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沁機槍可以快速射發子彈,其殺傷能力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它的鏈式供彈係統節省了很多裝彈時間。以馬克沁機槍為代表的自動武器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殺傷力,而且徹底改變了當時的作戰樣式。
機槍的強大威力,使得每一方想發動進攻時不得不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無數的士兵在機槍的掃射下沒有任何意義地死去。那些據壕防守的士兵,傷亡率卻微乎其微。
另一方麵,一戰時的戰場信息通訊是大多靠通訊兵完成。隻有很少的通訊兵能穿過無人區。這就意味著心急如焚的指揮官們弄不清前方到底發生了什麽事。這樣那些少數倖存下來的進攻者不得不獨自殺出血路,所剩人數就越來越少了。
由於通訊的不暢,剩下來的人還會繼續攻擊同一地點。這種狀態會不斷地反覆下去。戰死和受傷的人數總是不斷上升,直到進攻者被迫停下為止。無數的士兵就這樣在塹壕戰中無謂地死去。
迫擊炮和手榴彈
為了更有效地殺傷塹壕內的守軍,迫擊炮和手榴彈被廣泛地使用了起來。迫擊炮的炮彈以近90度的角度落入塹壕內,能夠對塹壕內的守軍造成較大的殺傷。迫擊炮通常用於進攻前的火力準備。
1914年9月27日,德軍首次向英軍擲出了手榴彈。從此,手榴彈就成了步兵的常用武器。早期的手榴彈往往用空罐頭盒或瓶子來製作。
迫擊炮和手榴彈的廣泛使用並沒有給進攻方帶來多大的好處,無數的士兵仍然在機槍的掃射下倒下。
隧道
迫擊炮和手榴彈沒有改變僵持與對峙的局麵。地麵上的進攻沒有成效,交戰雙方又把目光轉入到了地下。德軍和聯軍都試圖挖掘隧道通向對方的塹壕。隧道挖好後,隧道工就在隧道裏放置大量的高強度炸藥。炸藥埋好後,將炸藥與電子引火裝置相連。整個係統經過嚴格的測試,確保能有效工作後就把隧道封死。進攻前引爆隧道裏的炸藥,把對方的塹壕炸毀。
隧道工們必須一直監聽是否有敵軍也在挖隧道。有時一方會找到另一方埋下的炸藥,有時挖隧道的敵對雙方可能因挖通隧道而相會。這時,雙方就會展開殊死搏鬥,直到一方完全倒下。
古特爾戰術
德國第十八集團軍司令古特爾在戰場中積極運用了一種克服塹壕的滲透戰術,後來被稱為“古特爾戰術”。德軍先派出一支經特殊訓練的衝鋒隊為作戰開道,這些衝鋒隊員懂得如何繞過敵人的火力中心,他們能迅速到達敵軍防禦體係的縱深,切斷敵軍通訊,從而給隨後擔負正麵進攻的大部隊創造有利的作戰條件。古特爾戰術實際上就是先利於特種部隊進行特種作戰,再用大部隊進行正麵進攻的戰術。
特種作戰
兵不在多,而在精。人類歷史上的多次大規模戰爭中都少有特種部隊的身影。由於特種部隊數量少,也不存在大規模使用特種部隊的情況。以前由於精確製導武器價格昂貴且數量少,所以精確製導武器沒有大規模地使用。海灣戰爭後,精確製導武器在戰爭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在飛彈戰中,精確製導武器將占到90%以上的份額。
由此,可以聯想到特種部隊的使用是否會越來越頻繁?是否會出現大規模使用特種部隊的大規模戰爭?當然,我們不會為了使用特種部隊而使用特種部隊。對每一個士兵都進行特種訓練,組建一支全部由特種士兵構成的常備部隊是可行的。
