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是中國著名的畫家,大半生都處於窮困潦倒之中,卻活得富有詩情畫意,留下了美好的杆杆翠竹。然而,國家卻不可如此,使人民免於飢餓,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責,如果連人民最起碼的生理需要都滿足不了,這是政府最嚴重的失職,這樣的政府應當喪失合法性,人民有權力將其推翻。
科威特,海灣*小國,北鄰伊拉克,南接沙特*,東臨波斯灣,與伊朗隔灣相望,麵積約萬平方公裏,盛產石油,被稱為“浮在石油上的國家”。由於石油美元的推動,國家極其現代化,被譽為“海灣明珠”。然而,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卻入侵併占領了科威特。
可見,人民貧困,政府將不能生存,人民富了,政府應該能夠生存,然而,卻不能生存。毛澤東說,“槍桿子裏麵出政權”,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槍桿子”裏麵不一定能出政權了,但在“叢林法則”仍然主導著國際政治生態的情況下,“槍桿子”裏麵出主權,則是確定無疑的真理。隻是今天的“槍桿子”,對於某些地區性強國、邊緣性全球國家來說,已經不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小米加步槍了,而是核武器。
時代是戰爭的母體,戰爭是時代的嬰兒。工業時代,各國實力固然有強弱之分,然而由於裝備技術水平的限製,戰爭的勝利主要體現在奪取、控製和占領對方土地上,這就需要戰爭發起方一步一步地深入敵國領土,像啃燒餅一樣,逐步占領敵國全部領土。這種戰爭方式會導致一場較為漫長的戰爭,因為隻要被攻擊方政府深得民心,軍隊戰略戰術靈活,人民抵抗意誌堅決,就可能給予侵略方以重大打擊,戰爭就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從而為被攻擊方扭轉戰局提供諸多可能。
資訊時代,由於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運用,戰爭節奏顯著加快。資訊時代的戰爭,戰爭目的往往是有限性的,發起戰爭方通常不再追求攻城掠地、占領對方領土、全殲對方軍隊、使敵人徹底屈服等終極目標,而大多是利用其在武器裝備上的“代差”優勢,突然襲擊,採取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等新的戰法,攻擊對方要害目標,迅速癱瘓對方戰爭能力,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政治條件,這就使得被攻擊方難以調動和發揮自身的戰爭潛力,給予進攻方以持續和有效的抗擊,戰爭通常會在短期結束。科索沃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78天的空襲,迫使南聯盟屈服。整個戰爭中,南聯盟軍隊隻看見了北約的飛機和飛彈,卻看不見北約的軍隊。美國前國防部長科恩曾說:“以往的哲學是大吃小,今天的哲學是快吃慢。”
然而,今天在戰爭中有能力以快吃慢的國家並不多,那些率先進入“快”行列的國家,仍然是工業時代的發達國家,而“慢”行列的國家,還是那些工業時代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一些國家叫嚷的所謂“後發優勢”,在實踐中很難存在。如果讓伊朗掂量一下自己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份量,恐怕高傲的波斯人也不得不承認,伊朗屬於“慢”國之列,是“快”國“吃”的對象。
核武器是戰爭的產物,它一出世,便以其巨大的破壞性,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核武器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主要是加強了西方國家對國際政治格局的控製力,是西方國家威懾弱國的利器。然而冷戰結束之後,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組織,都具備製造或者擁有核武器的能力,本來是西方國家手中的利器,反倒變得可能成為弱國甚至某些組織手中威懾西方國家的利器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竟然由於核武器的“泛化”,竟然有可能加以改變。或許,這就是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吧。
在日本人咎由自取地受到核攻擊之後,原子彈再未被使用過,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很簡單:一是無核國家之間戰爭,沒有核武器可用;二是有核國家與無核國家之間的戰爭,不需要核武器,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有核國家總是比無核國家強大;三是有核國家之間如果爆發戰爭,誰也不敢輕易使用核武器,核武器的巨大殺傷破壞效應,使有核國家的領導人變得十分理智,對衝突表現得很克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核國家之間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的先例。從這三條原因進行邏輯推理,一個簡單的事實便呈現在各國統治者麵前:一是無核國家的安全最沒有保障;二是有核國家的安全最有保障;三是有核國家必須盡力阻止無核國家獲得核武器。
一戰之後,為了保障世界和平,成立了國聯,但當中國受到日本人的無恥侵略時,國聯連譴責日本的聲明都不敢發表,衣索比亞受到義大利的侵略時,國聯同樣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世界人民的眼光是雪亮的,所以國聯隻有“見光死”。二戰之後,聯合國成立了,吸取國聯失敗的教訓,聯合國科學設計了一些的機構和製度,對維護世界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在很多時候,霸權主義國家操縱了聯合國,聯合國成為他們的工具,用之則取,不用則棄。伊拉克戰爭,就是美英拋開聯合國而實施的非法戰爭。
既然聯合國不能可靠地保障國家安全,那麽包括地區性強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隻有求助於邊緣性全球國家、全球性國家的庇護。在文化、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層麵,國家之間總會產生種種矛盾,如果發展中國家與邊緣性全球國家、全球性國家有嚴重分歧,甚至到了以武力解決問題的地步,那麽除非屈服,它的安全就隻有靠自己了。
