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頁
戰爭從未如此熱血1:二戰美日太平洋大對決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條把快速航母的遠程作戰能力作為“蛙跳戰術”之外美國戰勝日本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實際上,第58特混艦隊甫一問世,便顯示出了自己的不菲身價。凡是熟悉太平洋作戰計劃的人,都知道這支艦隊非同尋常,很可能成為第五艦隊的核心,但凡有雄心壯誌的軍官,沒有不想做第58特混艦隊司令的。
在任命下達之前,多數航空兵軍官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個職務將會落到他們中間的某個人身上,畢竟航空隊對航母編隊而言,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不料,尼米茲最後還是選擇了斯普魯恩斯。有的落選者失望之餘,便以各種理由來批評尼米茲用人有問題,比如,斯普魯恩斯沒有當過飛行員,怎麽能指揮如此重要的航母部隊呢?
尼米茲不為所動。他選人的標準就是看能力,而不是其他。的確,斯普魯恩斯沒有開過飛機,但這並不說明就指揮不好開飛機的人,尼米茲說:“斯普魯恩斯懂得自己的任務是什麽,他的最大優點是善於判斷——根據情報和他的專業知識做出的判斷。”
作為特混艦隊的司令,斯普魯恩斯並不需要親自開著飛機去戰鬥,但要在波詭雲譎、瞬息萬變的複雜戰局中做出正確判斷,這方麵的能力,斯普魯恩斯早在中途島戰役中便表現得淋漓盡致。尼米茲對此予以充分肯定:“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全靠斯普魯恩斯,我們之所以能打勝那一仗,就是因為有他的判斷和智慧。”
斯普魯恩斯的判斷力,有時連尼米茲都不及。在中太平洋攻勢中,尼米茲設想先打馬紹爾群島,斯普魯恩斯則提出異議。理由是,美軍的任何陸上基地都不能對馬紹爾群島實施成功的偵察和支援,難以做到知己知彼,而且馬紹爾群島的防守較為堅固,若第一戰就出狀況,會給整個攻勢帶來不利影響。
斯普魯恩斯建議第一刀應對準距離更近也更容易攻下的吉爾伯特群島。等占領吉爾伯特之後,再對馬紹爾群島進行偵察和支援就方便多了。
經過充分討論和研究,尼米茲採納了斯普魯恩斯的這一建議,將攻略目標改為先打吉爾伯特,後打馬紹爾。
按照預定作戰計劃,吉爾伯特的第一個目標是諾魯島。但斯普魯恩斯看過諾魯島的照片和圖表後,發現這座圓形島灘頭狹窄,四周全是懸崖峭壁,不僅易守難攻,而且占領後也無法建立機場。
另一方麵,諾魯島與美軍要進攻的下一個目標塔拉瓦環礁相距太遠,占領諾魯島後,對奪取塔拉瓦起不到支援作用。還有,諾魯島與聯合艦隊的基地特魯克太近,容易遭到襲擊。
斯普魯恩斯的想法是舍諾魯島,取馬金環礁。後者距塔拉瓦環礁不遠,離馬紹爾群島更近,且馬金環礁都是珊瑚島——凡屬珊瑚島即有兩個優勢:島上可開闢機場,環礁中可停泊艦艇。
自己的決策屢次被部下推翻,尼米茲臉上再裝得虛懷若穀,在眾人麵前也難免有些下不來台,但他知道,斯普魯恩斯的建議均來自對實戰需要的細緻思考,有理有據,因此,心緒平復後,他馬上報請參謀長聯席會議予以批準。
★魚沒上鉤
