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開國第一戰:抗美援朝戰爭全景紀實 作者:雙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從各方麵考慮甚為勉強。以何為好, 盼示復。
從軍事角度來說, 這不失為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處置。
可惜晚了一點。
如果兩個星期前聯合國三人停戰委員會那個方案一出手, 中
朝方就立即作出這般姿態, 既能爭取補給時間, 又能從政治上陷美
國政府於尷尬被動處境, 從戰略態勢上來說, 將對中朝方更為有
利。
彼一時, 此一時也。
彼時行此策, 利大於弊; 此時行此策, 弊大於利。
444
開
國
第
一
戰
次日, 毛澤東復電:
27 日24 時來電及給各軍準備作戰的命令均已收到。
我軍必須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 以殲滅兩萬至三萬
敵軍, 占領大田、安東之線以北為目標。
戰役準備期間必須保持仁川及漢城南岸, 並吸引敵
人主力於水原、利川地區。戰役發起時, 中、朝兩軍應突
破原州直向榮州、安東發展進攻。
中、朝兩軍北撤至15 至30 公裏, 發表擁護限期停戰
的新聞是不適宜的, 敵軍正希望我軍撤退一段地區封鎖
漢江, 然後停戰。
第四次戰役後, 敵人可能和我方進行解決朝鮮問題
的談判, 那時談判對中、朝兩國有利。
我軍沒補兵, 彈藥也不足, 確有很大困難。但集中主
力向原州、榮州打下去, 殲滅幾部美軍及四五個南韓師
的力量還是有的。請你在高幹會上說明, 此次會議即作
為動員進行第四次戰役的會議。
中、朝兩軍在占領大田、安東之敵軍以北區域以後再
進行兩個至三個月的準備工作, 然後進行帶最後性質的
第五次戰役, 從各個方麵說來都比較有利。
斬釘截鐵, 毫不含糊。
毛澤東有毛澤東的道理。
從政治上來說, 在敵軍大舉反撲的時候, 發布“擁護限期停戰,
中、朝兩軍北撤15 至30 公裏”的新聞的確不妥。你想, 敵人在全線
潰退時率先提出停戰, 中朝方沒有同意; 現在敵人反撲上來了, 中
朝方卻要接受停戰了。
任誰一看都是中朝方被“ 聯合國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嚇住了。
的確在政治上大大的不利。
445
第十九章
反撲有力
磁性戰術施辣手
應對倉促
機動防禦築血牆
毛澤東作為鐵骨錚錚的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 作為一生都
在麵對各種錯綜複雜的危機局麵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他是站在俯
瞰全球政治大格局的戰略高度上來考察戰局進退之得失的, 較之
於彭德懷等戰區統帥, 當然要更多地著眼於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
然而回到戰場上來, 彭德懷們對戰場實際和麵臨的困難, 卻有
著比毛澤東更為深入、更為具體的了解和體察。一個戰役部署究
竟是可行還是不可行, 應該說比毛澤東更有發言權。而且從後來
戰役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 大軍事家毛澤東在此時此刻為第四次
戰役確定的戰役目標, 的的確確是不切實際的。
戰略統帥, 對戰役形勢的判斷出現失誤, 這不奇怪。
關鍵在於發現失誤怎麽辦? 失誤造成了後果怎麽辦?
偉人、庸人涇渭分明, 高下就從這裏看!
毛澤東的第一個不切實際是“ 占領大田、安東一線為目標”。
這是一個發展戰略進攻的計劃。
也就是說把戰線前推至北緯三十六點五度線附近。
這時毛澤東的思維, 想必還處在當年指揮劉鄧大軍千裏躍進
大別山的模式中。想想那會兒是多麽困難, 簡直可以說是困難重
重, 各解放區都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都還在戰略防禦態勢中與優勢
敵人周旋。毛澤東卻毅然在力量對比還沒有發生根本轉變的情況
下, 反常規用兵, 令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揮師千
裏, 挺進大別山, 向敵人後方發展進攻, 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一錘子就把蔣介石的“ 啞鈴”陣形砸了個稀巴爛。
如果僅憑困難的程度來說, 毛澤東這種設想應該說是有道理
的, 那會兒沒吃沒喝, 一支槍才幾粒子彈, 放棄了延安, 放棄了華
中, 放棄了蘇北, 放棄了大片根據地, 帶著中央機關肩挨肩背靠背
地與胡宗南數十萬大軍兜圈子打遊擊。除了毛澤東這等雄才大略
的戰略家, 換了別人誰敢在那個時候去設想什麽戰略進攻呀?