回想一下前麵的列日要塞,如果德軍沒有“大白莎”巨型攻城炮,那麽德軍將如何攻克列日要塞?可以考慮使用特種部隊去攻克列日要塞。韓戰中,美軍傾其全力也攻不下上甘嶺。如果在上甘嶺空降特種部隊,或許美軍能夠拿下上甘嶺。在未來的台海戰爭中,解放軍也可以考慮使用特種部隊。首先動用足夠的力量確保一支特種部隊空降台北;特種部隊空降台北後首先搗毀台北的軍政設施並實施斬首行動,然後裏應外合解放台灣。
經驗的錯誤
在戰爭開始前,沒有人預料到以大炮和步槍為核心的運動戰會變成以塹壕和機槍為核心的塹壕戰。戰爭樣式的改變讓交戰雙方都始料未及。有利於防守方的塹壕戰讓膠著對峙的局麵一直延續了四年,直到戰爭結束。
人們總是習慣用以往的經驗去推測未來的情況。一戰開始前,交戰雙方根據以往運動戰的經驗都製定了運動戰的作戰計劃。德軍的計劃是打一場在6個星期內獲勝的運動戰。聯軍的計劃是打一場防守反擊的運動戰。一戰結束後,法國汲取了一戰的經驗和教訓,修築了一條馬奇諾防線。毫無疑問,馬奇諾防線是一個完美的塹壕網體係。如果二戰的戰爭樣式仍然是塹壕戰,那麽馬奇諾防線將是固若金湯的。
但是經驗又錯了,二戰的戰爭樣式變了,變成了有利於進攻方的閃電戰。以飛機和坦克為核心的閃電戰讓希特勒把盟軍逼到了敦刻爾克。薩達姆顯然對飛機和坦克的聯合作戰頗有心得,他的經驗告訴他200多萬伊拉克軍隊可以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一絕高低。但是經驗又錯了,海灣戰爭的戰爭樣式變了,不再是以飛機和坦克的陸空聯合作戰樣式,而是空中力量優先的以信息為樞紐的陸海空一體化作戰樣式。
下一場戰爭還是空中力量優先的戰爭嗎?戰爭樣式肯定會繼續變化,下一種戰爭樣式是飛彈戰,飛彈戰之後就是光速戰,光速戰之後就是星際戰爭了。
機槍的強大威力,使得每一方想發動進攻時不得不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無數的士兵在機槍的掃射下沒有任何意義地死去。那些據壕防守的士兵,傷亡率卻微乎其微。
另一方麵,一戰時的戰場信息通訊是大多靠通訊兵完成。隻有很少的通訊兵能穿過無人區。這就意味著心急如焚的指揮官們弄不清前方到底發生了什麽事。這樣那些少數倖存下來的進攻者不得不獨自殺出血路,所剩人數就越來越少了。
由於通訊的不暢,剩下來的人還會繼續攻擊同一地點。這種狀態會不斷地反覆下去。戰死和受傷的人數總是不斷上升,直到進攻者被迫停下為止。無數的士兵就這樣在塹壕戰中無謂地死去。
迫擊炮和手榴彈
為了更有效地殺傷塹壕內的守軍,迫擊炮和手榴彈被廣泛地使用了起來。迫擊炮的炮彈以近90度的角度落入塹壕內,能夠對塹壕內的守軍造成較大的殺傷。迫擊炮通常用於進攻前的火力準備。
1914年9月27日,德軍首次向英軍擲出了手榴彈。從此,手榴彈就成了步兵的常用武器。早期的手榴彈往往用空罐頭盒或瓶子來製作。
迫擊炮和手榴彈的廣泛使用並沒有給進攻方帶來多大的好處,無數的士兵仍然在機槍的掃射下倒下。
隧道
迫擊炮和手榴彈沒有改變僵持與對峙的局麵。地麵上的進攻沒有成效,交戰雙方又把目光轉入到了地下。德軍和聯軍都試圖挖掘隧道通向對方的塹壕。隧道挖好後,隧道工就在隧道裏放置大量的高強度炸藥。炸藥埋好後,將炸藥與電子引火裝置相連。整個係統經過嚴格的測試,確保能有效工作後就把隧道封死。進攻前引爆隧道裏的炸藥,把對方的塹壕炸毀。
