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美國還要向中國與歐洲發動戰略轟炸,其原因也並不複雜。首先是大俄羅斯施加的壓力。美國既然沒辦法在地麵或者海洋上發動對中國或者歐洲的大規模戰爭行動,那麽美國要支持大俄羅斯的話,就必須在另外的地方以適當的行動來打擊中國與歐洲的戰爭實力。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動大規模的戰略轟炸。現在大俄羅斯幾乎是獨立的在對抗著中國與歐洲的壓力,這與大俄羅斯的實力是極為不配的,因此,大俄羅斯對此已經相當不滿意了。大俄羅斯在這個時候加入戰爭,完全是在照顧美國的利益,也是為了美國的利益,先發動對歐洲的進攻,從而使自己受到了中國巨大的壓力,使大俄羅斯現在處於十分被動與不利的局麵。而美國遲遲不發動自己的進攻行動,這讓大俄羅斯已經非常的反感了。大俄羅斯甚至向美國表示,如果美國還不以行動來支持大俄羅斯的話,那麽大俄羅斯將以自己的行動來結束這場戰爭,也就是說,大俄羅斯將單方麵與中國或者歐洲簽署停戰協議,以此來保全大俄羅斯的利益。因此,從外部壓力來說,美國是非常有必要在這個時候發動對中國與歐洲的戰略轟炸行動的。另外就是美國自己的內部原因了。美國已經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海軍受到了重創,要想在短期內挑戰中國與歐洲艦隊的話,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美國陸軍更是沒有向中國與歐洲挑戰的實力。現在美國能依靠的就是利用自己手中占優勢的戰略轟炸力量發動對中國與歐洲的轟炸行動,以此來削弱中國與歐洲的戰爭力量。現在美國幾乎是把戰略轟炸作為了自己最主要的戰爭手段之一。但是美國軍方以及民間的部分有影響力的官員對這種行為並不了解,認為美國憑藉自己強大的戰爭力量,完全不能主要依靠轟炸來解決對方,而應該在地麵或者海麵上贏得勝利,以此來振奮國民的士氣。而為了證明戰略轟炸所起的效果以及所代表的實力,那麽就必須要以一次行動來證實了。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大規模的戰略轟炸來摧毀或者削弱中國與歐洲的戰爭力量。這一內部因素也在催動著美國對中國以及歐洲的戰略轟炸。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已經開始摸清中國的戰爭力量,以及中國的戰爭方式了,中國宣布自己已經恢復了及時衛星偵察能力後,美國已經基本上算清了中國現在還剩下的戰爭力量。在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強大的戰爭力量的時候,其實也在向別人說自己已經沒有多少多餘的力量來進行戰爭行動了。可以說中國現在是在傾盡全力進行這場戰爭。而中國的戰爭方法這時候也已經表現了出來,就是在最需要的時候,即使是花上數倍的代價也要建立起那些現在最需要的係統來支援戰爭,如果是次要的東西,中國完全可以放棄或者是放慢發展速度。當美國摸清了現在中國的實力之後,已經判定中國已經沒多少力量來進行國土防空,沒多少辦法來應對美國的戰略轟炸了。而且對美國的打擊報復手段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為美國戰略轟炸主要對象的中國,現在美國已經有信心對其進行轟炸了。而現在歐洲的情況比中國還糟糕,所以在目標條件也成熟的情況下,美國是沒有理由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轟炸行動的。有了這三個條件,美國在這個時候發動對中國與歐洲的大規模戰略轟炸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第一天的轟炸中,美國出動了一千架以上的戰略轟炸機對中國的上海,廣州,台北以及海南島上的猶太人自治區,另外歐洲的巴黎,柏林,法蘭克富,羅馬,米蘭也受到了美國轟炸機的照顧。很多的因素決定了美國這次轟炸所取得的戰果並不算好。首先,這是美國對中國與歐洲本土發動的第一輪戰略轟炸,其攻擊目標多是防空係統,特別是作為防空係統核心的指揮,雷達等設施。