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義智大概料到了這個結果,隻是淡淡地笑了笑。
當天夜裏,沈惟敬來見宗義智。
“我們可是帶著萬分的誠意,奈何你們的那位大人不合作。”宗義智說。
“我看這樣吧,你們先把兩位王子放回去,然後再派個使臣跟我去大明詳談。”沈惟敬說。
“去大明能談出結果嗎?我們的條件能答應嗎?”宗義智問。
“我去跟兵部尚書石大人說,然後讓他跟皇上說,你們提出的七條要求總能達成幾條吧。你們讓一下,我們再考慮一下,這樣和談不就達成了,何必動刀動槍呢?”沈惟敬說。
“好吧,那就這樣。”宗義智說。
謝用梓、徐一貫、沈惟敬帶著小西行長的家臣內藤如安來到漢城,麵見了李如鬆,與此同時,朝鮮被俘的兩位王子臨海君和順和君也被放了回來。
李如鬆對內藤如安說:“貴國軍隊必須全部撤回國內,才能繼續和談,不然沒有和談的必要,如果貴國軍隊駐在釜山不走,天朝即派大軍入朝,到時候大軍攻打釜山,玉石俱焚。”
在明軍的斥責下,豐臣秀吉於八月份下令撤回五萬人馬回國,餘下人馬繼續駐紮在釜山。看著日軍已無北侵的意圖,李如鬆對宣宗說道:“現今戰爭已告一段落,我等繼續待在朝鮮消耗不起,我讓劉鋌率一萬人馬駐紮王京、大邱,監視倭寇,確保王京安全,我和宋經略先回國。”
宣宗聽說李如鬆要回國,頓感失落無比。
“事情來得太突然,寡人心中毫無準備,還望將軍能再停留個一年半載,將剩餘倭寇驅回國內。”宣宗對李如鬆說。
“殿下不必擔心,剩餘倭寇我們將會通過談判方式解決,劉將軍手下一萬人馬皆是能征善戰之輩,能確保王京的安全。”李如鬆說。
臨行那天,宣宗率領文武大臣和京畿道百姓親送李如鬆大軍至開城。
大軍行至碧蹄館處,宣宗和李如鬆來到戰死明軍的墳塋前。
“癸巳年正月,大軍行至此處,誤中倭寇埋伏,致使精銳損失殆盡,我之家將損之*,想來令人心痛,可恨倭寇未能蕩平,朝廷招我還,汝等長眠他國,魂魄不能歸故,願汝等英魂能佑朝鮮百世平安。”李如鬆念道。念完,李如鬆揮淚上馬。
到達開城後,李如鬆和李如柏合兵一處繼續北上,宣宗拉著李如鬆的手久久不願意鬆開。宣宗噙著淚水對李如鬆說道:“將軍乃我國臣民的救命恩人,小王以及舉國臣民無不感謝將軍之恩。”
李如鬆握著宣宗的手說:“殿下放心,如果倭寇膽敢再來侵犯,我仍會前來討之。”
宣宗等人一直目送李如鬆大軍消失在視線之外,李如鬆大軍離去很久,宣宗仍是呆呆的站在那裏。到達平壤後,李如鬆和先期到達的宋應昌一起於九月十三日渡過鴨綠江,李如鬆看著滾滾南去的江水,思緒良久。
32 黨爭開始
原州城外,雙方人馬正在對峙。朝鮮義軍首領李元吉和崔禮互相望著對方。
“李元吉,倭寇還沒走,自己人倒打起來了,真是親者痛、仇者快啊!”崔禮對李元吉說道。
“崔禮,真不要臉,我的將士已經半個月沒的吃了,好不容易從北邊運過來一批糧食卻被你們給劫了,既然不給我們活路,我看你們也不用活了。”李元吉罵道。
“李元吉,說話可得有證據,憑什麽說是我們劫了糧食,據我所知,倭寇正化裝成平民在京畿道搞破壞呢。”崔禮說。
“少廢話,大家都給我上。”李元吉說。
漢城郊外曹公公府邸。
