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底,獅龍獸部隊化整為零回到印度,原本3000人的部隊隻剩下了200人。
溫蓋特戰役是一次慘痛的失敗,但是卻有助於鼓舞英國人的士氣。獅龍獸部隊的行動證明了英國兵也不比日本兵差,英國士兵也能在叢林中長期作戰。
三旅疲楚
吳國派出三支軍隊去襲擾楚國邊境。第一支軍隊襲擾楚國邊境時,楚軍就向邊境集結。楚軍來吳軍就退。等楚軍撤走後,第二支軍隊又去襲擾楚國邊境。這樣輪番襲擾就達到了三旅疲楚的效果。
襲擾戰、遊擊戰和恐怖襲擊的基本目的都是讓敵人寢食難安。力量懸殊時就搞遊擊戰和恐怖襲擊。相持階段就搞襲擾戰。現在伊拉克的遊擊戰和恐怖襲擊使美軍寢食難安。塔利班捲土重來讓美英感到頭痛。遊擊戰和恐怖襲擊對敵人有生力量的殲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遊擊戰和恐怖襲擊對敵人心理上的打擊是非常有效的。越南靠遊擊戰趕走了美國,伊拉克的“聖戰”分子也將靠遊擊戰和恐怖襲擊趕走美國。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也是靠遊擊戰和恐怖襲擊趕走英國。以色列不讓巴勒斯坦難民返回家園,害怕遊擊戰和恐怖襲擊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伊拉克戰爭很可能是美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美軍必須在傷亡超過1萬人之前穩定局勢或撤出,否則伊拉克戰爭就是21世紀的越南戰爭。現在,美軍陣亡4000人左右,離1萬人還有較大差距。美軍還可以在伊拉克呆上5、6年。但下一屆美國總統可能會在2009年就把美軍全部撤走,因此,伊拉克戰爭美軍的陣亡人數將在5000人左右。因為,遊擊戰和恐怖襲擊對敵人有生力量的殲滅是非常有限的。
溫蓋特戰役是一次慘痛的失敗,但鼓舞英國人的士氣。這裏再次證明戰術上的勝敗不等於戰略上的勝敗,軍事上的勝敗不等於政治上的勝敗。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戰爭的勝敗歸根到底是政治的勝敗而不是軍事的勝敗。因此,才有“化敵為友”、“不戰而勝”和“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伐兵,其下攻城”的說法。百戰百勝不是高明中的高明,不戰而勝才是高明中的高明。軍事指揮家必須跨越軍事和政治的界限才能贏得戰爭在政治上的勝利,而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
以不徹底的軍事勝利來換取政治談判的籌碼是一種冒險的行為。第一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都想以階段性的勝利來增加政治談判的籌碼,結果給了以色列喘息之機,讓以色列反敗為勝。現在,阿拉伯國家聯盟想以完全承認以色列為條件換回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占領的土地。在軍事上失去的可以在政治上拿回來,但很難完全拿回來。所以戰敗對於政治的影響一定是負麵的。同時取得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隻是軍事上的勝利是無法保證戰果的。美國幹掉了薩達姆,但美軍還得從伊拉克撤出來。美軍在軍事上的勝利是無法保證美國在伊拉克和中東的利益的。因為美國沒有取得政治上的勝利。
軍事家不能是單純的軍事家,政治家也不能是單純的政治家。軍事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數學和物理不可分割一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 解放緬甸
緬北反攻戰
1942年7月,史迪威提出了收復緬甸的計劃。英國海軍和兩棲作戰部隊控製孟加拉灣,並在仰光登陸;英印軍、中國駐印軍從印度向瑞保、曼德勒方向進攻;中國軍隊同時從雲南向臘戍、曼德勒方向進攻;美軍為戰役提供空中掩護,如有可能,派地麵部隊與英軍並肩作戰。
1943年召開的開羅會議上,英國首相邱吉爾卻堅決反對史迪威的計劃。邱吉爾認為即使中國退出戰爭,也不會對大局有多大影響。要打開滇緬交通,必須收復全緬甸,而在1943年春季以前英國不可能調集登陸戰所需的艦隻。
1943年10月,英國在美國的壓力下,終於答應在緬甸對日軍發動反擊戰。
1943年10月下旬,緬北反攻戰打響。
1943年12月18日,在印度經過訓練的中國新22師、新30師、新38師攻下日軍重要據點於邦。
1944年2月,美軍遠程突擊部隊3000人歷時三周,翻山越嶺,與中國軍隊一起,對緬甸北部重鎮密支那形成圍攻之勢。
密支那是緬甸北部最大的城市。城裏有很多日軍堅固的城防工事。在密支那地區駐防的是日軍精銳的第18師團,參與了南京大屠殺,又與日本第5師團一起橫掃新加坡,俘虜85000名英軍,開創二戰期間盟軍一次被俘人數最高記錄。所以,第18師團號稱“常勝師團”,是日本軍隊的驕傲。
1944年4月,中美聯軍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森林中潛伏行軍幾百公裏,穿越了眾多人跡罕至的山峰和河穀,一個月後,他們秘密抵達密支那機場附近的密林中,並突然發起進攻。中國駐印軍乘坐滑翔機突然降臨,一舉拿下了防守空虛的密支那機場。此舉是史迪威人生中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冒險舉動,當時全世界為之轟動。
大量的運輸機運載著部隊和重武器源源不斷地在密支那機場降落。但是,空降密支那的部隊過於謹慎,他們把大量兵力用於側翼防守,而隻有一個團進攻兩公裏之外的密支那城。由於兵力太少,久攻不下,加之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原先的突襲變成了強攻。盟軍幾度攻入城區又幾度被日軍逐出。雙方在密支那火車站一帶反覆爭奪,傷亡都很慘重。
