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頁
開國第一戰:抗美援朝戰爭全景紀實 作者:雙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輛坦克折合人民幣20 萬元;
一門大炮折合人民幣9 萬元。
這個運動立刻得到了全國人民熱烈擁護。
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們, 通過增加產量, 義務加班承包本
廠施工工程, 揀廢鋼鐵、捐獎金等辦法, 捐獻了“ 石景山鋼鐵廠號”
戰鬥機一架; 甘肅玉門油礦的職工在8 天內用增產所得捐獻“石油
工人號”戰鬥機一架??
還有常香玉和她的“ 香玉劇社”, 這些在舊社會受盡欺淩被人
瞧不起的“戲子”, 從新中國的誕生中重新找到了做人的尊嚴。她
們從1951 年8 月起半年內, 在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江西等
6 個省為30 多萬觀眾巡迴義演170 多場, 自己省吃儉用, 用義演的
收入捐獻了“ 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
筆者從不喜愛地方戲劇, 連自己家鄉的川劇都不愛看。
然而因為在少年時聽老師講過“ 香玉劇社”號飛機的故事後,
竟愛屋及烏, 喜愛上了這個河南地方戲, 至今仍保留著這個讓許多
朋友奇怪的嗜好。
筆者從戎時穿的是藍軍褲, 因而對常香玉老人有著特殊的情
感。
並且保持著永遠的尊敬。
當然, 筆者家鄉的老一輩人也沒讓筆者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
感覺沒臉———簡陽縣的棉農們發起了“ 一斤棉捐獻運動”, 兩個月
內就完成了兩架“ 棉農號”戰鬥機的繳款。
個人捐款也很踴躍。
新疆烏魯木齊103 歲的維吾爾族老人吾古尼沙汗, 堅持拾麥
穗、紡線賣錢捐獻武器, 被譽為“ 誌願軍的老媽媽”; 重慶市63 歲的
勞動婦女彭淑貞, 臨終前將其一生洗衣所得的積蓄3 個金戒指、5
枚銀元和一間房屋, 全部捐獻了出來; 湖南湘潭縣一位76 歲的勤
雜工譚楚雲每月隻有8 元的收入, 從抗美援朝總會發出捐獻號召
之日起, 就做了一個竹筒, 上麵鑽一個小孔, 每天工餘挑三、五擔
水, 把賣水的錢裝進去, 竹筒上寫著“ 抗美援朝捐獻?譚楚雲記”的
字樣。
“ 我是毛主席的家鄉人, 不能給毛主席丟臉!”
老人這樣說。
孩子們也捐。
遼寧彰武縣一個小學的1200 餘名小學生, 利用放學後和假期
中的閑暇時間, 揀糧食、打柴禾、打柳條子, 積累了1200 多元, 全部
捐獻給了抗美援朝。
??
截至1952 年5 月底, 僅一年時間, 全國人民共捐獻人民幣
5.565 億元, 相當於當時3710 架戰鬥機的價款。
也就是說, 可以全部裝備一支新中國當時的空軍。
現在的人們可能要說這有什麽了不起? 1998 年長江洪災期
間, 中央電視台一個賑災晚會下來就能募來同等數目的捐款。
可想過沒有, 那年頭中國人的腰包有如今這麽鼓嗎?
再者說啦, 那年頭的鈔票有現在這麽“毛”嗎?
那一張一張都是人民的血, 人民的汗。
也是人民的意誌!
中國人民還陸續派出慰問團到前線慰問自己的子弟兵。
1951 年1 月,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決定組織中國人民慰問
團前往朝鮮, 慰問在朝鮮前線英勇作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
人民軍。
1951 年4 月, 第一屆中國人民慰問團由總團長廖承誌、副總團
長陳沂、田漢率領, 由8 個分團575 名各界代表和文藝工作者組成,
直接把全國人民捐獻的1093 麵錦旗、420 餘萬元慰問金、2000 餘
箱慰問品及15000 多封充滿深情的慰問信, 送到子弟兵的手中。
為給前線的戰士們演出, 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副大隊長、天津
市著名相聲演員常寶坤, 隊員、天津市著名琴師程樹棠遭遇敵機轟
炸, 光榮殉職。
慰問團回到祖國, 分別奔赴全國2050 個縣進行匯報演講, 把
前線將士們的故事廣為傳揚, 激勵著後方人民更加努力地恢復生
產, 支援前線。
第二屆慰問團由劉景範為總團長, 陳沂、李明灝、胡厥文、周欽
嶽為副總團長, 規模比第一屆大了一倍, 有9 個分團1097 人, 代表
性也更為廣泛, 還包括了宗教界、海外華僑及少數民族代表。
他們到達朝鮮時, 上甘嶺戰役正在激烈進行。
慰問團第二分團來到五聖山前線, 他們一定要到前沿去看自
己的子弟兵是怎麽打仗的, 而秦基偉軍長出於安全考慮把他們攔
住了。
雙方爭執不下。
最後達成協議, 讓兩位代表———工業勞動模範牛汝森和作家
陸柱國在前沿觀察所用望遠鏡看前邊打仗。
兩人一看就落淚了。
邊看邊哭, 最後索性嚎啕起來。
陸柱國說我不走了, 我要留在這裏, 把上甘嶺的英雄們寫成小
說, 讓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們是些什麽樣的人, 是為什麽
在打仗, 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打仗, 是怎樣打贏的這些仗。
這位青年作家走遍了參戰的每一個連隊, 噙著眼淚聽取了那
一門大炮折合人民幣9 萬元。
這個運動立刻得到了全國人民熱烈擁護。
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們, 通過增加產量, 義務加班承包本
廠施工工程, 揀廢鋼鐵、捐獎金等辦法, 捐獻了“ 石景山鋼鐵廠號”
戰鬥機一架; 甘肅玉門油礦的職工在8 天內用增產所得捐獻“石油
工人號”戰鬥機一架??
