流弊,如今身處局中,反而在困局中越陷越深。
在李存勖的班子裏,能力最強的要屬郭崇韜。此人能力出眾,又深得李存勖歡心,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樞密使,獨掌軍政大權。郭崇韜雖然有才,但私心太重。為了獨攬大權,他向李存勖建議,讓曾經的上司李紹宏調任宣徽使,專管宮廷,如此便除掉了一個有力的對手。郭崇韜同樣看不起極有才幹但心術不正的孔謙,極力推薦工部侍郎張憲兼任租庸使,孔謙隻好屈居副職。租庸使負責全國物資調度,孔謙早就對這個職務垂涎已久,如今因為郭崇韜作梗,竟然功虧一簣。這樣下來,李紹宏、孔謙一幫人都對郭崇韜恨之入骨。李存勖的帝國剛剛建立,內部便已矛盾重重,暗流湧動。
更大的難題還在後麵。與分封文武百官相比,更困難的是冊封皇後。李存勖的眾多女人裏,他最寵愛的毫無疑問是魏國夫人劉玉娘,這個皇後位置當然非她莫屬。但問題來了,衛國夫人韓氏是正室,燕國夫人伊氏位次也在劉玉娘之上,如果強行封劉玉娘為皇後,這些女人要是鬧騰起來,後院起火,那可是很麻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