西進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計劃被命名為“復甦行動”,原定於11月19日實施,由於要等待哈爾西借調的謝爾曼、蒙哥馬利航母大隊趕回,總攻發動日期又順延了一天。
11月20日拂曉,大洋復甦,第五艦隊傾巢出動,所有參戰部隊均向著吉爾伯特群島的目標進發。
吉爾伯特階段的作戰行動另有稱謂,叫作“電擊行動”。作為“電擊行動”的第一目標,馬金環礁對於美軍來說並不陌生,瓜島戰役期間,“美版八路軍”卡爾遜突擊營正是在這裏打了一場漂亮的突襲戰。馬金環礁的主島及日軍指揮部所在地是布塔裏塔裏島,此地一取,就等於控製了整個環礁。
布塔裏塔裏島的日軍總共不足800人,其中海軍陸戰隊員隻有284人,其他全都是地勤人員、日軍工兵和朝鮮勞工,防禦能力並不強,這也是斯普魯恩斯優先將其作為進攻目標的原因之一。同時,布塔裏塔裏島靠近馬紹爾群島,二者相距僅190海裏,容易遭到馬紹爾日軍的襲擊。因此,斯普魯恩斯要求必須在一天之內就予以占領,以便支援艦隊迅速撤退。
第五兩棲軍軍長霍蘭·史密斯少將親自指揮了布塔裏塔裏之役。這座小島的形狀有如一隻鐵錘,日軍的主要設防地帶在“錘柄”的約三分之一處,史密斯計劃先在“錘頭”實施牽製性登陸,以便把日軍從“錘柄”吸引出來。之後,美軍再在“錘柄”進行二次登陸,將日軍予以攔腰截斷。
魚鉤設計得很精妙,隻是魚沒上鉤。不是餌不夠,也不是魚不餓,而是日軍兵力太少,基本上都留在原陣地未動,這讓霍蘭·史密斯枉費了一番心機。還好,護航艦隊的空海支援很給力,使得部隊登陸時未遇到太大困難。
不給力的恰恰是登陸部隊。從珍珠港開來的第27步兵師長期擔任夏威夷的警備任務,此前從未正式參加過戰鬥,這是他們首次實戰。由於久駐海外,該師的很多士兵都很想家,反映在戰場上就是怯戰,缺乏應有的英勇精神。部隊上岸之後,僅僅受到幾名狙擊手的射擊,或者是一兩挺機槍的攔阻,便整整幾個小時動彈不得。尤其是到晚上,特別容易緊張,偶有風吹草動,一群人就神經過敏,胡亂射擊,有時幹脆連陣地都放棄了。負責輸送登陸部隊的特納後來向尼米茲報告:“坦率地說,他們(第27步兵師)還沒有開戰就戰戰兢兢,一直嚇得發抖。”
在任命下達之前,多數航空兵軍官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個職務將會落到他們中間的某個人身上,畢竟航空隊對航母編隊而言,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不料,尼米茲最後還是選擇了斯普魯恩斯。有的落選者失望之餘,便以各種理由來批評尼米茲用人有問題,比如,斯普魯恩斯沒有當過飛行員,怎麽能指揮如此重要的航母部隊呢?
尼米茲不為所動。他選人的標準就是看能力,而不是其他。的確,斯普魯恩斯沒有開過飛機,但這並不說明就指揮不好開飛機的人,尼米茲說:“斯普魯恩斯懂得自己的任務是什麽,他的最大優點是善於判斷——根據情報和他的專業知識做出的判斷。”
作為特混艦隊的司令,斯普魯恩斯並不需要親自開著飛機去戰鬥,但要在波詭雲譎、瞬息萬變的複雜戰局中做出正確判斷,這方麵的能力,斯普魯恩斯早在中途島戰役中便表現得淋漓盡致。尼米茲對此予以充分肯定:“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全靠斯普魯恩斯,我們之所以能打勝那一仗,就是因為有他的判斷和智慧。”
