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9日11時30分,以軍從南北兩麵向戈蘭高地進攻。北路由艾伯特·曼得勒裝甲旅、約納·埃夫拉指揮的“戈蘭尼”步兵旅和巴爾·科奇瓦的裝甲旅組成。從南部進攻戈蘭高地的以軍由古爾傘兵旅和阿夫農步兵旅組成。
古爾傘兵旅和阿夫農步兵旅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穀發起進攻,在奪取塔瓦菲克後,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爾,並沿太巴拉湖東岸開進。
1967年6月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蘭尼”旅則分兵兩路,一路向巴尼亞斯出擊,另一路指向特勒阿紮奇高地,並於當晚占領了特勒阿紮奇高地,接著“戈蘭尼”旅又向特勒阿紮奇高地的山上推進,於午夜占領了山上的敘軍陣地。
1967年6月10日,以軍科奇瓦旅協同“戈蘭尼”旅一部進攻巴尼亞斯,並向艾因菲特和馮馬達推進。曼得勒旅此時從卡拉德東進擊庫奈特拉,未經戰鬥就占領了庫奈特拉。
1967年6月10日晚,以軍奪取了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馬士革的幾條主要公路,奪取了橫跨阿拉伯地區通往黎巴嫩的輸油管。
1967年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簽署停火協議,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
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和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走廊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戰爭中有60萬阿拉伯人和40多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以色列在一天之內摧毀了埃及十幾年裝備起來的空軍,占領了埃及的整個西奈半島。埃及軍事上的慘敗,大大打擊了納賽爾的威信。納賽爾總統宣布他對戰敗負有責任,提出辭職,但在埃及國民的強烈要求下留任。
1970年9月28日,納賽爾因心髒病突發逝世,阿拉伯世界的盟主隕落了。納賽爾死了,阿拉伯的統一和復興就變得更為渺茫了。埃及新任的總統薩達特繼續從蘇聯大批購買先進武器,決心為埃及和阿拉伯人復仇。第四次中東戰爭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仇恨中醞釀著。
空中閃電戰
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前做到了“比敵人更了解敵人”和“量身摧毀”。以色列用273架作戰飛機在10個小時內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三波空襲,摧毀阿拉伯國家飛機451架。這是非常成功的空中閃擊戰。這也是一個冒險,如果阿拉伯國家情報準確或反應迅速,以色列戰機全部起飛對埃及空軍發動進攻時,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戰機全部起飛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那麽戰況就不一樣了。根據“錯位攻防”原則,當進攻方襲擊防守方機場時,防守方正麵迎敵時應出奇兵襲擊進攻方的機場。當然,這一切應該在和平時期就訓練好,一旦遭到襲擊,立即實施錯位攻防。
阿拉伯國家應該攜手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聯邦國家。阿拉伯聯邦的麵積可以達到70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2億。2050年阿拉伯聯邦可以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強國。但是,阿拉伯國家的分裂狀態嚴重地阻礙了阿拉伯世界的復興。2050年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德國、日本、法國、英國和墨西哥將成為十強國家,而阿拉伯國家的實力總和隻能與德國相當。統一是阿拉伯世界復興的出路,重現阿拉伯帝國的輝煌的前提就是統一。
中東戰爭 贖罪日戰爭:一失足成千古恨
戰前風雲
1967年的“六·五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喪失了大片領土。埃及在戰爭中喪失了整個西奈半島,而且損失慘重,一心想報仇雪恨。以色列在六·五戰爭中占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戰略縱深增大200公裏以上。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使戰略縱深增大90公裏以上。為保住這一“安全邊界”,以色列戰略思想由進攻轉為防守。以軍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以軍花費2.3億美元在蘇伊士運河東岸興建了長123公裏的巴列夫防線。巴列夫防線沙堤高8.5米,朝運河一麵被削成55度的陡坡,在坡上設置了鐵絲網和地雷區,還設置有通向運河的凝固汽油管,點燃後可在運河上形成一道火網。以軍沿運河全線修築了31個核心堡,形成交叉火力網。以軍在西奈半島腹地修建了機場和“霍克”防空飛彈陣地。以軍在戈蘭高地修築了堅固的工事。因此,以軍自恃防守堅固,在前沿地區陳兵不多。
消耗戰爭
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軍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的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
1969年下半年起,以軍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埃以雙方互派突擊隊偷襲對方。
通過兩年的“消耗戰爭”,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麵部隊也需得到加強,決定從蘇聯購置大量的武器裝備。蘇聯利用埃及的困境,大肆向埃及滲透。美國則大力支持以色列。美蘇在中東的較量中為避免直接對抗,力圖在中東製造一種“不戰不和”的局麵。
蘇聯背信棄義
1970年10月,薩達特繼任埃及總統,為擺脫“不戰不和”的局麵,開始大力加強軍備。