現在呢, 有國家政權, 新政權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又
有蘇聯後援, 力量空前強大, 兵員也優於敵人, 為什麽不能像國內
446
開
國
第
一
戰
戰爭一樣, 和敵人掉個換位, 把進攻發展到敵人縱深去。
然而困難的性質卻大大地不一樣了。
對手不同了。
那是一支高度現代化的強大軍隊,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在全
世界都堪稱一流。內部相對比較集權統一, 雖然也有重重矛盾, 但
從軍事角度來說, 這不失為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處置。
可惜晚了一點。
如果兩個星期前聯合國三人停戰委員會那個方案一出手, 中
朝方就立即作出這般姿態, 既能爭取補給時間, 又能從政治上陷美
國政府於尷尬被動處境, 從戰略態勢上來說, 將對中朝方更為有
利。
彼一時, 此一時也。
彼時行此策, 利大於弊; 此時行此策, 弊大於利。
444
開
國
第
一
戰
次日, 毛澤東復電:
27 日24 時來電及給各軍準備作戰的命令均已收到。
我軍必須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 以殲滅兩萬至三萬
敵軍, 占領大田、安東之線以北為目標。
戰役準備期間必須保持仁川及漢城南岸, 並吸引敵
人主力於水原、利川地區。戰役發起時, 中、朝兩軍應突
破原州直向榮州、安東發展進攻。
中、朝兩軍北撤至15 至30 公裏, 發表擁護限期停戰
的新聞是不適宜的, 敵軍正希望我軍撤退一段地區封鎖
漢江, 然後停戰。
第四次戰役後, 敵人可能和我方進行解決朝鮮問題
的談判, 那時談判對中、朝兩國有利。
我軍沒補兵, 彈藥也不足, 確有很大困難。但集中主
力向原州、榮州打下去, 殲滅幾部美軍及四五個南韓師
的力量還是有的。請你在高幹會上說明, 此次會議即作
為動員進行第四次戰役的會議。
中、朝兩軍在占領大田、安東之敵軍以北區域以後再
進行兩個至三個月的準備工作, 然後進行帶最後性質的
第五次戰役, 從各個方麵說來都比較有利。
斬釘截鐵, 毫不含糊。
毛澤東有毛澤東的道理。
從政治上來說, 在敵軍大舉反撲的時候, 發布“擁護限期停戰,
中、朝兩軍北撤15 至30 公裏”的新聞的確不妥。你想, 敵人在全線
潰退時率先提出停戰, 中朝方沒有同意; 現在敵人反撲上來了, 中
朝方卻要接受停戰了。
任誰一看都是中朝方被“ 聯合國軍”強大的軍事實力嚇住了。
的確在政治上大大的不利。
445
第十九章
反撲有力
磁性戰術施辣手
應對倉促
機動防禦築血牆
毛澤東作為鐵骨錚錚的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 作為一生都
在麵對各種錯綜複雜的危機局麵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他是站在俯
瞰全球政治大格局的戰略高度上來考察戰局進退之得失的, 較之
於彭德懷等戰區統帥, 當然要更多地著眼於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
然而回到戰場上來, 彭德懷們對戰場實際和麵臨的困難, 卻有
著比毛澤東更為深入、更為具體的了解和體察。一個戰役部署究
竟是可行還是不可行, 應該說比毛澤東更有發言權。而且從後來
戰役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 大軍事家毛澤東在此時此刻為第四次
戰役確定的戰役目標, 的的確確是不切實際的。
戰略統帥, 對戰役形勢的判斷出現失誤, 這不奇怪。
關鍵在於發現失誤怎麽辦? 失誤造成了後果怎麽辦?
偉人、庸人涇渭分明, 高下就從這裏看!
毛澤東的第一個不切實際是“ 占領大田、安東一線為目標”。
這是一個發展戰略進攻的計劃。
也就是說把戰線前推至北緯三十六點五度線附近。
這時毛澤東的思維, 想必還處在當年指揮劉鄧大軍千裏躍進
大別山的模式中。想想那會兒是多麽困難, 簡直可以說是困難重
重, 各解放區都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都還在戰略防禦態勢中與優勢
敵人周旋。毛澤東卻毅然在力量對比還沒有發生根本轉變的情況
下, 反常規用兵, 令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揮師千
裏, 挺進大別山, 向敵人後方發展進攻, 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一錘子就把蔣介石的“ 啞鈴”陣形砸了個稀巴爛。
如果僅憑困難的程度來說, 毛澤東這種設想應該說是有道理
的, 那會兒沒吃沒喝, 一支槍才幾粒子彈, 放棄了延安, 放棄了華
中, 放棄了蘇北, 放棄了大片根據地, 帶著中央機關肩挨肩背靠背
地與胡宗南數十萬大軍兜圈子打遊擊。除了毛澤東這等雄才大略
的戰略家, 換了別人誰敢在那個時候去設想什麽戰略進攻呀?
現在呢, 有國家政權, 新政權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又
有蘇聯後援, 力量空前強大, 兵員也優於敵人, 為什麽不能像國內
446
開
國
第
一
戰
戰爭一樣, 和敵人掉個換位, 把進攻發展到敵人縱深去。
然而困難的性質卻大大地不一樣了。
對手不同了。
那是一支高度現代化的強大軍隊,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在全
世界都堪稱一流。內部相對比較集權統一, 雖然也有重重矛盾,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