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美國潛艇的性能決定了他們這麽做並沒多少效果。世界潛艇的發展分為了兩大流派,美國流派與前蘇聯流派。美國的潛艇都是注重高的隱蔽效果,在速度,生存力,以及潛深性能上,並不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對潛艇的發展思維就是,首先是不能被發現,隻要不被發現,那麽就什麽都不怕了,所以在隱蔽性上,美國潛艇可以說一直是做得最好的,就算是現在,中國與歐洲的潛艇技術都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在隱蔽性上,還是比美國差點,特別是在高速航行時的隱蔽性上。美國最先進的核潛艇可以保持二十節的安靜速度,而中國與歐洲的潛艇隻能保持十五節左右的安靜速度。所以從這點上來說,美國人的潛艇還是做得非常好的。但是在別的方麵就不一樣了,別的方麵美國潛艇做得可以說是列強中最差的,這也真是美國派與前蘇聯派的差別。前蘇聯在發展潛艇的時候,因為在機械加工精度,電子技術上落後了美國一大截,所以沒辦法做到美國潛艇那麽好的安靜性,就隻能在潛艇的生存能力上打主意了。所以前蘇聯流派的潛艇並沒想過不會被發現的問題,而是主要考慮被發現後應該怎麽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就是說在受到攻擊後,怎麽才能不被摧毀。所以前蘇聯流派的潛艇在速度,潛深,以及潛艇的艇體上採用了雙殼體技術,這些都是在提高潛艇在受到攻擊後的生存力。而這正是美國潛艇的天然缺陷,美國潛艇為了節約成本(資本主義社會不可避免的毛病,一切以成本為先。),基本上採用的是單殼體,大分倉,如果受到魚雷攻擊的話,即使是一枚隻有五十公斤裝藥的小型魚雷也足以毀滅一艘美國潛艇了。而且在速度上也不快,最大速度能跟上艦隊活動就足夠了,而不追求更高的速度,而前蘇聯時期的潛艇基本上都是單獨活動的,所以速度能多快就要多快。在潛深方麵,美國人的潛艇為了節約成本,主要是美國人認為潛太深了沒多少用,因為美國潛艇不但要擔任起潛艇本身的職責,還要擔任起部分對陸打擊任務,所以也不夠。這些缺點就決定了這艘正在躲避魚雷攻擊的美國潛艇的命運。


    當這艘美國潛艇下潛到三百米的時候,就已經到了作戰極限,雖然還能繼續下潛,但是就不能保證安全了,隨時可能被海水的壓力壓扁,如果不是特別情況的話,一般不會潛得更深,看來這次,美國潛艇要打破這個極限了。雖然潛艇這麽做了,但是仍然沒擺脫反潛魚雷的追擊,那幾枚反潛魚雷像幽靈一樣緊跟在潛艇的後麵,而且距離已經越來越近,魚雷自導頭上的主動聲納回聲的頻率已經越來越高了。美國潛艇艇長這時候是咬了咬牙,再下潛了五十米,希望能通過這五十米改變點什麽,但是除了潛艇艇體被海水的巨大壓力壓得咯吱咯吱著響,讓所有艇上的水兵都擔心在魚雷沒擊中他們前,他們已經被海水壓扁了外,幾乎是什麽都沒改變,魚雷仍然在繼續接近。


    在魚雷距離它還有五百米的時候,美國潛艇知道,自己開始的規避動作已經是白費了,現在能依賴的隻有潛艇上的幹擾與欺騙設施了。所以馬上發射出了模仿潛艇聲納回波特種的誘餌彈,並且釋放了大量的煙幕,而自己也開始急速上浮,如果被擊中的話,淺一點就多了一點逃生的機會。看來美國潛艇已經做好了最後犧牲的準備了。


    美國潛艇的努力還是得到回報的,前麵追趕著它的那兩枚魚雷,都轉向去追逐那些在繼續下潛的誘餌去了。這隻能說明這些魚雷的設定沒做好,如果做好設定的話,這些誘餌根本就起不到多少作用,誰都知道,如果美國潛艇還敢繼續下潛的話,那麽就不需要這些魚雷去攻擊了。雖然前麵的兩枚魚雷受到了幹擾,丟掉了目標,但是這並不表示後麵的四枚魚雷也會丟失目標。


    當後麵四枚魚雷尋著軌跡到達時候,美國潛艇已經離開了煙幕的保護,而且誘餌彈也已經遠離了它。美國潛艇這時候正在緊急上浮,是沒有辦法再次釋放誘餌彈的。即使是能釋放,現在也沒多的誘餌彈了。美國潛艇狹小的艇體內,隻能裝兩個誘餌彈發射,要想再發射誘餌的話,就必須再裝填。由於並是經常使用到這東西,所以備用的誘餌彈離發射器也比較遠,而且現在潛艇是在高速上浮的過程中,裏麵的海員站都站不穩,哪有能力去再裝填這些誘餌彈哦。


    上浮中的美國潛艇可以說是這些追擊它的中國反潛魚雷的最好的目標,其聲納反射麵積大了好幾倍(潛艇在緊急上浮的時候,是艇首向上的,隻有在普通上浮的時候,才是水平的上浮。)。而且這時候,美國潛艇已經做不出多少機動規避的動作了。在魚雷撞擊前的一刻,潛艇上聲納兵的耳朵幾乎被震聾。但是不管聾不聾,已經沒多重要了,因為魚雷上,一百多公斤重的戰雷頭的殺傷力足夠讓他們永遠見不到海麵上的太陽了(現在太陽才剛剛升帶半空中,還是上午。)。


    第一枚魚雷準確的命中了潛艇的舯部,正好打在了潛艇的反應堆上,潛艇馬上就失去了動力。潛艇還憑著慣性上升的時候,第二,三,四枚魚雷也分別擊命中了目標。在受到四枚魚雷的攻擊後,這艘潛艇就算是有再厚的皮,有再好的抗沉能力都是無力回天了。即使是魚雷不直接命中,在潛艇旁邊爆炸的話,也足以消滅它了。衝擊波在水中的傳播能力可比在空氣中好多了,造成的水壓就足以壓碎潛艇的殼體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地球編年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芋兒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芋兒頭並收藏地球編年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