大塚對曹公公說道:“李元吉和崔禮在原州城外火拚起來,雙方各有死傷,說是崔禮搶了李元吉的糧食。”
曹公公說:“這次是李元吉有意栽贓,現在無論是王廷,還是軍中,兩幫人都搞得很厲害。”
“那我們怎麽辦?”大塚問。
“看看再說,柳大人現在威望很高,他們掀不起什麽大浪來。”
漢城德壽宮內,李爾瞻來到宣宗麵前。
“殿下。”李爾瞻跪在宣宗麵前。
“哦,有事嗎?”宣宗問。
“殿下,現今倭寇被打退了,可殿下得留心當前的局勢。”李爾瞻說。
“什麽局勢?”宣宗問。
“柳大人現在掌控王廷,眾臣的罷立都得通過他,加上李舜臣功勞不小,李儼然就成了朝鮮的一號功臣,李德馨到處跟人吹,說大明軍隊是他請來的,他們功勞這麽大,那置殿下於何地啊!”李爾瞻說。
“局勢剛剛穩定,你就來煽風點火,你不覺得內疚嗎?好了,你走吧。”宣宗對李爾瞻說。
李爾瞻走後,尹鬥壽從內室走了出來。
“你怎麽看?”宣宗向尹鬥壽詢問。
“很正常殿下,目前各地義軍主要是三種成份,北人黨領導的,以李山海、鄭仁弘為代表;南人黨領導的,以柳成龍、李德馨為代表;中間派以郭再佑為代表。現在義軍勢大,經過與倭寇的作戰,義軍的戰鬥力已明顯比王軍強,現在中間派的義軍還沒什麽,明軍撤退後,南黨義軍已遭到削弱,現在有威脅的是北黨義軍,現在北黨義軍都在各地滋事,已不大服管束,而且現在義軍數量是王軍的數倍。倭寇在南部燒傷擄掠,人口銳減,耕地荒蕪,糧食供應非常緊張,所以我建議將現有義軍數量裁撤七成,讓他們耕種,剩下的納入王軍編製,這樣既可以解除威脅,又可以多產糧食,而且一旦有事發生,這些被裁撤的義軍又可以投入戰鬥。”尹鬥壽說。
當天夜裏,沈惟敬來見宗義智。
“我們可是帶著萬分的誠意,奈何你們的那位大人不合作。”宗義智說。
“我看這樣吧,你們先把兩位王子放回去,然後再派個使臣跟我去大明詳談。”沈惟敬說。
“去大明能談出結果嗎?我們的條件能答應嗎?”宗義智問。
“我去跟兵部尚書石大人說,然後讓他跟皇上說,你們提出的七條要求總能達成幾條吧。你們讓一下,我們再考慮一下,這樣和談不就達成了,何必動刀動槍呢?”沈惟敬說。
“好吧,那就這樣。”宗義智說。
謝用梓、徐一貫、沈惟敬帶著小西行長的家臣內藤如安來到漢城,麵見了李如鬆,與此同時,朝鮮被俘的兩位王子臨海君和順和君也被放了回來。
李如鬆對內藤如安說:“貴國軍隊必須全部撤回國內,才能繼續和談,不然沒有和談的必要,如果貴國軍隊駐在釜山不走,天朝即派大軍入朝,到時候大軍攻打釜山,玉石俱焚。”
在明軍的斥責下,豐臣秀吉於八月份下令撤回五萬人馬回國,餘下人馬繼續駐紮在釜山。看著日軍已無北侵的意圖,李如鬆對宣宗說道:“現今戰爭已告一段落,我等繼續待在朝鮮消耗不起,我讓劉鋌率一萬人馬駐紮王京、大邱,監視倭寇,確保王京安全,我和宋經略先回國。”
宣宗聽說李如鬆要回國,頓感失落無比。
“事情來得太突然,寡人心中毫無準備,還望將軍能再停留個一年半載,將剩餘倭寇驅回國內。”宣宗對李如鬆說。
“殿下不必擔心,剩餘倭寇我們將會通過談判方式解決,劉將軍手下一萬人馬皆是能征善戰之輩,能確保王京的安全。”李如鬆說。
臨行那天,宣宗率領文武大臣和京畿道百姓親送李如鬆大軍至開城。