1971年5月,埃及與蘇聯簽定了友好合作條約,但蘇聯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問題上一拖再拖。
古爾傘兵旅和阿夫農步兵旅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穀發起進攻,在奪取塔瓦菲克後,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爾,並沿太巴拉湖東岸開進。
1967年6月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蘭尼”旅則分兵兩路,一路向巴尼亞斯出擊,另一路指向特勒阿紮奇高地,並於當晚占領了特勒阿紮奇高地,接著“戈蘭尼”旅又向特勒阿紮奇高地的山上推進,於午夜占領了山上的敘軍陣地。
1967年6月10日,以軍科奇瓦旅協同“戈蘭尼”旅一部進攻巴尼亞斯,並向艾因菲特和馮馬達推進。曼得勒旅此時從卡拉德東進擊庫奈特拉,未經戰鬥就占領了庫奈特拉。
1967年6月10日晚,以軍奪取了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馬士革的幾條主要公路,奪取了橫跨阿拉伯地區通往黎巴嫩的輸油管。
1967年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簽署停火協議,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
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和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加薩走廊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戰爭中有60萬阿拉伯人和40多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以色列在一天之內摧毀了埃及十幾年裝備起來的空軍,占領了埃及的整個西奈半島。埃及軍事上的慘敗,大大打擊了納賽爾的威信。納賽爾總統宣布他對戰敗負有責任,提出辭職,但在埃及國民的強烈要求下留任。
1970年9月28日,納賽爾因心髒病突發逝世,阿拉伯世界的盟主隕落了。納賽爾死了,阿拉伯的統一和復興就變得更為渺茫了。埃及新任的總統薩達特繼續從蘇聯大批購買先進武器,決心為埃及和阿拉伯人復仇。第四次中東戰爭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仇恨中醞釀著。
空中閃電戰
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前做到了“比敵人更了解敵人”和“量身摧毀”。以色列用273架作戰飛機在10個小時內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三波空襲,摧毀阿拉伯國家飛機451架。這是非常成功的空中閃擊戰。這也是一個冒險,如果阿拉伯國家情報準確或反應迅速,以色列戰機全部起飛對埃及空軍發動進攻時,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戰機全部起飛對以色列發動進攻,那麽戰況就不一樣了。根據“錯位攻防”原則,當進攻方襲擊防守方機場時,防守方正麵迎敵時應出奇兵襲擊進攻方的機場。當然,這一切應該在和平時期就訓練好,一旦遭到襲擊,立即實施錯位攻防。
阿拉伯國家應該攜手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聯邦國家。阿拉伯聯邦的麵積可以達到70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2億。2050年阿拉伯聯邦可以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強國。但是,阿拉伯國家的分裂狀態嚴重地阻礙了阿拉伯世界的復興。2050年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德國、日本、法國、英國和墨西哥將成為十強國家,而阿拉伯國家的實力總和隻能與德國相當。統一是阿拉伯世界復興的出路,重現阿拉伯帝國的輝煌的前提就是統一。
中東戰爭 贖罪日戰爭:一失足成千古恨
戰前風雲
1967年的“六·五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喪失了大片領土。埃及在戰爭中喪失了整個西奈半島,而且損失慘重,一心想報仇雪恨。以色列在六·五戰爭中占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戰略縱深增大200公裏以上。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使戰略縱深增大90公裏以上。為保住這一“安全邊界”,以色列戰略思想由進攻轉為防守。以軍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以軍花費2.3億美元在蘇伊士運河東岸興建了長123公裏的巴列夫防線。巴列夫防線沙堤高8.5米,朝運河一麵被削成55度的陡坡,在坡上設置了鐵絲網和地雷區,還設置有通向運河的凝固汽油管,點燃後可在運河上形成一道火網。以軍沿運河全線修築了31個核心堡,形成交叉火力網。以軍在西奈半島腹地修建了機場和“霍克”防空飛彈陣地。以軍在戈蘭高地修築了堅固的工事。因此,以軍自恃防守堅固,在前沿地區陳兵不多。
消耗戰爭
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軍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的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
1969年下半年起,以軍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埃以雙方互派突擊隊偷襲對方。
通過兩年的“消耗戰爭”,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麵部隊也需得到加強,決定從蘇聯購置大量的武器裝備。蘇聯利用埃及的困境,大肆向埃及滲透。美國則大力支持以色列。美蘇在中東的較量中為避免直接對抗,力圖在中東製造一種“不戰不和”的局麵。
蘇聯背信棄義
1970年10月,薩達特繼任埃及總統,為擺脫“不戰不和”的局麵,開始大力加強軍備。
1971年5月,埃及與蘇聯簽定了友好合作條約,但蘇聯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問題上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