溫蓋特戰役是一次慘痛的失敗,但是卻有助於鼓舞英國人的士氣。獅龍獸部隊的行動證明了英國兵也不比日本兵差,英國士兵也能在叢林中長期作戰。
三旅疲楚
吳國派出三支軍隊去襲擾楚國邊境。第一支軍隊襲擾楚國邊境時,楚軍就向邊境集結。楚軍來吳軍就退。等楚軍撤走後,第二支軍隊又去襲擾楚國邊境。這樣輪番襲擾就達到了三旅疲楚的效果。
襲擾戰、遊擊戰和恐怖襲擊的基本目的都是讓敵人寢食難安。力量懸殊時就搞遊擊戰和恐怖襲擊。相持階段就搞襲擾戰。現在伊拉克的遊擊戰和恐怖襲擊使美軍寢食難安。塔利班捲土重來讓美英感到頭痛。遊擊戰和恐怖襲擊對敵人有生力量的殲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遊擊戰和恐怖襲擊對敵人心理上的打擊是非常有效的。越南靠遊擊戰趕走了美國,伊拉克的“聖戰”分子也將靠遊擊戰和恐怖襲擊趕走美國。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也是靠遊擊戰和恐怖襲擊趕走英國。以色列不讓巴勒斯坦難民返回家園,害怕遊擊戰和恐怖襲擊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伊拉克戰爭很可能是美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美軍必須在傷亡超過1萬人之前穩定局勢或撤出,否則伊拉克戰爭就是21世紀的越南戰爭。現在,美軍陣亡4000人左右,離1萬人還有較大差距。美軍還可以在伊拉克呆上5、6年。但下一屆美國總統可能會在2009年就把美軍全部撤走,因此,伊拉克戰爭美軍的陣亡人數將在5000人左右。因為,遊擊戰和恐怖襲擊對敵人有生力量的殲滅是非常有限的。
溫蓋特戰役是一次慘痛的失敗,但鼓舞英國人的士氣。這裏再次證明戰術上的勝敗不等於戰略上的勝敗,軍事上的勝敗不等於政治上的勝敗。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戰爭的勝敗歸根到底是政治的勝敗而不是軍事的勝敗。因此,才有“化敵為友”、“不戰而勝”和“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伐兵,其下攻城”的說法。百戰百勝不是高明中的高明,不戰而勝才是高明中的高明。軍事指揮家必須跨越軍事和政治的界限才能贏得戰爭在政治上的勝利,而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
以不徹底的軍事勝利來換取政治談判的籌碼是一種冒險的行為。第一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都想以階段性的勝利來增加政治談判的籌碼,結果給了以色列喘息之機,讓以色列反敗為勝。現在,阿拉伯國家聯盟想以完全承認以色列為條件換回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占領的土地。在軍事上失去的可以在政治上拿回來,但很難完全拿回來。所以戰敗對於政治的影響一定是負麵的。同時取得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隻是軍事上的勝利是無法保證戰果的。美國幹掉了薩達姆,但美軍還得從伊拉克撤出來。美軍在軍事上的勝利是無法保證美國在伊拉克和中東的利益的。因為美國沒有取得政治上的勝利。
軍事家不能是單純的軍事家,政治家也不能是單純的政治家。軍事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數學和物理不可分割一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 解放緬甸
緬北反攻戰
1942年7月,史迪威提出了收復緬甸的計劃。英國海軍和兩棲作戰部隊控製孟加拉灣,並在仰光登陸;英印軍、中國駐印軍從印度向瑞保、曼德勒方向進攻;中國軍隊同時從雲南向臘戍、曼德勒方向進攻;美軍為戰役提供空中掩護,如有可能,派地麵部隊與英軍並肩作戰。
1943年召開的開羅會議上,英國首相邱吉爾卻堅決反對史迪威的計劃。邱吉爾認為即使中國退出戰爭,也不會對大局有多大影響。要打開滇緬交通,必須收復全緬甸,而在1943年春季以前英國不可能調集登陸戰所需的艦隻。
1943年10月,英國在美國的壓力下,終於答應在緬甸對日軍發動反擊戰。
1943年10月下旬,緬北反攻戰打響。
1943年12月18日,在印度經過訓練的中國新22師、新30師、新38師攻下日軍重要據點於邦。
1944年2月,美軍遠程突擊部隊3000人歷時三周,翻山越嶺,與中國軍隊一起,對緬甸北部重鎮密支那形成圍攻之勢。
密支那是緬甸北部最大的城市。城裏有很多日軍堅固的城防工事。在密支那地區駐防的是日軍精銳的第18師團,參與了南京大屠殺,又與日本第5師團一起橫掃新加坡,俘虜85000名英軍,開創二戰期間盟軍一次被俘人數最高記錄。所以,第18師團號稱“常勝師團”,是日本軍隊的驕傲。
1944年4月,中美聯軍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森林中潛伏行軍幾百公裏,穿越了眾多人跡罕至的山峰和河穀,一個月後,他們秘密抵達密支那機場附近的密林中,並突然發起進攻。中國駐印軍乘坐滑翔機突然降臨,一舉拿下了防守空虛的密支那機場。此舉是史迪威人生中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冒險舉動,當時全世界為之轟動。
大量的運輸機運載著部隊和重武器源源不斷地在密支那機場降落。但是,空降密支那的部隊過於謹慎,他們把大量兵力用於側翼防守,而隻有一個團進攻兩公裏之外的密支那城。由於兵力太少,久攻不下,加之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原先的突襲變成了強攻。盟軍幾度攻入城區又幾度被日軍逐出。雙方在密支那火車站一帶反覆爭奪,傷亡都很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