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上6點,特納的登陸編隊、斯普魯恩斯和米徹爾的航母編隊全部集結於硫黃島西北海域。海上頓時變得檣櫓如雲,熱鬧非凡,宛如“最繁忙時候的紐約港”。
全部艦船組成一個半圓形,伸出去居然有11千米那麽遠。之後這個半圓形逐漸收縮,裏麵星羅棋布的運輸艦和登陸艇則朝海岸線前進。整個場麵就像是一部好萊塢大片,隻不過它是要花30億,而不是300萬投資的超級豪華巨片。
早上6點40分,支援艦隊開始登陸前的炮轟。五分鍾後,九艘裝備多管火箭炮的炮艇也猛烈開火,在極短時間裏,它們就向島上傾瀉了9.5萬發火箭彈,平均一艘炮艇就打出了超過一萬發火箭彈,著實為前天被擊沉擊傷的同伴爭了口氣。
向硫黃島發動衝擊的美軍登陸艦隻。照片由一名海軍攝影師拍攝,他當時搭乘一架海軍搜索飛機,在海軍艦隊上空進行了俯拍。畫麵充滿動感,展示出登陸艦群的奪人氣勢
登陸前的這次艦炮射擊是硫黃島戰役中最為猛烈的一次,雖然射擊時間很短,但是因為天氣晴朗,目標清晰可見,效果非常理想。有人引用邱吉爾的名言來形容:“世界上還從來沒有如此強大的艦隊向如此小的島嶼,發射過如此之多的炮火。”在一名隨軍記者眼中,這是他有生以來看到的“最可怕”的一次炮擊:“雖然炮擊我看過許多次,但我仍不由得想起‘誰也活不成了’這句話。”
上午8點3分,炮擊暫停,120架艦載機對硫黃島東南海灘、折缽山、一號機場進行密集轟炸。這些飛機來去匆匆,一倒騰完,艦炮馬上接力,炸得整個海島煙塵瀰漫,火光沖天。緊接著,艦載機又俯衝下來,對海岸實施掃射。
在直接火力準備的同時,登陸艇正在進行換乘。在登陸艇放下笨重的斜板後,lvta兩棲戰車一輛接著一輛地蹦入海裏,就好像“世界上所有的母貓一齊生小貓了”。
與過去的履帶登陸車相比,兩棲戰車是一種真正完善的水陸兩用牽引車。它的車上有一個可以旋轉的裝甲炮塔,配備有37毫米和75毫米火炮。每輛兩棲戰車不僅可運載大約20名陸戰隊員,還能擊毀敵軍的灘頭防禦工事,並給予登陸的陸戰隊員以直接支援。
上午8點30分,第一批68輛兩棲戰車離開出發線,劈波斬浪,在震耳欲聾的發動機轟鳴聲中,向硫黃島海岸發起衝擊。
8點59分,艦炮火力開始實施“滾動的掩護射擊”,這是美國海軍借鑑陸軍炮兵的戰術,在太平洋戰爭中做出的第一次嚐試。其要訣為,當登陸的第一攻擊波開始向灘頭前進時,艦炮射程即向前伸展200碼,以後在一定的時間間隔下,再向前移動一定的距離。通過這種方式,配合登陸部隊向島嶼內陸推進。
經過鋼鐵暴雨的不斷沖刷,此時的硫黃島看上去就像一頭扭曲變形的“怪獸”,炮火掀起的灰色塵霧和黃白相間的硝煙,幾乎完全覆蓋了海灘,使得軍艦上的人們根本看不到海灘登陸的情況。
硫黃島上的日軍似乎已被完全炸蒙了,不管對方怎麽折騰,都保持著死一般的沉寂。包括特納在內的現場指揮官都認為,即便前麵那麽多次的炮擊都不太令人滿意,但這一次他們給予硫黃島的打擊應該是最沉重、最有力也是最切中要害的一次,島上日軍在對外防禦方麵已經無能為力,類似塔拉瓦島血戰那樣的情況不會再出現了。
陸戰隊正在登陸。在兩棲登陸戰中,一般守方都會竭力不讓攻方上岸,像硫黃島這樣的開局比較少見
當北方吹來一陣清風,將小雲朵從碧空中驅散過去後,特納正式下達命令:“登陸部隊登陸!”
