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空降部隊在鹿特丹降落,奪取飛機場。同時利用傘兵奪取比利時阿爾貝特運河上的橋樑,並占領埃本·埃邁爾要塞。然後,德國空軍同時在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上空爭奪製空權,將敵軍飛機一舉擊潰。最後,b集團軍群主力開始進攻,誘使法英軍隊進入比利時低地地區。在南方,c集團軍群與法國馬奇諾防線正麵接觸,爭取有所突破。實力最強的a集團軍群擔任主攻任務,由中央率先突擊。a集團軍群的七個裝甲師和三個摩托化師將穿越叢林密布的阿登山脈,突入盧森堡和比利時南部,繞過馬奇諾防線,跨過色當和迪南之間的馬斯河,直插索姆河。這樣a集團軍將在法英聯軍中央打入一個巨大的楔子。
1940年3月中旬,希特勒同意了曼施坦因計劃,但在挪威的行動延誤了計劃的執行。
布雷達變體
法國耗資70億法郎精心修築的馬奇諾防線是由數不清的炮台、地雷坑、機槍發射陣地、防坦克炮、防空炮和重型野戰炮構成的堅固的防禦網。馬奇諾防線裏還有相互連通的纜車和地道,地道裏可供應水和彈藥。馬奇諾防線占用了法國大部分的國防開支。
英法聯軍製定了名為b計劃的戰略防禦方案。b計劃要求當德軍一發動進攻,法軍第一、第七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就進入比利時,占領安特衛普到那慕爾一線,與比比利軍協同作戰。在右翼,法國第九集團軍部署在馬斯河沿岸,從那慕爾至法國邊境地帶。
1940年3月,b計劃做了若幹變化,稱為布雷達變體。布雷達變體要求法國第七集團軍在左翼向荷蘭南部布雷達突進,形成英法聯軍、荷軍和比軍連成一體的前線。法國第二集團軍在南麵守衛馬奇諾防線。在阿登山脈部署五個師駐守即可。因為,阿登山脈被認為是不可逾越的。駐守阿登山脈的部隊既沒有裝備反坦克武器,也沒有裝備防空武器。這恰巧落入了曼施坦因的圈套。
作戰計劃
陸軍有製定作戰計劃的傳統。陸軍的作戰計劃往往很複雜。因為陸軍的速度慢,陸地地形複雜,陸戰時間長,中間有很多變數。空軍的作戰計劃相對簡單。因為空軍速度快,不存在地形問題隻有天氣問題,空戰時間短,變數不多。陸軍的作戰計劃就是多少陸軍力量在何時從何地出發於何時到達或占領何地。曼施坦因計劃和布雷達變體都是典型的陸軍作戰計劃。
作戰計劃常常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基礎進行製定,如果假設不成立則作戰計劃將極其危險。布雷達變體的一個假設條件就是阿登山脈是不可逾越的,另一個假設條件是馬奇諾防線是不會被突破的。因此,英法聯軍的主要任務就是防止德軍從低地國家進攻法國。布雷達變體的理想情況是形成英法聯軍、荷軍和比軍連成一體的前線。曼施坦因計劃的一個假設條件是裝甲部隊可以穿越阿登山脈,另一個假設條件是英法聯軍在阿登山脈附近的兵力薄弱,還有一個假設條件是英法聯軍會進入低地國家作戰。曼施坦因計劃的關鍵是穿越阿登山脈。曼施坦因計劃的三個主要假設條件都是成立的,而布雷達變體的兩個主要假設條件都不成立。阿登山脈被逾越了,馬奇諾防線被繞過了。從作戰計劃上分析,即使德軍不採用閃擊戰術,英法聯軍也會戰敗,隻是抵抗的時間會長一些而已。正確作戰計劃和創新的戰術與錯誤的作戰計劃和落後的戰術遭遇了,法國在六個星期內就淪陷了。
作戰計劃成敗的關鍵在於假設條件是否成立。如果預計敵方不會使用核武器,而敵方使用了,那麽先前的作戰計劃無疑被打破了。如果預計第三方不會參戰,而第三方參戰了,那麽先前的作戰計劃就失效了。因此,製定多種作戰計劃是必要的,至少是三套作戰方案,以便在第一套方案的假設條件不成立時及時應變。戰爭中意外頻出,假設條件常常被打破,多種作戰計劃是必要的準備。
