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頁
開國第一戰:抗美援朝戰爭全景紀實 作者:雙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方麵技術裝備的優勢給中朝軍隊作戰帶來的影響和敵人戰術上的
改變缺乏深刻的認識, 過分看重了改裝了蘇式裝備後的中朝軍隊
的力量, 自身又拘泥於第一、二、三次戰役在特定條件下以奇襲方
式獲取的帶有很大局限性的勝利經驗, 從而對戰役的作用估計過
689
第二十九章
投石問路
杜魯門搖橄欖枝
頂天立地
洪學智當糧草官
高, 看成是“韓戰的時間縮短或拖長的關鍵”。雖然有了“準備
長期, 爭取短期”的正確戰爭指導方針, 在具體掌握上卻偏重於“ 爭
取短期”。戰役第一階段預定殲敵5 個師另兩個旅, 其中美軍3 個
師, 第二階段又預定殲滅韓軍6 個師, 這在當時雙方技術裝備懸
殊、中朝方麵又無空軍配合的情況下, 在客觀上即使不能說是不可
能, 至少也是可能性極小。
事實證明這個目標的確是一廂情願。
最後, 也是最重要的, 是打得“ 遠了一點”。
其實說遠也不遠, 中朝軍隊前進最遠也隻有80~90 公裏。可
就這個距離對他們來說也已經勉為其難了, 戰役稍稍一向縱深發
展, 運輸線延長, 供應和轉運傷員就顯得十分困難。第二階段中朝
軍隊停止進攻後, 曾原地停留兩天等待補給, 轉運傷員, 結果仍補
充不上, 造成了轉移行動初期的被動。由此也可以想見, 在未解決
空中掩護和後勤保障困難的情況下, 想一氣嗬成, 實施大迂迴包
圍, 向敵深遠縱深發展突擊, 殲滅敵重兵集團, 將“ 聯合國軍”趕下
海, 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
事實證明, 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後, 倘不能在第一個夜晚基本上
完成戰役迂迴任務, 打亂敵人戰役布勢, 而在戰術上又未能完成分
割包圍並打亂敵人, 則爾後戰役發展就非常困難。敵人可以利用
其優越的技術裝備條件迅速改變其不利態勢; 或迅速增援其被圍
部隊, 憑藉其優勢的炮火在大量坦克和飛機掩護下突圍; 或將已被
打開的缺口迅速堵塞; 或收縮兵力形成新的防禦體係??。
總而言之, 辦法顯得要比中朝軍隊多。
而中朝軍隊呢, 又沒有什麽特別有效的辦法來製約敵人。戰
役第一階段, 正麵突擊的各軍, 由於在第一個夜晚未能實現戰術分
割包圍, 就被範佛裏特抓住破綻, 先將主力轉移, 而以快速部隊與
中朝軍隊保持接觸; 當中朝軍隊黃昏一發起進攻即迅速撤退, 每次
隻退20~30 公裏, 恰為中朝軍隊一夜徒步追擊的行程; 當翌日中
朝軍隊迫近時,“聯合國軍”主力已占領陣地, 以逸待勞, 中朝軍隊
690
開
國
第
一
戰
即被置於其炮火控製之下難以繼續發展進攻。所以, 在戰役的第
一、二階段, 中朝軍隊曾分別包圍了敵營、團兵力十七八處之多, 但
都未能達成殲滅。
從事後“ 臭皮匠”的角度來看, 倘按鄧華洪學智等在戰前的建
議, 將敵人放至鐵原一線再打, 糧彈補充也相對容易, 準備也可以
更充分。雖然也有一定風險, 且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朝軍隊的力
量態勢, 但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另外, 在戰役部署上, 也存在著拘泥於舊有作戰模式的缺點,
戰役第一階段, 東線第二十軍、第四十軍突破後向敵縱深發展時,
卻無後續力量投入戰鬥, 結果付出鮮血代價打開的突破口沒有起
到應有的作用。倘將第三兵團及第二十六軍東靠, 將第二十七軍
作為第九兵團的第二梯隊, 第二十七軍跟在第二十軍後邊, 從韓軍
第六師缺口打出去, 那很可能形成破竹之勢。而戰役實際發展卻
是第九兵團方向兵力不足, 第三兵團方向兵力又過於密集, 在15
公裏正麵上一個梯隊展開突擊, 造成部隊擁擠, 也影響了進攻速
度。
當然, 從客觀上來說,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雙方物質力量懸殊的
對比並沒有在戰爭過程中得到實質性的改變。
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 物質力量隻有用物質力量
才能摧毀。仗打到這個份上, 隻能說中朝方麵的物質力量遠沒有
強大到足以摧毀對方的程度。中國軍隊的裝備主要靠從蘇聯購
買, 而當時蘇聯迅速為中國軍隊提供戰場上的所有裝備也確有困
難, 空軍也隻能掩護從鴨綠江到清川江一段。中國國內支持戰爭
的財力和物力當然更不用說, 新中國建國伊始, 經濟基礎極為薄
弱, 1950 年的工農業生產總值不過542 億人民幣, 財政收入僅62.5
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 全年的財政收入也不及美國在韓戰第一
年直接戰費1??2。而就這樣微薄的財政收入, 還有41.5%用於直接