大軍行至碧蹄館處,宣宗和李如鬆來到戰死明軍的墳塋前。
“癸巳年正月,大軍行至此處,誤中倭寇埋伏,致使精銳損失殆盡,我之家將損之*,想來令人心痛,可恨倭寇未能蕩平,朝廷招我還,汝等長眠他國,魂魄不能歸故,願汝等英魂能佑朝鮮百世平安。”李如鬆念道。念完,李如鬆揮淚上馬。
到達開城後,李如鬆和李如柏合兵一處繼續北上,宣宗拉著李如鬆的手久久不願意鬆開。宣宗噙著淚水對李如鬆說道:“將軍乃我國臣民的救命恩人,小王以及舉國臣民無不感謝將軍之恩。”
李如鬆握著宣宗的手說:“殿下放心,如果倭寇膽敢再來侵犯,我仍會前來討之。”
宣宗等人一直目送李如鬆大軍消失在視線之外,李如鬆大軍離去很久,宣宗仍是呆呆的站在那裏。到達平壤後,李如鬆和先期到達的宋應昌一起於九月十三日渡過鴨綠江,李如鬆看著滾滾南去的江水,思緒良久。
32 黨爭開始
原州城外,雙方人馬正在對峙。朝鮮義軍首領李元吉和崔禮互相望著對方。
“李元吉,倭寇還沒走,自己人倒打起來了,真是親者痛、仇者快啊!”崔禮對李元吉說道。
“崔禮,真不要臉,我的將士已經半個月沒的吃了,好不容易從北邊運過來一批糧食卻被你們給劫了,既然不給我們活路,我看你們也不用活了。”李元吉罵道。
“李元吉,說話可得有證據,憑什麽說是我們劫了糧食,據我所知,倭寇正化裝成平民在京畿道搞破壞呢。”崔禮說。
“少廢話,大家都給我上。”李元吉說。
漢城郊外曹公公府邸。
大塚對曹公公說道:“李元吉和崔禮在原州城外火拚起來,雙方各有死傷,說是崔禮搶了李元吉的糧食。”
曹公公說:“這次是李元吉有意栽贓,現在無論是王廷,還是軍中,兩幫人都搞得很厲害。”
“那我們怎麽辦?”大塚問。
“看看再說,柳大人現在威望很高,他們掀不起什麽大浪來。”
漢城德壽宮內,李爾瞻來到宣宗麵前。
“殿下。”李爾瞻跪在宣宗麵前。
“哦,有事嗎?”宣宗問。
“殿下,現今倭寇被打退了,可殿下得留心當前的局勢。”李爾瞻說。
“什麽局勢?”宣宗問。
“柳大人現在掌控王廷,眾臣的罷立都得通過他,加上李舜臣功勞不小,李儼然就成了朝鮮的一號功臣,李德馨到處跟人吹,說大明軍隊是他請來的,他們功勞這麽大,那置殿下於何地啊!”李爾瞻說。
“局勢剛剛穩定,你就來煽風點火,你不覺得內疚嗎?好了,你走吧。”宣宗對李爾瞻說。
李爾瞻走後,尹鬥壽從內室走了出來。
“你怎麽看?”宣宗向尹鬥壽詢問。
“很正常殿下,目前各地義軍主要是三種成份,北人黨領導的,以李山海、鄭仁弘為代表;南人黨領導的,以柳成龍、李德馨為代表;中間派以郭再佑為代表。現在義軍勢大,經過與倭寇的作戰,義軍的戰鬥力已明顯比王軍強,現在中間派的義軍還沒什麽,明軍撤退後,南黨義軍已遭到削弱,現在有威脅的是北黨義軍,現在北黨義軍都在各地滋事,已不大服管束,而且現在義軍數量是王軍的數倍。倭寇在南部燒傷擄掠,人口銳減,耕地荒蕪,糧食供應非常緊張,所以我建議將現有義軍數量裁撤七成,讓他們耕種,剩下的納入王軍編製,這樣既可以解除威脅,又可以多產糧食,而且一旦有事發生,這些被裁撤的義軍又可以投入戰鬥。”尹鬥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