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破壞停火令,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
“約夫”戰役
1948年10月15日下午,以軍對部署在內格夫的埃及軍隊發動了進攻。埃及軍隊的陣地隻分布在幾條狹窄的防禦陣地內,缺乏縱深。
以色列空軍首先襲擊了加沙、馬傑達勒、拉法和阿裏什等城鎮,破壞了埃軍的通信體係和指揮機關。同時,以色列空軍襲擊了阿裏什等地的機場,使埃及軍隊喪失了製空權。隨後,以軍在夜間發動進攻,在西線搶占了阿什克倫。與此同時,以軍在東線埃爾曼西亞以東實施突破,切斷了埃軍由馬傑達耶到貝特賈夫林的橫穿公路。
接著,以軍向埃爾曼西亞、法盧賈、伊拉克蘇維丹要塞發動進攻,沒有得手。以軍轉而向另一重要據點胡萊卡特發起進攻,並於10月19日夜間攻占胡萊卡特,從而打通了通向內格夫的通道。
1948年10月21日,以軍攻占內格夫首府比爾謝巴。這樣,以軍控製了除法盧賈和加薩走廊以外的整個內格夫北部地區。
“希拉姆”戰役
法齊·卡伍吉所指揮的“阿拉伯解放軍”控製著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區。10月中旬,“阿拉伯解放軍”利用以色列軍隊同埃及軍隊作戰之機,對夏吉克到阿貝德地域內的以軍發起進攻,奪得了能控製胡拉湖穀地的控製權。
1948年10月28日,以色列軍隊發動反攻。以軍派遣兩支部隊,分別從南麵和西麵實行佯攻,然後以東西兩路兵力夾擊“阿拉伯解放軍”。
1948年10月30日,以軍攻占加利利,並有少數部隊進入了黎巴嫩。以軍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兩岸,奪取了黎巴嫩境內15個村莊。以軍在“希拉姆”戰役中幾乎沒有什麽損失。
“霍雷夫”戰役
在“約夫”戰役中,內格夫北部的埃軍被擊退,但內格夫沙漠與西奈半島的埃軍依然占據了一些地區。
1948年11月19日,埃軍從加沙地區進入內格夫沙漠。
1948年12月7日,埃軍對以軍陣地發起佯攻,但被以軍擊退。
1948年12月22日,伊加爾·阿隆上校指揮以軍5個旅向埃軍發動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以軍先以戈蘭尼旅對加沙地區實行牽製性進攻,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方向進攻奧賈,企圖占領阿裏什。以色列空軍轟炸了加沙和阿裏什機場,從而掌握了製空權。戈蘭尼旅沿海岸公路挺進。
1948年12月22日,以軍奪取了加沙南側8公裏製高點。
1948年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裏什方向進攻。以軍選擇了一條由比爾謝巴至奧賈的被湮沒的羅馬時代的古道。以色列秘密地將這條古道修成可通行輕型裝甲車輛的道路。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埃軍認為以軍將沿海岸公路進攻,因而對奧賈方向戒備不嚴,使得阿隆主力部隊奇襲獲得成功。
1948年12月27日,以軍占領奧賈,並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機動部隊。
1948年12月28日,以軍攻占阿布奧格,轉而進攻阿裏什。
正當以軍準備給埃軍以決定性打擊時,英國要求以色列從埃及領土上撤出。
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鬥。以色列通過“霍雷夫”戰役,幾乎把埃及軍隊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在加沙狹長地帶還有部分埃及軍隊。
停戰協定
1949年2月24日,埃及在希臘的羅得島與以色列簽定停戰協定。埃及承認除加薩走廊外,以色列占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裏內不得設立陣地。
1949年3月23日,以色列和黎巴嫩簽定停戰協定。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1949年4月3日,外約旦與以色列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裏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裏。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併。通過協定,以色列控製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穀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
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1949年7月20日,以色列和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戰爭結束。
阿拉伯國家有1.5萬人死亡,96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落到附近的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形成了一個個的難民營。以色列死亡約6000人,占領了巴勒斯坦近4/5的土地。以色列占領的土地麵積比聯合國181號決議分給以色列的土地麵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裏。
在以色列占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上,有不少巴勒斯坦人留了下來。他們手持簡陋武器出沒在漫漫黃沙間,出沒在一座座城鎮間與以色列軍隊周旋,他們後來成了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第一支武裝力量。
聯合國所規定的阿拉伯國家始終未能建立。巴勒斯坦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矛盾,激化了阿拉伯國家、美國和英國的矛盾。從此,巴勒斯坦戰亂不斷。
在戰場上比在談判桌上能獲得更多
在談判桌上雙方寸利必爭相持不下。在戰場上一方勢如破竹,另一方丟盔棄甲。大獲全勝再談判是最有利的。在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都是勝利者,而且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大獲全勝。