作戰計劃都是假設的,多一種假設就多一分勝算。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挪威戰役:唇亡齒寒
德國海軍可以利用挪威的港口作為攻擊英國的基地。因此,希特勒下令入侵挪威。
1940年4月6日,德國入侵艦隊出航,防止英法聯軍先占領挪威。
1940年4月7日,德軍艦隊就被英國皇家飛機偵查到了。英國本土艦隊離港攔截,但是由於遇到了突發的風暴天氣,攔截並未成功。
1940年4月8日,德軍在挪威沿海幾處地點登陸。缺乏訓練的弱小的挪威軍隊一觸即潰。同時,丹麥遭到突襲,很快被迫投降。
1940年5月10日,張伯倫因挪威戰役的失敗,而被邱吉爾取代。
1940年6月,英法聯軍被迫撤出挪威。
挪威陷落後,希特勒開始實施曼施坦因計劃專心對付法國了。
唇亡齒寒
如果隻是認為兩個相鄰的國家才會唇亡齒寒,那就錯了。利益攸關的國家都會唇亡齒寒。相信稍有眼光的人都會知道在蘇德聯手瓜分波蘭後,法國就是下一個目標。而法國靜坐著看著波蘭滅亡。法國淪陷後,下一個就是蘇聯,而蘇聯對法國無動於衷。美國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現在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中間的伊朗也戰雲密布了。美國解決了伊朗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台灣了。看著美國在伊拉克我行我素,與法國看著波蘭滅亡沒有區別。期盼美國在伊朗鈍兵挫銳,與蘇聯看著法國淪陷沒有區別。應該像韓戰和越南戰爭一樣,幫伊拉克一把,讓美國越陷越深。應該力挺伊朗,讓美國無暇東顧。伊朗之於中俄就是唇亡齒寒。如果認為先伊朗後台灣,那就與認為先英國後蘇聯一樣愚蠢。如果伊朗幫薩達姆抗擊美國,那麽薩達姆現在還活著。雖然這不可能,但是兩個敵對國家也可能存在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損俱損就是利益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同盟。他榮我損是對手。
1940年3月中旬,希特勒同意了曼施坦因計劃,但在挪威的行動延誤了計劃的執行。
布雷達變體
法國耗資70億法郎精心修築的馬奇諾防線是由數不清的炮台、地雷坑、機槍發射陣地、防坦克炮、防空炮和重型野戰炮構成的堅固的防禦網。馬奇諾防線裏還有相互連通的纜車和地道,地道裏可供應水和彈藥。馬奇諾防線占用了法國大部分的國防開支。
英法聯軍製定了名為b計劃的戰略防禦方案。b計劃要求當德軍一發動進攻,法軍第一、第七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就進入比利時,占領安特衛普到那慕爾一線,與比比利軍協同作戰。在右翼,法國第九集團軍部署在馬斯河沿岸,從那慕爾至法國邊境地帶。
1940年3月,b計劃做了若幹變化,稱為布雷達變體。布雷達變體要求法國第七集團軍在左翼向荷蘭南部布雷達突進,形成英法聯軍、荷軍和比軍連成一體的前線。法國第二集團軍在南麵守衛馬奇諾防線。在阿登山脈部署五個師駐守即可。因為,阿登山脈被認為是不可逾越的。駐守阿登山脈的部隊既沒有裝備反坦克武器,也沒有裝備防空武器。這恰巧落入了曼施坦因的圈套。
作戰計劃
陸軍有製定作戰計劃的傳統。陸軍的作戰計劃往往很複雜。因為陸軍的速度慢,陸地地形複雜,陸戰時間長,中間有很多變數。空軍的作戰計劃相對簡單。因為空軍速度快,不存在地形問題隻有天氣問題,空戰時間短,變數不多。陸軍的作戰計劃就是多少陸軍力量在何時從何地出發於何時到達或占領何地。曼施坦因計劃和布雷達變體都是典型的陸軍作戰計劃。