跟海軍高層指揮官們一樣,一直到登陸前的最後時刻,參加第一攻擊波的很多陸戰隊員都相信這場登陸戰不會很艱難。陸戰隊員布坎南時年18歲,他真的把轟炸硫黃島當成了觀看好萊塢大片,坐在登陸艇上還回頭問同伴:“你認為島上會有日本人留下來等著我們嗎?”
一開始,登陸行動確實非常順利,兩棲戰車群和陸戰隊的登陸過程都像鍾錶一樣準確。岸上隻能聽到零星的槍聲,間或有一兩發迫擊炮彈落在登陸區域。陸戰隊員們對此議論紛紛,都認為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好了,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它是真的。
在艦上用望遠鏡觀看登陸的海軍軍官們也變得輕鬆起來,許多人都有一種感覺,海灘上的日軍工事隻是為一場規模有限的戰鬥準備的,對登陸行動構不成多大威脅。特納甚至認為照此發展下去,美軍隻需五天即可占領全島。
日軍看起來已不是什麽麻煩,讓美軍感到頭疼的是海灘上鋪著的一層黑沙。硫黃島的黑沙實際上是火山灰,質地輕鬆柔軟,身體較重的人踩上去會一直陷到膝蓋。兩棲戰車放出了所載隊員,正要往前開時,突然發現它們已經半身陷入了火山灰,履帶在細粉沙土裏直打滑,剛出水麵就不能前進了。
太平洋乃至全世界的島嶼,類似硫黃島這樣的地形很少,而美國人登上硫黃島還是幾十年前的事,大家對此毫無心理準備。就連作戰計劃的製訂者們都失於防範,他們用這樣的語句描述硫黃島的海灘:“地表提供了很好的登陸灘頭,部隊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順利地前進。”
以往美軍登陸灘頭時,大多會碰到珊瑚暗礁,所以履帶登陸車才有大顯身手的空間。硫黃島倒是好,登陸艇可以直接到達灘頭,而不用停在暗礁的邊緣等待履帶車的轉運。但是,後續的一批又一批登陸艇恰好被兩棲戰車擋住了,根本無法搶灘上岸。艇上的陸戰隊員也隻好下來,涉水登岸。
全部艦船組成一個半圓形,伸出去居然有11千米那麽遠。之後這個半圓形逐漸收縮,裏麵星羅棋布的運輸艦和登陸艇則朝海岸線前進。整個場麵就像是一部好萊塢大片,隻不過它是要花30億,而不是300萬投資的超級豪華巨片。
早上6點40分,支援艦隊開始登陸前的炮轟。五分鍾後,九艘裝備多管火箭炮的炮艇也猛烈開火,在極短時間裏,它們就向島上傾瀉了9.5萬發火箭彈,平均一艘炮艇就打出了超過一萬發火箭彈,著實為前天被擊沉擊傷的同伴爭了口氣。
向硫黃島發動衝擊的美軍登陸艦隻。照片由一名海軍攝影師拍攝,他當時搭乘一架海軍搜索飛機,在海軍艦隊上空進行了俯拍。畫麵充滿動感,展示出登陸艦群的奪人氣勢
登陸前的這次艦炮射擊是硫黃島戰役中最為猛烈的一次,雖然射擊時間很短,但是因為天氣晴朗,目標清晰可見,效果非常理想。有人引用邱吉爾的名言來形容:“世界上還從來沒有如此強大的艦隊向如此小的島嶼,發射過如此之多的炮火。”在一名隨軍記者眼中,這是他有生以來看到的“最可怕”的一次炮擊:“雖然炮擊我看過許多次,但我仍不由得想起‘誰也活不成了’這句話。”
上午8點3分,炮擊暫停,120架艦載機對硫黃島東南海灘、折缽山、一號機場進行密集轟炸。這些飛機來去匆匆,一倒騰完,艦炮馬上接力,炸得整個海島煙塵瀰漫,火光沖天。緊接著,艦載機又俯衝下來,對海岸實施掃射。
在直接火力準備的同時,登陸艇正在進行換乘。在登陸艇放下笨重的斜板後,lvta兩棲戰車一輛接著一輛地蹦入海裏,就好像“世界上所有的母貓一齊生小貓了”。