“約夫”戰役
1948年10月15日下午,以軍對部署在內格夫的埃及軍隊發動了進攻。埃及軍隊的陣地隻分布在幾條狹窄的防禦陣地內,缺乏縱深。
以色列空軍首先襲擊了加沙、馬傑達勒、拉法和阿裏什等城鎮,破壞了埃軍的通信體係和指揮機關。同時,以色列空軍襲擊了阿裏什等地的機場,使埃及軍隊喪失了製空權。隨後,以軍在夜間發動進攻,在西線搶占了阿什克倫。與此同時,以軍在東線埃爾曼西亞以東實施突破,切斷了埃軍由馬傑達耶到貝特賈夫林的橫穿公路。
接著,以軍向埃爾曼西亞、法盧賈、伊拉克蘇維丹要塞發動進攻,沒有得手。以軍轉而向另一重要據點胡萊卡特發起進攻,並於10月19日夜間攻占胡萊卡特,從而打通了通向內格夫的通道。
1948年10月21日,以軍攻占內格夫首府比爾謝巴。這樣,以軍控製了除法盧賈和加薩走廊以外的整個內格夫北部地區。
“希拉姆”戰役
法齊·卡伍吉所指揮的“阿拉伯解放軍”控製著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區。10月中旬,“阿拉伯解放軍”利用以色列軍隊同埃及軍隊作戰之機,對夏吉克到阿貝德地域內的以軍發起進攻,奪得了能控製胡拉湖穀地的控製權。
1948年10月28日,以色列軍隊發動反攻。以軍派遣兩支部隊,分別從南麵和西麵實行佯攻,然後以東西兩路兵力夾擊“阿拉伯解放軍”。
1948年10月30日,以軍攻占加利利,並有少數部隊進入了黎巴嫩。以軍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兩岸,奪取了黎巴嫩境內15個村莊。以軍在“希拉姆”戰役中幾乎沒有什麽損失。
“霍雷夫”戰役
在“約夫”戰役中,內格夫北部的埃軍被擊退,但內格夫沙漠與西奈半島的埃軍依然占據了一些地區。
1948年11月19日,埃軍從加沙地區進入內格夫沙漠。
1948年12月7日,埃軍對以軍陣地發起佯攻,但被以軍擊退。
1948年12月22日,伊加爾·阿隆上校指揮以軍5個旅向埃軍發動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以軍先以戈蘭尼旅對加沙地區實行牽製性進攻,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方向進攻奧賈,企圖占領阿裏什。以色列空軍轟炸了加沙和阿裏什機場,從而掌握了製空權。戈蘭尼旅沿海岸公路挺進。
1948年12月22日,以軍奪取了加沙南側8公裏製高點。
1948年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裏什方向進攻。以軍選擇了一條由比爾謝巴至奧賈的被湮沒的羅馬時代的古道。以色列秘密地將這條古道修成可通行輕型裝甲車輛的道路。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埃軍認為以軍將沿海岸公路進攻,因而對奧賈方向戒備不嚴,使得阿隆主力部隊奇襲獲得成功。
1948年12月27日,以軍占領奧賈,並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機動部隊。
1948年12月28日,以軍攻占阿布奧格,轉而進攻阿裏什。
正當以軍準備給埃軍以決定性打擊時,英國要求以色列從埃及領土上撤出。
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鬥。以色列通過“霍雷夫”戰役,幾乎把埃及軍隊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在加沙狹長地帶還有部分埃及軍隊。
停戰協定
1949年2月24日,埃及在希臘的羅得島與以色列簽定停戰協定。埃及承認除加薩走廊外,以色列占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裏內不得設立陣地。
1949年3月23日,以色列和黎巴嫩簽定停戰協定。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1949年4月3日,外約旦與以色列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裏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裏。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併。通過協定,以色列控製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穀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
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1949年7月20日,以色列和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戰爭結束。
阿拉伯國家有1.5萬人死亡,96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落到附近的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形成了一個個的難民營。以色列死亡約6000人,占領了巴勒斯坦近4/5的土地。以色列占領的土地麵積比聯合國181號決議分給以色列的土地麵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裏。
在以色列占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上,有不少巴勒斯坦人留了下來。他們手持簡陋武器出沒在漫漫黃沙間,出沒在一座座城鎮間與以色列軍隊周旋,他們後來成了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第一支武裝力量。
聯合國所規定的阿拉伯國家始終未能建立。巴勒斯坦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矛盾,激化了阿拉伯國家、美國和英國的矛盾。從此,巴勒斯坦戰亂不斷。
在戰場上比在談判桌上能獲得更多
在談判桌上雙方寸利必爭相持不下。在戰場上一方勢如破竹,另一方丟盔棄甲。大獲全勝再談判是最有利的。在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都是勝利者,而且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