作戰計劃常常以許多假設條件為基礎進行製定,如果假設不成立則作戰計劃將極其危險。布雷達變體的一個假設條件就是阿登山脈是不可逾越的,另一個假設條件是馬奇諾防線是不會被突破的。因此,英法聯軍的主要任務就是防止德軍從低地國家進攻法國。布雷達變體的理想情況是形成英法聯軍、荷軍和比軍連成一體的前線。曼施坦因計劃的一個假設條件是裝甲部隊可以穿越阿登山脈,另一個假設條件是英法聯軍在阿登山脈附近的兵力薄弱,還有一個假設條件是英法聯軍會進入低地國家作戰。曼施坦因計劃的關鍵是穿越阿登山脈。曼施坦因計劃的三個主要假設條件都是成立的,而布雷達變體的兩個主要假設條件都不成立。阿登山脈被逾越了,馬奇諾防線被繞過了。從作戰計劃上分析,即使德軍不採用閃擊戰術,英法聯軍也會戰敗,隻是抵抗的時間會長一些而已。正確作戰計劃和創新的戰術與錯誤的作戰計劃和落後的戰術遭遇了,法國在六個星期內就淪陷了。
作戰計劃成敗的關鍵在於假設條件是否成立。如果預計敵方不會使用核武器,而敵方使用了,那麽先前的作戰計劃無疑被打破了。如果預計第三方不會參戰,而第三方參戰了,那麽先前的作戰計劃就失效了。因此,製定多種作戰計劃是必要的,至少是三套作戰方案,以便在第一套方案的假設條件不成立時及時應變。戰爭中意外頻出,假設條件常常被打破,多種作戰計劃是必要的準備。
作戰計劃都是假設的,多一種假設就多一分勝算。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挪威戰役:唇亡齒寒
德國海軍可以利用挪威的港口作為攻擊英國的基地。因此,希特勒下令入侵挪威。
1940年4月6日,德國入侵艦隊出航,防止英法聯軍先占領挪威。
1940年4月7日,德軍艦隊就被英國皇家飛機偵查到了。英國本土艦隊離港攔截,但是由於遇到了突發的風暴天氣,攔截並未成功。
1940年4月8日,德軍在挪威沿海幾處地點登陸。缺乏訓練的弱小的挪威軍隊一觸即潰。同時,丹麥遭到突襲,很快被迫投降。
1940年5月10日,張伯倫因挪威戰役的失敗,而被邱吉爾取代。
1940年6月,英法聯軍被迫撤出挪威。
挪威陷落後,希特勒開始實施曼施坦因計劃專心對付法國了。
唇亡齒寒
如果隻是認為兩個相鄰的國家才會唇亡齒寒,那就錯了。利益攸關的國家都會唇亡齒寒。相信稍有眼光的人都會知道在蘇德聯手瓜分波蘭後,法國就是下一個目標。而法國靜坐著看著波蘭滅亡。法國淪陷後,下一個就是蘇聯,而蘇聯對法國無動於衷。美國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現在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中間的伊朗也戰雲密布了。美國解決了伊朗後,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國台灣了。看著美國在伊拉克我行我素,與法國看著波蘭滅亡沒有區別。期盼美國在伊朗鈍兵挫銳,與蘇聯看著法國淪陷沒有區別。應該像韓戰和越南戰爭一樣,幫伊拉克一把,讓美國越陷越深。應該力挺伊朗,讓美國無暇東顧。伊朗之於中俄就是唇亡齒寒。如果認為先伊朗後台灣,那就與認為先英國後蘇聯一樣愚蠢。如果伊朗幫薩達姆抗擊美國,那麽薩達姆現在還活著。雖然這不可能,但是兩個敵對國家也可能存在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損俱損就是利益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同盟。他榮我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