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留在集結點的日軍日子也不好過,從午夜到淩晨2點,美軍一共向沼澤邊發射了2.6萬發炮彈,直把集結點變成了日軍的死亡陷阱。
在擊破日軍的突圍企圖後,美軍以22團為主,繼續一寸一寸向整個澳婁特半島挺進。日軍士氣十分低落,大概連酒精都難以讓他們打起精神來了。直到7月27日黃昏,美軍才發現有一個中隊的日軍排成縱隊,在一名握旗軍官的帶領下,朝美軍防線衝來。
無須專業的火炮開口,“謝爾曼”一炮上去,就把軍官和他的軍旗打成了粉末,接著,這個中隊也被全殲。
以後日軍連中隊這樣的反擊單位也沒有了,僅僅是十幾個人為一小組,拿著腦袋往槍炮上亂撞,實際上已淪落為一種變相的集體自殺。
7月29日,陸戰旅完全占領澳婁特半島。此前一天,南北兩麵的美軍在騰爵山會師——自從擊垮日軍的“反衝擊”後,北麵日軍同樣成為強弩之末,抵抗完全不成體係。
至此,美軍南北兩支登陸部隊的正麵連接為一線,關島的一半已控製在美軍手裏。
★再表演一次
在7月28日的一場激戰中,關島最高指揮官高品彪被擊斃,前來關島視察,因戰鬥打響而滯留島上的第31軍軍長小畑英良中將接替指揮。他留下兩個大隊進行掩護,親率殘餘主力撤至聖羅薩山。
小畑給蓋格出了個難題。因為缺乏準確的情報,他不知道日軍殘餘主力到底在哪裏,而因為兵力和裝備有限,美軍又不可能全線出擊。
最後,通過對現有情報資料以及日軍作戰特性的分析,蓋格做出決定:向北圍擊。
7月31日,稍作休整的美軍再次出發。根據蓋格的統一部署,陸戰三師在左,步77師在右,並肩向北推進,陸戰旅則負責鞏固和掩護後方,肅清占領區的日軍殘部。
往北去,逐漸從高地進入茂密的叢林,行軍“像耕田一樣困難”,但是猛烈的艦炮可以為步兵開路,這使敵人的抵抗隻能局限於“輕度到中度”。上午11點,陸戰三師占領了關島首府阿格拉,天黑時,各師均進入到預定地點。
從山地戰轉為叢林戰,美國海陸軍在叢林戰戰法上的差異開始暴露出來。陸戰三師經歷過布幹維爾島戰役,知道如何與叢林中的敵人纏鬥,各部隊都是先用散兵線搜索前進,而且每一碼的地區都要搜索到,絕不允許有遺漏,一旦碰到堅固的日軍據點,早就準備好的支援縱隊立即上前予以清除。
步77師則是以營為單隊,沿現有道路和小徑前進,各營之間留有未經搜索的很大空隙,這就使大股的日軍有可能滲入進來,從而威脅到美軍的後方。
情況看起來很嚴重,但實際上滲進來的不是大股,隻是一些散兵遊勇。這是因為沿途日軍的通信體係早已被破壞,許多小型戰鬥單位與高級單位之間完全失去了聯繫,叢林中為此傳播著各種各樣的謠言,說什麽什麽地方已經有了新的集中點,害得這些日本兵從這邊走到那邊,上上下下,辛苦折騰。
結果當然是一場空。於是日本兵隻好或單獨,或幾個人一起,漫無目的地在叢林中遊蕩,看到美軍出現,他們有時放上幾槍,或是投上幾顆手雷,等到美軍一衝上來,便像臭蟲一樣被撚死了。
這種滲透顯然暫時無法對美軍構成多大威脅,步77師省去了許多搜索步驟,速度得以加快,陸戰三師反而落後了。為了能夠保持與步77師齊頭並進,陸戰三師也嫁接了陸軍的辦法,不再進行拉網式搜索,而另外設置戰鬥性巡邏隊進行代替。