而作為列強的中國與歐洲的國家防空係統絕對不是能輕易摧毀的,現在中國與歐洲全國範圍內都進入了戰爭狀態,並且保持了高度的警惕,美國要想一次性的摧毀中國與歐洲的防空係統,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美國投入的轟炸機數量與質量也決定了美國的這次轟炸行動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在這一千架轟炸機中,先進的轟炸機隻有三百架左右,這三百架轟炸機擔負起了突擊任務,利用自己隱身性能好,以及速度快,突防能力強的特點,以近距離攻擊為住,這些轟炸機都擔負起了最危險的任務。而另外的七百多架轟炸機都是以前被封存起來的轟炸機,其性能已經落後了,與其說它們是轟炸機,還不如說它們是飛彈運輸機了。這些轟炸機都是攜帶超遠程對地攻擊飛彈,在距離中國與歐洲本土上千公裏,甚至數千公裏的地方發射飛彈,然後再回到基地去補充飛彈。而要想在這麽遠的距離上發動突然的打擊行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攻擊的目標也是固定的,沒多少防空力量的工業目標。因此,所取得的戰果也並不明顯。另外,美國需要攻擊的目標太多了,要想用這麽點數量的轟炸機攻擊那麽多需要攻擊的目標,其火力密度是非常低的。以此看來,美國的這次戰略轟炸所取得的效果並不理想。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與歐洲已經做好了挨美國轟炸的準備,即使沒預料到美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轟炸行動,但是為了戰爭服務,大量的戰略生產工廠,軍事基地等都已經撤離了沿海以及中心城市地區,轉移到了內地。因此,美國的轟炸給中國與歐洲造成的戰爭實力減弱的效果是非常微弱的。從這些方麵來看,美國的這次戰略轟炸代表的實際意義並不大。
在第一天的轟炸中,美國出動了一千架以上的戰略轟炸機對中國的上海,廣州,台北以及海南島上的猶太人自治區,另外歐洲的巴黎,柏林,法蘭克富,羅馬,米蘭也受到了美國轟炸機的照顧。很多的因素決定了美國這次轟炸所取得的戰果並不算好。首先,這是美國對中國與歐洲本土發動的第一輪戰略轟炸,其攻擊目標多是防空係統,特別是作為防空係統核心的指揮,雷達等設施。而作為列強的中國與歐洲的國家防空係統絕對不是能輕易摧毀的,現在中國與歐洲全國範圍內都進入了戰爭狀態,並且保持了高度的警惕,美國要想一次性的摧毀中國與歐洲的防空係統,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美國投入的轟炸機數量與質量也決定了美國的這次轟炸行動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在這一千架轟炸機中,先進的轟炸機隻有三百架左右,這三百架轟炸機擔負起了突擊任務,利用自己隱身性能好,以及速度快,突防能力強的特點,以近距離攻擊為住,這些轟炸機都擔負起了最危險的任務。而另外的七百多架轟炸機都是以前被封存起來的轟炸機,其性能已經落後了,與其說它們是轟炸機,還不如說它們是飛彈運輸機了。這些轟炸機都是攜帶超遠程對地攻擊飛彈,在距離中國與歐洲本土上千公裏,甚至數千公裏的地方發射飛彈,然後再回到基地去補充飛彈。而要想在這麽遠的距離上發動突然的打擊行動,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攻擊的目標也是固定的,沒多少防空力量的工業目標。因此,所取得的戰果也並不明顯。另外,美國需要攻擊的目標太多了,要想用這麽點數量的轟炸機攻擊那麽多需要攻擊的目標,其火力密度是非常低的。以此看來,美國的這次戰略轟炸所取得的效果並不理想。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與歐洲已經做好了挨美國轟炸的準備,即使沒預料到美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轟炸行動,但是為了戰爭服務,大量的戰略生產工廠,軍事基地等都已經撤離了沿海以及中心城市地區,轉移到了內地。因此,美國的轟炸給中國與歐洲造成的戰爭實力減弱的效果是非常微弱的。從這些方麵來看,美國的這次戰略轟炸代表的實際意義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