科威特,海灣*小國,北鄰伊拉克,南接沙特*,東臨波斯灣,與伊朗隔灣相望,麵積約萬平方公裏,盛產石油,被稱為“浮在石油上的國家”。由於石油美元的推動,國家極其現代化,被譽為“海灣明珠”。然而,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卻入侵併占領了科威特。
可見,人民貧困,政府將不能生存,人民富了,政府應該能夠生存,然而,卻不能生存。毛澤東說,“槍桿子裏麵出政權”,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槍桿子”裏麵不一定能出政權了,但在“叢林法則”仍然主導著國際政治生態的情況下,“槍桿子”裏麵出主權,則是確定無疑的真理。隻是今天的“槍桿子”,對於某些地區性強國、邊緣性全球國家來說,已經不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小米加步槍了,而是核武器。
時代是戰爭的母體,戰爭是時代的嬰兒。工業時代,各國實力固然有強弱之分,然而由於裝備技術水平的限製,戰爭的勝利主要體現在奪取、控製和占領對方土地上,這就需要戰爭發起方一步一步地深入敵國領土,像啃燒餅一樣,逐步占領敵國全部領土。這種戰爭方式會導致一場較為漫長的戰爭,因為隻要被攻擊方政府深得民心,軍隊戰略戰術靈活,人民抵抗意誌堅決,就可能給予侵略方以重大打擊,戰爭就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從而為被攻擊方扭轉戰局提供諸多可能。
資訊時代,由於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運用,戰爭節奏顯著加快。資訊時代的戰爭,戰爭目的往往是有限性的,發起戰爭方通常不再追求攻城掠地、占領對方領土、全殲對方軍隊、使敵人徹底屈服等終極目標,而大多是利用其在武器裝備上的“代差”優勢,突然襲擊,採取非接觸、非線式、非對稱等新的戰法,攻擊對方要害目標,迅速癱瘓對方戰爭能力,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政治條件,這就使得被攻擊方難以調動和發揮自身的戰爭潛力,給予進攻方以持續和有效的抗擊,戰爭通常會在短期結束。科索沃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78天的空襲,迫使南聯盟屈服。整個戰爭中,南聯盟軍隊隻看見了北約的飛機和飛彈,卻看不見北約的軍隊。美國前國防部長科恩曾說:“以往的哲學是大吃小,今天的哲學是快吃慢。”
然而,今天在戰爭中有能力以快吃慢的國家並不多,那些率先進入“快”行列的國家,仍然是工業時代的發達國家,而“慢”行列的國家,還是那些工業時代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一些國家叫嚷的所謂“後發優勢”,在實踐中很難存在。如果讓伊朗掂量一下自己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份量,恐怕高傲的波斯人也不得不承認,伊朗屬於“慢”國之列,是“快”國“吃”的對象。
核武器是戰爭的產物,它一出世,便以其巨大的破壞性,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核武器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主要是加強了西方國家對國際政治格局的控製力,是西方國家威懾弱國的利器。然而冷戰結束之後,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組織,都具備製造或者擁有核武器的能力,本來是西方國家手中的利器,反倒變得可能成為弱國甚至某些組織手中威懾西方國家的利器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竟然由於核武器的“泛化”,竟然有可能加以改變。或許,這就是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吧。
在日本人咎由自取地受到核攻擊之後,原子彈再未被使用過,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很簡單:一是無核國家之間戰爭,沒有核武器可用;二是有核國家與無核國家之間的戰爭,不需要核武器,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有核國家總是比無核國家強大;三是有核國家之間如果爆發戰爭,誰也不敢輕易使用核武器,核武器的巨大殺傷破壞效應,使有核國家的領導人變得十分理智,對衝突表現得很克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核國家之間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的先例。從這三條原因進行邏輯推理,一個簡單的事實便呈現在各國統治者麵前:一是無核國家的安全最沒有保障;二是有核國家的安全最有保障;三是有核國家必須盡力阻止無核國家獲得核武器。
一戰之後,為了保障世界和平,成立了國聯,但當中國受到日本人的無恥侵略時,國聯連譴責日本的聲明都不敢發表,衣索比亞受到義大利的侵略時,國聯同樣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世界人民的眼光是雪亮的,所以國聯隻有“見光死”。二戰之後,聯合國成立了,吸取國聯失敗的教訓,聯合國科學設計了一些的機構和製度,對維護世界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在很多時候,霸權主義國家操縱了聯合國,聯合國成為他們的工具,用之則取,不用則棄。伊拉克戰爭,就是美英拋開聯合國而實施的非法戰爭。
既然聯合國不能可靠地保障國家安全,那麽包括地區性強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隻有求助於邊緣性全球國家、全球性國家的庇護。在文化、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層麵,國家之間總會產生種種矛盾,如果發展中國家與邊緣性全球國家、全球性國家有嚴重分歧,甚至到了以武力解決問題的地步,那麽除非屈服,它的安全就隻有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