隧道工們必須一直監聽是否有敵軍也在挖隧道。有時一方會找到另一方埋下的炸藥,有時挖隧道的敵對雙方可能因挖通隧道而相會。這時,雙方就會展開殊死搏鬥,直到一方完全倒下。
古特爾戰術
德國第十八集團軍司令古特爾在戰場中積極運用了一種克服塹壕的滲透戰術,後來被稱為“古特爾戰術”。德軍先派出一支經特殊訓練的衝鋒隊為作戰開道,這些衝鋒隊員懂得如何繞過敵人的火力中心,他們能迅速到達敵軍防禦體係的縱深,切斷敵軍通訊,從而給隨後擔負正麵進攻的大部隊創造有利的作戰條件。古特爾戰術實際上就是先利於特種部隊進行特種作戰,再用大部隊進行正麵進攻的戰術。
特種作戰
兵不在多,而在精。人類歷史上的多次大規模戰爭中都少有特種部隊的身影。由於特種部隊數量少,也不存在大規模使用特種部隊的情況。以前由於精確製導武器價格昂貴且數量少,所以精確製導武器沒有大規模地使用。海灣戰爭後,精確製導武器在戰爭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在飛彈戰中,精確製導武器將占到90%以上的份額。
由此,可以聯想到特種部隊的使用是否會越來越頻繁?是否會出現大規模使用特種部隊的大規模戰爭?當然,我們不會為了使用特種部隊而使用特種部隊。對每一個士兵都進行特種訓練,組建一支全部由特種士兵構成的常備部隊是可行的。
回想一下前麵的列日要塞,如果德軍沒有“大白莎”巨型攻城炮,那麽德軍將如何攻克列日要塞?可以考慮使用特種部隊去攻克列日要塞。韓戰中,美軍傾其全力也攻不下上甘嶺。如果在上甘嶺空降特種部隊,或許美軍能夠拿下上甘嶺。在未來的台海戰爭中,解放軍也可以考慮使用特種部隊。首先動用足夠的力量確保一支特種部隊空降台北;特種部隊空降台北後首先搗毀台北的軍政設施並實施斬首行動,然後裏應外合解放台灣。
經驗的錯誤
在戰爭開始前,沒有人預料到以大炮和步槍為核心的運動戰會變成以塹壕和機槍為核心的塹壕戰。戰爭樣式的改變讓交戰雙方都始料未及。有利於防守方的塹壕戰讓膠著對峙的局麵一直延續了四年,直到戰爭結束。
人們總是習慣用以往的經驗去推測未來的情況。一戰開始前,交戰雙方根據以往運動戰的經驗都製定了運動戰的作戰計劃。德軍的計劃是打一場在6個星期內獲勝的運動戰。聯軍的計劃是打一場防守反擊的運動戰。一戰結束後,法國汲取了一戰的經驗和教訓,修築了一條馬奇諾防線。毫無疑問,馬奇諾防線是一個完美的塹壕網體係。如果二戰的戰爭樣式仍然是塹壕戰,那麽馬奇諾防線將是固若金湯的。
但是經驗又錯了,二戰的戰爭樣式變了,變成了有利於進攻方的閃電戰。以飛機和坦克為核心的閃電戰讓希特勒把盟軍逼到了敦刻爾克。薩達姆顯然對飛機和坦克的聯合作戰頗有心得,他的經驗告訴他200多萬伊拉克軍隊可以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一絕高低。但是經驗又錯了,海灣戰爭的戰爭樣式變了,不再是以飛機和坦克的陸空聯合作戰樣式,而是空中力量優先的以信息為樞紐的陸海空一體化作戰樣式。
下一場戰爭還是空中力量優先的戰爭嗎?戰爭樣式肯定會繼續變化,下一種戰爭樣式是飛彈戰,飛彈戰之後就是光速戰,光速戰之後就是星際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