斯普魯恩斯的判斷力,有時連尼米茲都不及。在中太平洋攻勢中,尼米茲設想先打馬紹爾群島,斯普魯恩斯則提出異議。理由是,美軍的任何陸上基地都不能對馬紹爾群島實施成功的偵察和支援,難以做到知己知彼,而且馬紹爾群島的防守較為堅固,若第一戰就出狀況,會給整個攻勢帶來不利影響。
斯普魯恩斯建議第一刀應對準距離更近也更容易攻下的吉爾伯特群島。等占領吉爾伯特之後,再對馬紹爾群島進行偵察和支援就方便多了。
經過充分討論和研究,尼米茲採納了斯普魯恩斯的這一建議,將攻略目標改為先打吉爾伯特,後打馬紹爾。
按照預定作戰計劃,吉爾伯特的第一個目標是諾魯島。但斯普魯恩斯看過諾魯島的照片和圖表後,發現這座圓形島灘頭狹窄,四周全是懸崖峭壁,不僅易守難攻,而且占領後也無法建立機場。
另一方麵,諾魯島與美軍要進攻的下一個目標塔拉瓦環礁相距太遠,占領諾魯島後,對奪取塔拉瓦起不到支援作用。還有,諾魯島與聯合艦隊的基地特魯克太近,容易遭到襲擊。
斯普魯恩斯的想法是舍諾魯島,取馬金環礁。後者距塔拉瓦環礁不遠,離馬紹爾群島更近,且馬金環礁都是珊瑚島——凡屬珊瑚島即有兩個優勢:島上可開闢機場,環礁中可停泊艦艇。
自己的決策屢次被部下推翻,尼米茲臉上再裝得虛懷若穀,在眾人麵前也難免有些下不來台,但他知道,斯普魯恩斯的建議均來自對實戰需要的細緻思考,有理有據,因此,心緒平復後,他馬上報請參謀長聯席會議予以批準。
★魚沒上鉤
西進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計劃被命名為“復甦行動”,原定於11月19日實施,由於要等待哈爾西借調的謝爾曼、蒙哥馬利航母大隊趕回,總攻發動日期又順延了一天。
11月20日拂曉,大洋復甦,第五艦隊傾巢出動,所有參戰部隊均向著吉爾伯特群島的目標進發。
吉爾伯特階段的作戰行動另有稱謂,叫作“電擊行動”。作為“電擊行動”的第一目標,馬金環礁對於美軍來說並不陌生,瓜島戰役期間,“美版八路軍”卡爾遜突擊營正是在這裏打了一場漂亮的突襲戰。馬金環礁的主島及日軍指揮部所在地是布塔裏塔裏島,此地一取,就等於控製了整個環礁。
布塔裏塔裏島的日軍總共不足800人,其中海軍陸戰隊員隻有284人,其他全都是地勤人員、日軍工兵和朝鮮勞工,防禦能力並不強,這也是斯普魯恩斯優先將其作為進攻目標的原因之一。同時,布塔裏塔裏島靠近馬紹爾群島,二者相距僅190海裏,容易遭到馬紹爾日軍的襲擊。因此,斯普魯恩斯要求必須在一天之內就予以占領,以便支援艦隊迅速撤退。
第五兩棲軍軍長霍蘭·史密斯少將親自指揮了布塔裏塔裏之役。這座小島的形狀有如一隻鐵錘,日軍的主要設防地帶在“錘柄”的約三分之一處,史密斯計劃先在“錘頭”實施牽製性登陸,以便把日軍從“錘柄”吸引出來。之後,美軍再在“錘柄”進行二次登陸,將日軍予以攔腰截斷。
魚鉤設計得很精妙,隻是魚沒上鉤。不是餌不夠,也不是魚不餓,而是日軍兵力太少,基本上都留在原陣地未動,這讓霍蘭·史密斯枉費了一番心機。還好,護航艦隊的空海支援很給力,使得部隊登陸時未遇到太大困難。
不給力的恰恰是登陸部隊。從珍珠港開來的第27步兵師長期擔任夏威夷的警備任務,此前從未正式參加過戰鬥,這是他們首次實戰。由於久駐海外,該師的很多士兵都很想家,反映在戰場上就是怯戰,缺乏應有的英勇精神。部隊上岸之後,僅僅受到幾名狙擊手的射擊,或者是一兩挺機槍的攔阻,便整整幾個小時動彈不得。尤其是到晚上,特別容易緊張,偶有風吹草動,一群人就神經過敏,胡亂射擊,有時幹脆連陣地都放棄了。負責輸送登陸部隊的特納後來向尼米茲報告:“坦率地說,他們(第27步兵師)還沒有開戰就戰戰兢兢,一直嚇得發抖。”