美軍進展極快,不斷向北部縱深挺進。關島戰役的作戰計劃以兩棲作戰為藍本,在運輸工具的配給上,以向內陸深入4~5英裏為原則,可是兩師實際已深入了15英裏以上,兩棲登陸戰變成了純粹大陸性作戰,這樣便引起了運輸困難,糧食彈藥也因此無法做到如期和充足地運到第一線。
美軍遭遇的最大困難,已不再是敵人的抵抗,而是地形和給養。所幸的是,前進部隊所到地區離海岸的距離都不太遠,海軍幫助解決了補給問題。
8月6日,美軍推進到了聖羅薩山下。在這個緊要關頭,小畑又把坦克派了出來。
日軍一直以為他們的坦克可以阻止美軍的進攻,可是實際上這些破坦克既不敵“謝爾曼”,也極容易被火箭炮射穿,有時候還會不顧其“主人”的顏麵和安全,莫名其妙地亂發神經。
陸戰三師的一個連在路邊休息,突然聽到了坦克聲響,然後就看見一輛日軍坦克慢悠悠地開了過來。坦克的炮塔蓋打開著,一名日軍軍官站在那裏,好像西部牛仔一樣,用手槍朝空中亂射。
陸戰隊員們實在猜不透這名軍官的心思:當活靶有什麽好神氣的?
日本人的思維模式一向都挺令人費解,大家也顧不上琢磨,趕緊四處尋找掩護,準備給“西部牛仔”和他的座駕嚐嚐滋味兒。這時日軍坦克卻意外地脫了履帶,撞到一棵樹上去了。
這個超搞笑的結局,讓剛剛還意氣風發的日軍軍官和坦克兵全都慌了神,他們忙不迭地從炮塔裏跳出來,紛紛向叢林中逃去。
所謂的日軍殘餘主力並不具備多強的戰鬥能力,在坦克敗陣之後,小畑便隻有挨打的份兒了。8月8日,聖羅薩山周圍的日軍陣地悉數被攻破,美軍控製了整座大山。
在擊破日軍的突圍企圖後,美軍以22團為主,繼續一寸一寸向整個澳婁特半島挺進。日軍士氣十分低落,大概連酒精都難以讓他們打起精神來了。直到7月27日黃昏,美軍才發現有一個中隊的日軍排成縱隊,在一名握旗軍官的帶領下,朝美軍防線衝來。
無須專業的火炮開口,“謝爾曼”一炮上去,就把軍官和他的軍旗打成了粉末,接著,這個中隊也被全殲。
以後日軍連中隊這樣的反擊單位也沒有了,僅僅是十幾個人為一小組,拿著腦袋往槍炮上亂撞,實際上已淪落為一種變相的集體自殺。
7月29日,陸戰旅完全占領澳婁特半島。此前一天,南北兩麵的美軍在騰爵山會師——自從擊垮日軍的“反衝擊”後,北麵日軍同樣成為強弩之末,抵抗完全不成體係。
至此,美軍南北兩支登陸部隊的正麵連接為一線,關島的一半已控製在美軍手裏。
★再表演一次
在7月28日的一場激戰中,關島最高指揮官高品彪被擊斃,前來關島視察,因戰鬥打響而滯留島上的第31軍軍長小畑英良中將接替指揮。他留下兩個大隊進行掩護,親率殘餘主力撤至聖羅薩山。
小畑給蓋格出了個難題。因為缺乏準確的情報,他不知道日軍殘餘主力到底在哪裏,而因為兵力和裝備有限,美軍又不可能全線出擊。
最後,通過對現有情報資料以及日軍作戰特性的分析,蓋格做出決定:向北圍擊。
7月31日,稍作休整的美軍再次出發。根據蓋格的統一部署,陸戰三師在左,步77師在右,並肩向北推進,陸戰旅則負責鞏固和掩護後方,肅清占領區的日軍殘部。