還有常香玉和她的“ 香玉劇社”, 這些在舊社會受盡欺淩被人
瞧不起的“戲子”, 從新中國的誕生中重新找到了做人的尊嚴。她
們從1951 年8 月起半年內, 在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江西等
6 個省為30 多萬觀眾巡迴義演170 多場, 自己省吃儉用, 用義演的
收入捐獻了“ 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
筆者從不喜愛地方戲劇, 連自己家鄉的川劇都不愛看。
然而因為在少年時聽老師講過“ 香玉劇社”號飛機的故事後,
竟愛屋及烏, 喜愛上了這個河南地方戲, 至今仍保留著這個讓許多
朋友奇怪的嗜好。
筆者從戎時穿的是藍軍褲, 因而對常香玉老人有著特殊的情
感。
並且保持著永遠的尊敬。
當然, 筆者家鄉的老一輩人也沒讓筆者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
感覺沒臉———簡陽縣的棉農們發起了“ 一斤棉捐獻運動”, 兩個月
內就完成了兩架“ 棉農號”戰鬥機的繳款。
個人捐款也很踴躍。
新疆烏魯木齊103 歲的維吾爾族老人吾古尼沙汗, 堅持拾麥
穗、紡線賣錢捐獻武器, 被譽為“ 誌願軍的老媽媽”; 重慶市63 歲的
勞動婦女彭淑貞, 臨終前將其一生洗衣所得的積蓄3 個金戒指、5
枚銀元和一間房屋, 全部捐獻了出來; 湖南湘潭縣一位76 歲的勤
雜工譚楚雲每月隻有8 元的收入, 從抗美援朝總會發出捐獻號召
之日起, 就做了一個竹筒, 上麵鑽一個小孔, 每天工餘挑三、五擔
水, 把賣水的錢裝進去, 竹筒上寫著“ 抗美援朝捐獻?譚楚雲記”的
字樣。
“ 我是毛主席的家鄉人, 不能給毛主席丟臉!”
老人這樣說。
孩子們也捐。
遼寧彰武縣一個小學的1200 餘名小學生, 利用放學後和假期
中的閑暇時間, 揀糧食、打柴禾、打柳條子, 積累了1200 多元, 全部
捐獻給了抗美援朝。
??
截至1952 年5 月底, 僅一年時間, 全國人民共捐獻人民幣
5.565 億元, 相當於當時3710 架戰鬥機的價款。
也就是說, 可以全部裝備一支新中國當時的空軍。
現在的人們可能要說這有什麽了不起? 1998 年長江洪災期
間, 中央電視台一個賑災晚會下來就能募來同等數目的捐款。
可想過沒有, 那年頭中國人的腰包有如今這麽鼓嗎?
再者說啦, 那年頭的鈔票有現在這麽“毛”嗎?
那一張一張都是人民的血, 人民的汗。
也是人民的意誌!
中國人民還陸續派出慰問團到前線慰問自己的子弟兵。
1951 年1 月,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決定組織中國人民慰問
團前往朝鮮, 慰問在朝鮮前線英勇作戰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
人民軍。
1951 年4 月, 第一屆中國人民慰問團由總團長廖承誌、副總團
長陳沂、田漢率領, 由8 個分團575 名各界代表和文藝工作者組成,
直接把全國人民捐獻的1093 麵錦旗、420 餘萬元慰問金、2000 餘
箱慰問品及15000 多封充滿深情的慰問信, 送到子弟兵的手中。
為給前線的戰士們演出, 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副大隊長、天津
市著名相聲演員常寶坤, 隊員、天津市著名琴師程樹棠遭遇敵機轟
炸, 光榮殉職。
慰問團回到祖國, 分別奔赴全國2050 個縣進行匯報演講, 把
前線將士們的故事廣為傳揚, 激勵著後方人民更加努力地恢復生
產, 支援前線。
第二屆慰問團由劉景範為總團長, 陳沂、李明灝、胡厥文、周欽
嶽為副總團長, 規模比第一屆大了一倍, 有9 個分團1097 人, 代表
性也更為廣泛, 還包括了宗教界、海外華僑及少數民族代表。
他們到達朝鮮時, 上甘嶺戰役正在激烈進行。
慰問團第二分團來到五聖山前線, 他們一定要到前沿去看自
己的子弟兵是怎麽打仗的, 而秦基偉軍長出於安全考慮把他們攔
住了。
雙方爭執不下。
最後達成協議, 讓兩位代表———工業勞動模範牛汝森和作家
陸柱國在前沿觀察所用望遠鏡看前邊打仗。
兩人一看就落淚了。
邊看邊哭, 最後索性嚎啕起來。
陸柱國說我不走了, 我要留在這裏, 把上甘嶺的英雄們寫成小
說, 讓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們是些什麽樣的人, 是為什麽
在打仗, 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打仗, 是怎樣打贏的這些仗。
這位青年作家走遍了參戰的每一個連隊, 噙著眼淚聽取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