戰費開支, 經濟建設則僅占財政預算的25.5%。
1951 年戰費開支在比例上和數量上還比1950 年有所增加。
691
改變缺乏深刻的認識, 過分看重了改裝了蘇式裝備後的中朝軍隊
的力量, 自身又拘泥於第一、二、三次戰役在特定條件下以奇襲方
式獲取的帶有很大局限性的勝利經驗, 從而對戰役的作用估計過
689
第二十九章
投石問路
杜魯門搖橄欖枝
頂天立地
洪學智當糧草官
高, 看成是“韓戰的時間縮短或拖長的關鍵”。雖然有了“準備
長期, 爭取短期”的正確戰爭指導方針, 在具體掌握上卻偏重於“ 爭
取短期”。戰役第一階段預定殲敵5 個師另兩個旅, 其中美軍3 個
師, 第二階段又預定殲滅韓軍6 個師, 這在當時雙方技術裝備懸
殊、中朝方麵又無空軍配合的情況下, 在客觀上即使不能說是不可
能, 至少也是可能性極小。
事實證明這個目標的確是一廂情願。
最後, 也是最重要的, 是打得“ 遠了一點”。
其實說遠也不遠, 中朝軍隊前進最遠也隻有80~90 公裏。可
就這個距離對他們來說也已經勉為其難了, 戰役稍稍一向縱深發
展, 運輸線延長, 供應和轉運傷員就顯得十分困難。第二階段中朝
軍隊停止進攻後, 曾原地停留兩天等待補給, 轉運傷員, 結果仍補
充不上, 造成了轉移行動初期的被動。由此也可以想見, 在未解決
空中掩護和後勤保障困難的情況下, 想一氣嗬成, 實施大迂迴包
圍, 向敵深遠縱深發展突擊, 殲滅敵重兵集團, 將“ 聯合國軍”趕下
海, 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
事實證明, 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後, 倘不能在第一個夜晚基本上
完成戰役迂迴任務, 打亂敵人戰役布勢, 而在戰術上又未能完成分
割包圍並打亂敵人, 則爾後戰役發展就非常困難。敵人可以利用
其優越的技術裝備條件迅速改變其不利態勢; 或迅速增援其被圍
部隊, 憑藉其優勢的炮火在大量坦克和飛機掩護下突圍; 或將已被
打開的缺口迅速堵塞; 或收縮兵力形成新的防禦體係??。
總而言之, 辦法顯得要比中朝軍隊多。
而中朝軍隊呢, 又沒有什麽特別有效的辦法來製約敵人。戰
役第一階段, 正麵突擊的各軍, 由於在第一個夜晚未能實現戰術分
割包圍, 就被範佛裏特抓住破綻, 先將主力轉移, 而以快速部隊與
中朝軍隊保持接觸; 當中朝軍隊黃昏一發起進攻即迅速撤退, 每次
隻退20~30 公裏, 恰為中朝軍隊一夜徒步追擊的行程; 當翌日中
朝軍隊迫近時,“聯合國軍”主力已占領陣地, 以逸待勞, 中朝軍隊
690
開
國
第
一
戰
即被置於其炮火控製之下難以繼續發展進攻。所以, 在戰役的第
一、二階段, 中朝軍隊曾分別包圍了敵營、團兵力十七八處之多, 但
都未能達成殲滅。
從事後“ 臭皮匠”的角度來看, 倘按鄧華洪學智等在戰前的建
議, 將敵人放至鐵原一線再打, 糧彈補充也相對容易, 準備也可以
更充分。雖然也有一定風險, 且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朝軍隊的力
量態勢, 但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另外, 在戰役部署上, 也存在著拘泥於舊有作戰模式的缺點,
戰役第一階段, 東線第二十軍、第四十軍突破後向敵縱深發展時,
卻無後續力量投入戰鬥, 結果付出鮮血代價打開的突破口沒有起
到應有的作用。倘將第三兵團及第二十六軍東靠, 將第二十七軍
作為第九兵團的第二梯隊, 第二十七軍跟在第二十軍後邊, 從韓軍
第六師缺口打出去, 那很可能形成破竹之勢。而戰役實際發展卻
是第九兵團方向兵力不足, 第三兵團方向兵力又過於密集, 在15
公裏正麵上一個梯隊展開突擊, 造成部隊擁擠, 也影響了進攻速
度。
當然, 從客觀上來說,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雙方物質力量懸殊的
對比並沒有在戰爭過程中得到實質性的改變。
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 物質力量隻有用物質力量
才能摧毀。仗打到這個份上, 隻能說中朝方麵的物質力量遠沒有
強大到足以摧毀對方的程度。中國軍隊的裝備主要靠從蘇聯購
買, 而當時蘇聯迅速為中國軍隊提供戰場上的所有裝備也確有困
難, 空軍也隻能掩護從鴨綠江到清川江一段。中國國內支持戰爭
的財力和物力當然更不用說, 新中國建國伊始, 經濟基礎極為薄
弱, 1950 年的工農業生產總值不過542 億人民幣, 財政收入僅62.5
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 全年的財政收入也不及美國在韓戰第一
年直接戰費1??2。而就這樣微薄的財政收入, 還有41.5%用於直接
戰費開支, 經濟建設則僅占財政預算的25.5%。
1951 年戰費開支在比例上和數量上還比1950 年有所增加。
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