往北去,逐漸從高地進入茂密的叢林,行軍“像耕田一樣困難”,但是猛烈的艦炮可以為步兵開路,這使敵人的抵抗隻能局限於“輕度到中度”。上午11點,陸戰三師占領了關島首府阿格拉,天黑時,各師均進入到預定地點。
從山地戰轉為叢林戰,美國海陸軍在叢林戰戰法上的差異開始暴露出來。陸戰三師經歷過布幹維爾島戰役,知道如何與叢林中的敵人纏鬥,各部隊都是先用散兵線搜索前進,而且每一碼的地區都要搜索到,絕不允許有遺漏,一旦碰到堅固的日軍據點,早就準備好的支援縱隊立即上前予以清除。
步77師則是以營為單隊,沿現有道路和小徑前進,各營之間留有未經搜索的很大空隙,這就使大股的日軍有可能滲入進來,從而威脅到美軍的後方。
情況看起來很嚴重,但實際上滲進來的不是大股,隻是一些散兵遊勇。這是因為沿途日軍的通信體係早已被破壞,許多小型戰鬥單位與高級單位之間完全失去了聯繫,叢林中為此傳播著各種各樣的謠言,說什麽什麽地方已經有了新的集中點,害得這些日本兵從這邊走到那邊,上上下下,辛苦折騰。
結果當然是一場空。於是日本兵隻好或單獨,或幾個人一起,漫無目的地在叢林中遊蕩,看到美軍出現,他們有時放上幾槍,或是投上幾顆手雷,等到美軍一衝上來,便像臭蟲一樣被撚死了。
這種滲透顯然暫時無法對美軍構成多大威脅,步77師省去了許多搜索步驟,速度得以加快,陸戰三師反而落後了。為了能夠保持與步77師齊頭並進,陸戰三師也嫁接了陸軍的辦法,不再進行拉網式搜索,而另外設置戰鬥性巡邏隊進行代替。
美軍進展極快,不斷向北部縱深挺進。關島戰役的作戰計劃以兩棲作戰為藍本,在運輸工具的配給上,以向內陸深入4~5英裏為原則,可是兩師實際已深入了15英裏以上,兩棲登陸戰變成了純粹大陸性作戰,這樣便引起了運輸困難,糧食彈藥也因此無法做到如期和充足地運到第一線。
美軍遭遇的最大困難,已不再是敵人的抵抗,而是地形和給養。所幸的是,前進部隊所到地區離海岸的距離都不太遠,海軍幫助解決了補給問題。
8月6日,美軍推進到了聖羅薩山下。在這個緊要關頭,小畑又把坦克派了出來。
日軍一直以為他們的坦克可以阻止美軍的進攻,可是實際上這些破坦克既不敵“謝爾曼”,也極容易被火箭炮射穿,有時候還會不顧其“主人”的顏麵和安全,莫名其妙地亂發神經。
陸戰三師的一個連在路邊休息,突然聽到了坦克聲響,然後就看見一輛日軍坦克慢悠悠地開了過來。坦克的炮塔蓋打開著,一名日軍軍官站在那裏,好像西部牛仔一樣,用手槍朝空中亂射。
陸戰隊員們實在猜不透這名軍官的心思:當活靶有什麽好神氣的?
日本人的思維模式一向都挺令人費解,大家也顧不上琢磨,趕緊四處尋找掩護,準備給“西部牛仔”和他的座駕嚐嚐滋味兒。這時日軍坦克卻意外地脫了履帶,撞到一棵樹上去了。
這個超搞笑的結局,讓剛剛還意氣風發的日軍軍官和坦克兵全都慌了神,他們忙不迭地從炮塔裏跳出來,紛紛向叢林中逃去。
所謂的日軍殘餘主力並不具備多強的戰鬥能力,在坦克敗陣之後,小畑便隻有挨打的份兒了。8月8日,聖羅薩山周圍的日軍陣地悉數被攻破,美軍控製了整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