與過去的履帶登陸車相比,兩棲戰車是一種真正完善的水陸兩用牽引車。它的車上有一個可以旋轉的裝甲炮塔,配備有37毫米和75毫米火炮。每輛兩棲戰車不僅可運載大約20名陸戰隊員,還能擊毀敵軍的灘頭防禦工事,並給予登陸的陸戰隊員以直接支援。
上午8點30分,第一批68輛兩棲戰車離開出發線,劈波斬浪,在震耳欲聾的發動機轟鳴聲中,向硫黃島海岸發起衝擊。
8點59分,艦炮火力開始實施“滾動的掩護射擊”,這是美國海軍借鑑陸軍炮兵的戰術,在太平洋戰爭中做出的第一次嚐試。其要訣為,當登陸的第一攻擊波開始向灘頭前進時,艦炮射程即向前伸展200碼,以後在一定的時間間隔下,再向前移動一定的距離。通過這種方式,配合登陸部隊向島嶼內陸推進。
經過鋼鐵暴雨的不斷沖刷,此時的硫黃島看上去就像一頭扭曲變形的“怪獸”,炮火掀起的灰色塵霧和黃白相間的硝煙,幾乎完全覆蓋了海灘,使得軍艦上的人們根本看不到海灘登陸的情況。
硫黃島上的日軍似乎已被完全炸蒙了,不管對方怎麽折騰,都保持著死一般的沉寂。包括特納在內的現場指揮官都認為,即便前麵那麽多次的炮擊都不太令人滿意,但這一次他們給予硫黃島的打擊應該是最沉重、最有力也是最切中要害的一次,島上日軍在對外防禦方麵已經無能為力,類似塔拉瓦島血戰那樣的情況不會再出現了。
陸戰隊正在登陸。在兩棲登陸戰中,一般守方都會竭力不讓攻方上岸,像硫黃島這樣的開局比較少見
當北方吹來一陣清風,將小雲朵從碧空中驅散過去後,特納正式下達命令:“登陸部隊登陸!”
跟海軍高層指揮官們一樣,一直到登陸前的最後時刻,參加第一攻擊波的很多陸戰隊員都相信這場登陸戰不會很艱難。陸戰隊員布坎南時年18歲,他真的把轟炸硫黃島當成了觀看好萊塢大片,坐在登陸艇上還回頭問同伴:“你認為島上會有日本人留下來等著我們嗎?”
一開始,登陸行動確實非常順利,兩棲戰車群和陸戰隊的登陸過程都像鍾錶一樣準確。岸上隻能聽到零星的槍聲,間或有一兩發迫擊炮彈落在登陸區域。陸戰隊員們對此議論紛紛,都認為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好了,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它是真的。
在艦上用望遠鏡觀看登陸的海軍軍官們也變得輕鬆起來,許多人都有一種感覺,海灘上的日軍工事隻是為一場規模有限的戰鬥準備的,對登陸行動構不成多大威脅。特納甚至認為照此發展下去,美軍隻需五天即可占領全島。
日軍看起來已不是什麽麻煩,讓美軍感到頭疼的是海灘上鋪著的一層黑沙。硫黃島的黑沙實際上是火山灰,質地輕鬆柔軟,身體較重的人踩上去會一直陷到膝蓋。兩棲戰車放出了所載隊員,正要往前開時,突然發現它們已經半身陷入了火山灰,履帶在細粉沙土裏直打滑,剛出水麵就不能前進了。
太平洋乃至全世界的島嶼,類似硫黃島這樣的地形很少,而美國人登上硫黃島還是幾十年前的事,大家對此毫無心理準備。就連作戰計劃的製訂者們都失於防範,他們用這樣的語句描述硫黃島的海灘:“地表提供了很好的登陸灘頭,部隊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順利地前進。”
以往美軍登陸灘頭時,大多會碰到珊瑚暗礁,所以履帶登陸車才有大顯身手的空間。硫黃島倒是好,登陸艇可以直接到達灘頭,而不用停在暗礁的邊緣等待履帶車的轉運。但是,後續的一批又一批登陸艇恰好被兩棲戰車擋住了,根本無法搶灘上岸。艇上的陸戰隊員也隻好下來,涉水登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