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無論是那輛已經呼嘯而去的t90s,還是麥田的主人,現在大概都沒有心情去在意這些被碾碎的小麥了。在第一輛坦克衝過山丘不到一分鍾,更多的轟鳴聲傳來,一輛輛巨大的t90s陸陸續續越過小山,碾過麥田,在鬆軟的土地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車轍。
而在這些坦克背後的夜空中,飛舞著一群一群小小的亮點,那是印巴雙方的攻擊機在爭奪製空權,不時有小小的細長亮線在空中閃過,那是高速飛行的空空飛彈尾焰的火光。這些細線有的在閃過之後會默默的消失,有的會在末端點燃一朵小小的煙花,那是被擊中的戰鬥機爆炸的火光。
在經過四十年的和平之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老冤家,終於再次撩起了袖子,決定來一把生死大戰。而率先動手的,是一直認為自己是印度次大陸最強國家的,印度。
奔馳在巴基斯坦那郎曼迪平原的,是印度第三、第四和第七裝甲團混編成的特種坦克旅,全員裝備最新型的俄製t90s重型坦克,合計數量超過三百輛。這個專門成立的特混坦克旅,為了印度籌劃已久的第四次印巴戰爭,已經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備戰了半個月了。
用特混坦克旅的美國教官的話說,為了配合美利堅對共和國在台灣海域的行動,為了給共和國可能採取的,武力收復台灣的行動製造障礙,需要印度方麵給與配合,在必要的時刻進軍巴基斯坦,兵分三路,海陸空齊上,製造一種目的在於再次分裂巴基斯坦的假象,逼迫巴基斯坦自顧不及,向中國求援,把中國拉入印度次大陸這團戰爭的泥沼中,從而給台灣和美國的亞太戰略解圍。
這個方略,從美國人的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站在印度人角度看,幾乎沒有什麽好處。美國人拍著胸脯承諾,他們會保證印度對巴基斯坦戰爭中的空中優勢和海麵優勢,提供戰場信息支持和裝備支持,務必要求印度要把巴基斯坦打出屎來。
然而,即使是這樣,印度能得到的東西也不多,他不可能公然侵占巴基斯坦的土地,隻能在雙方的爭議區,克什米爾上下功夫。經過和美國軍事顧問的多次商議,印度決定兵分三路,北路以山地師為主要戰力,配合空軍支持,目的是壓縮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的控製範圍,也是這場美國人主導的戰爭中,印度可以拿到的,最實惠的一部分收穫。
中路取道阿姆利則,從位於拉合爾南方的那郎曼迪平原突破,以裝甲部隊快速突進為主,配合空軍強化製空權,目的是給巴基斯坦製造出進軍拉合爾的假象,當然了,如果戰況順利,真的階段性占領拉合爾,印度軍方也沒什麽意見。
南路以海陸配合為主,聯合美國的情報優勢,目的是消滅巴基斯坦艦隊的有生力量,逼迫其棄海上陸,截斷巴基斯坦對外的海路通道,封鎖巴基斯坦對外的海運聯繫。
從作戰計劃上來說,與第三次印巴戰爭不同,這一次印度是鐵了心要跟著美國人的東風,把巴基斯坦幹趴下,順便給共和國添添堵。
再加上美國人也是真心的要幫忙,以便更多的牽製共和國的力量,可以說戰爭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
反觀巴基斯坦方麵,他們對印度軍隊的調動和兵力分布非常敏感,很早就發現了印度邊境出現了大規模的、異常的軍事調動。雖然印度用了演習的名義遮掩,但是以印巴一貫的關係來講,這絕對不會讓巴基斯坦放鬆,於是他們本著有問題找大哥的思路,聯繫了共和國的軍方。
然而,令巴基斯坦感到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共和國軍方並沒有急的跳腳,也沒有配合著在西藏邊境調整駐軍和增派力量,隻是給巴基斯坦拍了一個軍事觀察員團,神神秘秘的保證,這個軍事觀察員團,能夠解決巴基斯坦麵臨的一切問題。
誠實的說,共和國提供的應對方式,讓巴基斯坦感到很不適應。這和以往共和國在麵對印巴戰爭時,那種恨不得出兵出人出裝備的情況差了很多,讓巴基斯坦不禁有些擔心,是不是最近自己哪方麵又做的不好,讓中國人生氣了。
這樣的思考畢竟是沒有結果的,巴基斯坦最終也接納了共和國的軍事觀察員團。並應他們的要求,把他們兩人一組的,分配到了印度軍方調動最密集,兵力最集中的幾個地區,希望這些觀察員們,能夠像中國軍方承諾的一樣,在戰爭中最關鍵的時刻,提供最關鍵的幫助。
巴基斯坦第六軍軍長喬杜裏·舒賈特覺得,現在就是那個最關鍵的時刻了。
在他麵前地圖上,印度人的裝甲部隊正在長驅直入。因為參考了共和國軍事觀察員們提供的建議,喬杜裏並沒有在印巴邊境抵抗太久,而是採取陣地抵抗,逐步撤離的方式,把印度人的特混坦克師放到了那郎曼迪平原上。
這樣做並不是沒有代價的,為了階段性遲滯敵人進攻,喬杜裏已經失去了兩個步兵團了。依靠步兵和掩體來應對裝甲集團進軍,從來就是一個把命懸在鋼絲上的選擇。
雖然大概四十分鍾前,印度人的軍隊停了一下,看起來有回撤的意思,但是也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印度人在原地停留了二十分鍾後,竟然又再次開始進攻了。而這時喬杜裏已經知道了印度人停留的原因:
共和國把美國所有的海軍扔到了紐約上空。
喬杜裏覺得這消息一定嚇壞了對麵的印度佬,失去了美國人的支持,他們應該沒有勇氣繼續前進了吧。
而在這些坦克背後的夜空中,飛舞著一群一群小小的亮點,那是印巴雙方的攻擊機在爭奪製空權,不時有小小的細長亮線在空中閃過,那是高速飛行的空空飛彈尾焰的火光。這些細線有的在閃過之後會默默的消失,有的會在末端點燃一朵小小的煙花,那是被擊中的戰鬥機爆炸的火光。
在經過四十年的和平之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老冤家,終於再次撩起了袖子,決定來一把生死大戰。而率先動手的,是一直認為自己是印度次大陸最強國家的,印度。
奔馳在巴基斯坦那郎曼迪平原的,是印度第三、第四和第七裝甲團混編成的特種坦克旅,全員裝備最新型的俄製t90s重型坦克,合計數量超過三百輛。這個專門成立的特混坦克旅,為了印度籌劃已久的第四次印巴戰爭,已經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邊境備戰了半個月了。
用特混坦克旅的美國教官的話說,為了配合美利堅對共和國在台灣海域的行動,為了給共和國可能採取的,武力收復台灣的行動製造障礙,需要印度方麵給與配合,在必要的時刻進軍巴基斯坦,兵分三路,海陸空齊上,製造一種目的在於再次分裂巴基斯坦的假象,逼迫巴基斯坦自顧不及,向中國求援,把中國拉入印度次大陸這團戰爭的泥沼中,從而給台灣和美國的亞太戰略解圍。
這個方略,從美國人的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站在印度人角度看,幾乎沒有什麽好處。美國人拍著胸脯承諾,他們會保證印度對巴基斯坦戰爭中的空中優勢和海麵優勢,提供戰場信息支持和裝備支持,務必要求印度要把巴基斯坦打出屎來。
然而,即使是這樣,印度能得到的東西也不多,他不可能公然侵占巴基斯坦的土地,隻能在雙方的爭議區,克什米爾上下功夫。經過和美國軍事顧問的多次商議,印度決定兵分三路,北路以山地師為主要戰力,配合空軍支持,目的是壓縮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的控製範圍,也是這場美國人主導的戰爭中,印度可以拿到的,最實惠的一部分收穫。
中路取道阿姆利則,從位於拉合爾南方的那郎曼迪平原突破,以裝甲部隊快速突進為主,配合空軍強化製空權,目的是給巴基斯坦製造出進軍拉合爾的假象,當然了,如果戰況順利,真的階段性占領拉合爾,印度軍方也沒什麽意見。
南路以海陸配合為主,聯合美國的情報優勢,目的是消滅巴基斯坦艦隊的有生力量,逼迫其棄海上陸,截斷巴基斯坦對外的海路通道,封鎖巴基斯坦對外的海運聯繫。
從作戰計劃上來說,與第三次印巴戰爭不同,這一次印度是鐵了心要跟著美國人的東風,把巴基斯坦幹趴下,順便給共和國添添堵。
再加上美國人也是真心的要幫忙,以便更多的牽製共和國的力量,可以說戰爭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
反觀巴基斯坦方麵,他們對印度軍隊的調動和兵力分布非常敏感,很早就發現了印度邊境出現了大規模的、異常的軍事調動。雖然印度用了演習的名義遮掩,但是以印巴一貫的關係來講,這絕對不會讓巴基斯坦放鬆,於是他們本著有問題找大哥的思路,聯繫了共和國的軍方。
然而,令巴基斯坦感到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共和國軍方並沒有急的跳腳,也沒有配合著在西藏邊境調整駐軍和增派力量,隻是給巴基斯坦拍了一個軍事觀察員團,神神秘秘的保證,這個軍事觀察員團,能夠解決巴基斯坦麵臨的一切問題。
誠實的說,共和國提供的應對方式,讓巴基斯坦感到很不適應。這和以往共和國在麵對印巴戰爭時,那種恨不得出兵出人出裝備的情況差了很多,讓巴基斯坦不禁有些擔心,是不是最近自己哪方麵又做的不好,讓中國人生氣了。
這樣的思考畢竟是沒有結果的,巴基斯坦最終也接納了共和國的軍事觀察員團。並應他們的要求,把他們兩人一組的,分配到了印度軍方調動最密集,兵力最集中的幾個地區,希望這些觀察員們,能夠像中國軍方承諾的一樣,在戰爭中最關鍵的時刻,提供最關鍵的幫助。
巴基斯坦第六軍軍長喬杜裏·舒賈特覺得,現在就是那個最關鍵的時刻了。
在他麵前地圖上,印度人的裝甲部隊正在長驅直入。因為參考了共和國軍事觀察員們提供的建議,喬杜裏並沒有在印巴邊境抵抗太久,而是採取陣地抵抗,逐步撤離的方式,把印度人的特混坦克師放到了那郎曼迪平原上。
這樣做並不是沒有代價的,為了階段性遲滯敵人進攻,喬杜裏已經失去了兩個步兵團了。依靠步兵和掩體來應對裝甲集團進軍,從來就是一個把命懸在鋼絲上的選擇。
雖然大概四十分鍾前,印度人的軍隊停了一下,看起來有回撤的意思,但是也不知道出於什麽原因,印度人在原地停留了二十分鍾後,竟然又再次開始進攻了。而這時喬杜裏已經知道了印度人停留的原因:
共和國把美國所有的海軍扔到了紐約上空。
喬杜裏覺得這消息一定嚇壞了對麵的印度佬,失去了美國人的支持,他們應該沒有勇氣繼續前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